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越却不知这是何人,只得虚伪地应承道:「久仰。」
曾布知石越必然不知邓绾此人,便在旁边笑道:「邓大人言时政十多条,很受皇上嘉纳的。」
却不防旁边杀出一个程咬金来,有人冷笑道:「不知是皇上嘉纳,还是参政嘉纳?」
石越不料有人竟敢当面讽刺王安石,循声望去,认得是开封府知府刘庠,他与王安石一向不和。
在刘庠后面,还跟着苏轼等几个开封府官员。
王安石青着脸向他望去,刘庠随随便便地给王安石行了一礼,说道:「今日佳节,参政不必如此作态。
「刘某比不得邓大人,一心只想做馆阁,下官大不了不当官,有话却是要直说的。」
「刘大人,你辱人太甚了。」邓绾脸上也挂不住了,禁不住发作道。
「是吗?我有什么辱人的?邓大人不是说『笑骂随人,好官我当』吗?在下不过笑骂而已,不会妨碍邓大人做好官的。」刘庠夹枪带棍地骂了回去。
邓绾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身子气得发抖。
王安石勃然大怒,「刘庠,你面辱大臣,太放肆了。待会我要参劾你。」
刘庠满不在乎地一笑,昂首抱拳说道:「悉听尊便。」说罢便扬长而去。
石越第一次亲身体会这些大臣水火不容的感觉,心里不由得佩服刘庠这份胆识,但表面上却只能不动声色。
他故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跟着怒气冲冲的王安石,向集英殿走去。
进到集英殿中,见皇帝坐在龙椅之上,正笑呵呵地和几位大臣说话;石越又用目光寻找刘庠,却发现他一脸从容地站在文官行列之中。
众人给皇帝行礼完毕,王安石便厉声奏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赵顼见他脸色不豫,不由得怔道:「参政有何事?」
「陛下,臣要弹劾权知开封府刘庠无礼,面辱大臣。」王安石声色俱厉。
赵顼未及答话,刘庠已出列说道:「陛下,臣也有本上奏,臣要弹劾宁州通判邓绾谀事执政,参知政事王安石青苗法扰民不便!」声气高亢,毫不退让。
眼见一个欢欢喜喜的宴会,就要变成大臣相互攻伐的廷辩,年轻的皇帝心里不痛快到了极点。
他沉下脸说道:「刘庠,你不是御史,邓绾是不是谀事执政,不必你来说。」转过来又对王安石说道:「王卿,卿先说吧,刘庠怎么个无礼法?」
王安石便将右长庆门之事说了,邓绾早已出列跪倒,哭道:「请皇上为臣做主。」
刘庠冷眼看道他们哭闹,重重哼了一声,骂道:「小人!」
「刘庠,你说什么!」赵顼不敢相信地看着刘庠。
「臣说邓绾是小人。」刘庠昂然答道。
「看来王安石说你面辱大臣,没有冤枉你呀?」赵顼气得站了起来,厉声问道。
「回陛下,若是邓绾这种人也配称大臣,臣羞与之为伍!」刘庠硬生生地顶了回去,让许多人为他暗暗捏了一把冷汗。
「好啊,他不配称大臣,你配是吧?你倒说说看……他怎么个不配法,你又怎么个配法!」赵顼怒极反笑。
他已认定邓绾是支持新法的能臣,这件事不过是反对派借故生事,所以格外生气。
「陛下,邓绾上书言事,说什么王安石是伊尹〈注十三〉,已是可耻。
「庆州之败,朝廷重边事,他上书本是言边事,因王安石不在,宰相陈升之、参政冯京拟让他去边疆,材有所用,邓绾不乐,有人问他想当什么官,他自谓当为馆阁,甚至于想做谏官,因此媚事王安石。
「臣闻参政王安石轮值,立刻改授其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过两日就会宣布。其乡人笑骂,邓绾竟笑说,笑骂由你,好官我自为之。此无耻之尤也。」
