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旧书大亨-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玩笑,却也真挚。

姜立夫本身是记者,门路多,耳目光,听说最近洛阳要举办“古玩大会”,他就有意来这里转悠一下,淘宝之余,顺便找一些记者素材。

南都距离洛阳又不远,姜立夫在专访中与林逸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有共同爱好,可以说是“臭味相投”,于是就成了莫逆之交。既然是好朋友,姜立夫得到消息后,就非常热情地邀请林逸一块过来,再说,两人在一起也算是有个伴。

按照姜立夫的话来说,那典当行的鬼工作丢了正好,你本就不属于那种规规矩矩的上班族,古玩淘宝的世界才是你生长的丛林。

林逸虽然不怎么赞同老姜这番话,不过自己也的确没什么事儿可做,刚做过的专访还要经过剪辑,才能播出,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林逸可没那种闲工夫,于是就和姜立夫一起开车直奔洛阳,参加这里的“古玩大会”。

作为六朝古都,洛阳具有很浓重的古文化氛围,尤其那些古建筑,更是一座挨一座,看花你的眼。

作为记者,姜立夫一直走南闯北,对洛阳也很熟悉,开了私家车根本就不用看汽车导航,直接就杀向了洛阳最大的古玩城,这次的古玩大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

一到洛阳市中心的“天子驾六古玩城”,林逸放眼看去,首先就看见一座巨大的仿古牌坊,上面用金笔书写“洛阳第一城”,再看周围的门面,也都是仿古类型的,看介绍,“依托千年帝都的光辉历史,汇十三朝古都精粹,聚大中国古玩赢家,赢尽天下。”

口气蛮大的。

林逸对这古玩城不禁感兴趣起来。

姜立夫把开来的那辆大众朗逸停在了停车站,这才找到林逸一块朝古玩城里面走去。

两人刚进去几步,就被一阵吆喝声吸引住,只见一个卖甘蔗的小伙子,人长得精瘦,一车甘蔗有几大捆。小伙子靠在三轮车前,抄起一只电喇叭,贴近嘴巴,说;“甘蔗粗又甜,越吃越喜欢!一根五元,十块三根啦!”

吆喝要讲究点艺术,另外对面摆着一个卖杂货的摊主,他卖擦玻璃窗的刷子,边演示边吆喝:“一套住房几十万,玻璃不擦不好看。”“住七楼、住八楼,擦个玻璃不用愁。”押韵顺口,擦玻璃的重要性讲了,擦玻璃的便利不仅说了,而且还当面演示给你看。赶紧买吧。这样的吆喝比“粗又甜”、“越吃越喜欢”之类要入耳。

不过这两位还不算是高手,在两个摊子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卖菜刀的年轻人,他的吆喝是长篇大论,合撤押韵,字正腔圆,像是说相声,介绍菜刀间杂着讲述历史评点时事,很快就围上一圈人,男女老少大家或蹲或立。20元一把,立刻就有人买了。妙的是,年轻人又说出一套词来,好像是替买方量身打造现编现说的,现场感觉挺贴切的。内容因人而异,赞人品,称能耐,都不重复。这也算是吆喝,边上的人听着听着,就心痒难耐,掏钱买菜刀,管它好使不好使,先让耳朵过过瘾。年轻人简直要把买方往死里夸,“安邦治国”这样的奉承话有的买家也笑纳了。

见林逸似乎对这些叫卖的摊贩很感兴趣,见多识广的姜立夫就笑笑说,“果然是高手在民间。”

林逸点点头,表示赞同。不过这古玩城卖的东西也太杂乱了吧,什么吃的喝的玩的用的,连菜刀都拿来卖,看起来还真是“大杂烩”,甚至不远处还传来非常熟悉的“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

