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因里希轻咳一声,低声说道:“众所周知,克虏伯最著名的钢铁产品是军火而不是铁轨~~贵国对德式军火素有好感,一直以来都是德国军火商最忠实的客户。但是,德国与中国毕竟远隔万里,所以每次交易的时间都长达一年~~这对我们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徐天宝心里一动,难道这个德国鬼子打算在中国建立军火工厂?
海因里希说道:“在来您的办公室之前,我们见到了您的大青山制铁厂,贵国有资源,而我们德国有技术和资金,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俄国佬。”
贝尔纳多说道:“德意志帝国在东方需要朋友,而中国在西方也需要朋友,我们彼此有共同的需求,这应该是促成我们合作的有利因素。”
“那么,贵国的皇帝陛下,考虑过有此引发的外交问题吗?”徐天宝问道,现在的德国在远东的实力还属于非常弱小,即使他是一个欧洲强国,列强之一,但是在远东,能称为老大的只有英国。况且,还有一个与英国有密约的日本。
贝尔纳多说道:“根据皇帝陛下的初步意向,我们需要一条在中国北方的铁路的筑造权。并且,我们需要在远东一个基地。还有,我们希望,满洲的市场能对德国企业开放。”
徐天宝笑了,说道:“相信你们应该知道,俄国人和日本人已经在满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如果我国同意满洲地区对德国企业开放,而日俄反对的话,我国也无能为力。”
贝尔纳多也笑了,“一个国家的大炮能打多远,他的主权就能行使多远,这也是德意志帝国愿意在军事方面帮助贵国的理由。”
“是直接投资还是与振华公司合资?主要技术人员是不是全部来自德国?主要产品是哪些?”徐天宝一连问了三个问题
“投资的方式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觉得与贵公司合资,对外宣称是民用项目,罐头食品厂~~汽车厂或者什么都可以;主要技术人员全部来自德国;主要的产品么~那就得看贵国的需要了!”贝尔纳多很干脆的回答
“那么~如果我要求你们开办一所学校,为我们培养技术工人,以此作为附加条件呢?”徐天宝又问
“那么至于股份的分配,按照出资的方式,贵国一方面出技术和工程师,我这里出机器和地皮以及工人。我们双方在这家工厂里面的股份各占一半。不过我要求这些机器要在中国制造。”徐天宝说道
“当然~!”贝尔纳多依旧很干脆,一个与俄国有漫长边境线、一个有一定武力的中国,可以牢牢地牵制住俄国在远东十几万兵力,这对德国来说太重要了。
“好吧,这些事情我必须向上峰汇报。”徐天宝说道
“嗯哼~”贝尔纳多表示理解,“让我们一起憧憬这个将是亚洲第一的兵工厂吧!”
◆◆◆◆◆◆◆
元月的北京城,许多人还沉浸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中,但是袁世凯的生活却没有这么轻松,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涉,日本人终于答应交换奉新铁路,而南昌又闹起了教案,法国传教士王安之凶杀南昌知县江召棠。南昌群众怒毁教堂,杀法国传教士王安之等6人,英传教士3人。教案发生后,英法两国军舰齐集鄱阳湖,意存恫吓。法驻京公使吕班,派三等参赞端贵为代表,与清廷所委直隶津海关道梁敦彦,同往南昌查办。
袁世凯叹了一口气,把公文扔在桌子上,轻轻地揉了揉太阳穴
“大人~徐振华来电!”梁士诒手拿电报,出现在门口
“是喜是忧?~”袁世凯说道
“德国人想和我们合作,在我国建立一个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当然~~是秘密的!”梁士诒语调平缓,好像这不是什么大事
袁世凯哦了一声,张开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翼夫,你觉得徐振华那小子的远交近防之策可行吗?”
梁士诒答道:“愚以为这和之前李鸿章大人的以夷制夷以及大人您的连英美制日俄的政策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但是,我听说日本人与俄国人签了密约,热河一带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要是在那里建兵工厂~”袁世凯又开始揉太阳穴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俄国对中国的威胁最大;领土野心也最为露骨。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考虑;他决定采取暗地支持日本的立场。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日俄战争过程中;他与日本驻华武官秘密谈判;联合成立了由中日两国军官组成的守田情报班;派遣以段芝贵为首的16名情报军官对俄军后方情报进行收集;随时了解其军事动向;以便采取必要对策;并为日本服务。日俄战争以后;由于日本的势力逐步渗透到东北地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和主权;袁世凯改变了原来的联俄制日的态度;采取联英美制日俄的政策;在东北地区引入英美等国的投资对抗日俄。
梁士诒笑道:“既然是密约,那就上不得台面,要是日本人有异议,让他们和德国人去打官司了。而且,徐振华说,这家兵工厂秘密建造,对外只宣称是民用的罐头食品厂。”
“罐头食品?”袁世凯笑问,“是不是那种放很久都不会腐败的洋铁皮疙瘩?”
“对,就是那东西~!”梁士诒笑了
“好吧~~”袁世凯又开始闭目养神,“德国人的枪炮~~好啊!”说罢袁世凯向梁士诒摆了摆手
梁士诒会意,缓步离开门口,不久之后,徐天宝收到了北京的回电,答复只有四个字:便宜行事。
徐天宝笑了,“老狐狸啊!办成了办好了,是你的政绩,办不成,就可以拿我出来顶缸~!”
