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5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明末时期,由于火器已经在各军中普遍使用。这种阵形又开始流行了起来。而唐通就准备等关宁铁骑冲阵而至,陷入到中军的泥潭中,再收拢雁形阵的两边,把关宁铁骑的骑兵围拢在其中。再一举歼灭。而没有了骑兵的关宁铁骑还能叫——关宁铁骑吗?
当然,唐通也知道雁形阵的缺点,所以他在中军处的排兵就是当时军队的“经典布置”。把新兵、辅兵和发有兵器的民夫等炮灰排在了第一排,之后就是战兵,最后才是自己的家丁和亲兵。要用炮灰的生命阻挡住关宁铁骑的冲势,之后再派上自己的精锐,给予关宁铁骑以最后一击。
而关宁铁骑的排阵却恰恰相反。他们冲阵的前几排都是满身披甲的家丁,之后才是轻骑兵,最后是那些战斗力较弱的步卒。所以说,关宁铁骑这次可是拼命了。
“咚咚咚咚——!”
战鼓声响起,关宁铁骑一千多家丁已经排好了四排阵列。他们的人和马都披着重甲,手持着三眼火铳,在鼓声中,这些家丁开始驱马缓步前行。
那些家丁的马速是越来越快,进了二百步以后,他们就逐渐到达了冲刺的速度。一转眼,他们就驰入了三眼火铳的射程,“砰砰砰!”,连续三排射击,向着唐通的中军部队射击而去。


 第八百八十二章步步紧逼

“噼噼啪啪——!”
唐通部的火铳和弓箭也像是炒豆般响起。不断地有家丁从马上掉落。可是那些骑在马上的家丁是毫不停顿,瞬间就杀到了唐通部中军面前。
“轰轰轰——!”
几发霰弹打响了,几十名关宁铁骑的家丁立刻被撕得粉碎。可是余下的那些家丁脚后跟都用力一夹,把马刺狠狠地刺入到战马的腹部,趁着战马吃疼往前窜的那股劲,狠力地把手中的三眼火铳向前砸去。
因为被连续射击了三轮,站在前面的那些炮灰早就松动了阵形,更不用说组成完整的枪花阵了。所以关宁铁骑的家丁就一下子窜入了唐通军的阵列之中。而三眼火铳的飞舞,使得被砸到的那些士兵是鲜血和脑浆飞溅,那惨烈场景对于视觉的冲击程度,就远远的超过了骑矛捅入的效果。于是唐通军前排的阵形立刻是溃散了。
后面几排的关宁铁骑家丁是接连冲入,像一把把大锤般狠命地敲击着唐通军的中军。就在转瞬间,那崩溃就蔓延开来。而关宁铁骑的轻骑兵在这时候也杀了过来,后面紧跟着近两万高喊杀了的步卒。
就是交锋的一瞬间,两军胜负已分。见苗头不对,唐通毫不犹豫地调转马头就跑,他的亲兵和家丁也是同样跟随逃跑,场面顿时就变成了一边倒。
……
八月初一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赶到,不过他对唐通的战败却是不以为然,甚至设宴给唐通压惊,并好言劝慰唐通等战败将领。
对于李自成来说,二万兵马败于关宁铁骑的四万多兵马,这本身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再加上关宁铁骑也不敢肆意追杀,造成了唐通最后收拢了溃兵一万多,并没有造成难以忍受的损失。所以这时候的李自成也就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大度,毕竟他还要示恩于唐通这些投诚的明军将领。
还有,李自成也通过了唐通军的试探,证明了清军是在做着壁上观的。这也让李自成少了些两面为敌的顾虑,所以李自成认为:唐通军的损失是值得的,是合算的。反正那些都是投诚的明军,别人家的孩子死不完!
因此。李自成非但没有治罪唐通这些败将,反而交给了唐通五万兵马,让其至大钟庄附近监视清军的行动,防备清军的突然袭击。当然,这支偏师虽然在名义上是由唐通指挥的,但实际上却是由副帅谢君友指挥着大部分的大顺军。而其余大顺军的部队。就气势汹汹地向着玉田县压了过去。
相当奇怪的是,李自成他们对于将要来到的大战都是相当兴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准备与关宁铁骑展开殊死搏杀。
在整个大明朝,陕北的三边军一直是雄冠天下的首号强军,而这也是出身于三边军的,李自成等大顺军将领的骄傲。可是到了明末,随着辽东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异军突起。那首号强军的名声已经逐渐被辽东铁骑给夺了过去。
所以李自成等人一直很不服气,他一直想要碰一碰这闻名天下的关宁铁骑。因此,如果这次大战大顺军赢得是干净利落的话,那大顺军就是名符其实的首号强军。
还有一点也很奇怪,在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些人的眼中,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部队是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的。这也是因为汝宁军出身不好,是内地部队而不是边军,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汝宁军——太富裕了。
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他们看来:汝宁军的战斗力应该是差上他们边军一筹的。只是因为有钱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和精良的盔甲兵器。才使得汝宁军的战斗力能与边军持平。
可就在大顺军积极备战之时,李自成却意外地遇上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等六人组成的使者团。而这些使者都是吴三桂派出的,他们带着降书和犒劳品迎候李自成大军,表示投降之意。其实这是吴三桂想要拖延时日,等待清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吴三桂再次派出使者,疾驰到清军营中。要求清军遵守承诺,快些来汇合,联合与大顺军进行作战。
而在此封求援信中,表现了吴三桂对联清击顺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满清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满清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
但吴三桂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答应清军在消灭农民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满清出兵的酬谢和报答。
并且吴三桂还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并煽动士绅官僚为崇祯皇帝服丧,并获得了附近大部分亡明朝官僚士绅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在舆论上做好了主动邀请清军联合作战的准备。
可是吴三桂的一番努力却未获得丝毫成效。首先当大顺军接近玉门时,李自成发现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使者妄图脱逃,这就立刻把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暴露了出来。
接着在八月初二日晚,吴三桂亲自率领一小队精兵,突袭了大顺军白广恩部的大营,再次获得一场胜利。可这次胜利更引发了大顺军的战意。在李自成的命令下,数万大军运送着大炮开赴了第一线,接着李自成更是率领的老营六万多兵马来到了玉门。
而在这样的军事压力之下,吴三桂就对清军做出了重大让步。他派出使者向皇太极允诺:只要清军出兵,关宁铁骑将献出包括山海关在内的辽东土地。
而这是吴三桂首次明确了割让给满清的具体地盘,尤其是他将要献出的山海关,那更是清军入关的重要障碍。更要指出一点:没有了山海关为主的宁锦防线,那燕云地区就将会变得完全不设防,只要清军愿意,他就可以占领包括北京城在内的整个华北平原。所以说,吴三桂这个承诺显示出他已经是发急了。
而这个条件对于清军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清军的将领们都异口同声地希望皇太极答应下来。可是皇太极摸透了吴三桂他们的心理,这时的他就图穷匕见了。皇太极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弃前嫌,并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其实这里的真正含义已经变成了,让关宁铁骑投降清军了。
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先含糊答应了这个条件。而清军也开始离开宁河县,向着玉田县的方向移动。
八月初四日,大顺军分三路向关宁铁骑发起了进攻。由于玉门县城太小,关宁铁骑只能依托县城出城野战。而在半天的战斗中,关宁铁骑充分显示出了强军本色,吴三桂亲自领军左扑右挡,抵挡住了大顺军的猛烈进攻。
而李自成老营的三边老兵也是发挥出色,他们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斗了个旗鼓相当,所以在一开始的战斗中,两军打了一个平分秋色。
可是随着战斗的进行,大顺军的兵力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关宁铁骑也逐渐抵挡不住大顺军从三面来的猛攻。当战斗进行了半日,关宁铁骑一部近三千人投降了大顺军以后,战局是急转直下,吴三桂只能下令让部队撤入玉田县城,先躲开大顺军那凌厉的攻势。
当天晚上,面临绝境的吴三桂连续八次派出信使催促清军出兵,可都是有去无回。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亲自来到清军大营,向皇太极恳请出兵。
见到吴三桂的亲自到来,皇太极是很热情的、很亲切地接待了他。而吴三桂也不顾一切了,他向皇太极做出了新的让步,答应割让包括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给满清。
不过吴三桂也提出: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要满清允许其拥立明朝故太子于南京,建立南明。
说到此处,就可以看出吴三桂对于投降满清还是含糊其辞的。在内心中,他还是想要作为“明臣”,为恢复大明朝统治努力一把的。而对于清军的出兵,吴三桂还是认为是“兄弟国之间的借兵”,就如同当年唐朝借兵鲜卑一样。吴三桂对投降满清之事还是三心二意的。
而皇太极对于吴三桂的要求是满口答应。不过他很客气对吴三桂说:由于汉人的相貌接近,清兵难以分辨敌我。为了便于联合作战,要求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所有将士全部剃发,否则清军将不会投入到战场。
其实皇太极的意思就是要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完完全全地投降满清。可是被逼上绝路的吴三桂已经是没有选择。当天晚上他回营之后,立刻下令:全军剃发。
而这一剃发,吴三桂就走不了回头路了。