石越此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心中也觉得邓绾实在有点无耻。
他正想着这事要如何收场,却见翰林学士范镇出列,奏道:「陛下,邓绾其人如此无耻,宜贬斥之,不可使列于朝廷。
「前者,邓绾上书,云青苗法在宁州实行以来,百姓欢欣鼓舞,他说以一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全国皆然。
「实际上,青苗法扰民不便,天下咸知,邓绾其人所说实不可信。请陛下明察,早废青苗法,则国家幸甚。」
他话一说完,殿中哗啦啦跪倒了十多人,一起请皇帝废除青苗法。
石越在心里暗暗叹息,这些人不懂权谋至此,全不知道步步为营。
如果全力攻击邓绾,想办法撕开一道口子,只要证据齐全,不怕扳不倒邓绾。打赢这一仗后,再趁着撕开的口子,慢慢地攻击还不迟。
此时,把事情扩大到对青苗法的攻击,王安石肯定死保邓绾。
这是把向一个大臣的攻击,扩大到对皇帝亲自确立的「变法」这个大方针的攻击,无论是皇帝还是王安石,肯定不会退让,一退让就前功尽弃了。
这邓绾的前途,算是也因此保住了。
他在那里感叹,却没注意十多人跪下之后,他站着特别扎眼。
这是表明立场的时候,苏轼等人都直勾勾地看着他,恨不得起身来拉他跪下。而王安石和曾布脸上,却有赞赏之意。
王安石扫视一眼跪下来的诸人,厉声说道:「刘庠所言,皆子虚乌有之事,邓绾上书,陛下亲口嘉奖。除邓绾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是臣与宰相、参政商议的结果,其意在为朝廷爱惜人才。
「刘庠不是御史,仅凭流言,就敢面辱大臣,无礼骄横,请陛下令有司治其罪。
「青苗法执行以来,虽小有不便,然而国库收入增加,农民得其资助不误农时,亦是不争之事实,诸臣公奈何听信流俗之言?
「况此事纵有不便,亦当在朝堂上辩论,今日议论此事,亦属失礼,翰林学士范镇沮议〈注十四〉新法,臣亦请陛下治其罪。」
他说完之后,出乎石越的意料,却没有跪倒一片。而是一些大臣分别出列,各自陈辞,围绕王安石的中心思想,对范镇、刘庠大加攻伐。
石越想了想才明白,新党比起反对派跪倒一片的作法,实在聪明许多─至少「朋党」的印象,就没那么明显,倒似乎他们是「君子群而不党」一样。
只是,集英殿里的大臣并不太多,此时石越一不跪倒,二不发言,那更是加倍碍眼了。
王安石见他默不作声,冷笑道:「石大人,你的意见如何呢?」顿时,整个集英殿几十人的目光,全集中在石越身上。
石越心里暗暗叫苦:自己居然这么倒楣,参加一个皇家宴会,也会被卷进政治漩涡之中。
赵顼也正在为难之中。
范镇一向声名极佳,皇帝对他颇为优容,刘庠素有直名,他也不愿意轻易贬斥;但如果不处置他们,将来新法推行起来,未免千难万难。
他正没主意的时候,听王安石问石越,心里不由得一动,也问道:「石卿,卿有何意见?」
石越迫不得已,只得字斟句酌,缓缓说道:「陛下,微臣对于青苗法的利弊知之甚少,此事不敢妄议。
「然臣以为,本朝自太祖皇帝以来,未曾以言罪人,陛下是不世之英主,自然当优容之,以免阻塞言路。
「翰林学士范镇,一向忠直,其建议废除青苗法,姑不论是非对错,其心则是至诚至公,陛下不宜以此加罪,王参政亦当有宰相之度量。如此,则天下皆知陛下是纳谏之主,执政有宽容之度。
「至于知开封府刘庠辱骂通判宁州邓绾一事,臣以为刘庠或是听信流言,亦未可知,但此事不必深究。
「若深究起来,民间必有种种传闻,无论有此事无此事,于邓大人脸面上皆不好看,也失了朝廷的体统。但是刘庠扰乱宴会,其罪难免,当付有司定其罪。」
