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百二十九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
“这和国子监没落的原因有关。”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这回答感到很是奇怪,他不由得问道:“钟师傅,国子监没落不是因为朝廷拿它来敛财的原因么?现在朕既然已知道这情况了,就绝不会再这么做。”
只见钟进卫微笑着摇摇头,然后才回答道:“陛下,国子监没落,虽然纳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科举的兴起,所有高官,甚至是较低一级的职位,也都要进士科出身的读书人才能出任,这是国子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国子监出身的读书人,在开国几十年之后,慢慢地其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只能去做小吏。看不到从国子监出身后的希望,有才能的读书人自然就摈弃了就读国子监。”
崇祯皇帝听得眉头一皱,马上反驳道:“不对,就算国子监出身,也一样可以来考进士,从而谋求一份出身啊!”
钟进卫听了,嘴角一裂,无声地笑了下,才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还没说完。”
“是朕着急了,钟师傅接着说。”崇祯皇帝一听,有点不好意思,脸色微红道。
他在心中暗自再次告诫自己,做君主的一定要沉住气。不过好像每次和钟师傅谈起事情,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陛下,之所以读书人不走国子监这条路,是因为有了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在大明开国几十上百年之后,民间的书院就渐渐兴起。臣查了下资料,到万历年间建立的书院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五所之多。也就是说,大明的府州县大约有九层以上都有书院。”
钟进卫说到这里,赞了句道:“大明的书院之多,哪怕唐、宋都远远不及,真是了不起!”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微微有点自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继续认真地听着钟进卫说话。
“到了后来,官府开始参与进这些书院中。有些地方的书院山长直接由朝廷任命,地方书院的考试甚至由当地县令来阅卷。各地书院从一开始包囊万象的讲学变成了专门研究科举,因此有志科举的读书人都去选择了书院而非教育质量日益差下去的国子监。”
钟进卫说着,崇祯皇帝听着。这些事情,应该是他这个主人来讲给穿越而来的钟进卫听。现在却是相反,他是越听越惭愧。
在解释了崇祯皇帝刚才的问题之后,钟进卫把话题又拉了回来,接着道:“因此,如果要重新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振国子监的话,就不现实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有才能的读书人因为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国子监,这国子监生源的质量就是一个问题。”
“二,就算国子监里面的监生在恢复积分和历事制度后,能达到了要求到吏部去听调做官,还是只能做一个小吏,这显然不是有才能的读书人所希望的。”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试探着问道:“钟师傅,那要是朕下旨吏部选官不得歧视国子监出身呢?”
钟进卫一笑,摇了摇头道:“陛下,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已非常多了。而官位有限,进士出身的人都在排队等着。如果陛下下了这么一个圣旨,必然会被内阁驳回。就算内阁不驳回,六科给事中也会驳回的。朝廷中现在所有衙门,有点权力的官员全都是进士出身,这阻力太大了!”
崇祯皇帝听得默认,他做了四年多的皇帝,已经明白皇帝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君权不像开国初那么强大。也就是说,钟师傅说得这些情况,肯定会出现。
钟进卫怕崇祯皇帝想多了伤心,就马上继续说话,引开他的注意道:“因此,臣给国子监找了新的生源和出路,和科举并不冲突。这么一来,阻力必然不大,可以容易地实施下去。”
崇祯皇帝一听,脸上露出喜意,连忙问道:“钟师傅快说。”
钟进卫见成功引开崇祯皇帝的注意,就连忙继续道:“陛下,读书人考科举,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权。但人生的追求,除了权之外,还有财。臣的主意,就是给读书人一条体面的财路。”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一动,眉毛一扬,惊喜地问钟进卫道:“可是研究所?”
钟进卫听得无语,好像一涉及到财这事上,崇祯皇帝的脑子就无比灵活,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财迷啊!
这一点,其实是他冤枉了崇祯皇帝。因为在当家人的位置上,所要考虑的事情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财”字。有财才能去做其他事情,这是基础。也是因此,崇祯皇帝才会对“财”字特别敏感。
“正是,臣的主意就是让国子监出身的人,担任研究员。这么一来,身份有了,就是各级散官头衔,让他们在人前不必对科举出身的人卑躬屈膝。平时有国企所发的俸禄,研究出成果后,还有巨额财富的分红。这足以吸引相当大的一部分读书人走上这条路了!”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不错,朕看行!”
“陛下,幼学是基础,大明所有百姓都要进幼学学习。然后可以进行选择,愿意科举仕途的就进那些原本的书院;愿意进各类研究所的则走国子监这条路。另外在国策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倾斜。”
“怎么倾斜?”崇祯皇帝已经听得很开心了,一听钟进卫还有要说的,就连忙再问道。
“让研究院从其下属的研究所分红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各类奖学金,给那些愿意走向研究所之路的优秀学生提供求学补助。”钟进卫把后世的这招搬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想,顿时拍了御桌连声道:“钟师傅,此招甚妙,甚妙啊!”
钟进卫一听,不知道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不由问道:“陛下,妙从何来?”
