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卸嗌倩崴贾荒苎壅稣龅乜醋潘谴用媲傲镒摺魇癫痪福桓冶鸫Ψ⒘Γ

那么杀了他吗?朝廷公议平蜀将帅的功过,王全斌按罪当斩。但赵匡胤的决定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令王全斌退还脏物,贬其官为崇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随州安置。其下其他有罪将官依此例降级处罚。

竟然只是相当于严重警告,留用查看。

这时有人会想,这是赵匡胤还在用人,想让王全斌再次出力吧。可是从此王全斌却在历史舞台上彻底谢幕了,杀之无助挽回什么,只能留下和李存勗等人相似的名声。这是赵匡胤从来不愿去做的。

这更是赵匡胤在两年的蜀乱期间,没有派人入蜀替换王全斌的原因。只要把事情办妥了就好,激起更大的乱子,甚至逼迫王全斌在蜀中自立为王才犯不着。

好了,现在相信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胸襟宽广的赵家天子决不会为一时之怒而杀人,更不会因为长久的怨恨失去理智。他是个善良的完人,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在他的爱护下生存。至于曾经“遗憾”过的后蜀……人生就是由遗憾组成的。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43)

发布时间:20071205 17:21

事实上,在这两年当中,赵匡胤时刻都坐在火山口上,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危言耸听吗?那么请回忆南唐是怎样由盛而衰的。

是李璟贪多务得,攻占闽、楚,耗费国力,更分散了兵力,最后遇到了柴荣,结果就不可收拾。而赵匡胤正是走上了这条老路。

好大的后蜀,46州240县53万余户,那是多少个“闽”和“楚”?而加上他之前还吞并了“荆”和“湖”……新兴不到10年的宋朝有那么大的消化力吗?

但不管怎样如履薄冰,赵匡胤还是挺过来了。而他用的办法,却不是小心谨慎,紧守国门。而是主动出击,让四下里所有的邻居都胆战心惊,时刻处在他的威吓之下。这有点像是活腻了找死,不过兵法有云——事急用奇,兵危使诈。有些时刻就必须得打肿了脸充胖子,倒驴不倒架。

不然,你总不能要赵匡胤带着烟酒糖茶,去找人送礼聊天套近乎吧?

对付南唐,赵匡胤是给了个甜枣之后紧接着又抽了李煜一记响亮的耳光。甜枣是满足李煜吃斋念佛的特殊愿望,给他送去了年轻貌美的小和尚;那记耳光就是马上在长江边上不断地训练水军,摆出时刻杀过江去的姿态,吓得李煜每天再给佛祖加磕了不少的头。以至于他的大将林仁肇等人看破了赵匡胤的虚实,鼓动他主动出击,他都没那个胆子;

对更远一些的南汉,赵匡胤的办法更加直接,他早在王全斌入蜀之前,就派出了潘美攻克了南汉的郴州,以彻底的暴力让远在广州的暴戾青年刘鋹自愧不如,不敢妄动;

而相对于南唐的近邻吴越国,却不必担心,它的国君钱俶是个妙人,而且早就是赵匡胤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了。历史证明,他们始终都亲如一家;

最大的问题仍然还是在北方,北汉和契丹。北汉,这个不起眼的小国是一颗崩牙的铁蚕豆。当年的李筠看走眼了,这块没肉的骨头硬得可怕,终赵匡胤一生都没能啃动。而轮到了赵光义的时候,北汉终于陷落了,可是也因此耗尽了当时宋军所有的士气和精力,紧接着就是空前的崩溃式灾难。

那么该怎么对付它呢?打?想都别想,证明了多少次了,刘钧立即就会回击;和?小心刘钧看出了破绽,马上联络契丹入侵……契丹,那可不是好玩的。该怎么办呢?必须临之以威,却要精确把握尺度!

思前想后,赵匡胤给北汉的刘钧带去了一句话——“君家与周氏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

不单纯地示好,更不虚言恐吓,很理解你一直打仗的原因,并且再次邀请你出兵决战!只要你——有志于中国。

然后赵匡胤就开始了等待。他相信,与其歼灭北汉多少士兵,攻占它多少城池,都不如直接打击刘钧的精神信心,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44)

发布时间:20071205 17:23

刘钧的回话很快就来了,出人意料,北汉国王的意兴很是萧索苍凉——“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之十一,区区守此,盖惧汉室之不血食也。”

我只是想在北方这么一块小地方上祭祀祖先而已。

赵匡胤笑了,原来如此,下面的就容易了,顺水推舟人人会。他笑着对刘钧的使者说——“为我语刘钧,开尔一路以为生。”

既然你说得这么可怜,那好吧,我给你一条生路。并且宋史记载,就因为这次问答,赵匡胤“故终其世,不以大军北伐。”但是请注意,我绝对怀疑这句话的真假。理由同下。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赵匡胤在王全斌“平蜀”的这两年里过的是什么日子,那么历史上一个极著名的典故的真假就可以不辨自明了。

即所谓的——“宋挥玉斧”。

史书上记载,王全斌进驻成都,俘虏孟昶之后,曾经把南疆地图快马加鞭送进开封,向赵匡胤请示是否还要继续向南进兵。而赵匡胤用手中片刻不离的玉斧在地图上大渡河一带挥舞了一下,说——“此外非吾有也。”就此把大渡河以南的大片中华故土扔出版图。

于是大理国就此合法。

此后宋人还对此大为赞赏。因为——“……艺祖画大渡河为界,故历150余年无西南之边患,今如若在此以南建城立邑,如蕃夷一旦有贰心,边隙即开,非中国之福也。”这是当宋徽宗时,有人想在南疆筑城,以便与大理国“互市”贸易时,一位大臣的廷议奏章。

而更经典以及官方的说法,却是赵匡胤博览史书,知道唐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出兵征讨南诏,所以,为了不灭亡,宋朝应该根本就不要南诏。

多么高深的理论啊,多么明智的选择。可如果这么说,有鉴于后晋是因为与契丹相争才导致的灭亡,那么宋朝为什么不马上接受教训,向契丹称臣纳贡伏低作小,或者干脆也当干儿子来保个长久平安呢?

