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晚清政治格局之嬗变、晚清士林的政治方向、梦醒时分的政治动作与趋向、变法的政治曲线、维新的陷阱等。
内容提要:
本书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提出了前人所未旗下闲人的政治,清代制度运作的特点,士林的政治习惯,以及清朝“补丁政策”和晚清改革的地方走向等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出版说明
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为纪念中闰近代史上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戊戌百年沉思丛书”。
戊戌变法是清末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甲 午中日战争后,在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清政府日渐腐败,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1895年康有为等通过发动公车上书,掀 幵了变法图强运动的序幕。以后维新泥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 堂和报馆,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的 要求,颁《明定国是》上谕,并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 济、文化、军事改革的谕旨。变法历时二个多的时间,遭到以保 守派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距今已经 100年,但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将永远载人史册。
100年后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进人了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与'00年前相比,中国巳经发生了和正在发 生着翻夭覆地的变化。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正以新的 腾飞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历史没有如果,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学下取得的胜利,是 中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当我们翻开百年前的历史,戊戌变法的 重大作用与深远影响,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尤其是 站在时代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 实事求是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时值戊戌百年,由《启蒙与呐喊》、《幻火与新生》、《梦醒与 嬗变》和《戊戌百0志》组成的“戊戌&年沉思丛书”将奉献给
1
读者。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是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并由著名近 代史专家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由杨念群、黄兴涛两位先生对全书 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并致谢忱。
由于时间仓促,这套丛书无论从思想观点、内容叙述以及编 辑质量方面,或许还存在着值得商榷与探讨之处和缺点、不足,尚 希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匡正。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7
2
前 言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 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 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 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箅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
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 巾。
戊戌维新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很难忘怀的历史事件。 没有打打杀杀的喧嚣,也没有应者云集的声势,但是戊戌维新在 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却是居于前列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是 从1840年以来中国所面临最严峻也最迫切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 题,中国就没有出路,中华民族就没有出路,就谈不上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而戊戌维新恰恰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 一步。
记得中国现代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 要紧处就是那么几步。其实,国家和民族也类似之。人走错关键 的几步要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民族与国家也是一样,只不过民 族与国家的历史要远比个人历史长,所以还有机会在未来的岁月 中加以弥补,当然,这得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行。
从表面上看,戊戌维新只是少数先迸;的士人仓猝登台又仓粹 被撵下台的政治表演。但就是这短短103天的变法,在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在国家的旗帜上写下了向西方学习,全面变革的口号。从
1840年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的学说与见解,从来只是汉学、宋学 的异音杂说,西学只有拾遗补缺的位置,经过维新运动一干人的 奔走呼号,原来的潜流变成了浪花四溅的大波,从此以后,中国 的学术大变,学风大变,思潮也大变。不仅抱残守缺的旧学黯然 失色,就是“中学西源”这样的托词也没有了市场,虽然戊戌政 变后的短暂的黑暗一时似乎像是要使河水倒流,但潮流毕竟还是 向前涌进了。
戊戌维新是一次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虽然人们嘴 上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毕竟更偏爱成功者的辉煌和欣赏凯歌行 进的飞扬。不过对于想从历史中寻求教益者,失败者的足迹也许 更有研究的价值。戊戌维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在于它的 失败。
戊戌维新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惋惜和伤感,由于它是中国 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自体性变革,这种变革对近代化 进程而言,代价最小,震动最小,落后国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 走向近代化,尽管有“不彻底”和“改良主义”之诮,还是很合 算的。然而,书国没有这样的幸运,变法很悲壮地失败了。但是, 它的种种举措,它的过程细节,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索。毕 竟,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完全程,当我们举目四 望的时候,也许会发现我们走过的路程并不太长,不仅没有值得 夸耀的资本,反而需要更高明的策略和更大的勇气,好让我们能 走得更快一点。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牲质与当年的戊 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也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 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个重大事件都 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史学界关于戊戌的著述已经很多了,在此,我不想再次描述 戊戌变法的过程,重申已经让人说得絮烦的老调,只是想从政治 2
制度、现象和轨迹中,寻出儿丝新意,如果寻完之后大家仍然觉 …得还值得一读,那么吾愿足矣。
3
目 录
第一章晚清政洽格局之嬗变^〔 1〕 一,清季政治传统:补丁机制^〔 2〕
二、旗下闲人政治及其没落^〔4、
三、晚清政治变局:枝强干弱的走向^(口)
四、洋务运动的地方导向^〈22》 第二章晚清士林的政洽走向^ (?^))
一、明清之际士的传统政治角色^〔32〉
二、西学的萌芽与书院的悄变^(扣)
三、分化中的士林与各自的政治动向^〈47〉
四、甲午前士林多数的矂动与迷惘^(^已〉 第三章梦醒时分的政治动作与趋向^ (⑵)
一、甲午囊动,大变端倪^、63〉
二、学习日本,东学之渐^⑶)
三、知变的趋势’求变的开始^(?石)
四、大梦之后的士林多数:无歧困羊^〈80 第四章变法的政洽曲线^ (邡)
一、变法的政治动员^〈87〉
二、变法同路人:洋务派问题^(一石)
三、启蒙与变政^〈110〉
四、再世尼山与说经野狐^门烈) 第五章维新的陷阱^〈140
一、失重的中央政治架构:大太后与小皇帝
二、难产的交班:归政及其他^(叫)
三、帝党与后党的界线^(巧?)
