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党执政模式已经证明,不管什么性质的政党,不管什么类型的政
党体制,如果政党凌驾于国家之上,往往会使国家机器的运作规律
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避免所有国家权力机关都具有
的那些弊端:官僚主义,脱离民众,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政府活
动不正常、低效率,反过来执政党也难辞其咎,党执政的合法性基
础就会因此遭到削弱。苏共的全部执政实践,画出的就是这样一
条轨迹。它告诉我们,执政党应当掌握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并且
努力适应和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规律。共产党的优势不在于它
可以随心所欲地违背规律,凭主观意志行事,而在于它具备按规律
办事的最大可能性。离开了这一条,优势就会变成劣势,优点就会
变成缺陷。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苏共的教训即在于
此。
第 270 页
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执政方式不可避免地使官僚主义泛滥,
使一个不受约束的官僚特权阶层得以产生。这也是苏共失败带给
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执了政的共产党应当高度警惕党官僚化的
可能性。党政不分、党手中掌握了不受约束的权力,很容易使这种
官僚化从可能变为现实。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官僚主义是阶级社
会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官僚阶层产生的土壤。这种认识
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官僚的存在是社会分工不同所致,是存在国
家的前提下管理者的利益不同于被管理者利益的一个体现。从这
个意义上说,官僚阶层与其说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不如说它只与权
力相关。但反过来,官僚化却能引起社会、政党、以及政党所从事
的活动的变质。腐败现象只是官僚化发展到极致的结果,它表明
官僚化已经达到了严重危害社会利益的程度。
党的官僚主义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家的
性质。它使苏共往往难以正确制定和执行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
利益的政策,并对群众缺乏关心。从性质上说,苏共是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组织。因此,它的成员由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的先进分
子所组成。但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党掌权之后,权力的诱惑会
吸引一些趋炎附势的野心家和政治投机分子想方设法钻进党内。
这些人不是为党的利益、而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来的,他们会逐渐形
成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集团甚至阶层。苏共由于对权力的腐蚀作用
认识不足,加上体制本身的问题,因而官僚主义发展得十分迅速。
官僚主义和党的官僚化对政治体制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保守、
僵化,墨守成规,使整个社会对现存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的认同感不断下降。党的官僚化严重损害了苏共的形象。
年
月《西伯利亚报》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很能说明问题。在这
份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
”时,回答代表苏共
党员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回
答代表工人的只占
,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
第 271 页
①。
了
苏联的官僚阶层产生于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的理念要求
有一整套按这一理念运作的机制,以及所需的一大批管理人员和
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对党的领导的认识有误,党的机关、各级党组
织和整个苏共都被紧紧地绑在了这个机制上。这些人由于掌握权
力而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官僚阶层。
这个阶层反过来成为政党活动科学化的障碍。它改变政党活
动的目的,而以自身的存在甚至发展为目的,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
的既得利益。改革要触动这个机制,也必然危及这些人的利益。
因此,这个阶层对改革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抵制和阻挠。当抵挡不
住改革的正面进攻时,这个阶层的第二个反应,就是在改革中处处
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通过改革的名义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改
革成了他们维护自己利益的旗帜,这就必然导致改革的变形。在
官僚阶层的支配下,改革往往退化为政治权力的争夺。在这种情
况下,观点和主张的争论往往只是权力之争的外在的“话语”。这
些“话语”实际上包含着利益的内涵,但又往往被贴上政治标签,
掩盖了利益的内容。给任何争论都贴上政治的标签,使各种观点
之间的相互靠近和影响变得十分困难。
只要国家存在,官僚机构就会存在,就会有官僚,就会有官僚
主义。因此,取消官僚机构,根除官僚主义,在很长的时期内是不
现实的。官员是施权者,官僚主义则是对权力的滥用。官僚主义
必须反对,公务员的利益却是客观存在,应当予以承认。官员、公
务员本来就是一种职业,有着和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职
责应当是为人民服务。但这种服务不可能、也不应当是无偿的。
过去苏共不承认这一现实,对显然由利益矛盾引起的各种问题视
而不见。这种情况导致的是另一个极端,即机关和官员往往把自
《莫斯科新闻》
月
日
年
月
日版
第 272 页
己的利益隐藏在公共利益的后面,把它等同于国家利益,以党和国
家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在客观上为党的官僚化、为形成有特殊利
益的官僚阶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显然,只有正视他们的利益,
才能正确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当然,应当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
把这种利益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既然机关的职责是为人民服
