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苤俣右灾赜茫湃〉昧恕鞍灾詈睿豢锾臁∠隆钡姆峁ξ凹ā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 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 才呢?
  ………………………………………………
  用人之妙
  【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③不丧?”孔 子曰:“仲叔圉④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6)治军旅。夫如是, 奚其丧?”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孙子,名元,在位42年。②康子: 即季康子,鲁国的权势人物。③奚而:为何,为什么。④仲叔圉 (yu):即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⑤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 祝本为宗庙官名,他是以官名为姓氏。③王孙贾:也是卫灵公的大臣。
  【译文】
  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怎么没 有败亡呢?”孔子说:“他用仲叔国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龙王孙 天主管军队。既然如此,怎么会败亡呢?”
  【读解】   
  卫灵公虽然昏乱无道,不是个好国君,但他的干部选拔得很 好,用了一批得力的大臣,内政、外交、军事都有人抓起来,所 以不仅没有败亡,反而当了 42年的国君,比许多勤政廉洁的国君 都当得长。
  这就是用人的艺术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据说当韩信很得意地去问汉高祖能 的少兵时,汉高祖回答说:“我不会带兵,但我善于带将。”汉 高祖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事实上,会当领导的人只需要抓住几 个得力的助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国君如此,做一个单 位的领导,一家公司的老板也都是如此。范围有所不同,道理却 是一样的。
  这也是与事必躬亲相对的领导艺术。
  正因为勿需事必躬亲,所以灵公才能昏乱而不亡国。这就 是用人之妙的功效啊!
  ………………………………………………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o):惭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
  【读解】   
  说者容易做者难。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 皮吹出去了却收不到口口,不能兑现,往往被人看白了。   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 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 不放空炮。
  ………………………………………………
  为谁而学?
  【原文】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天的学者学习为 了沽名钓誉。”
  【读解】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 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树 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
  思不出其位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读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在《泰伯》篇里孔子已经说过。 之所以在这里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与“君子思不出其位”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
  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 虑问题。
  说穿了,还是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 的问题。
  或者如鲁迅先生的冷嘲热讽: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 这就是‘思不出其位。’……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 ‘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糊涂。” (《且介亭杂文·隔膜》)
  若要找这样“糊涂”的人,那可真是比比皆是,很多人为此 丢官葬送前程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哩。
  ………………………………………………
  胸襟宽广而明察
  【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③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揣度。②亿:同“臆”,猜测。③抑:可是。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 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是贤者了吧!”
  【读解】   
  不轻易去猜测揣度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是胸襟宽广的表现; 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是明察秋毫的睿智。
  能够做到这两方面,当然是贤者了,而且是大大的贤者哩。
  从实际情况来看,太明察的人往往疑心重多忌刻,凡事都对 人防一手,容易把人想象得很坏,所以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而一 般心胸宽广的人又往往把人想象得太好,对人缺乏心计和防范,所 以不够明察。
  这两方面的矛盾在圣人的论述中被统一起来了,这当然是高 标准严要求,我们一般人是望尘莫及,难以做得到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只有努力提高修养,争取做得好 一点罢了。
  尤其是做领导人的,更应该朝这方面的修养而多下功夫。
  ………………………………………………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②也。”
  【注释】
  ①骥:古代良马的称呼,即千里马。②德:指马训练有素,驾驭时 能顺人意。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读解】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 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 差也用算了,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 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 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 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 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 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 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 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 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 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 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 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 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 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 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 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 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 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 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 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 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 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 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 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 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 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 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 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 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 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 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 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 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 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 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