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打通了前往沈阳市区的通道,把物资运进去了,也不可能围歼美日联军,最终还是会丢掉沈阳。
很明显,罗耀武的部署严重不合理。
这下,帕特里奇不得不怀疑小在前线指挥的是不是罗耀武,或者说到达彰武的是不是罗耀武。
可是情报确凿无误,罗耀武确实回到了彰武,而且从姚万平手里接过了指挥权。
那么,他到底想干什么?越是想不明白,帕特里奇越是担心。
现在的问题是,美日联军咬着沈阳,不可能撤下来。
如果不能尽快占领沈阳,而是一直拖下去的话,罗耀武肯定会获得反击机会。
在看不清楚罗耀武的战役企图的时候,帕特里奇只能让福田康夫加快进攻速度。
四耳七日,美日联军开始强攻沈阳。
因为罗耀武已经回到前线,还变们升了官,他已经通过电话。
亲自向前线指挥官下达了作战命令,所以守城部队士气高涨,打得非常顽强。
必需承认,帕特里奇非常狡猾。
呆子都知道,罗耀武归来,相当于给中**队打了一针兴奋剂,强攻沈阳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结果,帕特里奇没有让美军冲在前面。
而是把攻城的重任丢给了日军,由美军负责外围防线。
对帕特里奇的这一安排,福田康夫也是有苦难言。
虽然最初是由帕特里奇决定包围沈阳的,但是在包围了沈阳之后,福田康夫一力主张以围困为主,先围上十天半个月,等到城内粮食消耗得差不多了,才发起进攻,让部队去收拾残局。
这下好了,围困肯定行不通。
还是得强攻。
既然得强攻,就得由福田康夫承担错失战机的责任。
只不过,围攻沈阳的战斗一直打到四月十日,在外围集结的中**队都没有动静。
第三十九集团军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规模都不大,与守卫外围防线的美军遭遇后就主动撤了下去。
第六,用军也往前顶了顶,结果在距离流阳市区怀有几十公川方就停住了。
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还在集结,前者的兵力太分散,各支小股部队接到命令后都在往辽中赶,而后者主要是运送的抬重太多,根本走不快。
这些都是实际情况,帕特里奇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别的不说,就第十五集团军而言,因为之前分散部队打游击战,要想把部队再次集中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罗耀武必需首先解决这些现实冉难,才能发起进攻。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囤积在新民的粮食不但没有运走,还被装上了抬重部队的车辆,并且跟在第六十五集团军身后。
也就是说,只要解围成功,罗耀武就会把沈阳守军最需要的粮食送过去。
由此,帕特里奇也断定小罗耀武的主要目的还是解围,为守城部队提供物资,让守城部队坚持下去。
虽然这么做的现实意义并不大,但是坚守沈阳本身就有重大的军事意义。
不管罗耀武有没有信心守住沈阳,他都得抓紧时间部署新的防线,因此需要沈阳守军拖住美日联军。
也就得坚守沈阳。
既然如此,美日联军更得加把劲,争取早日打下沈阳。
打到四月十二日,在连续撤下三个伤亡惨重的师团之后,日军占领了沈阳三分之一的城区,看守城部队围在了浑江北岸。
此时,中**队的四个主力野战军也在外围集结完毕,连第十五集团军都恢复了建制。
当天晚上,第三十九集团军率先在北面与东北方向上发起猛攻,一度攻入沈北新区,甚至派侦察部队渗透了美军的防线。
帕特里奇没有干预指挥,只是一再提醒福田康夫,不要只盯着第三十九集团军,更要地方西北方向上的第六十五集团军。
原因很简单,物资就在这个集团军身后,如果罗耀武为了解围,第三十九集团军在北面与东北方向上的进攻就只是佯攻,真正的主攻在西北方向上。
只不过,没过几个小时,帕特里奇就发现,他的判断出了问题。
十三日凌晨,在战场上空盘旋的美军无人侦察机最先发现异常情况,守在城区内的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开始集结,并且打开了几座军械弹药库,向参与守城作战的民众分发武器弹药。
半个小时后,第四十集团军率先向北突围。
突围!?收到消息,帕特里奇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确实是突围,而且是在向第三十九集团军的方向突围。
很快,准备就绪的第二十六集团军也开始向西北方向突围。
这下,帕特里奇才猛然明白了过来,罗耀武搞这么多花样,不是为了解围,而是为了协助守城的两个主力集团军突围。
也就是说,罗耀武要保住的不是沈阳。
而是两个主力集团军的骨干力量。
这下,问题来了。
因为没有料到守城部队会突围,所以进攻的日军分散在城区里面,根本没有集结,也就无法挡住集结起来的突围部队。
战场外围,美军正在应付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的进攻,没法子盯住身后。
帕特里奇想过调遣附近的部队去堵住突围部队,问题是,罗耀武手里还有两个主力集团军与好几个新编集团军没有动呢。
真要全线开动,罗耀武肯定会大打出手。
再说了,罗耀武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小家子气了?当初为了围歼美军第四步兵师,他可是花上了血本,差点让第十五集团军有去无回。
如果他的真实目的不是掩护守城部队突围,而是以此为饵,让美日联军全线调动,就很有可能抓住机会干掉一两个美日师团。
别忘了,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都是非常擅长打防御战的部队。
如果让这两支部队抓住漏洞突入美日联军的防线,并且站稳脚跟,再加上进攻能力超强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与实力不俗的第六十五集团军,还有两个杀红了眼的集团军小由新编集团军与民兵纵队配合,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没敢轻举妄动。
这个时候,福田康夫正在忙着收拾市区内的残局呢。
