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大帝国-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聊片刻,宋太医告辞,李鸿章便去看赵刚。

第二次见面,李鸿章不由对赵刚高看一眼,但是无论如何必须保住袁世凯,为了平息赵刚的怒火,也许只有将旅顺交给赵刚了。当然,李鸿章也希望赵刚能知恩图报,投到自己门下,那样的话旅顺等于还是自己的。

“赵知府,如此良宵,岂可虚度,你我闲聊月下如何?”

“李大人,末将学问疏松,还请大人指点一二。”

“哪里话,赵知府,我将旅顺交给你,弥补你的损失,另外将吴唐二人降为平民,永不录用,你看这样可好。”

赵刚感到满天的朝霞都在对自己笑,旅顺!东方之雄港,东方第一要塞!!!

而且旅顺军港的名声,不仅仅在于他是著名军港,更在于他见证了中国的近

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在这里惨烈爆发。

有诗为证:“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

在原来的时空里,旅顺成为中国痛苦近代史的见证。

如果将旅顺要塞要交给自己,那么甲午战争的屈辱遭遇还会出现吗,想比起来自己的损失显的如此的微不足道,为国平寇的愿望压倒了一切。

赵刚立马谢恩:

“李大人美意,卑职拜谢了。但是吴唐二人原为我的兄弟,虽然离我而去但还是我兄弟,还请大人饶了他们,也好为日后见面留个情分。”

李鸿章见他重情,心里高兴,叫下人抬了一个盒子上来。盒子一尺见方,盒身用黑漆打底,可能是时间长的原因,漆掉的很多,阳光照射上去斑斑杂杂显得十分寒酸。可李鸿章却抚摸着盒子,面上的表情也慢慢的变了,好像不再是个叱咤风云的宰辅,而是一个谆谆受教的学子。

过了好久,李鸿章慢慢回过神来。:“赵刚,曾公文正曾经将此书赠王鑫,后王鑫无。光绪二年临终前,将此书转赠与我,至今天已二十四载,今天我将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去杀气,多静气,成为我大清一代名臣。”

赵刚感动得五体投地:“大人之恩如同再造,赵刚一定不服大人所托,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

第二天,赵刚辞别李鸿章,由天津渡海,海那边有亚洲无敌的舰队,最大的船舶修理场,还有无数的热血男儿……。

第二卷 甲午风云卷

第八节  东方第一大军港的背后 上

旅顺口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西人名之为“亚锁港”。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接太平洋,西扼渤海湾,是我国华北最重要的国防门户。二十年前李鸿章鉴于其处形胜天然,位置险要,决定将之建为北洋海军的基地,于是大力展开经营,修筑炮台、营垒、船坞、船池、厂房、仓库,以为海军停泊修理之所,可以说我国之有近代化军港,自此始。

旅顺港的经营从光绪六年(1880)十月开始着手,到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全工告成,实为我国近代第一巨大工程。以时间而论,前后历时十年之久;以财力而论,耗帑约二、三百万两;以人力而论,经常在工者五、六千人。历时之久、工程之艰、规模之巨,不仅在清末时期,即在民国初年亦属绝无仅有。

这些东西是赵刚学习历史的时候学到的,但是只有当赵刚坐船进入旅顺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旅顺港的险要。船由南口入内,左侧黄金山,右侧老虎尾半岛,左右环抱,宛如蟹之双螯。右面较长护住了东面、左面较短,两侧最大距离不过三百公尺。且两岸山势陡峻,不易攀登,不经口门,难以入内。口门狭小,无法容纳多舰进口。反观炮台却大多掩在山后看不出来,只有隐隐约约露出的一角显示出炮台的巨大,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进了军港,赵刚向“引水官”(引船进港的官员)出示李鸿章亲自盖印的信函,那引水官不敢怠慢,带着赵刚去见旅顺的总带大人。

到了总带府,将折子递了进去,过了一会,一个师爷模样的人,带了十几个人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大人远来,小人未能远迎,请大人恕罪。”

赵刚不喜欢这些礼节,微一抬手“罢了,你家大人呢?”

