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公,后山喊杀声大震,想来敌军已有埋伏,我军是否该及早退去?”
吴凡却是不为所动,仍然一边挖着耳孔一边道:
“娘子放心,此乃诸葛亮疑兵之计也,不必理会。倒是这山坡密林之间,藏有为数不少的伏兵,诸葛亮连番使用火攻,这一次我们也让他尝尝此中滋味!”
吕玲绮听吴凡这样说,再无疑虑,这个时候,井阑已经组装起来,吕玲绮立即施放火矢技能,令元戎弩兵向着山坡密林地带漫射箭矢。
元戎弩兵是《三国志10》中(步)弓系兵种的终职业,其最大卖点就是所射出的箭矢带有极强的透杀属性,可将直线距离上、箭矢射程之内的敌兵透体而过,对于密集敌军或是掩藏在林木中的伏兵,这个属性好用得一塌糊涂。
尤其井阑的射程是弓兵射程的两倍以上,这样一来当元戎弩兵从井阑上射出箭矢的时候,透杀范围就会变得更广!
于是,随着吕玲绮一声令下,从井阑上射出的一万火箭立即组成了一片火烧云,向着山坡上的密林飞去!转眼间,在刘备和诸葛亮大惊失色的目光下,山坡上顿时响起一片鬼哭狼嚎的惨叫,躲在树木后面的伏兵根本无济于事,不仅被箭矢透穿,还引燃了身边的草木,山坡上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大惊失色之下,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这番布署并无问题,不论莽撞武将还是谨慎武将,都应该中自己的计。怎么这个吴凡竟然就完全不受影响呢?这到底只是一时运气,还是他的智谋果真在我之上?
吕玲绮这时继续命令元戎弩兵向未燃起大火的密林处放箭。刘备这时早已经把酒杯丢掉,向诸葛亮急道:
“先生,照此下去我军将尽数被烧死在这里,先生快想想办法!”
诸葛亮被刘备这么一叫,也醒转过来,连忙丢掉手里还剩有半杯的酒,对刘备宽慰道:
“主公放心,亮自有天变技能,令这火势无法继续下去。”
转而,诸葛亮将手中羽扇摇了几下,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立即阴云密布,陡然下起暴雨。
山坡上四处燃起的大火,在这暴雨之下很快就纷纷熄灭。不过,火是灭了,元戎弩兵的箭矢仍在继续漫射,山坡上的草木被大火一烧,枝叶尽去,已是藏不住伏兵,元戎弩兵得以看着目标漫射箭矢,令刘备军伤亡惨重。
另一方面,吴凡也是在等待这个机会,他早就算定诸葛亮肯定要在火起之后施放天变浇灭大火。因此提早就已经凝聚劲气,这时暴雨从天而降,伴有雷声隆隆,吴凡在同一时间已是摘下养由基弓,弯弓搭箭瞄向山顶的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奋力射出一箭。
吴凡为什么要等下雨这个机会射箭?原因就是吴凡在练习破天神箭的过程中,发现破天神箭的随机属性并非完全没有规律,比如烈日当空的时候,触发炎属性的几率较大,冰天雪地的时候,触发冰属性的几率较大,暴雨倾盆的时候,触发雷属性的几率较大,在黑天、雾天,或其它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触发斩属性的几率较大。并且随着技能熟练度的提高,这个触发几率越发明显。
当然,以眼下暴雨为例,破天神箭触发雷属性的几率只是较大,并非百分之百触发雷属性。不过,一旦触发雷属性,则属性威力十分强大。
再说吴凡射出的这一箭,当真如吴凡预期的那样,触发了强雷属性!所过之处,云层中探出犹如水桶般的粗大电弧,将箭矢所过之处左右两侧各五百米内的所有生物尽数轰成碎渣!