结果天还没亮,第四十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就突破了美日联军的包围圈,还带上了两个新编集团军与几万民兵。
守城部队突围成功后,外围进攻的部队也迅速撤了下去。
早就守候在一旁的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迅速插上,在沈阳北面与西面构筑起防线。
等到帕特里奇回过神来,发现罗耀武确实没有太大野心的时候,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33762第一百一十三章战略退缩
第一百一十三章战略退缩
二然突围战役打得精彩漂亮,但是淀阳沦陷成为定※
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突围当天,美日联军前线总指挥福田康夫就宣布,正式占领沈阳。
问题是,占领沈阳后,美日联军却没有立即进军。
名义上,美日联军强攻沈阳后,各部队的伤亡情况都比较严重,特别是担负起强攻任务的五个小日军师,还有部署在外围的美军第二骑兵师与第二机步师,需要时间补充休整。实际上,让美日联军停下来的主要原因并非如此。
罗耀武回归,影响绝对巨大。
如果说在此之前,福田康夫还不认为这个在几个月前还是少将军长的前线司令官有多大的本事,那么在眼睁睁的看着十多万中国军人扬长而去之后,他就不得不承认。帕特里奇对罗耀武的评判没有错。
这是一个对手,一个厉害的对手。
罗耀武能在被美日联军重重围困的沈阳把十多万人马救出去,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他就能够给美日联军制造更大的麻烦。
继续进军,那得三思而后行。
沈阳战役打完后,帕特里奇也意识到,他又被罗耀武摆了一道。
很明显,罗耀武手里确实没有足够的兵力,不然不会如此重视沈阳城内的两个。主力集团军,更不可能拼着老命把这两个集团军救出来。能够成功解围。靠的不是外围部队,而是罗耀武的名声,特别是在美日联军指挥官心里的地位。
与帕特里奇打了几个月,他就没有玩个小手笔,这次玩了个小花招。就把帕特里奇骗得团团转。恐怕也只有罗耀武办得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帕特里奇胆子弓大一点,认定中国军队是强弩之末,集中手里的兵力,还真有可能反咬一口,让罗耀武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起来,这还真有点唱空城计的味道。
只不过,罗耀武是在城外唱的这出戏,而且声势更加浩大。
当然,他能唱成这出戏,靠的还是庞大的民兵部队。之前已经提到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行动,新编集团军与民兵纵队都依照主力部队的编制,出去活动的时候,更是唯恐天下不知。
这么一搞,帕特里奇也就很难通过战术侦察确定罗耀武手里的兵力了。
后悔归后悔。这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打下沈阳后。帕特里奇没有催促福田康夫立即进攻,并不是说他有多害怕罗耀武。情况再明显不过了。罗耀武手里没兵,就算在后方组织起了防线,也只能动用新编集团军,几个主力集团军的战斗力还没完全恢复。威胁并不大。
主要原困,还是在美日两军的战略上。
众所周知,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中心,北上是吉林与黑龙江,南下直抵辽东湾。西南则是进军华北的大路。往西北还能进入内蒙。
正是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让美日联军把重点放在了这里。问题是,打下沈阳后,该如何进军?
如果说。在战术上,帕特里奇与福田康夫还算各有见解,那么在战略上。两人就完全不搭边了。
福田康夫的观点是,首先扫荡东北地区。先在东三省站稳脚跟。再进军华北。
帕特里奇的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应该先进军华北,打下北京之后,再回过头来攻占东三省。
与其说是两人的战略分歧,还不如说是美日两国的政治分歧。
福田康夫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日本的态度。这并不是说日本有能力吞下东三省,即便日本有这个野心,美国也不会答应,毕竟台湾当局摆在那里。
美国早就向台湾当局承诺只承认一个中国,而且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绝对不会肢解中国。如果办不到,台湾当局就无法向全体中国人交代。在大陆的政权也就不会稳固。扶不起台湾当局,美国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中国,也就无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日本当局的实际目的就是希望让美军担负起更多的作战任务。
向吉林与黑龙江进军,不管日军打主力、还是美军打主力,现在的兵力都不够。就算日本当局已经答应第三次增兵。并且承诺最终将派遣军扩充到一百万,可是这些部队不可能立即到达,而且对占领大半个。中国来说也不够。如此一来,美国就得向东北增兵,并且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
帕特里奇主张南下,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虽然在东北战场上,美军的规模仅相当于日军的一半,但是美军伤亡的官兵比日军多得多,毕竟在日军参战之前,美军就有重大损失。继续向东北增兵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美军要尽量避免冲锋陷阵。
向南进攻,战场就那么点大小部队多了也容不下。
即便需要提防东三省的中国军队,日军也能担当重任,美军就能从繁重的战斗任务中解脱出来,让日军去冲锋陷阵。
说得直接点,双方都知
战斗损失肯定越来越大,而谁来承担这个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