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美尔喜欢的是露西那种柔若无骨,弱不禁风,需要男人来保护,喜欢撒娇,而又懂得撒娇的小女孩形象;因为,他自幼体弱,只有在露西面前他才觉得自己活得有男人的尊严。
第 12 章风云初聚
维也纳。
奥匈帝国的首都。
一项成就的伟大,也许在当时不被世人所认可,甚至遭到世人的诽谤;哥白尼的「日心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同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20世纪的一项伟大成就,其影响甚至超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接受它,弗洛伊德也经常受到世人的敌视。
洪清独自到了弗洛伊德的住处,就见他的房子十分简陋,门前也十分冷清。洪清心头涌起几丝苦涩:
「一位伟人的生活竟然如此清贫。」
洪清敲门,一个妇女出来回应:「您好,请问您找谁?」
洪清答道:「请问弗洛伊德先生在家么?」
那妇女说道:「对不起,他有事出去了。」说着就要关门。
洪清虽然从未与弗洛伊德谋面,但与他神交已久,知道此人搞研究时,不喜旁人打扰。
他知道弗洛伊德肯定在家,但却说道:「如果他回来,请把这封信交给他。」
说着,洪清递给那妇女一封信,说道:「信封上的地址是我现在住的地方。」
说完,洪清回旅馆了。
洪清所在的旅馆。
洪清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
他在等弗洛伊德,他知道,弗洛伊德看完他的信,必然亲自来拜访他。这就是自信,或者说是自负。
果然,有人敲门。
洪清迎接,开门后,就见一个老者,将近六十岁,但神采奕奕,满面红光。
弗洛伊德家中。
那妇女,弗洛伊德的妻子,将信交给他。
弗洛伊德问道:「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东方男子要见我?」
弗洛伊德的妻子说道:「是的!看年纪,他只有二十岁;从肤色看,他是亚洲人,但不知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弗洛伊德漫不经心地打开信,精神为之一振,首先映入眼帘的字体竟是那么清秀整洁。再读文章,文笔之流畅,使人很难相信此信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
弗洛伊德读完信,神采飞扬,仿佛瞬间年轻了三十岁,容光焕发,极为兴奋。
弗洛伊德恨不得立时见到洪清,只听妻子说道:「什么事令你如此高兴?」
只听弗洛伊德说道,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终于找到知音了。」
弗洛伊德读完信,且不说信的字体之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也不说文笔之流畅,给人一种欣赏美文的欣喜感;只说信的内容,其见解之独到,分析问题之深刻,这些都使弗洛伊德大为钦佩;另外,信中还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这么多年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成就很少得到世人的认可,而如今,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知音到了,这怎能不令他产生相见恨晚之感?!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知音,或者说没有志趣相投的朋友,那将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这就是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所在。
洪清的信围绕精神分析学展开论述,使弗洛伊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这怎不令他高兴?
弗洛伊德披上衣服,抓过信封,朝门外而去。
他的妻子拦住道:「你去哪儿?」
弗洛伊德说道:「那个青年叫洪清,是中国人,我一定要见到他。」
他的妻子说道:「天已经这么晚了,明天再去吧!」
弗洛伊德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不错,夜色甚浓,已到了晚上十点钟,弗洛伊德暗问自己:
「时间怎么这样快?洪清是下午三点左右来的,我收到信时也不过三点一刻,怎么看完信已到了晚上十点钟?」
弗洛伊德思忖片刻,这才明白了原因。
原来,洪清的信比较长,将近二十页,但弗洛伊德读完两遍后,仍不能释卷,继续读,反复读,也不知读了多少遍,直到晚上十点钟还觉得韵味无穷,仿佛三月未食肉,此日遽然尝到了人间美味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若非他的妻子提醒他吃饭,他不知要读到何时方止。
翌日,天刚亮,弗洛伊德匆匆吃完饭,抓过信封,直奔洪清留住的旅馆而去。
洪清将弗洛伊德请入屋内,通过交谈,二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由此结成忘年之交。
二人通过交谈,发现彼此间有许多共同爱好,志趣也极为相投,直到下午一点钟,弗洛伊德依然谈兴盎然,滔滔不绝,根本未察觉已过了午饭时间。
洪清邀请弗洛伊德到临近一所酒楼用餐。
二人边吃边谈,洪清就发现楼下不远处有一座高台,台上站立一人,此人正手舞足蹈,张牙舞爪,显然是在演讲。
高台四周围满了人,众人群情激奋,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洪清就见高台上的演讲者身材中等,二十五岁左右年纪。此人面上表情极为丰富,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大义凛然,人群也随着他的表情和手势而阵阵沸腾。
饭后,洪清与弗洛伊德来到人群外围,这时那演讲者的声音已经可以听到了:
「……我的朋友们,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现在正经历第三次亡国灭种的危机,难道还能继续无所作为吗?几百年前,蒙古人的入侵,使我们日耳曼人几乎国破家亡;一百年前,拿破仑的入侵,又使我们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生存危机;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英国人和法国人正在从西面和南面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俄国人也正在从东方侵吞我们的生存空间,难道我们还能坐以待毙吗?……」
此人的演讲配合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不停挥舞的手臂,使听众群情激奋,不能自已。
只听一人振臂高喊:「干掉俄国人!干掉法国人!」
众人也一起高呼:「干掉斯拉夫人!干掉盎格鲁—撒克逊人!干掉法国人!」
洪清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心中暗自称赞:「此人的演讲才能着实令人佩服!」
此时,就听弗洛伊德喊道:「干掉俄国人!干掉法国人!」
洪清向另一名听众问道:「这演讲者是谁?」
只听那人答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道夫。希特勒!」
洪清暗自记忆:「阿道夫。希特勒?一定要结识此人!」
柏林。
洪清又回到了柏林。
与之同来的还有两个人,他们是阿道夫。希特勒和鲁道夫。赫斯。
希特勒来了,一战还会远吗?
