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王辰浩已经给李鸿章打了预防针,但当李鸿章得到窦纳乐的报价单子后依然吓了一跳,满脸的表情只体现了三个字——太贵了。
窦纳乐表示这只是初步报价,暗示李鸿章介于中英关系的复苏,价格可能还会有变化。
接着李鸿章拿着英国人的报价单先后去了颐和园、紫禁城和恭亲王府,分别同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恭亲王奕䜣汇报情况,说服他们给新舰拨款。
奕䜣那里倒是没什么,他懂得海军的重要性,慈禧准许李鸿章添船加炮了,因此海军衙门会得到一笔造舰费,但也就是五百万两撑死了。如今李鸿章订造一艘战列舰就耗资一千两百多万两银子,这奕䜣可做不了主,户部更是不可能给拨这么多钱来。
慈禧一开始支持李鸿章添船加炮,可谓做足了脸面工作,然而当得知一艘登云级战列舰的造价竟然高达1237万两银子后,慈禧顿时闭口不言了。
李鸿章只好痛陈利害关系,称大清周边国家都有新式战列舰在建造当中了,如果大清不买新舰,三年后在爆发战争时北洋水师将无力抵御外辱,到时候敌国海军长驱直入,可轻而易举的沿着海河直捣京师,皇室恐再遭羞辱,颐和园恐再遭洗劫。
李鸿章当然是吓唬她,吃水八米多深的战列舰是不可能直捣京城的,但慈禧不懂,加上害怕她的颐和园再被抢一次,于是慈禧点头同意。
慈禧于是同意了,把难题一股脑的推给光绪,在李鸿章面前当好人,可是光绪皇帝那边不干了。
户部每年从各省收缴上来的赋税收入只有八千万两银子左右,刨除皇室开支五百多万两,一百万不事生产的旗人赡养费就高达四千万两,八旗、绿营、水师开支两千万两,剩下一千五百万两用于朝廷各种公费开支已经是促襟见肘了,哪里拿得出这笔巨款来?
然而,光绪为了给慈禧修颐和园,让她高高兴兴的颐养天年不再干政,这些年张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挪用海军经费,已经引起北洋集团和国内有识之士们不满了,这次慈禧点头同意拨款给北洋水师添船加炮,加上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功劳表现,光绪帝却是没有借口否决。
光绪连番召开御前会议,同文武大臣们商议对策,看看怎么挤出来这笔经费。
但商议来商议去,最后只能挤出五百万两银子出来,而北洋水师光购买两艘登云级战列舰预付款就得一千万两,加上还得购买辅助军舰,给北洋水师各舰改装大修,海军衙门这第一年拨款就得一千七百万两银子,此后三年每年还得追加水师维持费和后续造舰费六百多万两,算算下来要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就得耗掉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怎么来筹措这笔钱就成了巨大的难题。
李鸿章于是提出向洋人借款暂渡难关,但立即遭到了翁同龢和李鸿藻的炮轰。原因很简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条约《北京条约》欠款1600万两,以及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帝国国库耗尽,因此不得不跟列强们借钱度日,而英法美三国便趁机胁迫清政府建立了以洋人为主的海关管理制度。
随着洋务兴起三十年,清帝国前后借款25笔,总额一亿三千万两的贷款在甲午战前业已还清。还清贷款后,清帝国有理由收回海关管理权,启用自己人管理海关。
虽然在赫德的管理下,大清国的海关成为最有效率最廉洁奉公的衙门,给政府每年增加1700万两的关税收入。但满清的顽固派们执意要拿回海关管理权,海关衙门的薪水是其他同级衙门的十一倍,一些贪财的官员们都盯上了海关这个肥水衙门。
如今李鸿章再次要求跟洋人借款,势必给洋人借口,继续控制海关。这样一来,李鸿章又阻碍了一大批人的发财路,是以翁同龢和李鸿藻一出口反对,立即得到一大批官员们的支持。
颐和园工程已经结束,没理由再不给海军衙门拨款,而朝臣们又要收回海关坚决反对跟洋人借款。光绪陷入两难,脑袋顿时大了好几圈,头疼的要命。
四月末的最后一天,朝臣们吵了一个礼拜后终于得到了光绪的正面答复。
这一天,光绪帝颁旨批准了李鸿章的海军购舰案,以安抚水师将士们的心。但就财政拨款问题,户部只给拨款六百万两银子,要求剩下的银子要么李鸿章自己解决,要么等两年把钱攒够了再买。
光绪的折中处理方式在李鸿章的意料当中,事实上老李对于朝廷那点儿家底和那些个破烂事儿心中明镜,本以为能要来五百万两银子就烧高香了,没想到最后要来了六百万两,比预想中的结果要好一些。
回到天津后,李鸿章找来丁汝昌和王辰浩,将情况跟他们二人说了一遍。
对于海关问题,王辰浩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海关在用洋人管理总是让人感到丧权辱国,有失颜面,王辰浩也支持收回海关,用自己人管理。另一方面,在清末这个**的政府里面,海关是唯一一个廉洁奉公,效率最高的衙门,这都是得益于赫德等一些洋人们的严格管理所致。若是收回来让那些贪官污吏们管理,不出几年就会乌烟瘴气一团糟,朝廷的关税收入肯定保不住。
收回来也不好,不收也不是,让人纠结的要命。
丁汝昌叹道:“只有六百万两银子,只够一艘登云级战列舰的预付费用,剩下的银子连水师各舰的改装费用都不够。”
战后,北洋水师深知日本海军速射炮的厉害,因此要求大规模换装速射炮的呼声此起彼伏。
李鸿章反倒淡定的说道:“朝廷没钱你们也是知道的,能给六百万两已经非常不错了。”
王辰浩满脸担忧,说道:“只是这样一来,购舰计划得五年以上才能完成。五年时间太长了,先不说期间有多少海上威胁,五年后新舰下水肯定落后了,不但威慑力大打折扣,在经济上也太不划算了。”
李鸿章说道:“事到如今,只有咱们自己筹钱了。”
王辰浩皱眉道:“自己筹钱,那岂不是便宜朝廷了?”
