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李世民冷声质问,李泰仅是抬头望了他一眼,便低头回以沉默,这不辩不解的态度,成功地挑起了皇帝的怒气,金靴踱前一步,正待开口,门外便是一片嘈乱传来——
“滚开!让本宫进去,李泰是不是在里面,让本宫进去!我要见父皇!”
李承乾夹杂着愤怒的嗓音大的出奇,他禁足令被免去没有几日,本该是老老实实待在东宫,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闹腾。
“太子哥哥,您怎么了,别冲动啊。”这娇滴滴的是临川的声音。
“皇兄莫急,有什么事还是等人进去通报吧。”这劝告的是李恪的声音。
“李泰!”李承乾嗓门陡然一扯,想是被侍卫阻拦,进不来便在门外喊起来:
“你这个混账,本宫就知道当年害我坠江的人是你!我当日命大没被你害死,只是废了一条腿,你很失望是不是?是不是!现在你又用这手段去害五弟,你这个无耻小人,卑鄙无耻!父皇、父皇啊您看看啊!你睁大眼睛看看,就是这个畜生他要害我们兄弟,你那般宠他纵他,他却对我们兄弟存有杀心,父皇您这次决不能饶他!不能饶他啊!若不然哪日他会连您也一起害了,父皇!他定是还在记恨当年瑾——”
“闭嘴!”
殿中骤然响起一声爆喝,室内空气一窒,李世民狠狠反手挥在龙案上,文房四宝“咣当”摔落一地,娇贵的红丝砚台一碎数片,有几片高高弹起蹦到父子两人衣摆上又落下,门外嚎声乍止。
“传朕口谕,皇五子李佑险遭谋害,诏大理寺即刻立案,查明元凶,皇二子李宽、皇三子李恪、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等人,留京协查。封芙蓉园、雁影桥,皇四子李泰——暂拘琼林殿,未得朕谕,不得出入!”
李泰看着脚边几瓣碎砚,掀了掀眼皮,躬身道,“儿臣谨遵父皇谕旨。”
殿外几人,听闻圣意,各个遵声,见到殿中走出一道冷清人影,几人眼神复杂地看过去,李恪却是一手架着李承乾不让他冲上前去,另一手遮在他嘴上,凑近小声安抚。
……
文学馆的大书楼是面向所有文学馆内文人开放的,但在李泰归京之后,就成了坤元录编撰的主要场所,除了参编人员仍能凭借特发的书牌出入一到四楼外,普通的学者学士便转向馆内另外两座小书楼,虽不如大书楼藏书丰富,可也足够阅览。
按照以往惯例,春闱前后,科举放榜之前,文学馆中三座书楼都是没有门禁的,因为经常有一些学生半夜苦读,不得其解的时候会跑到书楼去查阅。而大书楼因为坤元录的编撰,没晚有文人轮班职夜,就更是朝夕不闭门,文学馆前后门排查严密,馆内也不乏巡逻护卫,杜绝了一些飞檐走壁之徒,但是为了保持大书楼的清静,没有动静这群护卫一般是不会靠近骚扰的。
出事这天晚上,护卫们一样在馆内各处巡逻,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一夜过去,第二天早上,负责送早点和打扫的杂役进门发现七仰八叉躺倒的文人,起先只当他们熬夜睡着,岂料这楼中上下二十八人,竟会一夜之间从活人变成了尸体。
“……出了这么大的事,很快就惊动了府衙,因文学馆非同常所,这事便一捅到了刑部那里,我昨晚在外头同人喝酒就没宿在馆内,可是其他参编的大人们多是住在馆内帐中,等我闻信赶过去的时候,他们都已经被刑部官差带走问话,文学馆、大书楼都给封锁起来,既不让人进,也不让人出,我只从一个侍卫那里打听到,仵作验尸后说那二十八人皆是猝死,也不知是哪里传出的流言,门前围的一大群人,都开始议论起王爷好大喜功,为了加紧坤元录进程,让众多文人不眠不休编撰行文,这些人才会疲劳猝死。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除了每晚值夜的学士,其他人只要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王爷从不会强迫他们做更多。”
齐铮坐在马车上,揉着额前乱糟糟的碎发将他所知事情经过大概说了一遍,“您也许不知道,这参编坤元录的名额是有多值钱,有人曾私底下出五千贯买一参编随名,可王爷只是在两年前明选了几家士族的公子小姐做幌子,实则用的多是有才无门的寒士,大家心里清楚,都是心怀感激。昨夜事出突然,但我敢拿项上人头作保,这些人肯定不是因为王爷好大喜功,让他们疲劳致死的。”
有平霞在旁,遗玉不避嫌地坐在他对面安静地聆听、思索、沉默,在他讲完之后,出声问道:“可知这死的二十八个人都有谁?”
