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什么原因,义与韩馥最终走向决裂,兵戎相见,结果韩馥很丢人,没有打过自己的手下。袁绍抓住这个机会,迅速与义联络,义投降了袁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义之叛就是袁绍策反的。袁绍手下有这种人才,除了许攸、逢纪,原来在韩馥那里干的荀谌、郭图、辛评等人都或明或暗地归了袁绍,他们都擅长做这样的工作。这虽不见任何记载,但推断起来并非不可能。
荀谌、郭图、辛评等人最早可能是韩馥派来协助袁绍工作的,一来二往,与袁绍的关系倒日渐加深。荀谌是颖川郡荀氏家族成员,他的父亲荀绲是“荀氏八龙”之一,叔父荀爽是当今的司空。郭图字公则,不知道祖籍是哪里,不太像是冀州本地人,根据他与荀谌、辛评等人关系不一般的情况判断,他也是颖川郡人的可能性较大。辛评字仲治,颖川郡阳翟人,他有一个弟弟叫辛毗。
义的归降令袁绍士气大振,韩馥却陷入惊恐。袁绍又不失时机加了一把火,他暗中联络北方的公孙瓒,邀他和自己一块夹击韩馥,事成之后平分冀州。
公孙瓒已事实上脱离刘虞独立发展,势头很猛。接到袁绍的邀请,哪能错过机会,他亲自率军南下,打的旗号是讨伐董卓,要求从冀州借道,实际上是来抢地盘。韩馥当然明白,他知道这一仗非打不可,于是抖擞精神,再战公孙瓒。
韩馥连手下人都打不过,当然打不过勇猛异常的幽州铁骑,结果大败。袁绍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便把身边的策反专家们派了过去,游说韩馥主动让位。
尽管韩馥一败再败,但实力仍存,硬拼起来未必有把握,而且贸然刀兵相见,也有损联军盟主的形象,所以袁绍还是想来文的。为了保证忽悠韩馥成功,他干脆组了个忽悠团,团长是他的外甥高干,副团长是刚才提到的荀谌,团员还包括辛评、郭图等人。
这几位果然不负袁绍之望,他们连哄带吓,把韩馥搞得精疲力尽,不费一兵一卒,居然说服韩馥愿意让位。消息传出,韩馥的手下一片哗然,大家跟着领导鞍前马后,为的是奔个事业前程,你说不干就不干了,这不是开玩笑吗?耿武、闵纯、沮授都跑来劝他,可韩馥实在不想硬撑下去了,他只想舒舒服服过日子,拒绝了部下的请求。
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孟津驻扎着韩馥的水军,冀州从事赵浮、程涣二人率上万精兵及数百条战船在此,闻听领导高风亮节要让贤,也给惊呆了。他们指挥战船由黄河入淇水,一路向邺县方向回师。
当时袁绍本人在淇水岸边的朝歌。傍晚时分赵浮等人指挥的船队经过,袁绍看到对方声势浩大、军容威整,浑身都感到紧张。
赵浮、程涣见到韩馥,苦口婆心地相劝,仍然没有效果。
韩馥主动从所住府邸搬出来,住到宦官赵忠在邺县的一处私宅里,派他的儿子带着州牧的印信,亲自迎接袁绍到来。袁绍进入邺县,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冀州牧。这两个职务,一个是自己封的,属于伪造;一个是抢人家的,属于盗版,总之都不合法。
袁绍不管这些,他给了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虚名,既不给兵也没有官属,把韩馥挂了起来。对于韩馥的手下,肯与自己合作的继续使用,如沮授为奋威将军,协助袁绍分管军事;田丰为别驾,协助袁绍分管行政事务;审配为治中,协助袁绍分管总务。对于不肯合作的耿武、闵纯等人,袁绍毫不客气,直接处死。
袁绍得了冀州,不再提跟公孙瓒平分的事。公孙瓒气得要命,这也是他们日后翻脸的原因之一。不过,公孙瓒那目前还有跟刘虞的事没有掰清,他主动撤回。
冀州从此改换门庭,除了被杀的耿武、闵纯等少数人以外,其他人不仅没受什么影响,大多数反而升了官。大家心里可能想,这样挺好,升官涨工资,还换了个能干的领导。
