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长期来看,也许正是油价下滑接着直线暴跌,导致了亚马尼本人的下台。不过,亚马尼在哈佛大学的发言有其独特之处。在此之前,在利雅得的有些人有一种印象,认为亚马尼前往哈佛只是说一些或多或少是即席应时的话,不会作重大的政策声明。可是,他的发言稿长达十七页,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事先没有准备的临时讲话。此外,所采取的政策也并不完全符合沙特阿拉伯的官方政策。至于“靠听汇报搞出来”的说法,并不是一个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却在利雅得被解释成是对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尖刻的批评。正因如此,亚马尼被削职为民,去经营他的财产;他在伦敦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试图得到一名瑞士修表匠;管理他在塔伊夫开设的香水厂;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兼课,还有一件毫不奇怪的事,即时常发表对世界石油的评论。恢复价格1986年12月欧佩克成员国在日内瓦开会,最后结束了“大出汗”。这是沙特阿拉伯新任石油大臣希沙姆。纳西尔第一次出席欧佩克的重要会议。纳西尔像亚马尼一样,属于沙特阿拉伯第一代技术专家官僚。他只比亚马尼年轻两岁,曾就学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曾任沙特阿拉伯首任石油大臣阿卜杜拉。塔里基的副手。后来,纳西尔曾担任计划大臣多年,使他对石油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对困扰利雅得的整个收入问题特别敏感。而且,他对现在已被放弃的市场份额战略,既不承担责任,也没有作出过许诺。
这次欧佩克日内瓦会议主要考虑恢复收入的问题。石油输出各国同意以若干种不同的原油的综合价格作为基础,规定十八美元的“参考价格”。它们还同意实行一种生产配额,希望生产配额能支持上述价格。但恰恰有一个漏洞。鉴于两伊战争还在进行,加以伊拉克在扩大石油出口,因此两伊之间不可能就伊拉克的石油生产配额达成协议。因而,生产配额只适用于十二个成员国,不包括伊拉克在内,让它自行决定,能生产多少石油,就生产多少石油,伊拉克又一次暂时脱离了欧佩克。回溯到自从1961年以来,它曾好几次脱离过。但这一次分配给伊拉克以“观念上的”生产配额,日产量是一百五十万桶。这使整个欧佩克的石油日产量达到一干七百三十万桶。
令许多人感到惊奇的是,欧佩克这次协议作出的安排,尽管有过相当的调整,也尽管面临一再出现的有时是强大的市场压力,却设法支撑了1987年、1988年和1989年。固然,欧佩克的油价并不是十八美元,但就大部分时间而言,油价在十五美元和十八美元之间。油价是易变的,有时看来又要猛跌。生产配额制度也不止一次地显得似乎要垮掉。可是,石油生产国在遇到三岔路口时便开会。欧佩克国家毕竟亲身体会过“大出汗”的充分冲击力,吃够了它的苦头。
新的油价虽然有变动,但都比较低,从而把1979年一1981年第二次石油冲击带来的价格上涨部分一扫而光。这给石油消费国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是巨大的。如果说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带来了“欧佩克石油税”,导致巨额的财富从石油消费国转移到石油生产国的话,那末,油价暴跌就是“削减欧佩克石油税”,仅1986年一年就有五百亿美元返还给石油消费国。这种减税促进并延长了工业世界四年前开始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还促使通货膨胀趋缓。从经济方面说,长期的危机肯定是过去了。
两伊战争:战局转变
然而,无论在政治上或战略上,仍然存在着一大威胁。这就是两伊战争似乎没完没了,而且还会升级,冲突的范围还会扩大,威胁到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和石油供应以及产油国自身的安全。两伊战争进入第七年,即1987年,战争基本上限于两个交战国边界的格局被突破了。它既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又把两个超级大国卷了进来,从而,这场战争第一次发展成国际化。一年前,伊朗军队攻占了‘伊拉克最南端的与科威特接壤的法奥半岛。该半岛看来似乎有可能成为攻占伊拉克城市巴士拉的通道,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关键,使伊拉克这个在第一次大战后由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解体消亡。然而,伊朗尽管得到了法奥半岛,却未能进一步挺进。伊朗军队被伊拉克的一支重新振作起来的陆军挡住,陷入沼泽般的沙地。此后,战局变得对伊朗不利。伊拉克的空军和导弹袭击波斯湾内的伊朗船舶获得成功。“油船战”导致伊朗袭击的升级,袭击第三国的油船。伊朗瞄准支持伊拉克的科威特。霍梅尼的部队不仅袭击来往科威特的船只,而且还直接向科威特本土发射了至少五枚导弹。
像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科威特曾经认真对待美国发动的反对出售武器给革命的伊朗。因此,美国秘密出售武器给伊朗,试图因此而使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并试图以某种方法着手同德黑兰的“温和派”进行对话,而不论他们是谁——这一切情况被揭露出来以后,科威特极其惊慌,惶惶不安。这些情况的被揭露大大加剧了这个小国固有的不安全感。然而,正是伊朗的攻击促使科威特于1986年11月要求美国保护其船舶(尽管后来美国驻科威特大使坚持说,他曾于1986年夏转达了这项要求)。但当华盛顿获悉科威特采取额外的预防手段,要求俄国人提供保护以后,它曾经产生动摇。当这个信息送到里根政府的最高一级时,用一名官员的话来说,对科威特的要求“毫不拖延”。华盛顿迅速作出反应,原因在于对待莫斯科的态度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因为俄国人的介人会扩大俄国在波斯湾的影响。这是美国人四十多年来力求防止的,也是英国人至少一百六十五年以来力求防止的。不过,即使暂且不从东西方对抗来看而从保护中东石油渠道来看,这也是紧要的。
