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他没有想过,没有财富的支撑,重视匠户只能是个空话。科技的进步哪一项不是建立在海量的财富的支持之下,才能够取得的。
另外,即使这一次的工匠的改革真的取得了一些成果,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是那些已经将心钻进了钱眼里的各个利益集团,会对新的利益无动于衷。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瓜分的一干二净。然后他们会一抹嘴巴,转而攻击你的改革。
所以吴荣堂的这个改革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和后天缺乏保障,甚至还不如洋务运动,毕竟洋务运动的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开始有了提升,国家的财政也没窘迫到这种程度。
“此为长久之计,然台湾大军已至山海关,随时可能入关,我大明等不了十年啊!”
听完吴荣堂的改革之策,崇祯不由点了点头,但是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让崇祯是坐立不安,他现在需要的能够抵挡台湾兵锋的军队,不然说的再漂亮,前景再光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据沈有容的台湾游记记载,台湾兵力之强盛已然抵达万里之外,四海之内,无出其右者,即使是那些西夷也无法与之抗衡。
然台湾为压制南洋及澳洲土著的反叛,将大量的较为先进的火枪流入民间。依臣看,此为台湾一大疏漏,同时也是我大明的机会。”吴荣堂信心满满的说道。
“沈有容的书,朕也看了。从中,朕看到了沈有容对我大明的忠心耿耿。身处敌营,尚始终为我大明着想,当真是不易啊!但是,朕并没有看出我大明在这方面有什么机会啊!”
台湾的恐怖压力,使得大明上下对台湾的一切是前所未有的重视了起来。而沈有容的游记则成了他们全面了解台湾的最佳途径。
虽然一开始,有很多人对其中所述嗤之以鼻,但是当锦衣卫将无数关于台湾的情报收集起来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是自己坐井观天了。
而沈有容在书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大明的担忧,和提出来的数条建议,使得朝廷上下才发现,原来在数年之前,就有一个忠臣为大明的社稷而无怨无悔的努力着。
可惜的是,由于沈有容毕竟不是台湾的官员,对台湾的了解只能比普通的台湾百姓多上一些。对枪械方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根本就不能凭借着这本游记将台湾的火炮和枪械复制出来。
“皇上,台湾军中的火器我们弄不来,但是其在民间的火器,我们完全可以弄来啊!”
……
最新章节 四百九十五章大凌河堡,崩溃在即
收费章节(8点)
四百九十五章大凌河堡,崩溃在即(第二更)
“民间的火器?那有什么用,即使拿过来了,也不会是台湾大军的对手”崇祯失望的说道。
“皇上,台湾配备给民间的火枪非常的先进。据臣得知,即使是西洋的火枪无法与之相比,比之大明神机营的火枪更是要强上太多。比之弓箭什么的,威力更是大的不可以道理计。
最为关键的是,那些民间的火枪我们大明拿过来,就可以自己大规模的仿制。”吴荣堂自然知道台湾配发给民间的火枪比之他们军中的落后很多,但即使是这样,也比大明的火枪要强上太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于台湾的最新火枪的情报,大明这边也得到了。弹药一体,不怕雨水天气,射程远,射速高,射击精度也不是普通的火枪所能比拟的。
通过南部沿海的商人,大明也得到了几杆新式的二五式步枪。原本是想通过仿制来达到在装备上同台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目的,但是拿到步枪之后,那些大明的工匠彻底的傻眼了。
这几杆枪的各个部件,大明工匠都能够在外形上做到仿制,但问题是,那些仿制的火枪,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总是会出现锈蚀的现象,从而是整杆火枪失去作用。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那种子弹。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明白那子弹是怎么点火的。更不用说,台湾的子弹全部都是用精铜所制,大明要想造这一颗子弹,那花费就能将大明的财政给彻底的拖垮。总之,虽然得到了台湾的最新的火枪,大明却始终无法仿制出来。
后来根据得到的情报,这火枪的关键子弹的制造用到了一种被台湾人叫做雷汞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还是贼酋萧明乾的一个女人弄出来的。
现在在台湾,只有台北和基隆两地有子弹制造工厂。而能够接触到子弹制造的人除了工匠和工厂的管理人员之外,只有萧明乾,唐洪生等绝对的高层,其他人凡是想要接触子弹制造,必然会被台湾的内务部给盯上。而且,子弹制造工厂,更是有整整一个守备师看守,当真是防守严密。想要从台湾取得子弹的制造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吴荣堂只能将视线投向台湾民间的火枪。毕竟这些火枪虽然在雨天会失去作用,但是在其他其后条件之下,对台湾的大军还是有些抵抗能力的。
“而且皇上,这只是我们的短期计策,我不相信,我大明百万工匠会比不上一个女娃娃只要我们弄出了那种叫做雷汞的东西,我们就能和台湾正面抗衡了。再过十数年,甚至可以将台湾彻底的消灭,尽取台湾万里之地。”
大臣,特别是那些想要依托皇权做些事情的大臣普遍喜欢用大话忽悠皇帝,只有给了皇帝一个在他看来非常有诱惑力的景象,皇帝才会不遗余力的去支持他。
王安石如此,张居正如此,袁崇焕也是如此,现在吴荣堂更是如此。不过,吴荣堂比较聪明,他没有像袁崇焕那样把牛皮吹得那么大。他将自己的策略实现日期提高到了十几二十年,而且短期策略还的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在这种情况之下,别人根本就抓不住他的短处,同时他还能够借助短期的效果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天,崇祯便下诏,将徐光启招入内阁,并兼任工部尚书。同时也将吴荣堂招入内阁,同时兼任兵部侍郎。同时颁布一系列诏书,其内容均旨在仿照台湾对待工人的政策进行改革。