务,那么人民满意不满意就是机关工作的尺度。机关工作人员的
利益应当得到满足,但前提是要服务得好。既不能只谈利益、不讲
服务,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给建
立机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明明有自己的利益,却非要说成是没
有任何私利的“公仆”,老百姓是不太相信的。他们更能接受的是
那种不避讳个人追求、同时又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
之间关系的公务员。苏联的情况是如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情
况也是如此。
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本意是要纠正以党代政的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党把国家管理职能交还给政府的构想,大体上是正
确的。但是,苏共的改革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盖
在于没有理顺党政关系,使执政党回到正确的位置,因而也无法使
苏共重新担负起应尽的历史责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苏共
自身的改革没有能够把这个党建设成一个团结的、能够与其他政
党竞争的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已有谈及;其
二,由于作为执政党的苏共不到位,政治体制出现了真空,导致国
家权力运作的失控。苏共党内的许多当事人在总结
年代以后
的改革时都有这样的认识。例如,曾在当时任总理的雷日科夫,虽
然赞同党政关系的改革,同时却认为:“由于几十年间形成的制
度,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法律上,国家权力机关都未作好立即承
担这些职能的准备。需要时间来确立法治国家的全新制度,需要
第 273 页
时间来让社会按照法律运转。”利加乔夫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强
调,应该“有计划地把管理和经营职能移交给各级苏维埃,但一切
应当从加强苏维埃的物质基础及其威信开始。实际上却反其道而
行之:尽管苏维埃还是软弱无力和没有经验的,但却着着实实地强
迫党放弃管理权。其结果便是无政府状态”。他作了一个形象的
比喻
“:当农民筹足资金和人力后,他开始建造宽敞的新房,在他
从事这项不简单的事情时,他继续住在老房子里。只有当一切都
准备就绪后,他才拆除老房屋。而我们呢,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
建造起任何新东西,却匆匆忙忙地摧毁旧东西。”利加乔夫是把
这种改革战略的错误看得很重的。他指出:由于转向政治体制改
革“:民主化进程已不可控制,社会丧失了政治稳定,不受约束性
占了上风,纪律急剧下降了,法制崩溃了,法律不执行了。在经济
改革最复杂的阶段,社会稳定是成功的决定性条件,而把国家抛入
急风暴雨的政治斗争是明智的吗?”事件之后的这些反思,都有
一定的道理。
启示之二:从机制上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后来称工
人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无产阶级不可能整个
阶级都坐在体现统治的职位上。例如在一个国家中,政府首脑只
能有一个人,行使决策权的也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这就产生一
个问题:这么庞大一个阶级,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统治阶级身份?
[俄]尼
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俄]叶戈尔
库兹米奇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③[俄]叶戈尔
库兹米奇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74 页
怎样才能保证作为领导者的党和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
和谐和一致?
苏共,包括同时期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没有
解决好这个问题。以往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不周延的。例如人们
习惯于这样的观念: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来实现
统治;共产党能代表工人阶级,因为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
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的“圣
经”;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南,是因为
它的科学性: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
从原则上说,这些观念没有错。然而,共产党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
义,应由谁来判断?工人阶级听从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什么途径来
体现?工人阶级选择共产党替自己掌权,又是通过怎样一种形式
来授予这种权力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就
是说,在理论上,苏共是人民的代表;在实践上,苏共和人民之间代
表和被代表关系的机制和渠道并没有解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党应当充分
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利益;二是党支持人民做国家的主人。如果在
这两个方面都缺乏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渠道,党群关系的融洽便无
从谈起。
苏共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导致了党和
它所代表的群众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首先,苏共的党群联系和沟通机制难以充分反映它声称所要
代表的那些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对利益问题,列宁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并始终注意解决这一问
题。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去确定和调整党的任务,根据各
方面的利益去修正党的政策和目标,是列宁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样的范例比比皆是。例如,制定新经济政策,就是同时考虑农民
利益和党的目标之后作出的选择。但是后来,苏共在这个问题上
第 275 页
逐渐陷入了教条化。斯大林以及后来的苏共领袖在这方面有严重
的失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