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子琏想了一会儿,没有做任何回答,只是向吴世恭点点头,道:“你接着说!”
“跟我!那你现在就要放弃你的黑云军,把黑云军交由我来指挥。你的部队要打散,我将会派一些军官到你军中去指挥,你们留在我的大营中,作为幕僚,共同去往京城。”吴世恭说道。
可听到如此过分的条件,左吟立刻是跳了起来:“吴将军,这你就欺人太甚了吧!让我们手无寸兵,再留在你的营中?你说谁会这么大胆,敢做如此蠢事呢?”
“哼!”吴世恭做了一个不屑的表情,接着说道:“我说过不会要你们性命,就不会来取你们的性命;我说过让你们来去自由,你们就能来去自由;我说过让你们有个好前程,就会给你们好前程。我说的话就是一字千金,有谁能质疑吗?”
一旁的杨廷麟立刻打圆场道:“吴将军!莫动气!确实,我们黑云军不如贵军甚多,可也不是没有一搏之力。而吴将军所言也有些太过,似乎根本不让我们与您能商讨,就让我们全军归顺。说句逆耳的话,左兄也只是担心,将军会食言而肥啊!”
“我的言行公诸天下十几年,会否食言,根本毋须他人相信!”面对着杨廷麟软中带硬的话,吴世恭的回答是十分狂妄,“其实现在就是你们自己在选择:一条就是带着你们的黑云军离开,去做那一方军阀;一条就是放弃军权,与我们汝宁军一起携手,共治这泱泱中央帝国。何去何从,其实都在你们手中。”
PS:谢谢一月来诸位朋友的订阅、打赏和投票。
万分感谢!


 第八百九十章京城中的杂音

见到了气势上已经占到了上风,吴世恭立刻放缓了语气,苦口婆心地规劝道:“余督师!杨先生!左先生!三位都是饱学之士,本应该在朝廷上指点江山,没曾想在今日操起了兵戈。而在这饿殍遍野的乱世中,三位能心系百姓,操持起如此局面,像什么人品高洁、卓拔超群等恭维话,我也不多说了。可三位真的想把一身所学浪费在同胞相残之中吗?”
“难道你们不想海晏河清?难道你们不想普济万民?难道你们不想开疆拓土?难道你们不想名垂青史?只要我们携手,文治你们来,武功我来做。还一个清平世界,还一个强汉盛唐。”
“莫说我要夺你们兵权,咱们换个位置想一下,如果你是我,你们能安心让黑云军待在身边吗?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也就是以前多少有些交情,我才把话坦白了说。虽说这话听起来不怎么动听,可都是我的肺腑之言。三位先生!你们为天下苍生就交出兵权吧!”
听完了吴世恭一番长篇大论,余子琏他们都是沉默不语。虽然这番话很动人,也很有道理,但这三位也都是成熟的政治人了,不会随意地被他人的话语给打动。所以过了好一会儿,余子琏才开口说道:“长敬!此事甚大,让我们回去商议一下吧!”
吴世恭点点头,站起身,做出一个恭送的手势,接着他说道:“那就给三位三日。京城贼虏横行,不能在此地多留。望三位海涵!不过说句丑话:如三日后无音,你们既不回豫,又无消息,我汝宁军将立刻向你等开战,非我心狠手辣,只是无奈之举。抱歉!抱歉!”