这一番动作下来,是把那些混迹大明官场的官员是砸得头晕眼花。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反对和弹劾。不过,在灭国的威胁之下,崇祯皇帝顶住了这些压力,力挺吴荣堂进行变革。
当然,吴荣堂的变革只限于工匠和军队,崇祯皇帝不会同意他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他的目的只是要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上来。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三十多万大军被人家围得死死的。
至于吴荣堂已经进入了内阁,为何还只担任兵部侍郎。这是因为兵部尚书现在是被围困在大凌河堡的孙承宗,崇祯皇帝总不能在人家还在为大明朝拼命的时候,把人家的官职给下了吧。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不过,即使是变革并没有触及到那些士绅阶层的经济利益,大明内部对这次的改革的反对声音还是此起彼伏,他们极大的牵制了大明投入变革的力量。使得提高工匠身份地位,几乎成了一句空话,虽然有些效果,但是根本不足以改善大明的状况。
倒是吴荣堂所负责的建立装备新式火枪的军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其后的数年时间里,大明总计建立了装备新式火枪的部队多达二十多万。在对内镇压反抗和对外抵抗台湾的过程中,起到了不俗的效果。
不过,这种无法变革大明腐朽根本的变革注定只能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对打破儒家的思想统治有一定的作用,并不能实现崇祯皇帝的希望。
所有的这些只是大明针对台湾的威胁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但是这对于身在山海关的洪承畴和被台湾大军团团围住的三十多万大明军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的大凌河堡内,军队的士气已经跌到了最低点。长达十八天的围困,使得大凌河堡内的粮草已经出现了短缺,普通士兵一天只能吃一顿用绿豆煮成的饭了。这种军粮淡而无味,如果是让台湾士兵去吃,他们根本咽不下去。
但即使是这种东西,对于大凌河堡内的明军来说,现在也已经成为了最后的企盼了。每每站在城墙上,闻到台湾大军营地里飘出来的饭菜的香味,大部分士兵都觉得,似乎投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是有孙承宗的强力弹压,大凌河堡早就崩溃了。
不过,被围了十八天之后,情况还是出现了些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大凌河堡的崩溃和孙承宗的死亡。
最新章节 四百九十六章大凌河堡,最终崩溃!
收费章节(8点)
四百九十六章大凌河堡,最终崩溃!(第三更)
“少将军,已经联络了好几个总兵,他们都答应一起向台湾人投降。只要我们一打开南门,他们便会率领麾下士兵一起冲出大凌河堡。”
一名参将对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恭敬的汇报道。
“那台湾人那边怎么样”那个少年阴沉着脸问道。
“台湾人接受我们的投降,但是他们言明,到了那边之后,任何人要想进入军队,都需要经过考核和批准。”那么参将低着头汇报道。
“也就是说,我们到了那边就没有了带兵的权力了这台湾人可真是吝啬,如果不是孙老匹夫杀了我父,我才不会向他们投降呢”
没错,这个少年就是吴三桂。自从吴襄被孙承宗给杀了以后,吴三桂就一直寻找机会报仇。
大凌河堡被围之后,还有不少人抱有突围的希望,但是经过这十八天之后,这种希望彻底的消失了。
现在全城都人心思动,于是吴三桂积极联合众多辽东的官兵,说服他们离城投降。不管怎样,台湾人至少没有虐杀他们在辽东的家室,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提议动了心。
“有没有办法杀了那个老匹夫?”吴三桂一脸阴狠的问道。
那位参将一脸为难的看着吴三桂,孙承宗一直处于满桂等大同宣府兵的保护之下,想要杀他,简直难如登天。这也是孙承宗能够压服整个大凌河堡如此长时间的原因。
其实,这个时候的辽东边军除了战斗力还在以外,早已经结成了一个非常顽固的利益团体。这个团体根本就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袁崇焕被捕,辽东各军便放弃各自的防线这件事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次大凌河堡中的辽东军只有十几万,而其他地区的兵力则接近二十万。在这种情况之下,拧不成一股绳的辽东军自然被孙承宗所压服。
不过,这十几天来,在吴三桂不懈的努力下,已经有近七成的辽东军准备投降了。但是这只限于投降,没几个人会跟着吴三桂一起疯,去杀孙承宗。
“既然没办法,那就算了。我想这老匹夫自命清高,他是不会投降的。到了台湾人的手上,他也会不得好死。”见到手下露出这样的表情,吴三桂只能无奈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秦师长,你说对方会不会是在诈降?”
接到吴三桂派人送来的请降书,不少人觉得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孙承宗的计策。
“没关系,即使是诈降。在数万支步枪的瞄准之下,对方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而且,这个吴三桂是吴襄的儿子。在吴襄死在孙承宗手上的情况之下,他的确有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秦可仁倒认为这十有八九是真的,不过他对吴三桂的印象却因此而大跌。
吴襄丢下数万大军逃离,导致锦州守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不管放在那里,这都是个严重违反军法的事情。孙承宗杀吴襄并不是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