很快,与西门子、奔驰、克虏伯钢铁公司的合作合同就在赤峰签署,合同还附有一份附件,主要是设计振华公司向三家企业派遣人员实习的备忘录。与克虏伯公司的合同还有一份秘密附件,自然是关于兵工厂建设以及兵器技术成果共享。
眼看德国人高高兴兴地捧着合同回去了,艾默生和通用电气坐不住了。特斯拉每天上午领着他们参观车间厂房,中午丁开山安排骑马打猎,晚上夏明顺安排继续参观,就是决口不谈合同。徐天宝的“熬鹰”手段,把这两只高傲的美国鹰彻底熬没了脾气。
不光如此,徐天宝还声称在美国只打算找一个代理商,终于引得沉不住气的艾默生和通用电气开始互相抬价。最后,徐天宝又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让艾默生电气和通用电气分别成为东部和西部的唯一代理商,代理权10年,每年六十五万美元,每年增加百分之一的代理费。
合同签署之后,徐天宝立刻电告袁世凯,袁世凯虽然不明白这些现代商业术语和营销手段,但是他至少看明白了一点,以前是洋人来中国捞钱,现在中国也出了能人,去洋人那里捞钱了。
106橡胶大王
在清末这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消息的传递出了口口相传之外,就是各种报纸。为了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徐天宝每天要阅读十几份报纸。这天,一份天津的报纸引起了他的兴趣。
报纸上登载,三井洋行广告称:敝商会现在天津设立分号,专售英国克比多利市之盛货野司会社制造各样新式宝星牌自行车,与众不同。此车真乃货实价廉,且鲜明华丽无比,又兼非常坚固,敝行并可能保长久不坏。共运到五十辆。出售分期交价,以三个月内为限。头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现洋,每辆七十五元。
按照当时白银与银元的比价1:1。4,80元相当于55两左右。这则广告可说明三个问题:1、自行车因属贵重物品,已采取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一次性付款的价格是每辆75元,分期付款的期限是3个月,每辆80元,比一次性付款贵5元。2、一家洋行一次到货50辆,说明天津自行车市场不小。3、一些名牌自行车已经出现:“宝星牌装置飞轮、明闸、链子包”,性能和装潢已相当先进。
同一个版面上,还登有其他洋行的广告:鸿顺洋行宣布专售英美各国男女自行车,各样飞车,时式无链条快车,车灯、车铃以及车上应用之件一概俱全;美国巴希克洋行新到德国名厂制造头等新样女脚踏车十部,每部价银六十两。广告的附图是一辆女车。附图显示,这辆女车有车铃,车闸,还有今天已经很难见到的车灯,车链已经采取全包式。
19世纪末自行车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兴起,除了车辆自身的改进、城市道路的改善等原因外,还由于3名英国人骑车环游地球,途经中国长江流域大都市,激起了中国人对试骑自行车的莫大兴趣。据当时上海《时务报》、《申报》的连续报道,这次环游地球的壮举从1896年7月20日开始,从伦敦出发,由印度入中国,历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达上海,历时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骑行者一路上风餐露宿,将沿途见闻随时记录下来,投往各大报馆,借助稿费支付旅游所需。在中国,他们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大批中国人前往看稀奇。抵上海时,寓沪外国人骑车几百辆蜂拥出城迎接,一时蔚为壮观,华人观者如潮。这一切,客观上为自行车作了最好的宣传。
自行车由于轻灵便捷大受欢迎,但道路条件则限制了它的发展。1899年,苏州官府因骑车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狭窄,经常造成交通事故,禁止中国普通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被允许骑车者只有三种人:“西人、教士、教民”,其余“一概不准乘坐”。由于种种限制,到1904年春,成都市内仅有7辆自行车,其中3辆车的车主为外国人,1辆为邮政局送信用,其余3辆的使用者为普通中国人。
中国在后世曾被称为自行车的王国,徐天宝也早就有意要涉足自行车行业。只是当时的工人技术不熟,而且被香烟战争用掉了不少时间。现在得闲,徐天宝自然又有了做自行车的念头。熟练的技术工人、自行车的图纸和车架所需要的钢材徐天宝都有了,唯一没有的就是用来制造自行车充气轮胎的橡胶。
184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技师R?w?汤姆生发明了充气轮胎,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被推广。到了1888年,在爱尔兰当兽医的医格兰人J?B?邓禄普先生取得了充气轮胎的专利。当时,J?B?邓禄普先生10岁的儿子强尼买了一辆三轮自行车,但是因为当时的轮胎还都是用硬橡胶做的实心轮胎,因此,在满是石头的路上行走时很不舒服,儿子的抱怨激发了邓禄普先生的灵感,因此,被遗忘了四十多年的充气轮胎再次问世。随着时代的进步,邓禄普先生发明的充气轮胎很快在自行车上得到了应用,并迅速迈向了汽车领域,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振华公司一众工程师的努力下,第一辆国字号自行车下线,徐天宝给自己的自行车起了两个名字作为商标——“凤凰”和“永久”。
为了打开销路,徐天宝让人带上首批的三十两样车,分别到北京、天津的繁华地段招摇过市。那几天,北京和天津市民经常可以在街上看见一群人在洋车上插着小旗,不断地按动铃铛,在街上一圈又一圈的打转。
不过,让他们奇怪的是,为啥这些骑洋车的人,身上的衣裳咋都穿这么厚呢?他们哪里知道,整个振华公司,除了徐天宝,就没人会骑车。为了学会骑车,小伙子们没少摔跤,于是有人想出点子,在身上多穿厚厚的衣服来防摔。好在现在是冬天,要不然得捂出一身痱子。终于,小伙子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凤凰和永久牌脚踏车惹来一片关注,那些富家子弟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