一听这话,余子琏他们停了一下脚步,接着都拱手向吴世恭行了一礼。吴世恭也同样的拱手还礼。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之前。双方最后还是以礼相待。
当吴世恭相邀余子琏,并向他传达了最后通牒以后,两军之间的气氛是骤然紧张,都是厉兵秣马,防备对方的突袭。而两军的使者却是穿梭不止,吴世恭和余子琏之间的谈判,进入到了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是寸土必争,要为自己获得一个较好的条件。
其实对于吴世恭来说,只要余子琏他们肯谈就好。这起码证明了,余子琏没有愚忠已灭亡的大明朝,也不会不顾一切地率领黑云军与汝宁军发生大战。
而现在如果两军交战,对汝宁军北上京城就相当不利。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清军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呢。就算是汝宁军能迅速地歼灭了黑云军。也将人困马乏,在以后的作战中也将处于一个不利的局面。所以说,就算是谈判破裂,汝宁军离开此地南渡黄河,也会比现在就爆发两军大战好上许多。
更别说现在的谈判虽然很艰苦,但起码还在讨价还价。只要吴世恭做出足够的让步,也是有着让余子琏归顺的希望。
不过有一点条件。吴世恭是绝对不会让步的,那就是一定要余子琏放弃兵权,全军都接受汝宁军的指挥和改编。从汝宁军成军伊始,就一直掌握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的部队只能由吴世恭一人来掌控。
所以现在的吴世恭,他绝对不会同意余子琏名义上的归顺,使得余子琏还是能独立指挥着黑云军,以至于形成军中之军这样的情况的。再说。如果以后余子琏即有文官的权利,又在军中有着一定的势力,那对汝宁军的将来必定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现在的吴世恭情愿放弃一些眼前利益,也要未雨绸缪,把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可是谈判的焦点也正是僵持在这一条件。余子琏他们提出:暂时保留黑云军,要等到到达京城后再交出军权和接受改编。其实这也就是余子琏他们对没有了兵权以后。对自己的安危不放心的缘故。很显然,吴世恭也绝对不可能答应他们这一点的。
而这场艰苦的谈判,一直进行到了第三天深夜。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吴世恭已经下令让全军准备明天的战斗。要在天亮之后驱逐黑云军。
可是在使者的一番努力之下,双方在最后时刻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最终终于是达成了一致——黑云军将全军编入汝宁军,而余子琏他们也将放弃兵权。
吴世恭最终同意:黑云军的改编将分为两步走。余子琏可以从军中挑选精锐五千,护卫着他们共同进京。因为这五千人也搅不起什么风浪,而有了这些人,也可以让余子琏他们安心一点了。
而汝宁军也将在原地留下薛勇的蛟击镇,改编遗留下的六万多黑云军。这样即能够保障汝宁军的后路和粮道,也能够在万一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增援上来。
此外,吴世恭还私底下答应:在未来新朝的朝廷中,余子琏将会在内阁中占有一个相位,杨廷麟也将有个实职尚书的官职,而左吟则有个实职侍郎的位置。其他黑云军的幕僚,也将会有高低不等的官职。
还有,吴世恭还将让黑云军全部兵丁享受汝宁军兵丁的待遇,所有的军官和一万名额的士兵,更是将享受汝宁军军官和士官的待遇。为此,吴世恭甚至交付给余子琏一百三十万两银子,作为黑云军归顺的“安家费”。
当然,这笔安家费不是真正的银子,而是吴世恭所写的欠条。如果吴世恭真的能成功,那这笔银子当然会兑现;可是万一失败,那欠条也就毫无作用了。所以这欠条也是对双方的一种约束。
在八月七日,两军正式履行了协议以后,汝宁军全军二十六万人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不过在这时候,汝宁军行军的速度就慢了下来。吴世恭准备要打听清楚大顺军和关宁铁骑的战果以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八月十二日,京城外城内。
这些天,因为大顺军的溃逃,外城内的禁街令也松懈了许多。许多人纷纷上街采购一些必需品,而一些人也往往会聚在一起,打听着城外传来的消息。
“王兄!不是说闯逆跑了,辽东吴将军已经大获全胜,快要到京城来奉太子登基了吗?怎么外城还是四门紧闭,这会不会是谣传啊?”有一人问道。
“肯定不是谣传。今天清晨,我去打水的时候,见到永定门打开了一会儿,有一些大人出城去迎接吴将军了。”另外一人有些神秘地说道。
“那为什么还不开城门?”又有人问道。
“那你就不懂了吧!我听说,守城的杨将军怕闯逆的溃兵进城侵扰,所以暂时还封闭全城。要等到吴将军的兵马来了以后再开城门呢。”
“杨将军也太小心了点吧!”