四、维新政治与道德陷阱^060
五、旗下闲人政治的余威^(“… 第六章变法政治的无形之障^ (口⑴
一、资历问题^“”)
二、补丁传统与求全之念^(”^) 二、权力的合法性依据^ (仏^) 四、老百姓眼屮的“康党” ^ (丨补)
第七章多难的中枢维新^。(^)
一、机会之光透过了裂缝^〖207〉
二、维新路线:学俄与学日^口口)
三、明定国是的风波^口”)
四、建言之臣,顾问之功^〔226》
五、替代:四小军机^口〕?)
六、冗政的威力:棉花套阵^(^。”
七、权杖下的政变^(“?) 第八章西方政治的戊戌变奏曲^〔256〕
一、进化论与张二世^口巧”
二、“物竞天择”与开民智^(“”
三、绅权与民权^〔268〕
四、议员和议郎^(”;)
五、西式的开会与中式的清谈^口口)
六、上书言事与民主议政^〈287〉 第九章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右)
一、精简的沉滞^〈296〉
二、改革的次序^口”)
三、改革的权力悖论^从民主到专制^^口) 2
四、铨选的难题:科举与八股^ 结语与余话^ (^“)
12
第一章晚清政治格局之嫂变
尽管清末以来,排满的革命家们将满人政权痛诋至一无是处; 伹平心而论满清还是蛮有特色的一代王朝,远的不比,至少比起 相接的朱明,其政治实有风鸭之别。究其由,并非清代制度比之 明季有什么优处,而在于最螅持握叩幕实郏匠泻艽蟮牟畋稹!∏宕郏宦巯陀氩恍ぃ龈龆加型贾沃模迪玛菏彻倘弧∈谴蹬酰熬醮哟瞬辉绯ǖ氖潞孟褚裁挥小>透挥邢衩鳌∥渥谀茄苑狻白鼙焙兔黛渥谧ㄊ赂锏暮值弁酢8慰龌埂〕隽肆轿环旁诤纬未部俺泼骶目滴跤肭。昂笸持伟俣唷∧辍T谌饲⒄⒛J降拇痴沃校鞯拿髦怯肭谡匀槐热巍『蜗统级几佑行А
虽然清軔政冶颇有气象,但由于在制度上“清承明制”之故, 几乎明代政洽的明弊与隐疾,清代也都有,换言之,…代的政治 格局与明代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无相权的皇权集权,以相互牵制 为首要特征的中央政府机构,中央与地方外轻内重的布局,地方 的简政与中央的繁政相搭配,缺乏效能的兵制等等大都大同而小 异。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任何政治系统,只要能实现统治目 标,就应该是合格的…自宋以洚,在多数情形下中国封建统治者 最关切的统治目标是对国家的控制,消解内部的叛离,至于社会 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则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 下与国家机器的腐败,往往能换取皇权的稳固。所以’,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我们今天看来的所谓政治系统的弊病,很可能是一种
统治所必需的合理代价。只是,这种代价在政治体系运作过程中 会逐渐累加,’一直大到足以损伤整个系统。而晚清政治格局的嬗 变,就是在这种代价累加到了一定程度,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的 刺激而发生的。政治重心由内重外轻转为外重内轻,新兴的湘淮 军制部分弥补了传统兵制的怠滞,从而使清代政治呈现出一定的 弹性和灵活性,虽不足以抗击西方的冲击,但巳可延缓其寿命。
一、清季政治传统:,卜丁机制
中国进人明清,以史家的公论’是进人了衰落期,统治方面 无论是制度还是经验手段都过分的致密而烦琐,政治目标体系中 保守主义倾向加重,过分地强调政治稳定,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 任何可能的动荡乃至波动。相较而言,清代比明代这方面的特征 更明显。
清季统治者似乎比前朝更加讲究“祖制”,或许是清代祖先的 文冶武功,或许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有谨慎,总而言之,清朝统 冶者心目中的“祖制”有着近乎神圣的意味。日常事务,以循行 祖制为常式,但凡一政策出台,合于祖制则理直气粗,不合则躲 躲闪闪,有时明明是新举揹,也偏要打着袓制的招牌。像晚清祺 祥政变以后,西太后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诉联手,为了遮人耳目,混 淆视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