林逸发晕,看起来这家皮革厂的存货还真多,大江南北卖了三年还没卖完。

林逸对这些杂七杂八的摊位当然是不怎么关注,基本上都是擦眼而过,直奔里面的古玩区。

……

不愧是古玩大会,只见里面的古玩市场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人群。或三两个人一群或单独行动。有的似漫不经心但两眼不住的琢磨着路边的杂货摊位。有的大步流星的急走着,这样的人一般有自己心中的目标。

那些摊主们有的在唠闲嗑儿,有的四处张望等着主顾上门,甚至有的在摊子上摆放一个大纸板,上面写着“有事儿请打手机,十分钟后就到”;很多小贩盘腿坐在一块破布前,兀自哼着小调,对人视而不见,就像从来没指望能卖出去一样。

如果说这里的摊贩和其它地方的摊贩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天南海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怎么区别?看他们穿着的衣服,新疆,藏族,甚至连苗族的都有。

姜立夫喜欢买一些民族特色的饰物,于是林逸就跟着他认识了一位女摊主,她叫潘玉珍,是来自贵州的苗族妇女,她身着民族服装,还戴巨大的银耳饰,这一身打扮本身就是个广告。

她性格开朗活跃,姜立夫买了她一套银手镯,她就挥舞着一个大铜钱给看,说是刚买来的,可以用来刮痧。她说今天生意一般,不过有人定了50套侗族服装,比不上卖银首饰的,她今天卖了7000多元呢!

卡毛是位藏族美女,专卖藏族服饰。她披着披肩,活脱脱一个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的好姑娘。她说自己小时候跟着家里游牧,养了30多头牦牛,200多只羊。做摊位前在青海一个民间艺术团当演员。后来见身边的朋友摆地摊蛮赚钱,于是就入行也做起了生意。她做生意到处跑,不过一般都是在北京潘家园那边,地方大,销路也多。只是偶尔哪里有了大的集会,比如这一次的洛阳古玩大会,才会赶过来凑热闹。然后她又说,今天自己卖了8000多元。

姜立夫说他去过她的老家青海黄南州,她问那你觉得北京好还是青海好?

姜立夫略一沉吟,反问道:你说呢?

她说当然是北京好了!

姜立夫说各有千秋。

她笑了笑:你还挺会说话的。

……

林逸不知道姜立夫找到记者的素材没有,不过通过姜立夫的牵引,林逸也开始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南来北往甚至浪迹天涯的“摊贩们”,以前林逸只是把他们当成是做买卖的对象和对手,现在才明白,他们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人的故事,有时候比书还多。

……

好不容易等到姜立夫在这些古玩区找完记者素材,林逸这才有机会和他一起步入旧书领域,一到那买卖旧书的街道,林逸就看见一个乡下老者面前有一堆破旧的字画,围着一群挑选的人群,挑好了的在讨价还价。

依照林逸现在的眼力,只看了一眼就知道那是一堆假的不能在假的东西。画面上的题字东倒西歪,根本就是个没拿过毛笔的人写的一般,丑陋得很。只是画儿经过了做旧。看纸张倒也很能唬人。

有两个挑选好了拦腰一刀,要三百多的画儿给人扔下一百就跑。看脸色跟捡了天大的便宜,乡下老人无奈的叹着气:看这是怎么档子事儿啊,这不和白给一样吗。但眼角分明透着一丝外人无法察觉的笑意。余下的人变得更沉不住气,纷纷上手,不一会那一堆破旧字画竟卖出了大半儿。

两个六十多岁的买了一张,在请教边上一个年纪差不多但穿的很像个有身份的行家一般的人。那人侃侃而谈:东西错不了,关山月的,我玩这个几十年了,这点还敢肯定。乐的那两个一个劲儿道谢:多谢多谢,几百元不多,只要东西是真的就好。殊不知一幅关山月的画没个百八十万能拿的到手才是拙拙怪事。看着两人那满足的表情,林逸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什么,资当几百元买了个梦吧。