不多说了,宋史就是这么的奇妙,而更奇妙的还在后面。当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或者还有另的什么家吧)的光芒耀眼的司马光先生出现后,宋史就更让人啼笑皆非。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与事情发生的年代越远,事情发生时的具体情节就记录得越细致逼真。

这与我看过的一部《历代高僧传》上的记载正好相反,那些神奇的圣僧们的事迹就比较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越是年代久远的,就越是神秘莫测,而越到了近代,叫得出真名的,人们还有记忆的,就越趋向于平凡的人类。

闲话说得太多了,回到“宋挥玉斧”。其实多简单,孟昶被俘,几乎马上就押送京师,紧跟着就是蜀兵造反,王全斌和赵匡胤都时刻在刀刃上站着,还敢想着再去打大理?真是疯了吗?何况当时中原还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征服,江淅、两广,甚至太原,哪一个不比南诏小国大理重要?

可宋人就是要说谎,你有什么办法?

但这都与赵匡胤无关,他在全心全意地注意着国境周边的动静,“先南后北”,这是柴荣和他都公认的基本国策。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当机会来临时,你能任由它随便溜走吗?

一连串的死亡突然来临,首先是北汉的皇帝刘钧突然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养子刘继恩,不过在血统上来说,这个养子本来是他的外甥。

然后是宋朝国内,曾经的军中第三号人物,归德节度使兼侍中韩令坤死了。大业未就,良将凋零,赵匡胤曾经的战友慕容彦钊和韩令坤都先他而走了。

再之后,死的是一位权势地位都在赵匡胤之上的人物。这个人的死亡,给赵匡胤以后的岁月带来了太多的变数。历史可以证明,如果赵匡胤能早知这些,他一定会天天上香祈祷,让这个人多活几天。

在这些声名显赫的当世豪杰人物的死亡中,还有另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人也死了。这人姓柴,叫柴守礼。生前的官不小,是宋朝的太子少傅,不过一直是致仕的。而死后赵匡胤也派出了专人为他治丧。

这人是己故的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生身父亲。

十年英雄老,逝者如斯夫。还有人记得柴荣吗?和他那波澜壮阔,史诗一般的人生……

朋友们,大家好!

发布时间:20071206 13:17

朋友们,大家好。宋史中赵匡胤一段已经临近尾声,我想稍事总结一下,今天暂停,明天继续。

感谢大家的支持!

高天流云

2007年12月6日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45)

发布时间:20071207 17:16

时光这时进入了公元968年,抚有绝大部分中原,一小半江南和整个西蜀的大宋皇帝赵匡胤又开始了沉默。没有人打扰他,不知情的不敢,知情的给他安静,因为他又有了一个快乐的烦恼。

北汉的刘钧死了,他应该怎么办?

作为通过信,聊过天的好朋友,似乎应该派出治丧委员会,专程去太原来个亲临吊唁才好。不管真诚与否,这都符合他一贯的仁义有礼的长者形象。而且,“先南后北”嘛,现在也应该对北汉好一点。

不过……事情另外还有点内幕,让他的心痒手更痒。

首先,是赵匡胤有钱了。就在这一年的稍早些时,他有了著名的“封桩库”。这就是平蜀的好处,想像一下吧,孟昶在后蜀经营近30余年,富贵到连夜壶都用七宝装饰,其它的东西是什么级别?更不用说在古代可以当货币通行的锦缎之类了。

而有了钱,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说,可以再次发动战争,给士兵们发放军饷……但是还不能忙,沉默中的赵匡胤在不断地问自己,下一步到底要怎样走。

因为,他每时每刻都要想,自己到底要走到哪一步。

回首前尘,当他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拥护者,或者是他的臣民以及敌人,有谁能想到,他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除了拥有了柴荣以前的天下,居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吞并了荆、湖,平定了后蜀!天啊,他的效率竟然比烈火一样的柴荣还要快。而且,这样的势头还在旺盛地升涨中……但是,赵匡胤自己知道,从最初的开始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不是一个短暂的过度性的角色。

他的篡位,以及他平定“二李”之乱,一点都不血腥刺激,一点都没有强悍暴戾的影子。看不到一点强者的影子。软绵绵,混吞吞,一反常态——对了,他就是五代十一国里的一个怪胎。

每一步走来都是小心翼翼,每一项国策的改动,都是为了心里时刻存在的不安。毕竟他不是李世民,天可汗从开始时就奔着天下宝座而去,那是从天性里就有的争霸之心;他也不同于后来的朱元璋,那是个没有退路,只有造反到底才能谈到基本生存的人……他赵匡胤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机会和命运之前,总带着三分的被动。

而且从心底深处的精神内核来说,李世民之所以成了天可汗,除了与生俱来的雄才伟略之外,他身为将门之子,从小就雄霸一方的成长经历也让他从心底里就是个“贵族”;而明太祖出生即饥寒交迫,父母双亡,人世间先亏负了他,他才无比凶狠地对待世间万物——从争霸到治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