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亲一亲了。同居一宫,却是骨肉分离,咫尺天涯,由此引起的精神上的折磨,对任何母亲来说都是残酷的。赵恒倒是还记着李氏有生儿育女的能力,有时临幸阁中,缱绻一番。因此,李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孩,可惜这个唯一能使她享有母亲资格的小公主,出生不久就生病夭折。在这一连串打击之下,李氏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令李氏心寒,值得欣慰的是她那阔别已久的弟弟这时与她重逢了。说起来此事还多亏了刘皇后。刘皇后并没有像一般心狠手辣的政治家那样一不作、二不休地把李氏干掉,还算她有仁厚的一面,她或许为了稳住李氏,也或许对自己掠人之子的行径怀有一丝歉疚,总想予以补偿。她听说李氏有个弟弟流落民间,便命刘美、张怀德等人设法寻找。当初,李氏与年仅7岁的弟弟李用和临别之际,亲手织了个刻丝肇囊交给他,一边哭一边嘱咐说:“好弟弟,无论你以后沦落到什么地方,也千万不要把这丝囊丢掉,若今生今世我俩还有缘再见,就凭这丝囊作为信物啦。”姐姐走后,李用和小小年纪就开始为糊口而奔波,后来流落到汴京,雇给了一个凿纸钱的人家扛活。他牢牢记住姐姐的嘱咐,一直把丝囊贴身戴在胸前,从未摘下。一天,他突患痢疾,高烧不退,眼看小命难保,被狠心的主人抬出扔到了路边。也是该他苦尽甘来,恰好被一个在宫中当差的人遇上,摸摸尚有鼻息,顿起恻隐之心,遂背回家中给以调治。见他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的,胸前却挂一个十分精致的丝囊,很是奇怪,便详细问起了他的身世,李用和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那人不由得大为惊喜:这不正是刘皇后吩咐寻找的人吗?连忙解下丝囊,拿入宫中请李氏辨认。李氏一见丝囊,悲喜交加,赵恒自然也为她高兴,当即授李用和为三班奉职,后来又累级升迁,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多少打消了一些李氏对刘皇后的夺子之恨。
公元1022年,赵恒驾崩,赵祯当上了皇帝。李氏的生活依然如旧,波澜不惊。可以历数的变化是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来,她的封号有所晋升,先是进为才人,后又封婉仪,再后为顺容。这不知是因为她诞育圣躬,有殊功于大宋呢,还是靠熬年限、挨辈分的结果。李氏依然是少言寡语,也许因为亲生骨肉已贵为皇帝和弟弟失而复得封官晋爵使她感到了充份的满足,她并没有对自己眼前的地位和实际身分的悬殊产生什么抱怨。在赵恒撇下的嫔妃当中,人们丝毫看不出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也从未听她表白过自己与当今皇上如何如何,似乎她压根儿就与赵祯不存在丁点儿的关系。她是那样的默默无闻,那样的普普通通,就像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在一任四季轮回的荣枯。人们畏于刘太后的威势,自然不肯更不敢随便说三道四,所以赵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就是李氏。
公元1032年二月,李氏生起了重病。刘太后虽派医官杨可久等人前去医治,并匆忙晋封为宸妃,但没有能救李氏的性命,几天后,她悄然离开了人世。终年46岁。李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打发完了自己的余生。
她,生有一个儿子,却从未听儿子叫过一声“娘”!她的儿子在她健在时当了皇帝,却丝毫不知道她就是生身母亲。宋代诸妃中,有不少人生前地位平平,死后追尊为后。然而,像李氏那样生前遭遇和身后哀荣形成强烈反差者,却是凤毛麟角。
