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他觉得总之是非加派不可了,少加是加,多加也是加,还不如一下子加足。于是他就大笔一挥,同意把全部训练边兵、民兵的费用一齐加到百姓身上,于是总数达七百三十多万两,称作“练饷”。
这样一来,崇祯时期的加派总额已经达到每年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已经超过了原来一千五百三十万的正额税收。于是,民间流传的政治谚语中于是又多了那么一条:“崇祯崇祯,年年重征。”
而且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是重征,还有地方官吏的盘剥加派呢,所以民不聊生的局面是愈演愈烈了。至于那纸面上那应该练出来的上百万精锐边兵和民兵?也就是看着纸上的数字开开心罢了。
不过说到这里,其实倒也挺佩服明朝朝廷和崇祯皇帝的节操。那种“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经是太深入人心了,连这么危机的时候,崇祯皇帝都只敢选择助捐,不敢明抢。要知道,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遇上灭国之危时,他们没有一个会对有钱人手软的。


 第六百九十三章钱、钱、钱(下)

“大人!就为这些区区外物,却得罪了杨阁老,此事殊为不智。”张之恒小声地对吴世恭道。
当张之恒得知吴世恭与颜继祖达成了协议,虽然他还是为吴世恭执笔了奏章,可心中还是一直持反对意见。今天趁着吴世恭独处,张之恒就主动求见,想要指出吴世恭的错误,最好能找出个弥补的方法来。
“张先生!非我利令智昏,实则无奈啊!”吴世恭叹息道。
“可大人是否明白?颜巡抚所承诺宛如空中楼阁,一旦其不在其位,所说必尽数作废,而大人与杨阁老此隙已成,却很难缓和,真是太得不偿失也!”
这次为了要吴世恭帮忙,颜继祖可谓是甩出了大手笔。为了让吴世恭出手,那些答应的小条件不说,还给予了吴世恭两大好处:一是给予吴世恭和刘泽清一万亩济南城附近的无主土地;二是默许吴世恭在登莱开设一个海船码头。
说实话,如果这两个好处实现的话,确实能给汝宁军带来相当大的利益。先说万亩地,吴世恭和刘泽清相约的是七三分成,吴世恭就可以白得七千亩,就算是一转手就可以净得几万两。
再说那个码头,如果实现的话那更不得了,简直就会成为汝宁军的一个聚宝盆。
因为明朝的禁海,所以北方沿海地区根本没有什么商用码头,而江南和福建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倒有些码头,不过为了隐蔽,还是以海岛上的码头为多。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最赚钱的黄金航线——大明至日本。如果大明的北方与日本进行进出口贸易。就要把商品先送至南方,再通过南方的码头外运。这在明朝昂贵的物流成本面前,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如果能在登莱有了一个中转站,那么运输的成本将大大减少,而海贸的盈利将会大大增加。还有。可以让海船可以在沿途多个补给、维修船只的地方。因此在以前郑家得知吴世恭在登莱有两家盐场的时候,他们早就询问过吴世恭建个码头的可能性。当时因为时机不成熟,所以也就没了下文。不过吴世恭早就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而吴世恭拥有了这个码头以后,也将在与郑家的合作中,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地位。起码能做到拥有话语权,不会像现在一样。被郑家肆无忌惮地打压。
看起来好处确实很多,但实现这一切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颜继祖一定要留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而且不仅不能够被治罪,甚至不能够被免职。由此就可以看出,实现这一点的难度有多么的大了。
而且,颜继祖给予吴世恭的那些东西。都是些利用职权得来的东西,而他私人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些什么,而吴世恭付出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也就是说,吴世恭是用实在的东西换颜继祖虚的。这总让人有种吃亏的感觉。
“张先生!您也在朝中为过官,依你所见,如无此事,杨阁老又对本官有何看法呢?”既然正面很难向张之恒解释清楚。吴世恭就准备用迂回的方法。
张之恒立刻皱起了眉,苦苦地思索了起来。想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道:“不好!”
其实这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吴世恭与杨嗣昌私人之间没什么交集,俩人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看法与成见,但崇祯皇帝对吴世恭有恶感,而杨嗣昌又是崇祯皇帝的心腹,那就决定了:杨嗣昌一定会和崇祯皇帝抱有同样的立场,所以说,吴世恭和杨嗣昌本来就是天敌。既然已经是天敌了。就不怕再得罪杨嗣昌一次。
虽然想明白了这一点,但张之恒还是接着责怪道:“大人!虽说如此,您也不应焦急如此!”张之恒的话也很有道理,再怎么说,晚些发生争斗总比立刻刺刀见红的好。要知道,现在的吴世恭毕竟羽翼未丰,树敌不宜太多。
吴世恭也是满脸苦涩,摇头长叹道:“哎——!与先生明言,此次大战将士英勇非凡,指挥也无失误,可我还是犯了轻敌,小瞧了鞑子,以为凭一万六千汝宁军就可大败鞑子,可没成想鞑子如此难啃,伤亡如此之大,因此,此战虽胜犹败,一旦处置失当,可能我们好几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为何如此?”张之恒立刻大讶道。因为加入汝宁军的时间较短,所以张之恒并不完全明了汝宁军的财政状况。
“先生睿智,正想向先生讨教。”于是吴世恭就把汝宁军将要面临的状况详细地向张之恒介绍了起来。
首先,吴世恭为张之恒对比了一下汝宁军和清军的战斗力。吴世恭认为:汝宁军比清军强上一点,但强的不多。
吴世恭分析道:汝宁军的优势是火器,因此,正面对抗占优;而清军的优势是全骑兵,机动性较强。而两军的指挥、战术、单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差不多。
如果两军再次正面会战,吴世恭有信心,即使不是摧枯拉朽,也能够把清军平推打败。可是如果清军主动撤退或者游斗的话,汝宁军可就没辙了。而且这是在两军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的。所以接下来的分析中,吴世恭就有些悲观了。
这次汝宁军伤亡的人中,是以教导协、飞马镇和火炮协的兵丁为多。这些兵丁不是技术兵种,就是汝宁军的老兵,应该说都是汝宁军的精英。所以这样的伤亡已经让汝宁军伤了元气。
而清军方面,虽然伤亡与汝宁军差不多,可是吴世恭估算过,辽东满蒙联军的数量不会低于二十万(其实这是吴世恭估算得高了),应该说还没有伤筋动骨。所以这里外一比较,汝宁军与清军的实力其实拉得更开了。
接着就是恢复性。清军那里因为情况不明,吴世恭估算不出。可汝宁军这边如果要恢复战前的水平,起码需白银四十万两,其他的马匹、物资还不算。而此次出征,汝宁军根本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可以说是分文未得。所以现在的吴世恭也遇上了与崇祯皇帝一样的问题——粮饷无处筹措。
唯一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吴世恭拥有超过十万的护庄、护矿和护路队,所以预备的兵源还不缺,但是阻碍爆兵的关键也是钱。
最后吴世恭向张之恒坦白了汝宁军的家当。现在的汝宁军,可以动用的压箱底的钱最多就是七、八万两,所以这个缺口很大。
而吴世恭回汝宁就想再通过变卖一些产业筹措四、五万。可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来源了。所以这个缺口相当大。因此,吴世恭才会答应颜继祖,想要得到一些是一些。没办法,现在的吴世恭也是穷疯了。
“那大人再发债券,向士绅筹措如何?”张之恒问道。
“我已想过此法,可前债未清,后债难解,士绅家浮财毕竟有数,他们又大多买股票、存钱庄,最多筹措二、三万,真是杯水车薪啊!”吴世恭早就想过这个办法,但汝宁、归德的游钱投资的方向太多,股票和期货的吸引力也太大,所以对发债券,吴世恭也没什么把握。这时候的吴世恭真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自己发明的金融产品,却吸走了市面上大量的钱财,以至于现在就是想借债,都很难借到。真是成也股票、败也股票啊!
“那大人可有多余的土地发卖?”张之恒又问道。
“汝宁军所拥有的土地其实也很紧,伤残、阵亡兵丁抚恤、退伍兵丁安置、庄农赎买到期、农奴转为自由民分配,都聚在了这几年,其实土地已不够,就是寅吃卯粮,也支撑不了多长的时间。唯一可动用的,只有这次济南之地和郑游击夷洲之地。”
“可济南之地卖不出价。连年灾荒,地价已压到极低,急着想出手,更是难寻买家,除非我们再让价格。而夷洲之地更不可能了。除非是卖给郑游击,要不,连一个买家都找不到。可郑游击根本不缺夷洲之地,所以那地方有也是无。”一边说,吴世恭一边抓着头皮,这时候的他显得是相当的烦恼。
张之恒也感到相当棘手,又想了半天,他也只能够说道:“那大人也只能减少兵额了。以兵之精来替换兵之数了。”
吴世恭再次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这个问题很棘手,询问张之恒无非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见到张之恒也拿不出办法,吴世恭的心中反而是落下了石头。
吴世恭心想道:自己也许太执着了,一直妄想着恢复原有兵力。可是实在没办法也只能够退一步了,这样反而是海阔天空。虽然伤亡了一万多,可吴世恭还是有五万劲旅。只要再苦心经营几年,汝宁军的实力还是会恢复的。不过在这几年中,汝宁军也不能够再发生大战,自己已经经受不了这样的损耗了。


