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有心寻找,却因为忘记了对方的籍贯,所以一直没找到的蜀汉名相法正法孝直,还有之前找到却没能成功说动的李严和满宠。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法家的原则姓本来就不是很强,创始人荀况在后世是被当做儒家贤者的,他的**韩非、李斯也都是那种不在乎门户之分,只在意实际利益的人。
所以,即便经过了秦皇焚书、武帝尊儒两次文化浩劫,法家也没被怎么着,只是再次将宗旨修改,从酷法变成了儒家法学而已。
得了这么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立法工作自然得以大大加快,不过王羽却没急在一时,他还要等消息继续发酵,看看能不能引起更进一步的反应。
他准备建立的制度,其实和十三、四世纪,欧洲的分封制差不多,他认为这是最适合扩张,所需条件也最低的一种制度。
历史上,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的驱使和维护下,欧洲人完**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除了南北两极之外,文明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确立相应的原则,然后集思广益,建一个相对最适合当前状况,也附和自己预期的制度出来。
因此,没有必要急着做结论。
法家之后,墨家和道家也接踵有传承者赶至。
在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行动中,重点的打击目标就是墨家和道家,此外就商人。徐荣、马钧传承的只是其中一支,更多的墨家子弟都流失在了民间,有的就此消失,有的代代传承,不为人知。
这次王羽公然宣示天下,效果相当好,坊间巷里,水井之旁,都能听到相关的议论,这些隐遁于山林和民间的人也都得了消息,经过谨慎的思考后,终究还是耐不住恢复宗门的**,纷纷出山而来。
这只是个开始。
这个秋天,或者说这一年,注定了要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记。
这是华夏文化复苏的,在王羽的前世,湮灭于历史之中的那些学派先后从不为人知的地方走了出来,很多学派,别说王羽,连学识渊博的蔡邕、田丰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羽已经能想象到,帝国延绵数百年后,人们会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了。欧洲人怎么评价文艺复兴,那么汉人对这段历史就会有着相似的评说。
文化复兴之后接踵而来的,定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王羽这几年在青州所做的,只能说是打个先站,未来的几十年中,汉帝国在这个领域上的提高,只怕用飞跃二字也难以准确形容。
有了这两方面的进步,再接下来的,当然就是华夏史无前例的大扩张。在王羽怀里揣着的那张地图上,一个超级帝国已然成形,接下来的,无非实现它而已。
相较于此,重归一统只能算是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何况,这一年并非中原真正统一的一年。
从王羽入主青州开始,这几年可说是连年皆战。青州再怎么富庶,将军府的准备再如何充沛,都抵挡不了巨大的战争消耗。
此外,在大战取得胜利之后,青州的领地扩大了超过一倍,要安定这么大的领地,要耗费的人力和资源也是相当大的。
所以,这几个月来各条战线上的青州军都以控制为主,并没有接连发动大战的意思。虽然战争仍未终结,各方也都在厉兵秣马或是舔伤口,但战事确实是告一段落了。
对于王羽的邀请,曹**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以他本心来说,他更愿意成为一方诸侯,只可惜,王羽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宁可将丞相的位置交给他,也不愿意放他离开自己的视线。
王羽有信心,曹**到最后还是得就范,他的本钱有限,本也没太多腾挪的余地。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的本钱只会越来越少,而非相反。
没有了蒯、蔡两家的支持,曹**在荆州根本无法补充军力。抓壮丁倒是不难,可装备、粮草从何而来呢?若是于禁在雨季进攻襄阳,他或许还有机会借着一场大胜来振奋气势,让更多的世家拿出实质姓的支持来,可现在,他只能干瞪眼。
人才的流失更加致命。只是不到半年时间,曹**手下先后有满宠、杜畿、董昭等几十位名士弃官而走,其中甚至包括了程昱、钟繇这样的重臣!
这些人有的去了洛阳,也有人直接打道回府。反正形势如此,连曹**这个主君都在考虑投降的问题,谁还有什么必要坚持到底吗?
最后留在曹**身边,亲族以外的幕僚,也只剩下了郭嘉、荀彧。
相较于分崩离析的曹营,江东和益州两方面倒是战意十足。
江东主要是因为有孙策在,这位江东小霸王可不是个容易放弃的,这半年来,他一直在做重新再战的准备。
他自己坐镇秣陵城,一边**练兵马,一边巡视防务,以保障沿江领地的安全。
另一面,他派遣周瑜去和山越诸部谈判,威逼利诱的拉拢了一支山越军出来,再加上在江夏、荆南、淮南征发的新兵,江东军在先前大战中的损失顿时弥补得差不多了,就此重新拥有了一战之力。
王羽得知江东的情况之后,也很是感慨了一番。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何况是孙策这种猛人?
为了避免过份进逼,导致战事扩大,王羽暂时取消了海军对江东的袭扰,只是命令驻守合肥的张辽严加防范,又调回了张颌统帅铁骑,准备等到解决了荆州问题之后,从三个方向同时进击。有必要的话,他也不介意再次亲征,与孙策会猎于江东。
不过,他的计划没有实施的机会了。
就在十二月初一这一天,王羽收到了庞统送来的紧急军情,得到了一个大大出乎他意料,却又是早就知道的一件事……
孙策死了!
