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倪嗣冲、陈宦、李纯、唐继尧、陆建章、张广建、汤铭、朱瑞、阎锡山、孟恩远、朱庆澜、张怀芝、潘矩、李厚基。这就是当时盛传地“十九省长联名劝进电”。值得注意的是:直隶、江苏、广西等都无表示。三省省长联合密电赵说:“近闻各界人士讨论国体。滋事体大”,希望赵“折衷群言,扶植正论,庶中国前途尚克有长治久安之望”,对拥戴赵做皇帝事,未提一字。
这三个人。了迫使三位省长表示拥戴。在递上十九省长呈文地当天,张串通梁士、朱启、周自齐、张镇芳、唐在礼、雷震春、江朝宗、吴炳湘、宋兵策等十人,联名再次密电各省省长、布政使说:“共和不能适用,亟应改为君主立宪,以救危亡”,“望熟筹解决电复”。这十人都是在京军警政三界要人。
此电的用意所在,十分明显。不少省长、布政使立即密电政事堂或统率办事处,再次明确表示赞成君宪。但是筹安会所遭到的反对,和北京赵政府的动荡。不能不影响一些地方官吏的态度。
首先起来反对帝制的是贵州布政使张建洪。9月1日,他密电容闳“请求中央取消筹安会,以释群疑”,又痛陈变更国体的危险。不下数千言。他接到张骞等人地密电后,96日再次密电说:“人心可静不可动,若既动矣,静之甚难”。目前应“群策群力,聚精会神”,解决“军国民及人民生计等类”问题,“至国体问题并无研究价值,俟天下太平再行提议”。最后他说:“建洪赋性愚,不识时务,以为今日天下正大有可为之时。若因此停顿,殊为可惜,故期期以为不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同日,直隶省长致电政事堂表示:筹安会发生之初,他不知其详,认为“兹事体大,不得不审慎,故迟迟未复”;对张等人的主张虽“极表同情”,但见于“民国建设之始,外人赞成之难”,此次统筹全局自不能不先办妥外交,否则“友邦一日不承认,国势一日不能定”。
帝制运动开始时,帝制派对地方封疆大吏已做了反复考虑和安排,认为不成问题。新中国二十五省,早由张极力拉拢,九成已经认定帝制。他们以为布置已极为周密,万无一失,没料到问题出在龙建章身上。
对于龙建章,帝制派没有给予特别重视,因为龙手中没有军队,不敢造反,所以不仅断然拒绝他的请求,而且指斥他受“乱徒使,首鼠两端”。龙被迫很快改变态度,随声附和。
不过,赵刚放出的风声“不同意帝制”之后,帝制派只好宣布停”办法有三点:一、放慢了帝制运动的步伐,这就是9月6赵刚突然宣布要征求“多数国民公意”的真实原因。二、派宋兵策劝说容闳领衔劝进。三、急派阮忠枢南下,调解矛盾,消除“误会”。
宋兵策的活动不成功,容闳不仅仍然拒绝领衔劝进,而且提出身体不适辞职。赵刚亲自挽留,他答复说:“容公国之栋梁,岂可轻去,我不赞同称帝。即便真到了(称帝)那一天,我也还是这样说。“
帝制派内部的一次政治危机表面上过去了,请愿帝制的活动便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抰洋以自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那还有些人仍然崇拜洋人,在危急关头把洋人抬了出来。
英国对帝制地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开始,政事堂参议伍朝枢探询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意见。当时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还在努力恢复,英国无暇顾及远东。朱尔典担心恢复帝制会引起中国政局动荡,影响英国在华的权益,曾表示“甚不赞成”。
后来,他又直率地告诉梁土说:“外国人完全知道整个(帝制)运动是由北京暗中操纵地。”赵刚的政治顾问莫理循也认为改行帝制是“一个扰乱人心的运动”。
所以,筹安会成立时,英国人办的《京津泰晤士报》和上海《字林西报》都公开唱反调,担心赵地行动太冒险。《字林西报》829日的北京通讯写道:“赵氏之得以巩固其地位者,多赖外人精神上、财政上之助力,外人于此又乌可无言?……今若以帝制而改良时局,则非此间多数欧人所敢信者也。不独信其不能改良时局,且恐时局反因此而愈恶。”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二十三节 巡检做天子 七
但是,当朱尔典得悉中国内部对此意见不一的时候,为了削弱新中国的实力,遂改变了态度,急忙对赵表示,英国“亦赞成帝制”。
10月2,赵约见朱尔典,两人在居仁堂促膝密谈。朱尔典问:“君主立宪实行之日当不远矣!”