里根总统本人也谈到了需要在波斯湾地区实行自卫。他重申作出的保证,美国会保护石油通道。1987年3 月,一心要把俄国人排除出去的里根政府对科威特人说,美国要末负担起所有科威特船舶的护航任务,要末一点也不承担。美国不会跟俄国人“平分秋色”。于是,十一艘科威特油船为了有资格获得美国海军护航,换挂星条旗。几个月后,美国海军战舰巡弋波斯湾。留给俄国人的只限于允许俄国人自己的几艘油船来往科威特。英法两国海军同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的舰船一起,驶进波斯湾,协助保护航行自由。日本由于本国宪法禁止派遣舰船至海外,但又高度依赖海湾地区石油,于是,采取以下介入方式:增加给美国补偿驻日美军费用的款项,给设在霍尔木兹海峡的精密测向系统提供投资。西德把其在北海的几艘舰只调往地中海,说是为了减轻美国海军对波斯湾及其附近地区承担的义务。不过,由于美国出了头,现在美国和伊朗之间出现了重大军事对抗的可能性。
到1988年春,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便在军事上明显占了上风。而伊朗的战争能力和意志在迅速衰退,经济蹒跚而行。战局失利正在使霍梅尼政权丧失支持。狂热分子和其他的志愿人员后继乏人。厌战情绪笼罩全国。仅仅一个月内,单是德黑兰一地就挨了伊拉克一百四十枚导弹的袭击。
霍梅尼年迈了,又人所周知,身患重病。在争夺霍梅尼之后伊朗的权力斗争中有一人名叫拉夫桑贾尼。他是伊朗议会议长和陆军副总司令。他出身于一个种植阿月浑子树的富裕家庭,在七十年代国王统治期间,他家由于在德黑兰的不动产涨价而发了财。拉夫桑贾尼本人是一名教士,又是霍梅尼的学生和追随者,早在1962年就开始反对伊朗国王。尽管他深深地卷入了同美国的“武器换人质”的秘密谈判中,但他还是避开了遭受批评。他因善于驾驭,能在伊朗神权政治的你争我斗的宦海中晋升,这就给自己赢得了一个绰号“鲨鱼”。除霍梅尼本人外,拉夫桑贾尼是伊斯兰共和国的最高决策人。他得出结论,这场战争已经到了谋求结束的时候了。伊朗不再有打赢这场战争的任何机会。战争造成的损失如果继续下去,会威胁霍梅尼政权和拉夫桑贾尼本人的前途。伊朗在外交上和政治上都孤立于世界,而伊拉克似乎正在强起来。
当时,美国海军已进入波斯湾,也就在实际上导致同伊朗严重对抗。这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悲剧性的对抗。1988年7 月初,同伊朗战舰短兵相接的美国驱逐舰“文森斯号”误认伊朗的一架载有二百九十名乘客的“空中客车”客机为敌机而把它击落。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然而,对伊朗的某些领导人来说,这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个征兆。它表示美国正在认真行动起来,准备把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投入同伊朗的直接军事对抗,以便摧毁德黑兰的现政权。伊朗是一个弱国,无力抵抗。它不再能抵抗美国。况且,在上述事件发生后,伊朗曾试图谋求得到外交上的支持,但未获成功。这使它察觉自己在政治上是多么孤立。这一切因素促使伊朗加紧重新考虑它作出过的对战争的无情诺不过,拉夫桑贾尼还必须对付一股难于和解的势力,即霍梅尼。霍梅尼认为,和平的代价是复仇,包括萨达姆。侯赛因的脑袋在内。但是,霍梅尼周围的人都很清楚伊朗处境的现实(拉夫桑贾尼终于取得了优势。7 月17日,伊朗通知联合国,它愿意同意停火。霍梅尼宣布道:“采取这项决定比吸毒更加致命。我把自己交给真主的旨意,为满足真主而饮下这杯苦酒。”但他仍怀有复仇的野心。他说:“真主的旨意,我们将在适当时机对沙特和美国报仇,以此来清洗我们心中的极度痛苦。”霍梅尼没有活到看到这一天;不到一年他便去世了。
伊朗通知联合国后,又过了四个星期,经过了许多次谈判,伊拉克也表示愿意接受停火。1988年8 月20日,停火协议终于生效。伊拉克立即开始从其在波斯湾的港口象征性地出口石油,这是它八年来未能做到的事。伊朗宣布打算重建在阿巴丹的大炼油厂,该厂曾经是二十世纪初中东石油工业的开端,而在1980年两伊战争的头几天就几乎全部被毁。战争爆发后,经历了八年差一个月,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结束,尽管对伊拉克有利些。就巴格达来说,它赢得了这场战争,现在企图成为海湾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大国之一。不过,两伊战争结束的意义要深远得多。看来,对中东石油自由通航的威胁终于被取消;随着波斯湾沿岸的炮声沉寂下来,十五年前由于中东十月战争而在另一条通道——苏伊士运河两岸开始的石油世界的持续危机的时代,看来终将结束。
不仅两伊战争的结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石油输出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主权这个容易引起争执的大问题已经解决;石油输出国拥有其本国的石油。石油输出国在八十年代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确保进入市场。当石油生产国发觉石油消费国在购买石油方面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比想象的要宽阔时,它们终于懂得,“保障需求”对它们的意义之重要并不亚于“保障供给”对石油消费国的意义。大多数的石油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