丁汝昌笑道:“辰浩有所不知,当年筹建北洋水师也有一半银子是中堂大人自己筹措的。自从组建了北洋水师之后,每年的经费基本上都是中堂大人自行筹措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北洋水师才一直归在中堂大人名下。”
李鸿章笑道:“这里没有外人,老夫就实话说了吧,自己筹钱就是有这个好处,这北洋水师就是老夫的家底。朝廷想要收回去,老夫就拿出这些年的账单一并拿出来,把银子都还给老夫。朝廷没钱给,只好把水师一直让老夫管着,而有水师在手,这才是老夫坐镇直隶二十几年没动地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丁汝昌笑问:“辰浩可是懂了?”
王辰浩顿时愕然的看着二人,暗道难怪都说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原来其中竟有这样的弯弯绕儿。
李鸿章看了王辰浩一眼,微笑道:“不急,慢慢就懂了。这政治上的事儿就是这样,不管做什么,必须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洋人比咱大清强大,但欺负咱们的时候也必须有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王辰浩大致听懂了李鸿章的意思,笑道:“这么说咱们筹到了钱把水师练起来就是咱们自己的了?”
李鸿章和丁汝昌相视一眼,略带含蓄的一阵大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王辰浩顿时轻松了很多,看起来这就是朝廷和封疆大吏之间的潜规则了。
“既如此,那索性就把动静闹大些,光有战列舰还不够,还得增加一批辅助舰艇。”
丁汝昌笑问道:“那可都是钱呢,虽然咱们自行筹措银两,但这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辰浩不可操之过急。”
李鸿章点点头,也是这个意思。
王辰浩笑道:“放心好了。既然是自行筹措,那我有办法弄到钱。”
甲午风云第76章贷款造舰
“你的办法就是贷款?”
当王辰浩说出来这话时,李鸿章和丁汝昌二人顿时翻白眼。*——*还以为王辰浩有什么高招儿生财呢,到头来却只是贷款。
这贷款李鸿章可不止一次做了,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就多次跟列强们借款,兴办洋务同样没少贷款。这次给北洋水师购置军舰,李鸿章心里早就打好谱借款了。
“这个老夫已经打好谱了,过几天英**事委员会主席斯特里根侯爵就要抵达天津了,跟着一块来的还有上海的几家英商银行和军火商们,到时候贷款和军购一块进行。”
王辰浩的话其实还没有说完,他准备先用洋人的贷款兴办洋务,多开几家公司然后反过来再跟银行套现,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战术,可以短时间积聚大量的资金。
但李鸿章把他的话打断了,王辰浩也不再多说,但他的心里却是突然有了想法,那就是即便他掌控了新军,这军费还都捏在李鸿章的手里。想起李鸿章的那番话来,王辰浩生怕哪一天跟李鸿章翻了脸,这辛苦可就白费了。
既然这样,王辰浩觉得自己除了有独立的幕府之外,还得有独立的金库,不能太过依靠李鸿章。
5月5日,英**事委员会主席斯特里根侯爵抵达天津,对中国清政府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非正式访问。
天津直隶总督府,斯特里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拜访两个人,一个是皇帝光绪,另一个就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当然,前者只是一个面子工作非见不可,李鸿章才是斯特里根最重要的访问对象。
在这前一天,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themarquessofsalisbury)继任英国首相。
此前自由党罗斯伯里政府为了推动英国放弃孤立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盟友对抗同盟国和法俄联盟,而同日本签署了《英日保险条约》,该条约的目的是打破英国不结盟政策的僵局,只可惜日本未能完成使命,甲午一战遭受重创失去了跟英国结盟的必要经济和军事实力。
随之而来的是德法俄三国在远东抱团干涉还辽、染指长江、瓜分朝鲜,以此来对付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是无力对付三国的。
为此新上台的保守党为了不刺激德法俄三国,减轻远东各项压力,索尔兹伯里组阁后,立即宣布继续维持不结盟的光荣孤立政策,同时废除《英日保险条约》,以不结盟方式获得德法俄三国的谅解。
英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争霸,此时以俄国占上风,英国处于下风,但英国并不甘心失败。英国新政府一方面积极向法国和德国示好,防止两国进一步向俄国靠拢,阻止三国结盟。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对华关系,防止清政府彻底倒向俄国。
斯特里根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分化瓦解德法俄三国,使其不能在远东结盟,同时拉拢中国对抗俄国。
斯特里根同李鸿章碰面后,积极评价了李鸿章在近半个世纪中对中英关系的发展所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获得李鸿章的好感后,他又委婉了提出了几年前的撤旗事件双方都有责任,希望重新修复关系。
当年的扯旗事件给北洋水师和洋务运动带来巨大的打击,就好一块好铁辛苦的烧红了正要打造时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一样,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那时候正是中日近代化改革竞赛的最关键时刻,两国跑得一样快都在冲刺,结果中国的洋务改革突然抽筋停下,而日本则完成了明治维新。
当年英国拒绝担责使得中英关系冷淡,如今斯特里根旧事重提,委婉的表示了歉意,李鸿章虽然还有些不满,但考虑到还得跟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