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爆发于公元前154年的诸侯王叛乱——七国之乱,现代人对此都不陌生。这场波及西汉帝国三分之二国土的叛乱战争,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持续8个月的叛乱,牵动了西汉帝国三分之二的精锐兵力,西汉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和最富庶的地区,几乎都卷入了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对于任何一个封建国家来说,这都是一场遭到巨大打击的内耗。
然而对于西汉帝国来说,这场战争却带来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后果——大乱之后有大治。声势浩大的内战,并没有让西汉似唐朝安史之乱一般,结束天下太平的黄金时代。相反,西汉帝国的中央威权,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从此在东亚大陆拔地而起。如果联系后来西汉帝国反击匈奴战争的辉煌胜利,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伟大成就,我们不得不说,七国之乱,正是这一切的伏笔。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我们不妨借用汉文帝时代的儒臣贾谊在其奏疏里的一段话:当今天下大势,好比是大腿上的肉,比身体上的肉还多,整个国家已经臃肿了。这里所说的“臃肿”,就是诸侯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西汉帝国开国后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不但休养了百姓,更“生息”了诸侯,长时间的和平,让诸侯势力日益强盛起来,甚至出现了中央无法节制的局面。就像当年周朝的变迁一样,如果没有措施去阻止这个趋势,那么诸侯割据乃至战国纷争的局面,都是大势所趋。所以“七国之乱”,恰恰是西汉帝国解决诸侯国问题的一个强制性手术。虽经历了“大出血”的危险,但这场手术成功了。
【一】
说道西汉七国之乱的爆发,世人都把责任归结到晁错贸然采取的“削藩”政策上。其实在削藩政策推出的早期,晁错已经预感到一场大乱即将发生。但是晁错认为,暴乱现在爆发,要比之后爆发要容易对付得多,就像一个患重病的病人,早做手术,比晚做手术有更大的康复机会。但是西汉帝国的这场“沉疴”,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点不得不说,西汉帝国后来的文景二帝,是在为刘邦的分封政策“埋单”,这一点,就要说说西汉成立后,各个诸侯国的分封局面。
在汉高祖刘邦即位早期,凭借暗算、武力镇压等方式,相继平定了楚汉战争时期为他立下功勋的各路异姓诸侯王,包括韩信、彭越、英布3大势力。但是,在那些被刘邦夺取的异姓诸侯土地上,刘邦并没有像之前的秦王朝那样,建立由中央直接统辖的郡县,相反,则是继续分封诸侯,将这些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们。与此同时,在许多六国的故地上,刘邦也相继分封了许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无一例外的都是刘姓子孙。刘邦此举,一在利用刘姓宗族的势力拱卫中央,二在于刘邦得天下后,对于日益强大的吕后势力,已经有了越来越力不从心之感,强化诸侯的威权,更是为了能够阻遏吕家势力的扩张。所以从立国开始,西汉帝国,其实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政体,既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也有给予地方足够自治权的诸侯国分封制度,国家的行政体制,俨然是一锅交织着两个时代制度的“杂烩菜”。
刘邦分封诸侯王的高潮期,是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95年,这个阶段分封的诸侯王最多,诸侯王的地盘也最大。当时分封的宗旨就是“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而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镇天下”。也就是说,当时西汉虽然意识到中央郡县制的好处,但是在总结秦朝灭亡经验的时候,把因为实行中央郡县制,导致王室无人拱卫当作了很重要的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西汉采取分封制,也与当时西汉帝国将道家黄老无为学说作为立国思想有很大关系。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特别是在国家行政体制上,主张中央“无为”,给予地方充分的发展权力,所以分封诸侯,也是一种“无为”的方式了。在这6年里,刘邦相继册封了9大同姓诸侯王:齐王刘肥、赵王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楚王刘交、吴王刘濞。这其中,除了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其余的,都是刘邦的亲生骨肉。
如果看看地图就会发现,这九大同姓诸侯王的国土,从南至北,几乎包括了战国时期关东诸侯的所有故地。以天下郡县的数量来论,西汉立国的时候,全国一共有57个郡,其中由诸侯控制的,竟然达到了42个,作为中央政府的汉帝国,却仅仅掌握着15个郡。西汉中央政府实际掌控的地盘,也就仅仅包括秦国时期的关中地区、四川地区,以及河南和河北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所谓的西汉中央政府,按控制区域论,只不过是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已,摆着“天子”的名分,国家力量却有限得很。
而从诸侯王的权限看,西汉帝国开国初期的诸侯王,其在地方上的自治权力,甚至不亚于战国时期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的诸侯们。按照刘邦分封时的规定,各诸侯要“掌治其国”,也就是具有诸侯国绝对的地方行政权力。在地方王国的行政建制上,诸侯国仿照汉朝廷,比如纪年、号令、护卫军队,以及下属的丞相等职位划分,都和中央政府“同制”,而且诸侯王们拥有对属下官员任免的权利和掌控境内赋税及军队的权利。这样的诸侯国,俨然就是名义上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独立王国。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汉初期,对强大的匈奴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仅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汉军未必不能与匈奴一战,至少依托长城进行防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要命的问题是,西汉的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在早期保持对于诸侯的统治,主要原因就是实力。