那师爷先谢了恩,起身回道:“我家袁大人近日身体不适,不能起床,还请大人见谅。”

赵刚一听到“袁”字就头疼起来,就问道:“不知这位袁大人与袁蔚亭有何关系?”

“回大人的话,陆龛大人是蔚亭大人的叔父。”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赵刚一遍走一边郁闷。

却听那个师爷模样的人一躬身

“大人,到了。”说完轻轻掀开棉布帘子一角。

赵刚身子微微一侧,举步跨进了门。门里十分温暖,空气有些浑浊,还夹杂着中药的香味。轻手轻脚的绕过屏风,赵刚看到了袁保龄。

此时袁保龄正在吃药,药气腾腾,看不清面目,依稀便是个老袁世凯。赵刚怕身上寒气侵袭了他,走得远了些,没想到袁保龄已见到了,示意丫环将药拿下,擦完嘴之后,低声对丫环说了一句。那丫环听了走到赵刚面前,婷婷颦颦的行了个万福:“我家老爷有病在身,请赵大人床前一叙。”

赵刚见身上寒气已去,也就不再客气,径直走到袁保龄身前:

“袁大人,最近可好些了?”

袁保龄却无论如何当不上这个“好”字,近一个月几次病危,都奇迹般的挺过来了,脸色青里带黄十分憔悴。听了赵刚之言,苦笑着说道:

“老了,这副重担交给赵大人,还希望赵大人能够将它经营好。”

话声中气不足,但是却带着铿锵之音,赵刚不由想起两句诗“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袁保龄病重还操心国事,让赵刚肃然起敬。

“大人,我初来乍到,不知道旅顺情况,还请大人教我。”

袁保龄听了,马上说道:

“旅顺为北洋第一险隘,可战可守。前有老虎山,与南北城隍岛最近,然亦四十余里之海面。若水师得力,此两山炮台水雷足以助势,敌舟无敢轻过。”

“通计北洋形势,铁舰不能进大沽口,大沽是天津奇险,亦非必巨舰驻守;大连湾口门太阔,是水战操场,未易言守;庙岛两面受敌;登州舰不能进口;烟台一片平坦,形势最劣;芝罘岛、威海卫各足自守而无藏铁舰,驻大铁舰、驻大枝水师之地。……环观无以易旅顺者。”

只这两段话,赵刚就知道袁保龄绝非无能之辈。对各港特点能够张口就来,显然是曾经亲自细查过,这在清朝可以说是十分难得。

但是赵刚更关心的是船坞,在近代中国,因为船坞的问题导致无法制造大型船舶,而历史上旅顺船坞专门为“定远”这样的7000吨巨舰设计,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袁大人,旅顺果真天险,不知道港内船坞有多大?可容多重之船?”

这番话确有考绩之意了,袁保龄沉思半响,一一作答:

“旅顺口内计有东西两澳,自新修大坝以东,南尽黄金山麓,北接天后宫前,东逾老水师营废船坞为东澳。长约四百公尺,宽约二百七十公尺,水深三十六至四十二公尺。”

“自白玉山前延西绕折而南直抵鸡冠山北者为西澳,其面积较诸东澳约宽三倍。惟水位较浅,最多不过三十公尺,无法容纳大型军舰。”

“保龄至旅以后,周览形势,深感西澳宽广,中间又有鸡心滩,工作甚为繁巨。东澳水势虽深,然而面积较小,于是着力。于是乃决定先从东澳着手,开为船池船坞,俾北洋兵舰可以停泊修理。计划既定,于是工作亦即开展。”

说到这里,袁保龄有些疲劳,靠在枕头上歇了一会,赵刚见他身体不佳,就说道:“袁大人,这些事情等你身体好转以后再说吧,你现在好好养着。”