“呵呵!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是百姓,杨将军是将军的原因。这用兵当然要谨慎了,杨将军不行,哪会挡住闯逆的攻城呢?所以他必有自己的计较,你们这些人也不用为他费心了。”
“说的也是!不过真是让人心惊肉跳,这些日子,我吓得连一个囫囵觉都没睡着过啊!”
“哈哈哈——!”
……
同时,一群亲明朝的官员聚集在一间府邸中,他们也在忙碌地商议着。
“听说吴宁远已至京郊,他是奉太子而来。可现在四门紧闭,内外不通,又怎能把太子送出城?”一名官员说道。
“等兵临城下,我等不惜其身,拥着太子出城相迎。难道杨小儿敢阻拦?反正这里是外城,紫禁城是在内城中,到时候登了基,再颁下圣旨,谁又敢违抗皇命?”另一位脾气比较暴躁的官员说道。
“休得莽撞!”另一位比较老成的官员说道,“万一兵戎加身,我等倒没什么,可惊了圣驾该怎么办?如杨将军一警惕,让吴宁远把大军留在城外,相邀他入城,困之杀之,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这你放心,出城相迎之人,有岳御史会与吴宁远说个明白。不过小弟认为:一了百了之事,就该抓住阳武侯世子,抵为质,让外城中兵马投鼠忌器。”
“说的轻巧。现在城中兵卒都听杨小儿一人,又有谁人去抓呢?”
“不是有勇士营任游击在吗?他出身天子御林军,总该是心向大明吧!”
“那谁去说?就怕一言不合惹来杀身之祸。”
“杀身之祸倒也罢了,更怕打草惊蛇。”
“诸位!诸位!至今为止,无论是汝宁吴将军,还是城中杨将军,都未曾露出反意,你等之语就有些莫名。万一他们还是忠于大明的呢?没必要想那狠辣手段吧!”
“就这样,还叫未露反意?吴宁远将至,可城门依然未开,这杨小儿是在防备谁呢?”
“莫急!莫急!吴汝宁是武夫,那吴宁远也是武夫,都是跋扈之人。咱们现只能怀柔!怀柔!等太子登基后皇位安稳,再想那狠辣手段吧!”
……


 第八百九十一章皇太极进宫

当李自成败退回京城以后,杨如松让外城内的部队严阵以待,这可以说是谨慎之举。可是当大顺军撤离京城,杨如松非但没有趁虚占领内城和皇城,反而还是坚持着紧闭外城城门,这明显就是故意为之了。
之所以如此做,当然是吴世恭和吴三桂有着私人恩怨。
外城如此严密的防守,根本派不出去人打探消息,所以就是看到大顺军溃散,内城也是处处火光,外城内的人也不敢出城,就更不知道大顺军是被清军和关宁铁骑联合击败的。
而在先前,外城被大顺军主力压着猛攻,可大顺军又是败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所以杨如松只要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就可以得出结论,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强于李自成的大顺军。
因此,杨如松连内城和皇城都不去占据,就是要死守住外城不放。要不然,外城这少量的兵力,分散到了这么大的京城中,就像是一碗水撒进沙漠一样,反而是阻挡不住“实力惊人”的关宁铁骑。所以还不如现在就死守外城呢。
杨如松的想法也很简单,他首先是要保住薛呈麟这些吴世恭的家人,而控制住太子朱慈烺等人则是次之,最后才是护卫住外城内的百姓。
所以现在的杨如松,他绝对不会让吴三桂进入外城,万一关宁铁骑进城后与汝宁军发生战斗,实力“逊色很多”的汝宁军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