只有韩馥很难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得多了不看就是,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上门来找茬就没办法了。他有个下级叫朱汉,此人人品不怎么样,过去韩馥可能不太待见他,现在世道变了,此人就想报复一下,出出气。
朱汉担任都官从事,负责执法方面的工作,他琢磨袁绍的心思,以为袁绍要除掉韩馥,于是找了个借口,将韩府包围起来,要进去搜查。韩馥吓得跑到楼上躲起来,韩馥的儿子被抓住,朱汉用铁锤将他的双脚砸断。袁绍听到报告,赶紧派人过来及时制止,否则韩馥非给朱汉拍成肉饼不可。
韩馥再怎么说也是冀州过去的老领导,朱汉的做法太无耻,为了不让同情韩馥的人寒心,袁绍下令处死了朱汉。但韩馥心胆已裂(馥犹忧怖),恳求袁绍放他一条生路。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到陈留郡投奔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到张邈处,韩馥刚好也在座,使者有密事与张邈协商,就凑在张邈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韩馥看到,以为袁绍密嘱张邈对自己下手,于是跑到洗手间(如厕),用一把刻书刀自杀了。
要评选三国时代最窝囊的人,没有几个人能与韩馥相争。韩馥人窝囊,事做得窝囊,死得也窝囊。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不出大事业,当他的下属也挺窝囊。
韩馥之死给很多人一个警示:在乱世中是没有退路可言的,只有不停往前走,想歇下来或者退而求其次,那是做不到的。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六、旷世奇才荀文若】
韩馥是颖川郡人,在他当权期间,很重视人才引进,曾派人到老家招聘名士,荀谌、辛评、辛毗、郭图等人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来到冀州的。韩馥的策略是用颖川郡人压制冀州本地人,这恐怕也是韩馥跟下属关系搞不好的原因之一。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当领导的要坐稳位子,不能让下属太团结,要设法让他们斗起来。韩馥可能就有这样的潜意识,作为一个外地人,他最担心的就是压不住本土势力,所以他有意制造出派系斗争,以此平衡各种势力。
但派系斗争对政权稳固的伤害更大,韩馥手下能人众多,但战斗力不强,缺乏凝聚力,韩馥本人也没有足够的威望,这些原因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
袁绍夺权之后,沮授、田丰、审配等本地人争先恐后到城门口迎接袁绍进城,袁绍一改韩馥的做法,开始重用冀州人士,用冀州人把颖川郡人压下去。但他也留了一手,他也要搞平衡,用的是汝南郡人,那是他的老乡。
袁绍也学韩馥的做法,派人到老家汝南郡搞人才招聘。冀州人很郁闷,原来的领导重用老乡压他们,好不容易下台了,换上来的领导继续这样搞。汝南郡人、颖川郡人、冀州本地人在袁绍阵营里成为三大派。
袁绍对手下人派系斗争情况很清楚,但他只当没看见,有时候还会来点小权术,让他们斗得更厉害。由于袁绍默允和纵容各派争斗,以后在他的阵营里,逢纪与沮授不合,审配与许攸交恶,郭图一直想找机会置张于死地,重要的文臣武将都陷入内斗之中,为袁绍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角度反观曹操用人则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曹操不拘一格用人已为大家所熟知,他用人还有一个特点:反对派系斗争。作为一个有事业心的领导,如果看到手下派系斗争很严重却任由其发展,最终受伤害的一定是自己。