“我只能肯定,昨晚值守的学士是胡大人。”齐铮捏着拳头涩声道,“胡大人现年三十四岁,祖上在淮南,他是贞观二年的进士,与我一样是寒门出身,为人很是和善谦厚,我方入文学馆时颇得他照应。他只身在外,去年才得一子,妻儿老小原都在乡下住,今年王爷给我们这些穷儒修的宅居落成,他们一家人才从淮南迁来,还不到一个月,我前天、前天还去他家蹭饭。昨晚我本是要找他一起去喝酒的,因他值夜才罢,早知道,早、知道我就强拉了他去。”
他说着说着,便有些哽咽,难忍地侧过头去用袖子遮着面孔,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遗玉默地听着他讲述,看着他这几尺的大男人抹泪的样子,本是让人嗤笑的画面,却让她鼻子发酸发胀。
这死去的二十八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命,他们有家,有父母,有妻儿,也许正在为了更好的日子而努力生活着,却因为某一些人,某一个人的私心,丢了性命,丢了所有。
她一面骄傲着,她的夫君给了这些渴望并且追求的人们机会,善待他们。一面又出离愤怒着,因为那些无辜的性命,竟然被用来玷污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玷污那个男人的心血。
“齐大人。”遗玉吸了吸气,看着齐铮,温声而认真道,“你先不要难过,马上就到文学馆了,刑部尚书高大人因我缘故,想必对王爷存有私怨,若此案全由刑部来查,必有偏颇。我们首先要想办法进到馆里去,看一看再说。”
第133章 至少还会怕
四月初四,龙体欠安,免朝。
日出,太极殿外等候早朝的大臣们,成群结队的朝宫门外走去,另有几个低了头不动声色地往御书房方向去了。
“皇上这又是怎么了?前天也不舒服。”龙体欠安一说,也只是场面话,哪个不知道李世民身体很好,日朝免了多半是遇上什么烦心事。
“不知道啊,科举将完,魏王也成亲了,吐蕃来求亲的使者打发走了,南边洪涝赈银也拨出去了。这还有什么事儿啊?”
“唉,索牲魏大人还在家养病,这要是知道皇上三天两头不上朝,不得闹上一场。”
“不行,我得去问问。房大人,房大人,您可知这是出什么事了?”
