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玛丽还向小组其他成员讲过基本的输血方法。在课堂上,除了没有实际操作之外,其他都讲到了,包括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姿势,怎样设置,怎样监控,还有怎样“准备”臂部和腿部血管。
现在,丹和汤姆都已经做好献血准备了。汤姆是团队唯一的万能献血者。丹坐在椅子上,玛丽打开导管开关,让血流到地板上的塑胶袋里。这时候,罗丝的静脉注射液已经快要滴完,玛丽给她换了一袋新的,并简单解释说:“再给她滴一袋,还是快速注射,同时我们要收集丹的血液。”丹第一次献血期间,玛丽每隔几分钟就会检查罗丝的生命体征。她发现,罗丝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昏迷。丹献出的第一袋血液已经装满,玛丽等到静脉注射液几乎滴完的时候,才把丹的血液接在滴管上。
然后她又回到丹的身边,开始取第二个单位的血液。
“如果你觉得头晕,一定告诉我。这是你献的第二份血了。”然后,玛丽准备了一份高浓度的科塔拉尔,这是一种全身麻醉药。这种药物的用量在药瓶上有说明表格,根据罗丝一百二十磅的体重,以及半昏迷状态,玛丽对药量做了相应调整。她估计,这个剂量的药可以让罗丝昏迷四小时。玛丽把麻醉药和丹的血液一起注射,混有麻醉药的生理盐水包通过T型管连接到滴管上,高度比血包低一点。
十分钟后,玛丽解开丹身上的取血管,让汤姆取代了丹的位置。她通过滚轮调节,减小了给罗丝输血的速度。“我们能用的血量有限,所以我得留一部分,待会儿手术的时候用。”
玛丽又洗了一遍手,带上外科用口罩和无菌手套。口罩并不是绝对必需的,她只是以防万一,有就戴上一副。“百分之九十九的感染风险来自我的双手和这些医疗器械,不过小心总是没错的。”她轻轻揭开罗丝的绷带,上面沾满了半干的血块。
“我先检查前面的伤口。”三十秒钟后,玛丽说,“伤口看来不严重,子弹没有打中要害。”她又检查了肩头的伤处。“这里有大块的淤血。”在汤姆听来,她最后一句话的语调就像在评论一块鹿肉。
“我必须切除一些肌肉组织,伤口这么大,子弹穿过身体的时候,瞬间创伤面肯定很大。伤口里还有一些肩胛骨碎片。一团糟。这是什么枪啊?”
“。357口径的马格南左轮枪。当时吓得我几乎尿裤子。”杰夫回答。
玛丽停止了检查,拿起一把4号弯头手术刀。确保汤姆取血情况正常之后,她开始小心而缓慢地切除严重受损的肌肉组织。几分钟后,玛丽又说:“啊哈!发现目标。这根动脉血管直径还不到两毫米,但刚好大到难以自动闭合的程度。把这根血管接上的难度太大,我做不到,我只能把它缝合,然后希望不会有肌肉组织坏死。对这么细的动脉血管来说,这不是很冒险,因为上帝非常富有远见,他给我们大部分的身体组织都配备了备用系统。大腿和锁骨位置的主要动脉肯定不能简单缝合,不过小血管可以这样处理。”
玛丽一边说,一边取出一个“德夫”针盒,从里面取出一根串好线的缝合针,线是可吸收的。缝合过程大约二十分钟,非常紧张。“这个最麻烦,”玛丽咕哝道,“要是这根小血管不断裂,不失血,原地待着就省事儿多了。”
血管缝合好之后,玛丽让汤姆把输血滴管上的夹子拿掉,继续输血。这时,丽莎已经把血包换成了凯文那份儿,她还记得把滴管弹了几下,让突出的开关部分可以有些气泡。玛丽继续处理伤口,然后问大家:“我现在必须得处理一下她的肩胛骨,打碎的骨头渣我已经清理了,但是现在这块骨头的边缘有些凹凸不平。怎么办呢?”有一会儿工夫,大家都没说话。然后丹说:“我们试着把骨头边缘磨平一点儿?”
