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承认这些新的苏维埃共和国。1940年9月5日,丘吉尔曾说过:
自从这次战争爆发以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采取过这样的立场,即认为各国领土结构是不能改变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并不打算承认战争期间所发生的一切领土变更,除非这些变更是出于各有关方面的自愿和善意。
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合法政府的外交代表在英国继续享有外交官身分,而且在当时看来,英国的态度同韦尔斯所表明的美国的态度相类似。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宪章中重申他们坚持丘吉尔在1940年9月宣布的原则。1941年9月,苏联政府通过其驻英大使告知各盟国说,他们同意这个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人们很快就看清楚,这并不意味着俄国人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有任何改变。
从1940年8月3日、4日和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这三国正式并入苏联的那一天起,苏联政府就把它们当作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看待了;随着战事的发展,苏联领导人无意失去这些新增加的领土,这一点愈来愈明显。早在1941年12月艾登在莫斯科时,斯大林就详细陈述了苏联在领土方面的目标,其中包括战后把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重新归入苏联这一特别迫切的要求。但在战争的关键阶段不能让盟国间的合作受到损害,因此在1942年和1943年,罗斯福和丘吉尔都决心回避这类有争议的问题,希望能够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推迟到德国战败之后,到那时他们可以在和会上提出来。到了1944年11月,红军再度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当红军正在向前推进时,俄国的盟国没有时间去争论这些国家的地位问题。然而,在本书所写的那段时期内,美英两国政府的官方态度仍然认为这几个新“解放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地位尚未确定。
美国方面,对萨姆纳·韦尔斯1940年所作的声明既没有收回过,也没有否认过,虽然美国对1940年夏天这些事态发展所持的态度,在盟国紧密合作时期已经显示出稍有改变了。罗斯福在给斯大林的声明中甚至暗示在战后缔结和约时将不能不考虑到俄国要保证其西部边界安全的愿望。可是在这三个国家重被占领之后,国务院发言人一再指出,美国政府对这几个新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既没有给予事实上的承认,也没有给予法律上的承认,这些波罗的海国家仍然被正式看作是独立的国家。1945年10月,当法官杰克逊先生代表美国政府在纽伦堡签字于那份提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德国主要战犯起诉书时,他向其他几位起诉人发了一封信,说明他的签字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承认波罗的海国家是苏维埃共和国。
1945年8月2日波茨坦会议公报发表后,美国官方态度有一些含糊。在波茨坦达成的协议的第五部分中,美国和英国政府暂时承认苏联的边界如下:从波罗的海向东,在哥尼斯堡以南穿过东普鲁士,到东普鲁士、立陶宛和波兰边界线的汇合点。虽然协议只是在和约最终缔结之前有效,但杜鲁门和艾德礼公开表示过他们将“在和会上支持这次会议的建议”。承认苏联的“西部边界”经过哥尼斯堡以南,那就意味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是包括在苏联的领土范围以内了。
英国的政策则采取了不同的路线。正如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在1940年7、8月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被并入苏联之后,英国政府未加评论,只是不予承认。然而,据后来证实,1940年10月22日,英国政府曾通过其驻苏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向苏联政府提出一项建议,除别的事情外,英政府表示愿意对苏联的合并波罗的海国家给予事实上的承认,以换取俄国人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虽然这个建议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后来被透露出来,却有助于澄清英国在此后一段时期中对这个地区的政策,它使苏联政府在1942年坚持要英国承认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作为缔结英苏条约的先决条件这一要求有了份量。它也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苏联政府“以那是俄国和英国之间的事为理由”拒绝同美国人讨论这个问题。可是,克里普斯出使苏联时,英国正孤军同德国作战,当时的情况与后来“大联盟”时期大不相同,在后来这一时期中,英国政府为了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设法避免正式承认波罗的海地区和俄国边界的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领土变更。1942年5月26日,英苏条约签署后,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派驻在英国的外交代表的身分有了变化。在1942年8月间公布的一份外交人员名单中,这三位外交官不再被列为官方任命的外交使节,而只是列为“本人被给予一定礼遇和认可”的个人。除此以外,在1944年初以前,英美两国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官方政策一直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1944年2月22日,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宣称英国政府接受寇松线为苏联的西部边界时,就是间接地表示英国不大会反对俄国控制波罗的海地区了。如果英国支持把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东部地区再度并入苏联,那末,似乎可以推论它至少暂时不会反对在波罗的海地区恢复1940年的边界。的确,在1945年和1946年间逐步显示出,英国政府已在事实上承认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过未给予法律上的承认。