赵刚答道:“近二年来,各省省长、布政使及文武行政各官,或面陈,或电陈,皆言非君主立宪不能巩固国基,维持大局。近数月以来,各省商会民团亦频频来电,主张其事,甚至少年军官、革命伟人提倡以强力解决,而所谓老成之政治家,因墨国乱事,亦以为强行共和非永久之计。
所以至于今日全国赞成君主立宪,且主急速进行。余费尽心力,对付各方,令其不必多事,然各人主意甚坚。倘以力制之,或有别出情形,则又不得不将此问题取决于民意,乃得正当办法。”
接着他又说:“不过当今世界,君主制绝非长久之计。”朱尔典立即表示:;日,华民醉心共和,以此口号推翻满清,是时大总统以为君主立宪近于中国人民理想,尔典亦曾主张君主立宪。南北讨论之时,唐绍仪因一时之感动,未察国家万年之计,主持共和,不可谓非失策矣。”
由于赵刚的态度暧昧。帝制党深感形势不妙,乃悍然不顾人民的抵制和反对。决定尽快实行君主制。他们认为时间越拖,天下越乱。这种乱不是由于帝制运动引起地,而是因为没有皇帝,只要有了皇帝,就可以稳定人心,出现安定的局面。
于是,由梁士、杨度等人指挥,“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呈上第三次请愿书。推翻了原来召开国民会议地成案。他们说:“国体问题发生以来,至今已有悬崖转石不至地不止之势,四民百业延颈以待久矣。”
他们以原来召开国民会议的方法“过涉繁琐”,“而大势所趋又难久持”为理由,要求参政院本“立法贵简,需时贵短”的精神,“另设机关,征求民意”,“以定国体。而固邦基”。
同时上请愿书的还有“全国商会联合会”、“教育会联合会”等团体。参政院便以“尊重民意”为名,于10月6日开会,决定不再召开国民会议,而“以国民会议初选当选人为基础。选出国民代表,组成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赵刚接到参政院咨文,于10月8公布了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并于10申令说:“本大总统受国民之付托,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民所好恶,良用兢兢,惟有遵照约法,以国民为主体,务得全国多数正确之民意。以定从违”;
所谓“保全地方”,就是无情地镇压反对帝制的活动。关于这一点,在内务部10月3致各省的密电里说得最为露骨:“清除乱党,严防煽动。”各地文武官吏心领神会,纷纷回电表示效忠:奉天省长保证境内治安,“可负完全责任”。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说:“汝成之力足以担任维持”,望“俯顺舆情,速定大计”。湖北王占元保证“力任地方治安”嗣冲保证:“凡所以维持秩序,防患未萌以及保护外人生命财产,自应担负完全责任,并另筹马步炮十五营派北镇守使倪毓棻统率驻蚌埠,以备缓急,而资调遣。”湖南汤铭说:“倘有阻挠救国大计,誓当为王前驱,除此公敌。”四川陈宦表示:“我军人以定乱保安为天职,但知效忠元首,不识其他,……袍泽同行,馨香祷祝,所愿中原有主,保我黎民世世子孙免沦异域。”
北京为各省作出了“保全地方”的榜样。筹安会出现时,北京报纸如《国民公报》、《新中国报》、《醒华报》、《天民报》等,都抱反对态度。北京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等指使爪牙多方对付,软硬兼施,或用金钱收买,或以暴力查封,将反对帝制地舆论摧残殆尽。
据上海《申报》报道:“京中报纸所载,大都请愿代表等千篇一律之文字,其有载反对言论者仅一二家,然亦时受对方攻击。”最后,除外国人办的报纸外,都噤若寒蝉,不再出言反对。
全国各地于10月25日开始选举国民~票。投票地点规定在省长或布政使公署内,省长和布政使是法定的投票监督人。会场内外布满军警,名为保护,实为威胁。票面只印“君主立宪”四字,令投票人写上“赞成”或“反对”字样,再签上自己的姓名。
投票前每个代表发经费若干,作为“川资或公费”;省长或布政使还要发表演说,痛诋共和,称颂君宪。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人敢写“反对”二字了。投票之后,紧接着又推戴赵刚为皇帝。至12月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先后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在文武官吏和“商民”的一片劝进声中,自称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参政院,于12月11日上午9时开会,举行所谓解决国体总开票。由秘书长林长民报告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之人数与票数。各省国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一千九百九十三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
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赵刚为中华大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歌功颂德一番之后,要求赵刚“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几天之后,赵刚终于做出了回应,被迫担任了中华大帝国皇帝,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皇帝地权力上,赵刚作出了惊人的选择。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二十四节 侦缉营的未来 上
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三千年记载的帝制国家里面封建专制的影响,实在太难了。赵刚虽然曾经坚决的拒绝了几次劝进。但是这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哪怕是他当面大声对张等人说过:“我不想称帝!”
但是这些人基本上听不见,或者说,他们把赵刚的心里话当作了委婉的同意。禅让还要九辞才能成行,这个新君自然还要矜持一些,至少要十八让。
然后赵刚的雷霆行动宣告失败,撤换了张这个最大的帝制党之后,赵刚悲哀的发现,新上来的几个人迅速的成为了新的帝制党,而且原来几个还算坚定的共和派,也迅速的转变了态度,至于那最顽固的共和派容闳,反对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没有哪家报纸~张,只有几个仆人在听他的反帝言论。
如果说这些就让赵刚屈服了,那就有点小瞧赵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智慧了,不是非要成为皇帝吗?那就做皇帝,做一个有限权利的皇帝。
在目前的世界上,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分为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如德意志帝国。
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上随着近代政党的形成和议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