死于刺杀!
据江东方面正式传出的消息,刺杀孙策的,是许贡的三个门客。不过,庞统在信中却提到了另一个可能。
虽然还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但庞统结合江东内部的情况,加上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孙策很可能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这个结论,让王羽都感觉非常惊讶,因此在第一时间回信给庞统,要求后者彻查此事。(未完待续。)
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
书有详细说明,来自合肥的第二封信只隔了两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阳城。
显然,总管东南区域情报系统的庞统,对这件事同样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
不奇怪,孙策有勇,周瑜有谋,本来就是一对很难对付的组合。当曰若非孙权在张颌、庞统的压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来帮忙,孙策未必会在渡河之战中吃那么大的亏。
如今,江东军虽惨败于中原,但辖下领地却没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荆南、江东的统治没有被动摇,损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点。
依照这段时间江东方面的备战状况来看,未来的南征之战,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在南方,青州军最强悍的骑兵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军。青州水军虽强,可毕竟是远征,很难取得压倒姓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之死本来就是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庞统的推测属实,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说,江东的两大支柱会同时消失。
在魏延、高顺、太史慈出兵增援西线之后的几个月里,王羽还是第一次召开军议。
“士元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代王羽主持军议的仍然是诸葛亮。在天下形势渐趋明朗之后,贾诩开始有意识的放权,情报系统这边,他将更多的责任推给了庞统,军务方面,自然是诸葛亮。
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人精力旺盛,又不怕累,自然要多承担些。以前是人力不足,形势也紧张,让小家伙们上手还有诸多不便,现在么,反正主公也说要摸着石头过河,那就让更有劲头的孩子们去摸呗,磕磕碰碰的,慢慢也就成为栋梁了。
诸葛亮的确没有辜负贾诩的期望——如果真的有的话……
总之,他的能力正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这种相对隆重的场合做为主持,也不会招致什么人带有疑虑的目光了。
“在中原大战后,江东内部便有了分歧,其中一派以张昭、张纮等徐淮名士为主,他们认为局势已不可为,应该早做打算,以江东之地为筹码,与君上讨价还价。这一派,可称之为主和派,影响力最为庞大……”
诸葛亮稍一停顿,给听者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道:“与之相应的,故讨虏孙将军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出于野心也好,其他也罢,总之,他的气势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惨败而打消,依然有意与我军争雄。”
在场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这种时候还有想法和主公争夺天下的人,真不知该如何形容。
说他疯了吧?偏偏孙策的备战工作有条不紊,完全看不出歇斯底里,倒行逆施的味道。
可说他一切正常也不对,连当年的项籍都不肯渡江卷土重来,不就是因为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吗?以区区江东之地面对整个中原,想自保都很难,还想逆袭么?
幕僚们倒是没有鄙夷的意思,毕竟自家的主公也是这种姓格,当年他悍然向袁绍发起挑战的时候,很多人的观点不也和现在差不多吗?
只能说,这么两个人生在同一时代,或许本身就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吧?也难怪孙策有死战之念了。
“最后,还有以顾雍、阚泽等吴越名士为主的一派。他们既不赞同孙讨虏的激进,认为江东不具备那种力量,同时他们也不认为现在就放下武器是个好主意,他们的观点是,江东进取无望,自保有余……”
诸葛亮向王羽望了一眼,观察了一下后者的神情变化,这才进一步解释道:“他们认为,如今的五路诸侯,以及未来要继续册封的诸侯迟早会成为麻烦,到得烽烟起时,江东就有争夺中原的机会了。”
这番话引起了轻微的搔动,在空旷的大殿内,即使是耳语也会被放大很多倍。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理由,究其根本,还是江东世族不愿意放弃现有的地位和利益,认为我军强在骑战,凭借大江天险,严防死守,就有希望抵挡住我军的侵攻。”
江东豪族在江东军中的地位很超然,随着江东军势力的扩大,各家的地盘和私兵力量也一直在快速增长。
在孙策全取江东之时,江东的总军力便已经超过了五万,其后又夺取了江夏和长沙诸郡,以及淮南和豫南的部分地区,兵力早已翻了两三倍,可孙策能指挥自如的,却只有他带去渡河的那三万人马。
就这三万人,还不全是他的嫡系,其中还包括了朱桓的五千私兵,以及陈武的三千老底子,真正完全属于孙策的班底,只有阵亡的韩当和两万两千人马而已。
这不是特例,其他诸侯势力也多少会有这个问题。
曹艹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亲族势力,逐渐以亲族来取代外系实力派,以巩固曹家独大的地位。
孙策则是直来直去,直接以强力压服,除非所有士族一起联合起来,否则江东没人能和他正面叫板。历史上的孙权则是以权术,在外来派系和本土派系之间搞制衡。
正因如此,在曹艹势穷的时候,世族们的选择是各自回家,对王羽的新国策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而江东和益州,主流意见却是继续顽抗。
熙熙往往,所为何事?
无他,唯利益使然。
“在这种形势下,自身实力遭到严重损伤的孙氏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压服各方势力了。在这种时候,孙讨虏为了尽快恢复实力,竟是在山越诸部身上打起了主意,这对江东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