在漫天飞舞的木屑与残碎肢体中,挟带着强横劲气的箭矢已经飞临山顶。刘备和诸葛亮虽然不是一流战将,但也并非泛泛之辈,早就看到吴凡射出的这一箭绝非一般,二人提早就已纷纷离座起身奔逃,这时急忙向两边扑倒下去。
轰地一声巨响,箭矢在两人对饮的桌案上爆炸,将桌案上的酒壶,酒杯,各种果品肉食炸得四散飞起,那些还在奏乐的士兵还没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纷纷见了阎王。
下一刻,吴凡已经率军向山顶杀来。刘备和诸葛亮侥幸逃得一死,从碎尸堆里爬起来,灰头土脸自不在话下,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洒脱之态,二人相视一眼更无谈笑的心情,转而连滚带爬地钻进后山草木丛中,逃走了。
这座土山虽然不是很高,但从山脚下跑到山顶上也需十来分钟的时间,当吴凡率众登上山顶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自然是早就逃得没了踪影。
山顶上一片狼籍,酒菜肉食与碎尸遍地,吴凡命人仔细搜寻了一遍,发现碎尸全是士兵,刘备和诸葛亮不在其中。
得此消息令吴凡十分失望,扭头看了一眼歪斜在一旁的诸葛亮乘坐的小车,已经被炸得只剩一只轱辘。吴凡愤而走上前去,单手将小车提起猛力摔在数十米远处的山岩上。随着“啪啦”一声响,小车被摔得七零八碎,散落一地;仅存的一只轱辘这时还滚了回来,被吴凡抬起一脚踢飞出去数百米远。
这个时候,天色已经不早了,约莫傍晚五点钟左右。吴凡即令全军下山,继续向新野城进军。
此次较量,刘备事先埋伏在正面山坡的五千名士兵,基本上全被剿灭,令本来就没有多少人马的刘备军更是雪上涂霜。而吴凡和吕玲绮所率领的二万部队,竟是无一人受伤。诸葛亮若是此时知道这个战果,恐怕是不会继续实施他的火烧新野之计,刘备军也就不至于在这次的火计中再受重创。
……
回过头来再说吴凡的徒弟李湛,所率领的近十万先锋部队一路再无阻挡,直接进入到新野城中。
对于一路之上如此顺利,李湛有些犹疑,命令部队埋锅造饭的同时,李湛派人来向吴凡禀报城中情况。
吴凡和吕玲绮二人这时已经回到大部队,并且刚刚听完自己预设在新野城中的间谍所讲的情报,称刘备出榜告谕民众曹军将要屠城,将全城百姓皆带往樊城。而且在全城百姓出城后,刘备军貌似还在城中做了一些布署,具体情况间谍就不得而知了。
吴凡点了点头,间谍所说的这些对他来讲已经足够了,足以证实诸葛亮下一步要火烧新野。
当听间谍说,全城百姓是因为刘备贴出的假告示而尽随刘备逃往樊城的时候,吴凡心中就是一动。历史上,刘备从新野出逃,全城百姓都跟着他逃走的这一幕感动了后世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曾经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以此为证,极力拥赞刘备仁义爱民之心。
现在看来,真实情况却是未必如此。
实际上,吴凡一直就对这段历史持怀疑态度:刘备又不是傻子,如果曹军真要追杀百姓,难道他会不知道带着数十万百姓出逃根本就逃不过追杀吗?如果刘备真的不想百姓被杀,就应该让百姓四散而去,分散目标各自逃遁,而不是像这样把百姓集合到一起。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出榜谎骗百姓,令百姓和自己一起逃往樊城呢?