由于宰相吕夷简的力争,迫使刘太后打消了以普通宫女的待遇将李氏草草埋葬的念头,给她穿上皇后的衣冠,并在棺中灌满了水银,举行了较为隆重的丧礼,先殡于嘉庆院,后又于洪福院西北角择地安葬,同时追赠李氏的曾祖李应己和祖父李延嗣为光禄少卿,父亲李仁德为崇州防御使,母亲董氏为高平县太君,特迁李用和为礼宾副使。刘太后对李氏后事的安置还算是比较宽厚。
赵祯亲政之后,当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时既惊又悲,哭得死去活来,接连几天都不视朝,并下哀痛之诏深切自责,责备自己没有对生母尽到应有的孝心。追尊李氏为皇太后,并上谥号为“庄懿”,后改谥号为“章懿”,改葬永定陵。
在更换梓宫之时,为弄清李氏是否因中毒而死的真相,赵祯专门派李用和前去验证,见李氏固有水银防腐,身穿皇后衣冠,容貌像生前一样,赵祯这才稍稍心慰。
明道二年九月,李氏灵柩改葬,赵祯亲自来到洪福院,身着重孝,攀着梓宫号啕不绝,一边哭,一边喊:“母亲的养育大恩,儿终身无以为报啦!”呼天抢地一直送到洪福院西南角,待灵柩拐弯之后方才回宫。十月,李氏重新安葬于永定陵,祭庙名叫“奉慈”。赵祯又在京城景灵宫为她建了座神御殿,称作“广孝”。
第二百六十六章 杨氏北宋真宗赵恒淑妃
姓名:杨氏
生卒年:公元984~1036年
籍贯:北宋益州郸(今四川郸县)
婚配:北宋真宗赵恒
封号:淑妃
谥号:章惠皇后
公元1033年,刘太后在春意正浓的时候离开了人间,临终之际,她还不愿把权力交给皇帝赵祯,遗命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和皇帝同议军国大事。这位新皇太后姓杨,也是益州郫(今四川)人。祖父、父亲都是布衣平民,只有叔父杨知信在禁军中谋了个天武副指挥使,算是沾了点官气。
杨氏,貌美聪慧,嘴甜善奉。杨氏12岁上就进皇子赵恒的府中当了小妾。她聪明伶俐,秀外慧中,一直很讨赵恒的喜欢。赵恒之所以偏爱蜀姬,或许与她有一定的关系。后来刘氏入府,骤得专宠,杨氏却未因此而失宠。在赵恒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只是仅次于刘氏而已。赵恒即位,她封才人,拜婕妤,又晋为婉仪,几乎与刘氏比肩齐名。赵恒东封泰山,西祀后土,祠太清宫,走到哪里她俩的倩影就随到哪里。
一般说来,天底下很难有两个女人同样得宠而不争风吃醋的,杨氏偏偏能做到这一点,她周旋在刘氏身边,靠着嘴巴甜,手脚勤,奉承得刘氏喜笑颜开,再加上一层同乡关系,刘氏不但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争宠的敌手,反而热乎得简直成了体己知心的同胞姐妹,凡事总要与她商量通气。刘氏策划借腹怀胎,主要帮手自然非杨氏莫属,等孩子一出世,刘氏就让杨氏负责护养。杨氏心地善良,又没有刘氏那样的政治野心,便一心一意扑到了孩子身上,赵祯的饮食起居,全由她一手操办,同吃、同住、同起居,从不离开身边。赵祯在宫中便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刘氏秉性严毅,在赵祯面前也总是板着面孔,相比之下杨氏却慈祥得很。赵祯身体素质较差,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刘氏大概为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连虾蟹之类的海鲜都不让他吃。杨氏叨念着:“老姐何苦如此虐待我儿。”偷偷烹制了喂给赵祯。因此赵祯更为亲近这位小娘娘。