 第八百八十三章清军出动

八月初五日凌晨,大钟庄。
天气很差,大风翻卷,沙尘迷眼。由于这些天清军一直在按兵不动,使得在这里监视的大顺军将士大多数都失去了警惕。
而在这鬼天气中,也没有人愿意早起。只要几名倒霉的士兵骂骂咧咧地出营打水,他们一边走,一边就说着一些怪话。
“二虎!你手气怎么这么背?咱们队都连着两天打水了。今天如果还要掷骰子,那可得俺来,再这么下去,俺们就别想有睡懒觉的时候了。”
“那能怪俺吗?”那位叫二虎的,瓮声瓮气地说道,“不是你们说不赌的人运气旺,让俺上场的吗?”
“好了!都是自家兄弟,多打几次水算的了什么?不能怪二虎。不过二虎,到京城的这一路,俺们这队兄弟可分了不老少,你把钱藏得这么好干嘛?又没地方去花,难道想买个媳妇?”
一听这话,众人都是哄笑了起来。没想到二虎却很认真地回答道:“闯王爷说了:打下京城就天下太平。俺想回家去买上一些地,盖上两间房,以后俺可就能种自己的地了。还有,闯王爷还说了:三年不纳粮呢!这好日子就在眼前了。俺可得省着点用。”
“可是二虎!俺们可是闯王爷的老乡,闯王爷已经成了皇帝爷爷,怎么样也要给俺们这些老乡一个小官做做吧!你不留在京城享福,倒要回陕北老家种田,这也太吃亏了吧!”
“闯王爷说了:这次打败了辽军,就没什么仗可以打了。俺也不会做什么官。如果闯王爷要俺卖命,那绝对没话说。如果太平了,俺就想回家。而且……俺离开家乡已经八年多了,家里还留着老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