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的庞涓,跟一个月前完全不同,不仅身为主将,在军营里高出公子卬两头,且在爵位上也不逊色于他,因而言语举止早不似先前谦恭,听闻此话,非但不去领情,反倒从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声,阴阴笑道:“河西之战当是败在本将身上,如何能怪安国君?”
白虎却未听出话音,睁大眼睛盯着庞涓:“河西之战与庞将军并无瓜葛,庞将军何有此说?”
“此事怎能与本将无关呢?”庞涓不无揶揄,“若是本将五年前就已摆出此盘,他公孙鞅如何能胜?”
公子卬面红耳赤,一时窘在那里。
庞涓似也觉得过分了,神色敛起,一本正经地对白虎道:“司徒大人尽可放心,河西之仇一定能报!”转向公子卬,“待本将征伐秦国,活擒嬴驷一事,就由安国君亲为!父仇子还,老秦公虽说死了,只要擒住小秦公,安国君照样解恨!”
公子卬借了台阶,勉强笑笑,小声应道:“大将军如果伐秦,魏卬愿做先锋!”
“不是如果,”庞涓脸色虎起,语气斩钉截铁,“在本将心中,伐秦只是迟早之事!”顺手抄起放在沙盘上的教战竹杖,指着沙盘,“诸位请看,从这里到这里,都是秦土。秦、魏本是天敌,这又多了河西之辱,这一战非打不可!不过,秦已夺去河西,占据函谷、阴晋,尽取要塞,伐秦当是苦战!”眼睛望向孙膑,“为此,涓拟备战三年,征募大军二十万,决战秦土。秦人之中,司马错虽然善战,却是匹夫之勇,唯公孙衍是个对手。有孙兄在此,你我联手,想他公孙衍——”顿住话头,冷笑一声,将杖头指向河西,“我可兵分两路,一路收复此地,擒住公孙衍,另一路直捣咸阳,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缚住嬴驷之后,我可将老秦人全部赶出关中,让他们扶老搀少,到西方戎狄的大草原上替陛下牧羊去!”
庞涓一番大话出口,诸人面面相觑,公子卬更是大张嘴巴,呆呆地盯住沙盘上的竹杖。
“破秦之后,”庞涓陡然将竹杖划向韩地,“大军回师,顺手取韩。韩侯是只老狐狸,又有申不害在,实力不可小觑。此番四国谋魏,唯有韩人佯攻,可见其谋算之深。好在申不害已老,韩又无险可守,取韩当无大碍。”目光望向孙膑,“至于如何取韩,涓也想好了,首先卡断武遂之道,就是这儿,使韩南北不能两顾,分兵轻取上党、宜阳,然后活擒韩侯于此,就是新郑。只要此人早晚听候陛下差遣,涓也不想过分为难他。”
“取韩之后,”庞涓再将竹杖移向邯郸,“我可稍事休整,再取赵地。赵国权臣奉阳君有勇无谋,又大权独揽,取赵当是举手之劳。”竹杖移向临淄,“齐公倘若仍无大才,依旧用那田忌,只怕此番他想做妇人,也没那么容易!”
说到此处,许是想起田忌着妇人之装时的窘态,庞涓陡然爆出一声长笑,笑毕,才又移动竹杖,朗声说道:“涓之大敌是这儿,楚国!孙兄请看——”将木棒绕着沙盘上最大的一块地盘画了一圈,“从这儿到这儿,楚地如此辽阔,纵使我有三十万大军,也显不足。然而,楚地虽阔,楚人却是不济,门阀林立,互相不合,正合我各个击破。如果不出意外,我可于五年之内,将楚人赶过江水。江水以南,多山地丘陵,虽然不富,倒也不缺山珍奇玩,楚王若有诚意,涓可奏请陛下,许他在江南做个大王,让他每年进贡,娱乐陛下。一旦大国慑服,燕、卫、宋及泗上诸国,皆会望风而降,无需再动刀兵!”略顿一下,扫视众人,踌躇满志,“回想吴起之时,在魏大小七十六战,无一败绩,拓地千里。涓虽不才,愿为陛下拓地万里,使列国诸侯鱼贯而入大梁,北面而事陛下……”
庞涓越讲豪气越壮,众人目瞪口呆,孙膑眉头频皱。
公子卬听得激动,不无仰慕地说:“父王若知大将军壮志,梦中不知笑醒几次?”