吴凡觉得这其中必有玄机,想起郭嘉正好就在军中,便吩咐士兵把郭嘉叫来。
郭嘉和诸葛亮,分别是曹操和刘备阵营的两大顶级智囊。历史上的郭嘉由于英年早逝,以至于无缘与诸葛亮交锋,令后世的曹粉和郭粉们抱撼不已。眼下,这个遗憾却是可以经由吴凡之手来实现。
实则,郭嘉在三年休兵期期间,确实曾经一度出现体虚多病的现象。幸亏吴凡有医术在身,为郭嘉及时诊治病情,待郭嘉病体稳定后,又亲自前往邺城,在“大商家”处花费一万黄金买下漆叶青粘散(宝物,价值25,作用:延长寿命),回来送给郭嘉。
郭嘉由此对吴凡自然是感鸡涕零。自从收下漆叶青粘散后,郭嘉的身体已是十分健朗,比之大病之前还要气色红润许多,和普通人全无差异。看他现在的样子,再活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
不一会儿功夫,郭嘉在士兵的引领下来到吴凡面前。听吴凡说出心底的疑问后,郭嘉想了一想,道:
“此正是诸葛亮和刘备的阴险诡诈之处。我军初来楚地(荆南、荆北合称楚),当地百姓对我军多有畏忌,此时正是安抚民心,争取百姓信任之际。刘、诸二人深知如此,因此才会率百姓出逃,藏军于民,令我军对其难以下手:若杀百姓,则我军大失民心;若不杀百姓,则刘备就可以大摇大摆安然逃到樊城。”
吴凡听到这里,心中恍然——
刘备这个蛋子,我就知道你这种胸怀极大野心的家伙不可能如刘璋、张鲁、刘表之辈那样真正慈心爱民,你那所谓的仁政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像此时,用百姓对你的信任做为笼络手段,让百姓心甘情愿为你做挡箭牌,至死还在念你的好。
转而,吴凡问郭嘉道:
“那么以奉孝来看,我军对这些随刘备出逃的百姓是该杀,还是不该杀呢?”
复回中原 第232节 反制敌军
第232节反制敌军
吴凡这话其实是两层意思。
百姓自然是没有必要去杀的,所说的杀百姓,其实就是指追杀刘备,因为刘备藏军于民,杀刘备就必须要杀百姓。
所以吴凡才会直接问这些百姓该不该杀。实际意思就是放不放刘备。
郭嘉跟随吴凡多年,当然知道吴凡所指的意思,因此回道:
“刘备自然要杀,但对百姓却是尽量少伤及无辜的好。在下以为,新野城二十四万百姓出逃,必然队伍臃肿魂不堪,刘备为了保证万一我军屠杀百姓之际能够安然逃走,必然不会处于队伍中间,更不会处于队伍后面,而是位于队伍前端。都督大人不妨挑选精锐士卒在猛将的率领下,假扮成逃难百姓魂入其中,悄然接近刘备,而后……”
郭嘉做了一个斩的动作。
吴凡听得微微一笑,点头以示赞同。同时,吴凡心下不禁慨然道:从现在开始,郭奉孝与诸葛亮就已经开始间接交锋了,这种历史违逆感的感觉,还真是有趣啊,哈哈哈哈……
这个时候,李湛派来的传令兵来到吴凡近前,将新野城的情况向吴凡说了一遍。吴凡特地问了一下新野有没有下雨,回答称没有,吴凡便哈哈一笑,道:
“很好,这次我们就将计就计,好好地玩诸葛亮一回。”
由于这次诸葛亮在新野城周边部署得较为周密,口述给传令兵再转达给李湛的时候,难免会有疏漏。吴凡便命人拿过纸笔,一边仔细回想诸葛亮火烧新野时的军事部署,一边给李湛写下一封书信。
信中先告诉李湛只管进驻城中,埋锅造饭,并将四个城门大开,做出大意轻敌之态。今夜城内必起大火,不过无需惊慌,敌军并不会趁势杀入城中,反而在四个城门都有伏兵,其中南、西、北三门皆是呐喊作势,唯有东门悄无声息,意在诱我军从东门逃出。而后,埋伏在东门处的部队会尾随我军攻击;同时,白天举红旗和青旗的两路军马也将出现并合力攻击,意在将我军赶至白河。届时上游放水,下游又有伏兵杀来,纵使我军皆为精锐也架不住这么折腾,必然伤亡惨重。
敌军部署介绍完了,意在令李湛心中有谱,接上来就是针对敌军的部署拆招,反制敌军,也就是将计就计。
吴凡在信中令李湛在城中火起之际,以最快的度从西门冲出。而后将十万军马分成三路,其中二路经由城南城北绕至东门,另一路返回城中做好伏击准备。埋伏于东门处的敌军部队虽是四个城门伏兵中人数最多的,但也不会过一万人,得知我军从西门冲出,其主将必然引军冲入城中,意在从最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