 第六百九十四章所得甚多的清军

可当天晚上,吴世恭又回想起了白天的谈话。突然,“债券”、“土地”、“期货”等字眼跃入了他的脑海,吴世恭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他立刻从床上蹦了起来,反复推算着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于是一下子兴奋地跳了起来。这时候,吴世恭就迫不及待地想早日回到汝宁,他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
“十四弟,刚才廷议的时候,二哥他们说的话是重了一些。可是朕知晓你的功劳,战阵损伤也是在所难免,所以你也别往心里去。”皇太极和颜悦色地安慰多尔衮道。
多尔衮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磕头谢恩道:“多谢皇上!”
当多尔衮的大军回到盛京后,满清八旗上下先为这么丰厚的缴获而欢呼,接着就为此次入关大军的伤亡而感到震惊。而盛京的风议也逐渐地对多尔衮不利了,尤其是各旗、各固山、各甲喇、各牛录的旗主、额真,八旗的这次大损失都让他们的兵源大大的减少了。而在刚才的廷议中,各旗旗主又围攻多尔衮,要让他为此次清军的损失负责。到了最后,还是皇太极制止了这种无意义的指责,匆匆结束了廷议,并把多尔衮单独留下进行抚慰。
皇太极虚扶,让多尔衮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别人不知,可朕很明白。如你不战,咱们清国就带不回来这么多的好处。不过十四弟,你真没夸大那支明军的实力吗?”皇太极问道。
“臣弟在皇上面前绝无虚言。”多尔衮连忙保证道。
这已经是近几天皇太极第四次询问多尔衮同样的问题了。在多尔衮出关以后,他当然在对皇太极的奏报中声称:此战是清军大胜。那理由也相当充分,清军入关的缴获未失分毫。而且为了鼓舞士气,满清也只公布了自己旗丁的损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