庞涓却不睬他,只拿眼睛望向孙膑。之所以邀他至此,之所以夸夸其谈地大讲自己的“凌云壮志”,庞涓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孙膑明白自己的“志向”。志不合,必难共事。既已邀他至此,他庞涓已是别无出路,必须与他结为同盟。再说,眼下他还真的需要这个同盟。对他庞涓来说,当务之急是说服惠王重振武卒,扩军备战,偏又在这节骨眼上,朱威跳出来作梗。朱威一旦作梗,惠施、太子势必为他说话,而在陛下那儿,公子卬根本没有说话之处,真能帮上他的,眼下怕也只有这个孙膑。
孙膑回望他一眼,眼睛从沙盘上移开,嘴巴略动一下,又迅速封上。是的,站在面前的这个庞涓,仅只一年之隔,于他已是十分陌生了。
“孙兄,”庞涓似已看出他的不快,补充道,“此为涓弟宏愿,能否实现,还要仰仗孙兄助力。只要孙兄助我,涓弟自信,天下无人可敌!”
孙膑淡淡一笑,扭头问道:“贤弟,营中可有方便之处?”
庞涓略怔一下,大笑道:“有有有,我道孙兄眉头频皱为哪般,却是内急,哈哈哈哈!走走走,涓弟陪你前去!”
安顿好孙膑,魏惠王返回御书房,开始从头翻阅庞涓的奏章。奏章由极薄的竹简串连而成,字迹小而工整,因而册卷看起来不大,读起来却是翔实,简直是对魏国未来军力、战力的综合预测,从战略到战术,从征丁扩军到整顿军力,从收回河西到灭亡强秦,从顺手灭韩到三晋一统,从并齐吞楚到天下归一,直将魏惠王看得热血沸腾,几番拍案而起。
从前晌卯时到后晌申时,魏惠王未进午膳,未休午觉,一直在手捧奏章,仔细审阅,闭目冥思,反复度量整体方案的可行与否。
看到申时将过,毗人亲手端来一碗羹汤,在他身边跪下。魏惠王也觉肚中饥饿,接过喝下。喝过几口,惠王指着庞涓的奏章不无兴奋地说:“来来来,你也看看!”
毗人拿过奏章,翻看一眼,啧啧叹道:“武安君的字,写得真好!”
“你呀,”惠王白他一眼,嗔道,“就看这些表象!你再看看,看细一点,寡人儿时的梦,都被庞爱卿写在这上面了!”
毗人又看几眼,放下卷册,望着惠王道:“老奴只知侍奉陛下,这些征呀伐呀,打呀杀呀的,老奴看不懂。”
魏惠王呵呵笑出几声,一气喝完羹汤,把空碗置于几上,伸手抚弄毗人的长发,笑道:“你呀,当然看不懂。你要是能看懂,寡人身边就没有可意的人了!”
毗人看到几案上另外摆着朱威的奏章,随手拿起,哗哗翻过几页,有意无意地品评道:“陛下,要与武安君比起来,朱上卿这字可就逊上一筹了。”
魏惠王乐呵呵地伸手拿过朱威的奏章,随手翻开,看没几行,立时凝住笑容,屏气聚神,全心投入进去。毗人瞧见,悄悄拿走空碗,守在门外。
魏惠王又看一时,见天色昏黑,大声叫道:“来人!”
毗人急走过来,小声应道:“老奴在!”
“掌灯!”魏惠王的眼睛依然盯在竹简里,看也没有看他一眼。
毗人使人点亮六盏油灯,将御书房照得如同白昼。
魏惠王复将庞涓的奏章移过来,与朱威的并排摆在面前,一会儿翻翻这一册,一会儿翻翻那一册,起身在厅中来回踱几遭,复坐下来再次翻看,凝眉苦思。
夜已深了,毗人端来一碗羹汤,站在门口,迟疑良久,近前说道:“陛下,您再喝碗热汤吧!”
魏惠王看他一眼,轻叹一声,摇头。
毗人手捧汤碗,在惠王跟前跪下:“陛下——”
魏惠王只得接过,放在唇边轻啜一口,放下来,长叹一声:“唉,寡人喝不下啊!”