“钟师傅是有意考较朕了!好,朕就说给钟师傅听听。”崇祯皇帝笑着指着钟进卫说道。
第七百三十章 见不得别人好
崇祯皇帝正了正身子,然后给钟进卫说道:“在世俗眼中,做官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因此,只要家里能支撑去读科举的,一般都会选择科举。毕竟研究所之类的更多的是类似匠活,短时间内难为他们所接受。”
“但说实话,朕知道大部分百姓是不可能有一直供养家中孩儿去读书的能力。如果有了这个奖学金,那么这些百姓就看到了继续读下去的希望。而朝廷因为吸收了优秀人才,也能更好地壮大研究所的力量。”
“如此一来,哪怕是新出路刚出来,也会有不少读书人选择走研究所这条路。而等实施一段时间,民间的观念有所改变之后,走研究所这条路的读书人只会更多。钟师傅,是这样么?”
钟进卫听得连连点头,崇祯皇帝说得没错,这就是他的用意。毕竟走研究所这条路出身是当研究员,不是正儿八经地当县令等传统的这些官员,民间想法的转变多少都需要时间。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点头,便知道自己说得没错,他脸色兴奋地再次说道:“除了研究所提供助学金之外,朝廷也可以免其劳役,使其能专心读书。钟师傅,这样可好?”
钟进卫一听,大喜地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臣都忘记这事了。”
他毕竟不是明朝人,对于古代的制度并不是像古人一样熟悉。后世哪有什么劳役,但劳役在古代却是对百姓影响非常大。崇祯皇帝此举,将会更加刺激百姓走上研究所这条路。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夸奖自己,心里也挺高兴地,只是脸上装出这没什么的表情。他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刚才之议对于我大明的读书人来,甚为重要。朕传温卿过来再仔细议一议,看如何实施?”
“臣也这么觉得。由老成持重的温大人把关,就更是保险了。”钟进卫点头同意道。
这么大的事情,内阁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并且钟进卫心胸还没到不让别人说自己建议的地步,因此崇祯皇帝一说,他马上就同意了。
没过多少时间,内阁首辅温体仁奉召前来文华殿见驾。
他一进文华殿,见殿内只有一个中兴侯,便知道中兴侯怕是又有什么鬼主意。因为一般的事情,都会先到内阁这里,然后上达天听。崇祯皇帝觉得重要,或者难以解决之后,才会去将中兴侯找来。而现在自己知道还没这样的事情,那么自然是中兴侯有什么主意了。
果然,崇祯皇帝见温体仁过来了,就把刚才钟进卫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给温体仁说了一遍。
温体仁其实是了解国子监情况的,但基于历朝延续下来的惯性,对于国子监的态度,他之前也是一直不怎么重视的。
但他听崇祯皇帝说了之后,意识到了以前的不足。特别是这两年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多为夸夸其谈之辈,而研究所却搞得风生水起,为朝廷赚了大笔大笔的银两,使得他感到做实事研究员的重要性。
因此,温体仁对于钟进卫提出的这个建议,自然是欢迎的。毕竟,这算是另外又开辟出了一条道路,无论如何对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
只不过有一点,他还是要补充的。只听他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臣以为此法甚好,不会去改动原有的科举体系,实施下去不难。但有一点,臣以为还是适当改改,或者会更好!”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温卿,是哪一点?”
钟进卫在一边也暗自点头,姜还是老的辣,温体仁一来,就又有改进的想法。
“陛下,免除走研究所之路读书人劳役一事,臣认为不是很妥当。因为如此一来,朝廷在对待两类读书人中,明显就偏向了研究所这类。而现在朝廷官员上下都是科举出身,在研究所出身的人还没有足够影响力的情况下,必然会遭其反对。”
钟进卫在一边听温体仁说这个理由,有点想不明白,他就有点疑惑地问道:“温大人,朝廷怎么就明显偏向了走研究所之路的读书人了?”
而崇祯皇帝却若有所思,基本明白了温体仁所指得是什么。
温体仁一笑,伸手竖起两个手指,给钟进卫解释道:“现在大明读书人,只要是秀才功名以上,就可以免其劳役,并给予禄米,使其专心读书科举。这其中最大的好处便是免其劳役,而禄米却无多少。”
“如果走研究所之路的读书人也能免其劳役,又会有奖学金发,自然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了。见不得别人好,这点在现在的世风之下还是一种潜在的恶习。”
钟进卫一听,不由大为叹服。温体仁对人心的把握,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他所说的这点,哪怕是在后世,也是存在的。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问道:“温卿,你是说这个免其劳役要不得?”
温体仁看向崇祯皇帝,微微摇头道:“陛下,这劳役还是要免除的,毕竟读书做学问的人去和普通人一般服劳役,就太浪费了。”
“哪,哪怎么办为好?”崇祯皇帝想不明白了,温体仁的话好像前后有矛盾。
钟进卫也一样,没搞明白温体仁的意思,只好看着温体仁,等他进一步解释。
“陛下,反正研究所有钱,可以提高奖学金的额度,使得学业优秀的读书人能用其奖学金去用钱免劳役,还能使其有钱能读书。这样一来,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温体仁微笑着说出了他的改良法子。
钟进卫在一边听了,为温体仁叫好道:“此法甚妙,研究所有钱之事,人所共知。但这也是研究所自己赚得钱,而不是朝廷所拨。如此一来,那些心理阴暗的人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好,那就这么办。”崇祯皇帝也是露出了笑容,为温体仁完善了这个措施而高兴。
于是,三人再重新梳理了一遍大明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