曹操阵营里团结工作做的相对较好,袁绍、刘表、刘璋、刘备乃至孙权都做不到这一点,一来出于曹操的个人权威和领导魅力,对属下产生了凝聚力,二来是曹操在人事安排上更讲求公平,反对拉帮结派。
到了后期,曹操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给喜欢拉帮结派的人以可乘之机,内部出现了两大派,严重削弱了曹魏的实力。这从反面说明,一个组织出现内斗,对谁都不会是件好事。
荀谌当初应韩馥之邀来到冀州,开始挺受重视,袁绍势力起来之后,荀谌一看不妙,主动抛弃老乡韩馥,投靠了袁绍,为袁绍取得冀州立下了大功。袁绍掌权后,重用沮授等冀州人和汝南郡人,颖川郡人有些失势,荀谌无可奈何。
荀谌的哥哥就是被何称为有“王佐之才”的荀。受荀谌的影响,荀也来投靠老乡韩馥,刚到冀州,正好赶上韩馥下台、袁绍上台。
荀字文若,生于163年,此时二十九岁,小曹操八岁。小的时候,荀就显露出相当的才华,袁绍的坚定支持者、“奔走之友”骨干成员何见到他,很是惊讶(异之),说:“这是能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人才呀(此王佐才也)。”何看人很毒,曹操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时,他就看出曹操日后能成大事。在荀更小的时候,他看出此人日后能力不凡,关于这两个人,何都说对了。
荀后来也被举为孝廉,参加工作,担任守宫令一职,这是个较低级的职务,属九卿之一的少府寺,掌管皇宫所用纸笔、墨、封泥等办公用具。荀在宫中供职的时间是永汉元年,即189年,这是献帝刘协的第一个年号,只用了四个月,所以习惯上还把这一年称为中平六年。
袁术围攻南北宫、大杀宦官的时候,没准荀就在场,但他躲过了这一劫。董卓把控朝廷后,荀的叔父荀爽由布衣百姓直接担任了三公。在荀爽的帮助下,荀得到一个亢父县令的职务。这个地方在哪里荀并不想知道,因为他的目的只是逃离洛阳。
荀没有去上任,而是回到了颖川郡,他的老家在颖阴县。一到家,他就告诉父老乡亲说:“颍川是四战之地,现在天下有变,这里必遭劫难,应该尽快离开,不要久留。”但故土难离,大家心里都很犹豫。这时候,韩馥的招聘团来颖川招募人才,应聘的人不多(莫有随者),荀带着家里人到了冀州。后来,董卓的军队果然侵犯到颖川郡、陈留郡等地,留在家乡没有走的人很多都被杀了。
袁绍夺了韩馥的位子,对荀谌、辛评、郭图等人表面上不错,但颖川郡人已不像原来韩馥在位时那样吃香了。这个时候的荀,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并没有引起袁绍的特别关注。由于有弟弟荀谌的关系,加上颍川郡荀氏的知名度,袁绍对他还算礼遇(待以上宾之礼)。
但荀对自己在这里的前景并不看好:一来袁绍此时帐下已是精英汇集,发展空间有限;二来袁绍反韩馥之道对颖川郡人予以压制,颍川郡士人的处境十分微妙;三来袁绍明里暗里纵容文臣武将争斗,弄得文武失合,说明袁绍虽有盛名,却很难有更大成就。
还有一个原因对荀来说挺重要,但却无法说出口,这与荀的家事有关。荀的正妻是大宦官、灵帝时“五侯”之一中常侍唐衡的女儿,那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结交士林,想把女儿嫁给汝南郡人傅公明,但被傅公明拒绝。在唐衡极度难堪之时,荀的父亲、“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主动请求把唐小姐娶过来与儿子荀成亲,此事影响很不好(或为论者所讥)。
这件事记载在《典略》一书中,虽然裴松之对此表示过怀疑,主要是唐小姐的年龄和荀年龄不太相符,但这件事不会完全没影,可能不是唐衡的女儿,是其他宦官的女儿,总之这成了荀的一个污点。荀跟曹操一样,因为家族或家室与名声极差的宦官有关而承受有言与无言的诟病。
在袁绍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