毗人扫一眼两卷奏章,小声问道:“敢问陛下,可是为这奏章烦心?”
魏惠王又叹一声,点点头,指着庞涓的奏章:“庞爱卿奏请重振武卒,征丁十万!”指着朱威的奏章,“朱爱卿却说,流失边民有五十万众,民无隔夜之粮!”动手将两卷奏章收起,堆在一处,缓缓站起身子,“二人奏请都是大事,都是刻不容缓,却又水火不能相容,叫寡人如何是好?”
许是坐得太久,魏惠王乍一站起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趔趄,所幸毗人眼疾手快,一把扶住。魏惠王苦笑一下,对毗人道:“老喽,寡人老喽!”
二人走出御书房,沿外面的花径走向后宫。走了十数步,魏惠王甩开毗人,对他说道:“明日辰时,传惠相国、武安君、朱上卿、孙客卿,还有申儿,前殿廷议!”
“老奴遵旨!”
翌日辰时,魏惠王端坐于前殿龙位,庞涓、惠施、朱威、孙膑、太子申分坐两侧。
魏惠王指着几上的两道奏章,缓缓说道:“两道奏章,寡人都看过了。”目光落在庞涓、朱威身上,略顿一下,“两位爱卿写得实在好啊。朝中有此贤臣,可见上天是垂怜寡人的。”
众人互望一眼,谁也没有说话。
魏惠王伸手拿起庞涓的奏章:“大魏要振兴,没有武备万万不行!这些年来,强邻犯境,战事频仍,致使我武卒缺员,军备不整,马匹短缺,器械落后,实为国家大患。庞爱卿的治军方略切中实务,当是国之大急,刻不容缓!”
庞涓起身叩道:“儿臣谢陛下褒奖!”
魏惠王放下他的奏章:“爱卿免礼。”
庞涓谢过,起身坐于原处。
“然而,”魏惠王话锋一转,“兵是要养的。库无存粮,田无耕夫,寡人何以让众将士安心演武?又何以让他们舍命出征?”伸手拿起朱威的奏章,“朱爱卿的奏章数据翔实,栩栩如生,寡人每每读之,如至边陲,如闻边民抱怨之声,如睹边民失所之景,触目惊心呐!”
庞涓神色略变,扫视众人一眼,见朱威、太子端坐,两眼平视惠王。惠施双眼微闭,孙膑态度祥和,像是仍在鬼谷里听先生讲道一样。
魏惠王将奏章放回几上,出声赞道:“朱爱卿写得不错,边民流失,皆因赋税过重;赋税过重,皆因战祸迭起。无民则无赋,无赋何以养兵?”再顿一顿,轻叹一声,“唉,两件大事既水火不容,又都刻不容缓。如何决之,寡人想请诸位爱卿议定。”
“陛下,”庞涓决定先发制人,“列国边民相互流动,本是难免之事。至于上卿所奏的边民流失数量,是否确切,尚需详加核实。”
“启禀父王,”不及魏惠王回话,太子申缓缓奏道,“儿臣以为,朱爱卿所奏,当为实情。儿臣奉旨去云梦山迎请孙子,行至酸枣界内,沿途所见,令人心酸。田中不见庄稼,只见野草。村中不见炊烟,只见野狗。边民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一路西去,一步三回头,三步一拭泪,悲泣之声不绝于耳……”
太子申说得心酸,魏惠王听得泪出,伸袖拭之:“申儿,不要说了!”转对朱威,“朱爱卿——”
“微臣在!”朱威双手抱拳,沉声应道。
“依爱卿之见,可有止民流失之策?”
“回禀陛下,”朱威奏道,“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依微臣之见,陛下应立即诏告天下,减少赋役,奖励耕织,复修水利,鼓励垦荒!”
魏惠王连连点头,转向惠施:“惠爱卿意下如何?”
惠施见问,睁眼奏道:“微臣游历稷下时,曾遇邹人孟轲。谈及治国之道,孟子说出一言,微臣深以为然。”
“哦,”魏惠王急问,“孟老夫子是如何说的?”
“孟轲说,‘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魏惠王一怔:“此话可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