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9年经过考虑而不敢采取的行动,甘冒两面作战的危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英国对德国进攻苏联的反应。不管希特勒对赫斯的出走是否知情,他可能和赫斯一样地猜想,英国对待苏联,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暗暗高兴地袖手旁观,听任希特勒对苏联作战,犹如1939年苏联曾袖手旁观,听任他对波兰、法国和英国作战那样。希特勒可能也曾想象,当轮到苏联遭受波兰和法国的命运,当这最后的一次打击已经实际上使欧亚大陆掌握在德国和三国公约的两个伙伴手里的时候,英国将终于认识到大势已去,而同他媾和,条件是保全他的面子,而使英国永远受他的支配。假如英国政府和人民走的是这条路线,而不是采取丘吉尔在得到德国进攻俄国的消息后几小时内所决定的方针,那么,从此以后希特勒就有理由不把美国的力量当一回事。因为,这个“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当时只能帮助那些愿意自助而充分利用美国工业所能供应的武器的人;如果由于英国人民斗志涣散,以致美国失去它在英国的根据地,那就很难看出它怎样能继续抗拒三国公约的三个缔约国在旧世界的霸权。然而,如果这是希特勒指望他进攻俄国对英美共同体的士气会产生的影响,那么,英美两国实际上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却完全不是如此,这就立即使他的指望落了空。希特勒进攻苏联,事实上使自己卷入一场同时在两线作战的主力战;由于这样地违反了他自己的战略原则,他已经使第三帝国和他本人注定灭亡,因为他这时不得不既同美国无比强大的战争潜力作战,又要在苏联广阔无垠的国土上作战。
同时,如果希特勒因估计错误而产生致命后果的话,苏联政府也同样地估计错误,只是没有遭到同样致命的下场而已。诚然,当苏联政府在1939年和希特勒谈判条约时,毫无疑问他们已看出一旦此项条约对他不方便,他就不想继续遵守。可是苏联政府大大地高估了苏联在此期间可以得到的好处。这确实对苏联政府有利,它不必马上受到后来在1941年6月22日才受到的考验,即不必马上就对德国作战,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进攻者几乎可以倾其全部陆空力量来对付苏联。1939年秋天,当德国和其他方面交战时,苏联却与德国保持和好。苏联政府估计错了两点。它假定,德国在卷入与两个西欧大国的战争中,无论它是胜是负,都会耗尽它的力量。苏联政府又假定可以采取一项有效的保险政策,以防止德国可能进攻苏联这一经常存在的危险。苏联政府指靠的这种保险,是苏联辽阔的疆土这一主要的战略资产,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它很重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苏联西部边境以西建立一条缓冲地带的策略。但是,这两点苏联后来都未能实现。
德国早期的一些军事突击行动,对苏联领导方面来说,不是不受欢迎的。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之迅速成功,使苏联除了在芬兰以外,兵不血刃就能捞进一份谈妥归它的在东北欧的战利品;苏联取得了在两次大战之间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在波兰居住的领土以及取得了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在这个阶段苏联只是占领而没有正式兼并),确实使自己在苏联和德国的势力范围之间,沿着新边界的北段有了一条宽阔的缓冲地带。再则,1940年4月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虽然也许曾使苏联大吃一惊,但俄国人对此也不讨厌,因为这解除了他们以往受英法军事干预的威胁,这两个国家可能跨过斯堪的纳维亚,帮助芬兰抗拒苏联从列宁格勒郊外越过卡累利阿地峡向西北面扩张其缓冲地带。相反地,1940年6月,德国武装部队轻而易举地就使法国倾覆,这不仅出乎意料,而且还使苏联政府深为忧虑。因为,没有疑问,在这个阶段,俄国人同意德国人和法国人的看法,认为法国的沦陷意味着德国在欧洲的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并且,如果是这样的话,苏联政府以前的打算就严重地错误,因为,如果这是事实,德国就已经胜利地赢了这场战争而未耗尽自己的力量。欧洲大陆的战场上已经没有与它对抗的敌手,而德国的庞大军队仍然完整无损。从此以后,德国可以随时用这些军队全力对付苏联;并且,事实上希特勒已经在制订这方面的计划。因此,对苏联来说,1939年8月由于签订俄德协定而暂时避开的危险,这时在1940年6月底又一次即将来临了。
苏联政府的第二个错误打算,是他们高估了自己在东南欧取得足够缓冲地带的能力,这时德国已可腾出手来使苏联政府的野心不能得逞。缓冲地带的北段和南段都很重要。北段横跨从德国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通道;南段横跨到乌克兰和高加索的通道,并且这两个新近开发的地区——其中有苏联当时的主要工业区和主要油田——对苏联关系之重大,都超过那两个做过首都的城市。苏联在南面谋求的,是要把包括保加利亚在内的东南欧一片地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这将使它能填补喀尔巴阡山脉东坡和黑海西北岸之间的空隙,又能从保加利亚境内的空军基地控制从地中海经过海峡进入黑海的通道。1939年8月23日俄德协定附属秘密议定书第三款给予苏联政府通往这个方向的权利。该条款规定,在东南欧方面,苏联要求对方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声称,它对这些地区毫无政治兴趣。尽管如此,在这一地带的南段,苏联政府想要达到其目的而作的努力,不象在北段那样顺利。