刘氏立为皇后,杨氏也升为淑妃,她的叔伯弟弟杨景宗也仗着她的裙带关系由一个无赖兵卒转眼变成了大官。杨景宗原是个市井泼皮,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老家混不下去,便来到汴京想投奔宫中的堂姐。须知宫禁之地岂是他流浪汉随便能够靠近的?杨景宗求告无门,只好浪迹街头。他从来就不是个安分之人,不知怎的又惹出祸端,被黥面治罪,发配到致远务中当了兵卒。一天,赵恒从玉清昭应宫返回大内,六宫嫔妃皆乘金车,迎驾于道上,杨景宗正巧立在御沟之外站岗,被杨氏从车中瞧见,越看越觉面熟,便派人前去询问,杨景宗做梦都巴望着这一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着嗓子喊起了杨氏的乳名。杨氏也哭喊道:“这是我的弟弟啊!”当即向赵恒奏明。杨景宗就这样一下子当上了茶酒班殿侍,不久又升任西头供奉官。更有意思的是,赵祯还把丁谓在敦教坊的府第赐给了他,这处府第正是杨景宗当年犯罪服役时担土搬砖参加修建的。官也有了,宅也有了,杨景宗却改不了无赖泼皮的本性,动不动就用棒槌打人,于是人送外号“杨骨槌”。尽管“杨骨槌”无德无才,却丝毫不影响其官职的升迁,这自然是沾了他那位堂姐的大光。但总的来看杨氏还算是比较的谦谨,没有为她娘家亲戚邀求过多的恩赏。赵恒死后,她按遗诏被尊为皇太妃。赵祯为了报答她的哺育之恩,曾召她的侄子杨永节、杨永德,想授予诸司副使之官,杨氏闻讯后辞谢说:“小儿岂能胜此大任?给他个小官就满够了。”遂命杨氏二侄为左右侍禁。
明道二年,刘太后尊杨氏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的遗诏宣布之后,閤门使催促百官前往内东门向杨氏祝贺,御史中丞蔡齐暗示御史台属官不要入宫,并对宰相吕夷简说:“皇上已经成年,熟知天下情伪,应该亲揽朝政了,有什么道理再让母后相继称制?”殿中侍御史庞籍更是不由分说上前扯下垂帘的仪制当场烧掉。赵祯遂颁布诏令,只尊杨氏为皇太后,削去遗诏中“同议军国事”之语。其实杨氏原本就对政治缺乏兴趣,取消议政之权对她来说倒并无遗憾。因她居住的宫殿名叫保庆宫,她也就相应地被称为保庆皇太后。
此后几年,杨氏最大的作为就是因赵祯没有儿子,劝他将太宗的曾孙赵宗实收养宫中,储为皇嗣。此外,惟专心于修身养性,布施钱物修建了几处道观禅院而已。
公元1036年,即仁宗景祐三年,杨太后死,时年53岁,谥号“章惠皇后”,葬宋真宗赵恒“永定陵”西北隅。
第二百六十七章 郭氏北宋仁宗赵祯皇后
姓名:郭氏
生卒年:公元1011~?
籍贯: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
婚配:北宋仁宗赵祯
封号:皇后(追封)
封后时间:公元1036年
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仁宗赵祯继位,时仁宗年仅13岁。
仁宗即位两年后拟立张美人为皇后,刘太后不允,结果由太后一人做主,立年约14岁的郭氏为皇后。
然而郭氏虽贵为皇后,仁宗却不爱她,常将其冷落一旁,仁宗仍继续宠爱张美人、尚美人和杨美人。郭氏善妒狭隘,与尚美人、杨美人多起争端,水火不容。
一次,仁宗正在与尚、杨美人打情嘻戏,恰被郭皇后碰见,郭皇后气怒难忍,遂大声谩骂。尚美人立即反唇相讥。郭皇后气愤之极,迈步上前,出手向尚氏打去,尚氏就势躲闪,倒在仁宗怀中,郭后的手却正巧打在仁宗脸上。仁宗不禁大怒,遂召宰相吕夷简前来处理此事。
宰相见郭后打了皇上,兼与郭皇后有旧怨,于是说“郭后嫉妒成性,又长达九年没有生育,依臣愚见应予废贬”。
仁宗于明道二年,以郭氏无子为借口,下诏废去郭氏后位,让其去当道姑,赐名清悟,称“玉京冲妙仙师”,幽居长乐宫。公元1034年,即仁宗景祐元年,郭氏出居瑶华宫。
从此,仁宗与尚、杨二美人日夜淫乐,身子虚弱。而尚美人又收受贿赂干预朝政,有大臣进谏应治罪二人。仁宗于是将尚美人贬为女道士,杨美人则出宫别居。
此时,仁宗觉得对郭氏处治过严了,又赐号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帅”。
之后,仁宗曾一度思念郭氏,并宣召郭氏入宫,郭氏闻知,偏又摆架拿款道:“若要召我再入后宫,必须百官立班授册才行。否则我实在无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