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行密军攻下扬州西门。秦彦、师铎带残兵弃城而逃。行密率兵进驻扬州,自称淮南留后。
历经半年战事的扬州城,此时满目疮痍,饥弊不堪,行密看到这般情景,认为此地不利攻守,入驻数日后便把军队、辎重陆续遣归庐州、和州一带,正巧蔡州秦宗权副将孙儒率兵前来与行密争夺扬州,行密便携众离开扬州,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庐州。孙儒占据扬州后,自称淮南留后,杀掉投奔自己的秦彦、毕师铎,合并其兵,势力大增。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八月,行密使部将蔡俦守庐州,自己率兵攻打宣州。围攻数月后,宣州粮尽,无力抵抗,观察使赵锽逃跑,被行密部将田頵追擒斩杀,宣州投降,行密入主宣州。不久,唐封行密为宣歙观察使。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朱全忠手下的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刺史张谏投向杨行密,全忠与行密的冲突开始表面化。这年冬天,杨行密派押牙唐令回带着万余斤茶叶到汴州一带交易,全忠抓起令回,将茶叶全部夺去。杨行密盛怒之下,向唐昭宗上表,声讨朱全忠,请求昭宗发河东、兖郓、易、定之兵与淮南兵一道讨伐全忠。
次年三月,行密亲自率兵出征,先后攻下濠州(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春)并击退全忠的援军。昭宗封行密为弘农郡王。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割据兖州的朱瑾败于朱全忠,投奔淮南,在此之前,杨行密的部众多为江淮人,善水战,不善骑射,兖州兵则善骑陆战,因而,兖州兵的投入,大大加强了淮南的军事力量。
面对杨行密势力的不断膨胀,淮南周围的各个割据力量十分不安,两浙钱镠、江西钟传、武昌杜洪纷纷遣使至长安,请昭宗以朱全忠为都统,共同兴师讨伐淮南。这年九月,朱全忠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淮南,一时间,淮南境上阴云密布,士民惊恐不安。杨行密能机动使用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先与朱瑾率领这三万多士兵进抵楚州,与朱全忠的爱将庞师古夹淮为营。
十一月,朱瑾亲率五千骑兵悄悄渡过淮水,换上庞师古所军的汴军旗帜、服装,绕到庞师古的军后,诈称是全忠派来的援军,接近敌方营垒时,突然发动进攻,庞师古率士卒仓促应战,杨行密挥动大军渡过淮水,与朱瑾夹击汴军,斩庞师古及其手下将领士卒万余人,其余人众或降或逃,溃不成军。
此后若干年,朱全忠因为有了这次失利的教训,加之忙于平定淄青以及河东争雄,一直未与淮南发生大的战事。杨行密也集中精力整顿内部,劝课农桑,尽量避免与朱全忠直接对抗。
杨行密对周围的几支割据力量采取的是不同的策略,朱全忠势力强盛,他不去贸然与之争锋,两浙钱镠虽然与他时战时和,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吞并,因此,他把女儿嫁给了钱镠之子,求得东部的暂时安定。武昌杜洪势力较小,而且武昌据淮南上游,又是过去淮南道的属地,杨行密在内部稍稍安定之后,便开始对武昌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杨行密讨伐杜洪,因内乱而失利。
天复四年初,杨行密重新集结大军,再度讨伐杜洪。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二月,刘存攻下鄂州,杜洪被俘往广陵斩首。
占有了鄂州,杨行密的目光又盯上了两浙。唐后期以来,两浙一直是唐王朝的重要财源,极富山海鱼盐之利,杨行密对它一直垂涎三尺。在鄂州被攻下之前,两浙睦州刺史陈询、衢州刺史陈璋投向淮南,杨行密派大将陶雅率军进入两浙,救援陈璋与陈询。待鄂州攻下后,陶雅会集了睦、衢两州兵力主动进攻两浙所属的婺州(今浙江金华),攻下后,杨行密任命陶雅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准备对两浙进行大战。不过,这年十月,杨行密病重,任命儿子杨渥为淮南留后,十一月,杨行密病卒,终年54岁,谥“武忠”。乾贞元年(公元927年)追尊为“武皇帝”,葬兴陵。
第二百三十章 景帝杨渥
杨渥,字承天(亦作奉天),是杨行密长子,唐光启二年生,梁开平二年卒。终年23岁。
杨渥生性懦弱,不习战阵,杨行密的将帅士卒均瞧不起他。行密死后,杨渥继立为淮南节度使、东道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但军权被几员大将分别掌握,杨渥能直接指挥的只有守卫节度使牙城的数千亲军。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杨渥灭掉了镇南节度使钟匡时。自此,杨渥的自信心陡然上涨,骄奢狂妄,不把诸将佐放在眼中。他终日在牙城内宴乐,或单骑出游,随从左奔右走,难以找到他。杨行密的遗臣张颢、徐温对他劝谏,他竟说:“你们看我不才,干脆杀了我,岂不称心?”张、徐二人闻言大惊失色,索性真动了杀心。
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四月末的一天,杨渥正在牙内视事,张、徐二人将杨渥的亲信十余人抓到庭中,一一击杀,杨渥无可奈何。此后,淮南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张颢、徐温二人之手。
第二年五月,张颢、徐温派亲信纪祥、陈晖等四人进入王府,谋杀杨渥,渥时年23岁。
张颢、徐温对外宣称杨渥暴病身亡,定谥号为威。武义初年(公元919年—920年),改谥“景王”,庙号“烈祖”,乾贞元年(公元927年)追尊为“景皇帝”。葬绍陵。
第二百三十一章 宣帝杨隆演
杨隆演初名瀛,又名渭,字鸿原。是杨行密第二子。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生,武义二年(公元920年)卒。终年24年。