他话中帮着范镇、刘庠脱罪,这殿中之人全是久经宦海,哪有不知之理。
王安石铁青着脸正要驳斥他,不料石越又说道:「陛下,臣于青苗法,并无成见,不过今日说到此事,有几句话不吐不快,若陛下肯恕臣妄言之罪,臣当条陈于陛下面前。」
石越自知对于礼仪、法令,绝对没有王安石熟悉,王安石如果引经据典,定要穷治范镇和刘庠之罪。
他一来不愿意和王安石当廷辩论,重重得罪新党;二来肯定也辩他不过,所以故意转移话题,抢在王安石开口之前转移话题,引到王安石最关心的新法上去。
果然,他一提到青苗法,殿中之人尽皆关心,都想听听这个名满天下的石越的意见。
曾布听他口气,以为他要说青苗法的坏话,急得不断地抛眼色,几乎直想跺脚,石越却只作没有看见。
赵顼也是怔了一下,才笑道:「卿但说无妨。」
石越环视众人一眼,说道:「陛下,以臣之资历,在此殿上是最浅的一个,况且,臣本来也无意于功名,朝政得失,也不是我应当说的。
「但是,臣感激陛下知遇之恩,痛心于朝臣纷扰,故有一肺腑之言,敢陈于陛下之前。
「青苗法得失利弊,臣未曾亲自去各州县调查,没有事实之根据,没有统计之数位,臣不敢妄言其好坏。
「然而,臣读过青苗法的条例,从条例观之,王参政与司农寺诸人,全是为国为民之心,其立法之意,一则解民之困,再则顺便增加国库收入,平心而论,青苗法,良法也。」
王安石听到这话,面色稍霁;赵顼也点了点头,以示赞许;曾布更是长吁一口气。而那些跪倒的官员,脸色就不好看起来。
不料石越的话,并没有说完,「然而纵是良法,执行还需要良吏。王丞相虽然才学高识,人所不及,却终非古之圣人,一部青苗法,由几个大臣坐在一间小屋之内,闭门造车,难免不能够尽善尽美。
「虽然,此法过去曾经在一路施行过,但是各路与各路,民情风俗、官吏贤良不肖皆各不同,在此路为良法,在彼路则未必不扰民;在彼路扰民,在此路则未必不为良法。
「法虽相同,然后果不同,故天下有人说青苗法好,有人说青苗法坏,此并非有人想欺瞒陛下,沮议新法,实在是所见不够广的缘故。」
赵顼点了点头,又听石越继续说道:「古时有盲人摸象,摸大象之腿者,以为大象类柱子;摸大象之身者,以为大象类城墙;摸大象之鼻者,以为大象类蛇。今人之言新法,正是盲人摸象。
「因此,以臣之见,则陛下既不可以因为某大臣言青苗法不便,便仓卒废除青苗法;亦不可以因某大臣言青苗法善,便加罪反对青苗法之人。
「青苗法虽是王参政所倡,亦当做如此想,否则的话,臣恐怕唐代党争,殷鉴不远矣。」
石越这些话,表面上各打五十大板,做持平之论,但是内里,却实在是偏向旧党的。
然而这些深意,朝臣中能体会的也并不太多,因此未免把新党、旧党,多多少少都给得罪了。只是,他的话却不易驳斥。
王安石听得满不是滋味,直恨吕惠卿这时候偏偏不在,否则以吕惠卿的辩才,当可和石越辩上一辩。
他正准备亲自反驳,突然听见有人厉声说道:「陛下,臣以为不然!」
王安石顿时大喜。
说话之人名叫唐垧,只听他声色俱厉地说道:「若依石越所言,则朝廷威信尽失,青苗法名虽不废,其实则废矣。
「青苗法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行,朝廷正当诛一、二异议者,岂可鼓励异议者反对新法?」
石越知道此人以父荫得官,上书言事受皇帝赏识,主张以强硬政策推行青苗法,很受王安石的欣赏,因此推荐给皇帝,赐同进士出身,为崇文殿校书,是新党中的青年才俊,少年得志,做事最是慷慨激烈。
他却不愿意与唐垧争论,只向赵顼说道:「陛下,臣言尽于此,陛下英明,自有决断。」说完便退到一边,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