一会人走光了,过来一个操着和乡下老人一样口音的人:今天赚了。

老者:咱们该回去了。

细细一想这堆破旧字画就得搭配着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的乡下老人,就好比在陕北的荒原上赶着驴车的必定是一个裹着破旧的皮袄头上围着变成黑色的白羊肚手巾的老汉,要是赶车的是一个穿着绫罗脸上抹着厚厚胭脂的小媳妇那就彻底不对劲儿了。

买了假东西的以为捡了漏儿,心里憋着乐去了。卖了假东西的挣了钱也回家乐去了。想想好像谁也没吃亏,因为好在心里都美的很。

林逸不禁感叹:在我们眼里对方是傻子,那在对方眼里呢,我们肯定也是傻子。说到底所有的人都是傻子,再说到底:要快乐就不要太精明,当一个把对方当傻子的傻子也是一种快乐。

就在林逸为此感叹的时候,和他一起来淘宝的姜立夫已经在一个旧书摊前出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六章。书香袭来

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此刻,姜立夫手里拿着的是一本著名散文家兼记者黄裳的一本《过去的足迹》。

1984年人民文学社出版,一版一印。

精装本,2。2千册。

原来,就在刚才林逸盯着那卖字画的乡下老者发呆的时候,姜立夫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他发现不远处有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女士在那摆摊卖书,看她卖书的样子好像对自己卖的每本书并不怎么懂。当时这本书就摆在书摊上,品相很好,又是大文豪黄裳的著作,而黄裳本身又做过记者,可以说是姜立夫的“前辈”,因此他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姜立夫问她多少钱,她说10元钱。

姜立夫付了钱之后就顺便说了一句:“这也太便宜了吧。”

她丈夫在一旁听到了,后悔不迭,跟她说,“黄裳可是大名人,他的《过去的足迹》也很有地位,这书怎么这么便宜卖给人家?”

可是钱已经付了,姜立夫只能赔笑说:“对不起,我占便宜了。”

的确如此,像这本书有精装和平装两种,平装10元钱还说得过去,精装本却是一本就需要150元的。

捡了这么一个小漏,姜立夫难免得意洋洋,尤其在林逸面前,那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毕竟林逸是专家,他却是业余选手,现在专家还没上手一本书,自己先拔得头筹,可见这是个好兆头。

林逸的确很羡慕姜立夫的好运气,原因很简单,他也是“黄裳迷”,也很喜欢看黄裳的书,尤其喜欢看他写的书话。

不过很显然,姜立夫喜欢黄裳主要原因两人是“同行”,姜立夫也说了,在记者里写书最出名的就是黄裳,在写书领域最出名的记者却还没出现,希望自己以后能补上这个缺儿。

简单一句话,林逸听出了姜立夫的野心,希望未来能够在文坛上扬名立万。林逸甚至又想,姜立夫之所以要先捧红自己,给自己做书话专访,说不定也有曲线救国,在文坛上借机成名的意思。

一名记者想要成名很容易,可要想在文坛上扬名立万就难了点。比如说很多名记,还有主持人都是靠写书来博取名气,最显眼的就是“赵倪崔白”四人,可惜最后真正能够站稳文坛的只有最后的那一位。

“把那本书借给我看看。”林逸对姜立夫说。

姜立夫就把那本精装的《过去的足迹》递给了林逸,林逸翻看了一下,里面涉猎很广,有游记,散文,书话,甚至还有杂文和评论。

其中林逸最感兴趣的却是黄老买旧书的那些趣事。

比如说,在女儿容洁的回忆里,父亲与母亲吵架吵得凶的时候,十之九是为了父亲“买老书”。“父亲为了买老书,卖掉了莱卡相机,也卖掉手上的名表。母亲说,只要旧书店老头来敲门,一声‘黄先生’,家里的钱就不见了,明朝有没有钱买菜也是不要紧的。”

但黄裳并不是视钱财如粪土,相反他很“爱钱”。黄裳曾写道,“一次单位搞个人鉴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