“嗯,我觉得也该这么干。”玛丽说,“不过我的医疗用具里面没有锉刀。唯一有点类似的是一把锯子,可是太大了。我需要的是类似机械师的平锉刀那种东西。”丹带着他招牌式的笑容回答:“我有一套瑞士锉刀,是处理枪械用的,有各种尺寸可以选,我这就去拿。”他走了之后,玛丽又一次检查了罗丝的生命体征。
不到十分钟丹就回来了,把他的瑞士锉刀放进开水里消毒,然后用一个大大的助产钳把它从水里捞出来。玛丽接过锉刀,满意地说:“嗯,这个可以用。”她把锉刀在空中冷却了一会儿。小心锉平了骨头的边缘之后,她又检查了一下刚才缝合的血管,用盐水消毒,擦洗。到这时,已经快要完工了。
与此同时,丽莎已经从凯文那里抽取了第二份血液,给罗丝输上。
这时,玛丽着急地叫起来:“汤姆和丹你们两个得马上躺下,喝点东西,现在就去。柜子里还有些饮料。我们必须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说不定还需要更多的血液。在绝对必要的时候,也许明天他们一人还可以再献半份血——假如他们身体没问题的话。但愿罗丝别再失血。”
然后,玛丽取来一瓶生理盐水,泡湿了几卷纱布。她对身边的丽莎说:“我得过几天再缝合伤口,现在用湿纱布简单包扎就可以。过早缝合肯定不行,现阶段最重要是不能有积液。这几天我们看紧点,可能几天后可以缝合前面的小伤口。后面的伤口更晚一些,大概一星期后才能完全缝合。”
直到现在,玛丽才注意到自己已经忙了三个小时。再次检查过罗丝的状况之后,她说:“我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她会挺过去的,伤不严重,所以不需要太冒险。感谢上帝,感谢法克勒上校。”
“他是谁呀?”杰夫问。
“一位外科医生,编写了《北约战地医疗指南》那本书里枪伤处理的一章,如果不是他,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说完,玛丽扯下手套,睡觉去了,她已经精疲力尽。
托德和汤姆成立求生小组之后,第一个加入的新成员是肯·莱顿。他是个瘦高个子的红头发男生,笑起来很有感染力。他和汤姆早就认识,最初是在一个天主教青年社团碰上的。
肯的独特价值,在于他是一位汽车技师。他没什么文凭,对大学也没兴趣,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全职工作,修理汽车。他迷恋机械,在这方面也很有天赋。他加入团队之前换过两次工作,一年能挣五万八千美元。到了二〇〇九年,他已经可以挣到九万八千美元,在一家经营越野车维修改装的门店担任副总经理。
下一个加入团队的是迈克·尼尔森和他的女友丽莎。迈克是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院的学生,他在学校的雷根斯坦图书馆里认识了丽莎。当时他在找书,却看到一个美丽的女生坐在书架之间的地板上读宫本武藏的《五轮秘典》,很快,他们就开始谈论武术,对迈克来说,这是一见钟情。
丽莎的专业是图形设计,她的兴趣包括旅行、跆拳道、跳伞等等。她中等身材,黑发、浓眉。她和迈克开始约会后几个月就加入了团队。丽莎擅长用喷枪作画,几年之间,多数团队成员的长枪就都由她喷上了迷彩图案,跟他们的迷彩服非常配。她还给图案加上了三层清漆,以防磨损。一开始丽莎加入只是为了好玩——跟她的其他消遣一样——不过后来,团队活动成了她最大的爱好。
拿到理科学士和硕士之后,迈克却没能找到跟生物学有关的工作。他得到的唯一邀请,是薪资很低的林务调查官助理职位。绝望之余,他成了一名芝加哥警察。在警察学院,他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第二名。有趣的是,迈克发现自己喜欢警察的工作。新入行的时候,按照惯例,他总被派去巡夜,但他跟多数同事不同,非常喜欢值夜班。资历老了,还志愿报名晚上当班,甚至主动请缨去治安状况欠佳的地区。