不错,希特勒到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近在咫尺了。
此时,一股浓浓的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街道上到处贴满着标语:「碾死法国猪!」「砸碎英国牛!」「踢死俄国熊!」
马路上不时经过一列列士兵。他们穿着锃亮的皮靴,迈着整齐的步伐,士气高昂,随时准备为了给德意志人民争取生存空间而献出生命。
与此同时,整个德国都在加紧铁路交通建设;兵工厂也在夜以继日地生产武器。
浓烈的战争氛围弥漫在德国人中,令他们无比亢奋,激动之情难以自已。
此时已是1914年初夏,热辣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国际形势极其紧张,只等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点一把火,世界大战的火药桶就要爆炸。
此前,经过1905年德、法之间的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巴尔干地区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春德、法的第二次摩洛哥冲突,与此同时的意土战争以及紧随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国际形势已接近满弓状态,战争之箭已即将射出。
1913年下半年和1914年上半年的平静,仅仅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此时,两大敌对正营基本成型,分别是英、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各国通过各种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
早在1893年,德国国会就通过了一项军事法案,使陆军人数达到58。9万人,为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提供法律依据。1899年,德国陆军又增加了3 万人,达到62万。
自1906年开始,德国开始着力建设海军。1911年以后,德国开始加速扩编陆军和增加军费预算。
到1913年,德国现役军人已达76万。但,威廉二世仍觉得不够,又将常备军增加了11万,使总兵力高达87万人。
德军中,军官占很大比例,这为战时迅速扩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造成了军费的几何数增加。德国的军费在1879年是4。3 亿马克,到1913年已达21亿马克。
与德国呼应,它的小弟奥匈帝国的正规部队也扩大到56万人。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已拥有800 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
针锋相对,协约国也在厉兵秣马。
到1913年底,法国常备军已达80万人,军费开支到1914年,已达到15亿法郎,占全国预算的38%;1913年时,俄国军队已达130 万人,它又通过扩建法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到230 万人;英国,海军强国,但到1913年,它的陆军现役军人也达到了41万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海军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和量的飞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海军。此时,德国拥有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4 艘驱逐舰和72艘潜艇。
另外,它的海军舰艇的质量优于英国皇家海军,这点在日德兰海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只是因为德军舰艇的数量少于英国皇家海军,所以其总体实力逊于皇家海军。
此外,德国陆军的装备和通讯系统都是世界顶级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比肩。
终于,明火产生,火药桶被引爆。
1914年6 月28日。
人类历史上影响其发展进程的一天。举世震惊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了,从而引发了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389年的6 月28日,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科索沃战役中,被入侵的土耳其军队击败,从此,塞尔维亚沦为土耳其的属地。因此,6 月28日这天成为塞尔维亚的国耻日。
奥匈帝国选择这一天在塞尔维亚边境进行军事演习,其挑衅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1900年6 月28日,斐迪南大公与索菲亚缔结连理,而今天正是两人结婚十四年的纪念日。
索菲。肖克特,女伯爵,曾充当斐迪南大公的堂姐伊萨贝拉公主的宫廷侍女。一次偶然的机会,索菲结识了弗兰西斯。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对索菲一见钟情,为她温文尔雅的气质所倾倒;而索菲也为斐迪南大公的翩翩风度所折服,对大公也一见倾心。
弗兰西斯。约瑟夫,奥匈帝国的皇帝。此人年迈昏庸,顽固死板,为人苛刻,寡恩薄义,为臣民所厌恶。与之相反,斐迪南大公,精明干练,勤政爱民,为人谦和,深得朝廷内外信任和敬重。
老皇帝约瑟夫生性多疑,且妒忌心极强。也许是上帝对他的惩罚,他的两个儿子很早就夭折了,现在只有一个女儿。斐迪南大公,约瑟夫的侄子,但约瑟夫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只能立大公为皇储。
当然,老皇帝对此极不愿意,但又不能把王位传给女儿,因为奥匈帝国历史上并无女子为帝的先例;因此,老皇帝对侄子一直心存芥蒂,更兼大公在朝廷上下声望极高,老皇帝对大公更加疑惧。
叔侄二人平时极少见面,因为老皇帝总觉大公不顺眼;同时,老皇帝总插手大公的私人事务,使大公极为恼火,但他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尽量少与叔叔谋面,有道是,眼不见心不烦。
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