天祐五年(公元908年)五月,张颢、徐温合谋害死杨渥后,两人间又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张颢积极活动,自己要做淮南节度使,继承杨渥的位子,徐温当然不会同意,与门客严可求密谋推立杨隆演。
杨渥死后第四天,张颢在牙城密布士卒,召诸将前来议事,士卒夹道列剑戟,剑拔弩张,张颢在庭中居中而座,诸将只许只身入内,张颢想用这一方式强迫众将推他做干什淮南节度使。众将到齐后,张颢厉声问道:“谁当继立?”诸将不敢对答,张颢连问三遍,一次比一次威风。这时,严可求走上前,悄悄对他说:“军府至大,必须要由您主持,不过,陶雅、刘威、李遇诸将,与您一样都是先王的三十六将之一,如果您自立为淮南节度使,他们能屈膝侍奉吗?不如辅立隆演,您居中执政为便。”一席话,说得张颢心神不定,拿不定主意,严可求乘机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杨行密夫人史氏的一份教令,率诸将跪下听读史氏教令,要求诸将拥立隆演,不要背负杨氏,行不义之事。诸将纷纷表示遵令。
杨隆演就是这样做了淮南节度使,弘农郡王。此事之后,张颢与徐温更是不能相容,徐温宣称张颢是杀害先君杨渥的祸魁,与此同时,把纪祥等四人一道捉来斩首。
杀掉张颢,徐温成了诸将中势力最强的一位人物,隆演任命他为左、右牙都指挥使,掌握了淮南实权。
徐温执掌淮南军政后,倒是注意安定内部,建立法度,发展农业生产,与周边诸国保持稳定关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不过,对淮南的内部,他控制得却是越来越紧,杨隆演实际上被逐渐架空。
天祐六年(公元909年)三月,徐温看到淮南水兵集中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金陵又是淮南的要冲之地,自己请求兼领升州(治金陵)刺史。当然,他并不去赴任,而是派养子徐知诰为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军使,驻守金陵。
天祐九年,徐温与诸将拥杨隆演为吴王,自己为镇海节度,同平章事。
武义元年(公元919年)徐温拥吴王为吴国王,改元,设百官,自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吴王得到的只有空头名号,徐氏父子却是名利双收。
杨隆演为吴国王的第二年五月病卒。谥号“宣帝”,葬肃陵。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尊为“高祖宣皇帝”。
第二百三十二章 睿帝杨溥
杨溥是杨行密第四子。唐光化三年(公元898年)生,天祚三年十二月(公元936年)卒。终年38岁。
武义二年(公元920年)五月,杨溥代病死的兄长杨隆演为吴国王之日起,就是一个地道的傀儡。大权为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徐温控制。
杨溥既然无法过问政务,其主要活动就是主持重要仪典,其他时间多在四处游乐。不过,到城外的一切活动都要经过徐温派来监视他的亲信翟虔的许可。
顺义四年(公元924年)冬,在杨溥的多次要求下,翟虔才报请徐温许吴王到白沙观看楼船。十一月,杨溥来到扬子县南的白沙镇,文臣们请改镇名为迎銮镇。徐温也自金陵赶来朝见。杨溥在与徐温谈话时,故意将雨说成水。徐温询问缘由,杨溥道:“雨是翟虔父名,我避讳已成习惯。”徐温当即向吴王请罪,将翟虔流放到抚州。
此事过后,徐温对杨溥外松内紧,防范更严。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冬,徐温计划至扬州劝杨溥称帝,这样既可以同时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在以后禅让中直接取得帝位。不过,还未出发,他就病死在金陵。其子徐知诰独掌了吴国大权。接着,吴王杨溥被加尊号为睿圣文明光孝皇帝,徐知诰也以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徐知诰一直等待着机会,想让吴王禅位,但时过数年,仍未有恰当的时机。
大和四年(公元913年),徐知诰向吴王上表,自称辅政日久,要告老回返金陵,留其子景通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继续辅政,他在金陵充当起当年徐温的角色。退居金陵是他夺取帝位的重要一步,他深知杨氏在淮南经营数十年,有较强的统治基础,他要取而代之,必须另选基地。这样,他才来到金陵。
次年五月,徐知诰开始在金陵营造宫殿,准备将杨溥迁到金陵。杨溥深知若到金陵,更与阶下囚无异,因此不肯前来,大臣们也多不愿离开扬州。
此计不成,知诰干脆直接让杨溥封自己为齐王,割升州等10州地为齐国,以金陵为西都,设置百官,金陵成为吴国实际上的首都。
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十二月,知诰使诸将先至扬州,称颂其功德,要杨溥传位知诰,又由扬州赶往金陵劝进,导演了一出劝进闹剧。
次年八月,杨溥被迫下诏禅位齐王知诰,并将玉玺送往金陵,十月,知诰遣使者到扬州,自称“受禅老臣”,为杨溥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向杨溥保证“宫室、乘舆、服御皆如故。”
最初二年,倒也安定,杨溥在扬州宫中无所事事,终日学习道术,修炼养性。升元二年(公元938年)被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丹杨宫,知诰专门委派丹杨宫使,率重兵看守。这年十一月,杨溥正在楼上诵读佛经,知诰派人前来刺杀,杨溥用香炉掷击来人,但还是被害。追葬平陵。其亲属被迁到泰州集中看管,后全部被杀。
第四十五卷 十国(南唐)
第二百三十三章 烈祖李昪
一、仰仗养父步步高升
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今属江办)人,亦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人。父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终。唐光启四年(公元888年)生,南唐升元七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