迈克对队友们说,他喜欢警察工作,是因为那份重压之下的刺激感。他说,自己的工作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时不时要面对生死关头。
那时,丽莎在一家大型建筑设计公司找到了工作。刚开始她主要负责渲染大型建筑的最终视觉效果,后来逐渐承担别的任务,比如敲定广告宣传方案、跟公司信息部门合作设计产品水印什么的。尽管这并不是她最喜欢的工作类型,但大多数时候她还能做到乐在其中,挣钱也挺多。迈克和丽莎在交往两年后结婚。尽管婚后相处时间并不太多,但他们的婚姻却非常幸福。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即使在加入团队之前,也有相同的“求生”倾向。迈克的祖父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造过自家的防空洞。祖父母和父母都鼓励迈克独立自强,生活中做到“有备无患”。丽莎也受过同样的教育,她在一个摩门教徒家庭长大,储备食品是家中的传统。她喜欢参加高强度高风险的休闲活动,自信,独立,而且热爱自然。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位室友借给丽莎一本《危机时代的生存》,是霍华德·鲁夫写的。鲁夫的书让丽莎变成了一个“求生主义者”。迈克刚开始和丽莎约会时,就提到了他们的求生团队,只是为了看看她的反应。迈克随口说起,团队成员“一旦天下大乱,就集体上山”,丽莎的第一句回答就是“那你带我去吗”。两人的关系日渐亲密,几乎每个周末都在一起,大部分时候都是去远足、攀岩、打猎、捕鱼,远离城市的喧嚣。
最早跟托德和汤姆说起北爱达荷州的也是迈克。研究生时期做实地考察的时候,迈克在爱达荷州的莫斯克住过九个月的时间。当时他在做“华盛顿州和北爱达荷州美国黄松木生长微观气候环境研究”。他的论文导师非常欣赏他的研究成果,但是论文却没能帮他找到一份好工作。
说到爱达荷州北部地区的时候,迈克总是心驰神往。他说:“爱达荷州是避难求生的黄金乐土。那里半数居民都是灾后求生方面的高手,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高手。他们天生喜欢自给自足,绝对是生存能力超强的类型。几乎所有人都会打猎,很多人用木材做饭,而且自己劈柴。多数人都在家制作罐装食品,使用装火炭的老式烫斗,自己在家教孩子读书,生小孩就去请接生婆在家里生,甚至很多家庭在房子里办“家庭教堂”,几家人集中做礼拜。总之,他们比你们这些城市人更亲近土地,自给自足的程度比你们高一万倍。”
下一个加入团队的人是凯文·伦德尔。他是一位个性腼腆的书虫,学电子工程。他最擅长的——也是除了自行车之外唯一参与的运动项目——就是击剑。由于长期练剑,他的体格显得与众不同,整个人就像一根钢丝,极为灵巧,进退如风。凯文大学期间有三年都是校击剑队队员。他从没名声大噪过,但实力超群,帮助校队取得过多次大赛的胜利。
凯文和大多数队友的做派大不一样。他时常戴着厚厚的宽边眼镜,头发总是乱糟糟的,时常挡住视线。击剑的时候,凯文会给自己包上一条绿色大头巾,免得头发太长碍事。凯文是犹太人,而其他团队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并不那么喜欢野外项目,加入之前甚至都没用过枪。但凯文知道什么叫“有备无患”,一旦加入,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花钱习惯。
凯文给小组带来了很多关键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严谨周密的交流方式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他在团队会议上的口头禅是“别着急,慢慢来”。野外训练的时候他常说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