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代宗考虑这个建议的时候,一个在汾州担任别驾的官员忽然回到了京师,代宗立刻召见了他。
这个人叫李抱真,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堂弟,他知道李抱玉和仆固怀恩之间已经是不共戴天了,而且仆固怀恩确实心怀异志,所以赶紧溜之大吉,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代宗问李抱真如何对付仆固怀恩,李抱真答:“仆固怀恩不足为忧。因为朔方将士日夜思念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鱼朝恩杀害了,将士们信以为真,才会服从于他。陛下若能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则朔方将士必定会脱离仆固怀恩,亲附朝廷。”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代宗就没什么好考虑的了。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确实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然而,还没等代宗将这个办法付诸实施,河东就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仆固怀恩动手了。
仆固怀恩的首要进攻目标,当然非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莫属。他事先买通了辛云京麾下的都知兵马使李竭诚,准备里应外合攻取太原。没想到辛云京的警惕性非常高,很快就察觉了仆固怀恩的阴谋,遂斩杀李竭诚,并加紧修固防御工事,以防仆固怀恩来犯。
广德二年正月中旬,仆固怀恩得知李竭诚被杀的消息,索性拉起反旗,命其子仆固瑒率部攻打太原。辛云京立刻出城迎战。由于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武器精良,士卒用命,所以一战就击溃了仆固瑒。仆固瑒被打得大败而回,只好放弃太原,转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
作为安史之乱余波的仆固怀恩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外寇之兵戈方息,内战之烽火再燃!
代宗李豫感到了一种深深地无奈。
像这种前仆后继、旋灭旋起的叛乱,像这种兵连祸结、内忧外患的局面,究竟要到哪天才是个头呢?
正月二十日,代宗正式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数日后又加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离京赴任时,代宗满怀期望对他说:“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二月初,郭子仪进驻河中(今山西永济市),准备进剿仆固怀恩父子。仆固瑒围攻榆次半月不下,派人紧急征调祁县驻军,当地守将赶紧把部队交了出去。士卒们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迫上路了,一路上牢骚满腹,拖拖拉拉。负责率领这支援军的将领焦晖、白玉压根不想跟着仆固怀恩父子造反,只是迫于军令不得不出征,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看见士卒们又裹足不前,他们担心驰援不及被仆固瑒问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对着走在最后面的几个士兵张弓便射。
士卒们纷纷抱怨:“将军干嘛射自己人?”
焦晖和白玉没好气地说:“现在跟着人家造反,终究难逃一死。反正是一死,射死有什么关系!”
抵达榆次后,仆固瑒认为他们来得太晚,指着鼻子破口大骂。部队中的胡人辩解说:“我们骑马,本来速度很快,都是被那些汉人步兵拖累了。”
仆固瑒不分青红皂白,愤而暴打汉人士兵。被打的士卒无不咬牙切齿,说:“这小子眼里只有胡人,根本不把我们汉人当人看!”
经此变故,焦晖和白玉愈发忍无可忍。当天夜里,他们召集了所有汉人士卒,告诉他们反正是一死,不如跟仆固瑒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能为朝廷建功。士卒们纷纷响应,随即在焦晖和白玉的带领下发动兵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仆固瑒。
仆固怀恩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揭起反旗,儿子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乱兵手中。
仆固瑒之死,对仆固怀恩至少造成了三重打击:一,白发人送黑发人,诚乃人生最为惨痛的遭遇之一;二,仆固瑒不仅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更是他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如今刚刚起事便痛失一臂,无疑是极大地削弱了仆固怀恩的军事实力;三,仆固怀恩父子刚刚起事,麾下部众就发动了兵变,这足以证明,朔方将士的人心仍在李唐,一旦失去了这支劲旅的拥戴,这场反叛还能有多大胜算?
为此,仆固怀恩一连数日忧惧难安。
仆固怀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河东,前往灵武(朔方治所),召集朔方军中仍旧效忠于自己的一部分胡人士兵,同时派人去跟回纥、吐蕃等异族联络,请他们发兵,联手对付李唐。
主意已决,仆固怀恩便去向老母亲辞行,不料一进门就遭到了老母亲的一通训斥:“我屡屡告诫过你,国家待你不薄,绝不可造反,可你就是不听!如今众心已叛,灾祸随时可能降临,你说该怎么办?”
仆固怀恩无言以对,只好跪地再拜,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然后起身疾步向外走去。他母亲也是胡人,生性剽悍,见儿子不言而去,顿时火冒三丈,随手抓起一把刀就追了上去,一边追还一边喊:“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
仆固怀恩回头一看,大惊失色,当即拔腿就跑。
老太太虽然是唐代人,不像宋以后的妇人那样裹小脚,但毕竟上了年纪,所以追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动了,只好停下脚步,可嘴里犹自对着仆固怀恩远去的背影詈骂不休。
仆固怀恩当天就带着麾下仅有的三百亲兵离开汾州,向西渡过黄河,仓皇逃往朔方。
当时,朔方的留守将领是浑释之,仆固怀恩事先给他递了一道公函,声称奉朝廷之命,率朔方军归镇,让他打开城门,出城迎接。此时浑释之已经听说了仆固怀恩反叛的消息,但尚未接到朝廷的正式通报,于是半信半疑地对左右说:“仆固怀恩恐怕是打了败仗,溃逃至此吧?”
浑释之的副将、也是他的外甥张韶向来亲附仆固怀恩,马上接口说:“这也未必。说不定仆固怀恩已经翻然悔悟,所以才率军归镇,我们岂能闭门不纳!”