袁保龄一摆手,继续说道:

“东澳开作船坞必以掘土见底,为全题命脉所系。尽以二丈五尺以下为沙、为石、为水,无从测度,如遇地泉及随时雷雨积水,惟有吸水机方可施工。但如有流沙蛰陷,或巨石层叠,则虽费重工多亦为无从着手。故必须先验土性,而后始可开挖。经委员黄建藩及洋员汉那根插试多次,发现深者一丈二尺,浅者八九尺以下,概为全石。作为坞基,不仅省费且亦坚实。于是乃于九年四月正式动工。”

“开挖船澳必须先将积水吸出,工程始有法进行。故特命人分别在上海及德国等地购买大型吸水机器,以备工需。”

“招夫工:计由内地所募豫皖冀鲁等工二千五百余人,辽东等地之本地夫三千余人,合约五、六千人。(工资以工方针算,每方一六OO文,约合白银五钱之谱)”

“筑捻坝:为防山水下流,特于东南北三面挑筑拦水坝敷道,并于东南对面沟一带开漕引河一条,借使山水引流入海,而免向澳中汇注。”

第二卷 甲午风云卷

第九节  东方第一大军港的背后 中

袁保龄说到这里,忍不住咳了起来,过了好一会才缓过来,继续说道:

“最难之时在于定大小:关于船澳的大小同题,曾经一度发生争议。保龄等初拟工程费为三十四万八千两之多,俟以北洋无巨款可筹,经费拮据。李中堂乃饬保龄等再议,将“如何节缩收小变通办法”,通盘筹议具覆。于是提出一个“九十丈方池”之说,主强将澳身缩小,改为九十丈宽,九十丈长,可容两铁舰之回旋,则节省在十万以外。袁保龄也力赞其议。惟海军方面却坚持异议,认为面积过小,尤其是英籍海军总查琅威理反对尤烈。虽然“反复译问”,琅氏依旧“不甚谓然”。经过数度磋商,最后琅氏方才勉强同意。惟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建议,宽度不变长度却增加三十丈。”

赵刚不解,为何北洋竟然连一个船坞都如此节省,但看袁保龄实在身体不佳。不敢深问。

但是能看得出来旅顺建港经费实在拮据,想到这里赵刚心说慈禧误国,历史上记载,她一天的开销,就是纹银4万两,但是在海防的费用却只有几十万两,不过一周的费用,旅顺的船坞的建设费用不过十天的生活费用而已。这样国家岂能不亡。

赵刚胡思乱想的时候,袁保龄已经缓过来了,脸色有些红润继续说道:

“船坞位置的选定:关于船坞的位置,按照保龄的原来计划,本在新筑大坝之东二六O丈处之水师营旧坞。俟以用费太多,鸿章乃于光绪八年十二月饬令津海关道周馥改估,并会同美国水师官某定议移建船坞处于水师营旧官厅之东两山之凹,视老水师营废船坞西移数十丈。将澳工缩短为九十丈方池,以供铁舰回旋停泊之地。其北则为船坞可以修理,其西则为船路(宽五十丈,长九十丈),共计改估澳工须银二十五万四千余两,视原估省土八万三千余方,省费不及七万。光绪十一年德国副将哲宁又曾在其“保守旅顺海防条陈”之内,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主张在白玉山後后造船厂。其地宽敞平坦,四面均有高山围护,的确较诸琅威理等所定澳坞地势为佳。惟以所费不止三倍,巨款无着,自然无法照办。最后始决定仍就澳工南北,考求山外抛物险所不及之处,择地先行修建船坞一座,以期铁舰来华有所归宿。”

赵刚听了,心中一喜,所费三倍不过九十余万,自己手上之数尽够了。何不趁机修起来,也好为以后的船厂打算,就问道:

“袁大人,如果经费无缺,民工不愁的话,现在动工在白玉山後后造船厂,最快几时能够完成?”

“赵大人说笑了,如果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