但是,在处理波罗的海国家难民问题时,英国政府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反对俄国人的要求。盟国间签订过一项相互遣返对方公民的协定,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声称那些逃入西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难民是苏联的公民。当苏联施加压力要求把他们送回去时,英国人和美国人拒绝遣返那些不愿回故国的人。1946年3月,美国政府把遣返协定解释为只适用于那些“既是公民又确实是在1939年9月1日那一天定居在苏联的人”。
波罗的海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地位问题,在1946年7月和8月举行的巴黎和会上被提了出来,而且在这次会议上,美英两国代表都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政策。苏联代表带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苏维埃共和国的代表一起出席会议,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对。后来,他们甚至被允许参加辩论。正如一位记者在当时指出的,可以认为这是苏联政府一次外交上的胜利,它也许可以被解释为美国人和英国人默认苏联政府的论点。
然而,在1946年末的几个月中,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之间在承认前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外交代表的问题上,继续发生麻烦。代表1939年以前的立陶宛的那位“大使”在华盛顿被邀出席了一次正式外交活动之后,《真理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批评美国国务院有“爱好政治僵尸之癖”。
到了1946年末,已很明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波罗的海国家是不会有可能再成为独立国家的了。可是,美国政府的官方态度对当初三国变成苏维埃共和国的经过情形老是耿耿于怀,而且甚至拒绝在事实上承认它们。至于在法律上给予承认的前景就更加渺茫了,因为那首先得有相当充足的证据,证明三国政府不仅实际上是有效的,而且还具有“建立在人民赞成基础上的有效性,因为一般说来,只有人民赞成才能保证其长期有效”。
第二节 红军再度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自从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人入侵俄国的代号)的那个时候起,波罗的海地区一直处在德国人的占领之下,同被占领的白俄罗斯一起组成德国的奥斯兰行政区。在镇压了由满怀希望的立陶宛爱国者们在红军刚撤退时成立的立陶宛独立政府之后,德国东部占领区事务部长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领导下的当地德国行政当局并不装点什么恢复波罗的海各国独立的门面。战争头几年中纳粹的政策是有计划地利用这三个国家的经济来为德国战争机器服务。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人力被征集去德国做工。德国人还由于实行了他们打算把德国人重新定居在那里的政策中的几个步骤而激怒了立陶宛人。1941年实行的“自治”显而易见是为德国人的直接控制装点门面,而且这一点不久就很明显,即德国人主要是想利用这些自治机构来推行德国政策中一些最不得人心的方面。在较低级别上使工业“恢复私有化”方面,以及在消除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方面取得过一些成就,但是当德国人把苏联政府在1940…1941年间设立的那一套统治机器转为己用时,连这一点有限的成就也化为乌有了。他们打算把波罗的海国家的人力征集到武装党卫队去的企图,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取得了几分成功,但在立陶宛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在1942…1943年冬天红军反攻时,德国在奥斯兰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占领当局在加紧从当地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中榨尽一切好处的同时,又试图争取当地人民的支持。他们一再发出警告,强调苏联再次入侵将会带来的后果,德国官员们发疯似地向人们保证,说在波罗的海地区将坚守到底。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将来实行自治的含糊其词的许诺。在立陶宛进行了三次动员的尝试都遭到失败之后,德国人采取了一个极端的步骤,竟允许立陶宛人自己组成地方“自卫”队,以对付“匪徒”和“布尔什维克分子”。德国人作出这样的让步,就是默认立陶宛游击运动的力量。随着俄国军队的推进,游击运动在奥斯兰全境,特别在白俄罗斯发展着,给德国行政当局造成很大麻烦。而且,德国人的报复措施愈严厉,游击队员对德国占领当局的仇视也愈甚。到了1943年末,很明显,德国人已经失去了开头时可能得到过的东西——波罗的海一带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支持,而且同样很明显,他们不久将会非常需要这种支持。
1944年2月红军对纳尔瓦战线发动进攻的前夕,苏联开始了一个宣传运动,来为“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给世界作思想准备。就在开展这个运动的同时,苏联政府在2月1日作了一个不寻常的姿态。苏联最高苏维埃在听取了莫洛托夫的报告后,批准了一项措施,授权各加盟共和国成立各自的外交部和国防部。虽然这种名义上对自治的让步并不意味着波罗的海各共和国的实际地位有多少改变,莫洛托夫的报告却也透露了一些重要的情况。他提到了红军中的一些“民族兵团”,其中包括立陶宛部队、拉脱维亚部队和爱沙尼亚部队。看来他们是打算用这些部队作为“各加盟共和国兵团”的核心的。但这些部队又是红军的一部分。莫洛托夫的措施宣布后没有几天,苏联报刊上就登载文章,描写这些波罗的海国家的红军部队的成就,这些部队就是打算将来组成各该共和国武装部队的“骨干”。2月7日,《泰晤士报》也刊登了一封寄自莫斯科的读者来信,是由红军中的立陶宛部队和爱沙尼亚部队的司令员写的,表示支持波罗的海各国1940年所执行的路线,当时它们都变成了苏维埃共和国。1940年时波罗的海各国苏维埃政府的领袖们,在1941年德军入侵时转移到了俄国,现在也参加了为苏军的重新占领作思想准备的宣传攻势。他们对苏联政府在国防和外交方面给予各加盟共和国有限自治的慷慨行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