浑释之犹豫不决。数日后,仆固怀恩的前锋已至灵武,浑释之不得不开门接纳。张韶马上将浑释之的疑虑告诉了仆固怀恩的手下。仆固怀恩接到手下的密报后,随即命张韶设计杀掉了浑释之,然后将其部众的指挥权交给了张韶,最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灵武。
当然,张韶只是仆固怀恩手中的一颗棋子。仆固怀恩顺利入据灵武后,张韶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数日后,仆固怀恩随便找个借口就命人打断了张韶的腿,然后把他关了起来。张韶大呼冤枉,仆固怀恩冷笑着对他说:“浑释之是你的亲舅舅,你尚且可以把他出卖,又怎么可能效忠于我呢?”
仆固怀恩逃离汾州后,其时正驻守沁州(今山西沁源县)的朔方将领张维岳大喜,立刻赶到汾州,杀了焦晖、白玉等兵变将领,将其诛杀仆固瑒之功据为己有,然后上报郭子仪。
郭子仪马上派部将卢谅前去汾州核实情况,张维岳遂重金贿赂卢谅。郭子仪得到卢谅的回报后,当即上表朝廷,为张维岳请功,同时将仆固瑒的首级传送京师。
二月初,郭子仪率部进驻汾州,数万朔方将士欢欣鼓舞,纷纷喜极而泣。
得知仆固瑒被杀、仆固怀恩逃亡的消息,群臣纷纷入宫向代宗恭贺。代宗李豫却惨然不悦,说:“朕未能推诚立信于臣下,导致为国建功的人走到这个地步,有什么好祝贺的?”
随后,代宗派人前往汾州,把仆固怀恩的母亲接到了长安,并且好吃好喝供了起来。
当然,代宗李豫可不是想帮仆固怀恩尽孝的。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这老人家已经成了代宗的人质。
虽然朝廷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极为优厚的待遇,但老人的心境可想而知。一个月后,仆固怀恩的母亲就在无以排遣的抑郁和忧愤中一病而亡了。代宗下令以礼厚葬。朝野上下听说此事,无不替仆固怀恩感到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代宗李豫客客气气请到长安当人质的不止仆固怀恩的母亲,还有另一个平叛功臣的母亲。
谁?
李光弼。
在当时的唐朝天下,要论威望、功勋和军事才能,唯一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并不是仆固怀恩,而是李光弼。然而,自从吐蕃入寇之后,代宗李豫对李光弼的防范和怀疑,已经丝毫不亚于前些时候对仆固怀恩的猜忌了。
理由很简单,在代宗李豫看来,吐蕃入寇,朝廷下诏命各地勤王,你李光弼却自始至终按兵不动,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宦官程元振专权跋扈,使你对朝政感到失望而引起的吗?
不,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李豫想,这些年来你李光弼转战四方,自以为功劳在仆固怀恩之上,可最终平定史朝义的功劳却落进了仆固怀恩一个人的手中,你李光弼心里面,难道就没有辛云京式的酸葡萄情结?恐怕是有的吧?
再者,说到底你李光弼也是一个契丹人、一员蕃将,而且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云京对仆固怀恩的怀疑,在你李光弼身上也照样可以成立。既然如此,朕当然就要采取一些手段,预防你变成仆固怀恩第二了。
也许正是居于这样的想法,所以吐蕃退兵后,代宗李豫马上把领兵驻扎在徐州的李光弼调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表面上示以优宠,实际上夺其兵权。
果然不出代宗所料,李光弼的反应和当初的仆固怀恩如出一辙。他以保护江淮地区的粮食转运为由,始终待在徐州,拒绝赴任。
保护江淮粮运?
这样的借口是何等牵强啊!
代宗在失望之余,内心不免生出更深的担忧和疑虑。
当时,李光弼的母亲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于是代宗便频频派遣宦官前去“慰问”,以此向李光弼施加压力,目的是促使他服从调遣。然而李光弼却不为所动。
代宗一狠心,断然把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从河中接到了长安,表面上礼遇甚周,并安排李光弼的弟弟在禁军中担任职务,但谁都知道,这是天子攥在掌心里的政治筹码,目的是以此要挟李光弼,防止他像仆固怀恩那样起兵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代宗李豫与功臣李光弼之间的君臣关系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随时有可能破裂。
对此,李光弼的心里当然不会好受。
自己戎马一生,对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为国家出生入死,屡建殊勋,不料到头来却成了天子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这叫他情何以堪?
可是,让李光弼放弃兵权,去洛阳当一个不大不小的东都留守,他实在是不甘心。更何况,就算他老老实实到洛阳去上任,天子对他的猜忌也不见得会就此消除。更有可能的是,解除兵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随便找个罪名贬谪流放,到最后很可能就是兔死狗烹!
自古以来,“功高不赏”几乎是每个功臣的必然结局,他李光弼又岂能独免?
所以,李光弼只能硬着头皮和代宗死扛。
这一扛,很快就扛出病来了。
而且这病来势凶猛,一下子就把李光弼击倒了。史称“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及惧朝恩之害(实际上是惧怕代宗之害),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皆不禀命,因愧耻成疾。”(《旧唐书·李光弼传》)
李光弼很快就病入膏肓。临终前,左右问他有何遗言,李光弼只说了一句话:“我久在军中,不得奉养母亲。既为不孝之子,夫复何言!”
很显然,最让李光弼抱憾的事情,就是一生为国尽忠,却不能为母尽孝;而最让李光弼至死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一辈子替朝廷征战沙场,到头来居然连累母亲成了天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