在北面,苏联在法国沦陷以前,就牺牲芬兰,把它的北冰洋海岸线向西扩展;把最靠近铁路线的那一段俄芬边界向西推进若干距离,使从列宁格勒到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的一段铁路得到更多的防护;使卡累利阿地峡的俄芬边界后退到大致沿着1700…1721年大北方战争以后缔结的和约中划定的那条界线;也使列宁格勒恢复了在彼得大帝时代的掩护,当时彼得大帝在建立这个城市并命名为圣彼得堡时,由于在1701…1710年征服了爱沙兰和利夫兰这两个波罗的海沿岸省份,使之在南面获得了掩护;以及最后使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重新得到了掩护,十八世纪最后三十年中,由于俄罗斯帝国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先后兼并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领土而获得过这种掩护。当法国濒于沦陷时,苏联在没有受到德国方面反对的情况下,加紧对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的控制,公然把它们兼并,就象它以前并吞两次大战之间波兰所拥有的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居住的领土那样。然而,正当在法国沦陷的时刻,苏联继续为扩展它的缓冲地带的南段采取第一个步骤,并吞布科维纳北部和比萨拉比亚时,希特勒对苏联以牺牲罗马尼亚为代价向前推进的这两步行动,没有进行直接挑战,而是迅速采取对抗措施,挫败了苏联的计谋。
希特勒的第一着反攻,是使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对他负有义务,去强迫罗马尼亚满足保加利亚收回多布罗加南部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匈牙利收回特兰西瓦尼亚的要求。可是,在俄德争夺对东南欧的控制中,他的绝招是向罗马尼亚保证,在它新近失地给苏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以后,剩下的领土可以保持完整。这种保证使东南欧的关键掌握在希特勒的手里;因为,罗马尼亚即使在新疆界的范围以内,仍然从匈牙利的东境连亘不断地延伸到多布罗加北部的黑海西岸;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新界线以内确立了支配权,大大抵消了俄国在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获得一条狭窄的缓冲地带所得到的好处。俄国恢复了它在多瑙河三角洲最北端的北岸一带的地盘,但徒劳无益。它仍然由于多布罗加北部的一长条罗马尼亚领土而和保加利亚隔绝,这一地带此时受到德国的担保,这意味着整个东南欧,喀尔巴阡山脉和普鲁特河一线的西南,这时可以由德国和意大利支配,而苏联不能干预。再则,罗马尼亚的剩余部分一落到德国手里,就能够而且后来确实在德国进攻苏联时起了战略上的作用,就象斯洛伐克1939年在德国进攻波兰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为德国提供一个作战的基地,从那里德军能够迂回对方的南翼,然后插入对方的要害。
这样,1940年9月1日——这一天德国政府通知苏联政府,在罗马尼亚满足了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领土要求以后,轴心国家联合保证罗马尼亚拥有余下的领土——标志着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间俄德关系史上的转折点。苏联政府虽然没有力量取消轴心国家已经做了的事,但也没有隐讳它的关注和不悦,苏联政府的心情和语气中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希特勒那方面更加凶狠。到1940年9月,德国就开始在德俄两国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对面的一侧把芬兰变成德国的军事根据地,以备将来德国进攻苏联时发挥战略作用,如同东普鲁士在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时所起的作用一样。这时已很明显,希特勒正在策划以武力使苏联屈服。可是决定性的日期不是1940年9月21日,即德国把德军开进芬兰一事通知苏联的那一天;而是9月1日,即德国通知苏联说轴心国家保证罗马尼亚领土完整的那一天。
俄德谅解始于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一项交易,起初情况很好,直到隔了十个月法国沦陷以后才开始出毛病,尽管这两位独裁者在政策上的这种突然的、出人意外的和惊人的变化使两国人民都惊慌不解。1939年9月6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报告说,在苏联,人们对这个消息“一般地感到宽慰和喜悦”,虽然政府政策的改变“还不大为人民理解”,并且官方的宣传很难使他们相信德国毕竟不是一个侵略者,很难使他们相信,毋须害伯德国在解决波兰以后马上就进攻苏联。然而,舒伦堡表示他相信,苏联政府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舆论;而德国国内的舆论在纳粹政权下也是同样易于控制的。
从短时期来看,俄国人老是害伯德国,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德国政府完全没有表现得急于要把德国军队推进到两次大战之间属于波兰,而根据8月23日协定已划归苏联统治范围的那一部分领土,而是请苏联政府不要拖延,快派军队占领那些划归它的原属波兰的领土。而且,在德国军队为了追逐战败的波兰人而越过俄德分界线以后,里宾特洛甫于9月19日指示舒伦堡请斯大林放心,德国方面将严格执行各项协议。再则,斯大林于9月20日建议在莫斯科谈判如何确定对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进行瓜分,又于9月25日建议修改8月23日商妥的领土条款,对此德国政府都没有留难;1939年9月28日在莫斯科,由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订一项新的分界协议,连同一项“机密的”和两项秘密的议定书,其中满足了斯大林的愿望,把立陶宛从德国统治范围转移到苏联统治范围,其交换条件是把原来协议中划归苏联的波兰人在人口中占少数的大部分领土转移给德国。
此后德国没有制造困难以阻碍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而且它在苏联政府和芬兰发生麻烦时给予积极的帮助,断然拒绝了芬兰和瑞典派去试探德国是否支持芬兰抗拒苏联的两国代表,并规劝甚至阻挠意大利方面想要援助芬兰的企图。10月19日,斯大林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