这还没出宫门,房乔已被叫停了三回,停下脚好脾气地回了一礼,随即便摇头苦笑,再回上一句“房某不知。”
打发走了人,再左右瞧瞧,几名大臣都同他一样被缠着问询,他踟蹰了片刻,就朝着长孙无忌的方向去了。
“长孙大人。”
长孙无忌正同刑部尚书高志贤一道,扭头看见房乔,便对高志贤低语几句,后者同房乔打了招呼便先行离去,而长孙无忌对房乔伸手一指宫门,两人便顺着路边,搭伴儿朝前走去。
“是哪位出事了?”房乔将象牙笏倒插进袖口,轻声询道,他虽不知情,可也能大致猜到,魏王大婚几位皇子都归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怎么不出事端。
“齐王。”长孙无忌神色如常道,“昨晚吴王宴请,魏王、齐王等人都有到场,宴散后……案子交给大理寺审,魏王被禁在琼林殿里,其他几位早上才出宫。”昨夜才发生的事,他竟能大致不差地叙了一遍给房乔听,也不知是哪里来的这么确切的消息。
两人绕过花坛,掉在人群后头,房乔摇头,“我有些想不明白,这事不像是魏王所做。苦肉计?不,曲江池深易溺,深夜投江更是九死一生,齐王惜命,断不会冒这种险。可若说还有第三者,为何齐王昏迷前会一口咬死魏王。”
“是与不是,都要详查审过才知。”长孙无忌并未参与他的分析,只是又说了一桩事给他听:“魏王府下属的文学馆昨夜死了二十八个文人,早上被人发现在大书楼中。”
房乔脚步一顿,长孙无忌也随之停下,补充道,“仵作检尸,并未有丝毫中毒受伤迹象,是猝死。”
一夜猝死二十几人,凭谁都知道这等死人案是有猫腻的凶案,但是尸体没有中毒和受伤迹象,不合常理,又偏偏无迹可寻。
“看来是出了奇案——二十八条人命啊。”房乔仰头看了看东边宫殿群落中升起的日头,轻叹一声,道,“我要到文学馆去看看,你呢?”
“刑部暂封了文学馆,不能随意出入,你若要进去,就走侧门找德安通行。”长孙无忌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勾形玉饰给他,并没有陪同的意思,“珍安这两日精神不错,我回去陪她到青云观还愿。”
长孙夫人体弱多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使得长孙无忌儿女众多,宴会酒席多是携子女前去,这位夫人常年居在深宅养病,鲜少出门。
两人说着话,已行至宫门外,不少马车都陆陆续续地接人离开,见他们出来,两家车夫一前一后驶了过来,房乔对着长孙无忌一揖,便先行上了马车。
“唉,那孩子才刚成婚三日吧。”
……
文学馆前有一群官兵把守,但外面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群人,有在馆内读书的文人。也有附近居住的百姓,对着无人出入的门内指指点点。到处都是乱糟糟的议论声。
遗玉和齐铮乘着马车从前门路过,逗留了片刻,便反道进了一条窄街,三转五拐,在一处僻静的小巷中下了车。
“是这里吗?”齐铮站在左右打量,没发现有什么门径。
遗玉被平霞扶着下了车,也望了望四周,见到一株老槐之后,方朝着那树走去,墙面前后有三尺长的后褶,若不仔细瞧,谁能发现这树后有个小门,门外没有落锁,平推不动,却被她在门上摸索了几下之后,一推便开。
这扇门后是一条小路,直通文学馆后院,齐铮口中啧啧有声地跟着遗玉进去,一见眼前绿树丛荫,不由稀奇问道:
“我在文学馆几年,还不知有这么个地方。”
“王爷带我来过。”遗玉说着话,将门后几条机括重新搭上,想起两年前她生辰那个夜晚,李泰便是带着她从王府侧门一路步行,从这里过,在风伫阁楼顶的露台看星辰。思绪短暂地开了个小差,遗玉和齐铮一路低语穿过一条游廊,走过一座小湖,早上被封,在馆里的学生都被官差催回了学宿馆等候问话,齐铮熟门熟路地领着遗玉躲开巡查的护卫,朝着大书楼的方向走去。
遗玉不是没有办法从前门进去,只是外面围了那么多人,各路眼线掺杂其中,尽量不要节外生枝为好。
太阳刚刚升起,两道傍着绿荫的长廊边角探着光影,本该是和煦温暖的早上,如果长廊那头的大书楼中,昨夜没有死掉二十八条人命的话。
刑部人手有限,多被派去守门,遗玉和齐铮站在长廊往那头看去,只见有四名侍卫把手在书楼门外。两人对视一眼,便抬脚走出了长廊。
大书楼前的官差是一大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