中央政府的实力,虽然对于所有诸侯国是劣势,但对于单个的诸侯国有绝对的优势,一旦和匈奴发生长期的战争,无论是胜是败,都意味着中央政府力量的严重削弱。一旦这种局面出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列国割据争霸的情景,很有可能再次重演。西汉帝国这种“杂烩菜”的行政体制,匈奴也大为了解。在西汉与匈奴早期的“和亲”时,匈奴往往采用挑拨西汉境内诸侯造反的方式,造成西汉帝国两线作战内外交困,不得不在一次次匈奴入侵时,对匈奴的漫天要价照单全收,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从吕后,再到汉文帝和汉景帝,这几代的西汉帝王,虽然在后世都评价不错,休养生息的“GDP成就”也不错,但一直在受夹板气。
就西汉早期的“休养生息”而言,西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国思路,其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大部分被诸侯们所享受。西汉帝国的诸侯们,在经济上自主权之大,已经仅次于春秋战国时候的诸国了。当时的诸侯们,在自己的境内,拥有征收赋税的权力,特别是西汉帝国中央财政的两大赋税:土地税和农业税,在诸侯国境内都由诸侯们代为征收,其征收的款项,除了一小部分按照规定上缴中央外,其他部分都由诸侯们所有。大家都在津津乐道西汉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但在西汉的诸侯国里,老百姓的负担一点也不轻。当时诸侯国内的老百姓缴纳的赋税,通常只有1成是交给中央的,其他的9成是交给诸侯王。也就是说,诸侯国境内的老百姓,仅仅在土地税和人头税上,其负担就是西汉中央直接统辖郡县的10倍。另外诸侯境内的老百姓,还必须承担诸如盐铁税、渔税、市租等,这些都是属于诸侯王的专利赋税,作为诸侯王个人财政的“私奉养”。换句话说,西汉开国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得到的好处很有限,老百姓负担的减轻也很有限,最发家致富的,就是中间这群诸侯们。
而西汉帝国的危机,也就在开国休养生息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渐渐地“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关于西汉诸侯国的治理问题,汉文帝时期的名臣贾谊就曾一针见血——强者也反。也就是说,诸侯国的实力越强,其挑战中央权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汉高祖到汉文帝,西汉局面的暂时风平浪静,主要是因为诸侯实力有限,西汉中央政府的独大,和诸侯国实力之间的相互牵制,是一个短暂的平衡,一旦有一家诸侯国突然崛起,这个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不幸的是,打破平衡的人,其实早就出现了,他就是当年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
【二】
说到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汉高祖的侄儿吴王刘濞,在后世史家中,这是一个被很不齿并且被鄙视的人。被鄙视的原因,除了他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外,更因为很多人觉得他“自不量力”。比如后来修《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很纳闷,他曾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以吴王刘濞这小小的诸侯王身份,怎么敢去挑战中央的权威。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就不懂西汉的历史,当时的吴王刘濞敢于扯旗,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实力。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儿,他在刘邦去世的最后一年,被封为吴王,他的属地,包括了东阳郡、彰郡、吴郡,一共有53个县城。这个规模,即使放在战国时代,也超过了当时的大国赵国、燕国等国的国土面积,俨然是一方强势。而且刘濞不但有土地,更有资源,他所统辖的吴国,有两样当时绝对暴利的资源,一是盐,二是铜。盐是老百姓生后的必需品,是必须买的,谁有了盐,谁就有了庞大的财源。而铜更不简单,铜是当时铸造货币的主要材料,有了铜,也就意味着可以随时铸钱,想要多少钱,去铸就可以。当时吴地所管辖的漳县,是整个西汉最大的铜矿。这份家底,就好比今天,如果哪个国家有储量丰富的石油或者优质铁矿,在国际上腰杆子就很硬。当时的吴王刘濞,就是一个掌握着绝对优势资源,腰杆子很硬的诸侯。
不但腰杆子硬,刘濞的实力更硬。当年刘邦之所以册封刘濞,是因为吴国的南边,就是汉帝国册封的异姓王长沙王,再往南,就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南越政权。当时的西汉帝国,长沙国是西汉抵抗南越军队的缓冲地带,而吴国,就是西汉南方防线的要冲。这样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要给予军事上的绝对专权。所以吴王刘濞从刘邦时代就获得了特权,可以借着加强南方防御的名义,大肆扩充军队,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刘濞是不会让权力作废的。多年以来,刘濞不但大肆招募军队,更和吴国南部的东瓯、闽越等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汉文帝晚期,刘濞境内的军队,总数最多的时候已经到了30万人。这个规模不但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无人可以匹敌,甚至西汉中央军也不占太多优势。有钱有资源又有兵的刘濞,此时已经是西汉帝国的大敌。
而且这个有钱又有兵的刘濞,其本人更是一个和西汉帝国“有梁子”的人,而且这个梁子是不共戴天的——杀子之仇。汉文帝时代,刘濞的儿子“入朝”——也就是以朝见的名义,到西汉中央宫廷来做人质,结果在和当时是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因为一时口角,两人大打出手,刘启一怒之下,拿着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竟然一下子把吴太子给砸死了。这娄子可捅大了,刘启本人差点因此被废了太子位。为了掩人耳目,西汉帝国对外说吴太子是感染瘟疫暴病而亡。汉文帝还主动派使者去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