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到后来,斯大林自己也乐此不疲,对“斯大林就是今天的列
宁”之类的提法欣然接受。他的名字、言论以及所谓的功绩传遍
了全国的每个角落,对他的歌功颂德从未间断过。到处有他的肖
像、画像、铜像和塑像。斯大林原来的称号“今天的列宁”在
年
代很快就被另一些至高无上、一贯正确的称号所取代:苏联各族人
民的父亲,人类的天才,历史火车头的司机,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
的最大伟人。随着崇拜膨胀为神化,用人这个字眼来形容斯大林
第 164 页
看来已经不够了
“:啊,伟大的斯大林,啊,各族人民的领袖,是您
给予了人类生命,是您使大地肥沃富饶。
”
年,斯大林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对他
岁寿辰的祝贺,因
为“我把你们的祝贺看做是对按照自己的形象诞生了我和培育了
我的伟大的工人阶级政党的祝贺”
。
在这样的氛围中,有谁还敢讲真话,特别是,居然敢向斯大林
汇报不好的消息?年代初,由于强行集体化,乌克兰发生了大
饥荒。其状之惨,前所未有。当乌克兰中央的一个书记向斯大林
反映饥荒问题时,斯大林却粗暴地指责和挖苦他
“:您编造了关于
饥荒的故事,以为可以吓唬住我们,但这是行不通的!您最好放弃
州委书记和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的职务,参加作家协会
去,到那里编故事,供傻子们阅读吧。。”所以,也就可以理解,
为什么在不得不讲明饥荒的真实情况的时候,作为乌克兰党政治
局委员的基辅省第一书记却不敢自己去见斯大林,只好去求米高
扬“:斯大林同志或政治局里任何人是不是知道乌克兰
目下正在发生的情况?如果还不知道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大致
的概念。新近有一列火车开进基辅,上面装满了饿死者的尸体。
这列火车一直从波尔塔瓦到基辅沿线收集尸体。我想,最好能有
人把这个情况告诉斯大林。
”④
在一片失去理智的歌颂声中,迅速减退的是全党的智慧。而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则被视为异己,成为日后反对派的重要支持
基础。可以说,日益强大的反对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苏共自己促
进形成的。
①[美]斯蒂芬
科恩:《苏联经验重探》,东方出版社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年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第
页。
[苏]罗
亚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④《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65 页
第九章
沉重的思想道德代价
年代的失败,表明这个党的意识形态最终被
社会所放弃。作为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变化早
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了。尽管在这一时期,苏共致力于使社会的
大多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苏共不但未能达到这一目标,
而且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对
这一理论日益怀疑和疏远。其原因,在于理论本身被“左”化了。
斯大林时期以“左”为突出特点的意识形态,不但不可避免地带来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失误,而且导致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
值观念等的畸形化。
苏共
世纪
打个比方
政党的领导不同于国家的管理,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政
党必须有一个为社会大多数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一个党被人民所
抛弃,首先在于它所主张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对苏共来说亦是如
此。苏共失败的深层原因在这里。
现在的问题是,苏联老百姓抛弃的是哪个意识形态:是苏共改
革后产生的被称作“新思维”的那套理论体系,还是改革前的那套
第 166 页
传统理论,抑或两者都是?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可以有几种不完全相同的答案。
第一种答案是:改革以前,苏共坚持或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
义。改革以来的这一套理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人民群众看到苏共变了,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于
是纷纷抛弃这个党,从而导致了苏共威信全面下降,执政地位丧
失。
第二种答案是:苏共长期以来,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放
松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非共产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思潮一直
在传播,侵蚀了人们的思想。是人们思想上的演变,为整个剧变准
备了思想基础。苏共性质的渐变早已开始了。
第三种答案是:苏共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僵化,在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始终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党很难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在和西方各种思潮较量
的过程中,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要吃败仗。
对问题的回答,还可以有许多方案,但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
一个基本问题:从思想理论方面而论,到底主要是右的东西,还是
“左”的东西葬送了苏共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我们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产品。如果卖不出去,生产这个
产品的企业就要垮台。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危机,那就需要我们
探索产生这个危机的原因。我们请来专家进行分析。
一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过时,必须换
一种全新的产品。整个企业应当破产,全部设备,甚至包括生产者
在内,都必须更新。
第二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的质量有问题。应
该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使它从人们不喜欢的东西变成人们喜
爱的东西。
第三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销
第 167 页
售渠道不畅,销售方法不科学。人们对你强买强卖的方式反感,对
你言过其实的广告持怀疑态度。应当改变形象。
第四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别的产品挤占了你的地
盘。你应该用强制手段把它们消灭或赶走,保持你的垄断地位。
第五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买,是因为
人们没有认识这种产品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教育,大力强调它
的价值和意义。
对苏共来说,有三种观点是无法接受的:完全放弃自己的意识
形态产品,就等于使自己退出市场,让别的党来干;用强制的手段
推销产品,对思想这种特殊的市场几乎难以奏效;加强教育则已几
乎没有什么余地,因为苏共进行思想教育的力度之大,一如所有执
政的共产党一样,任何其他类型的政党都自愧弗如。因此,第一、
四、五位专家的建议属于无效建议或有害建议。
剩下的还有两条,即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推销方式问题。苏共
的问题正是出在这两个方面。
首先,苏共向苏联老百姓宣传并希望他们接受的理论本身存
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这里指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共产
主义信仰,而是苏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演绎出来的那套社会
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这套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左”。苏
共党内的“左”早已存在,但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理
论、使之有了完整体系的,是斯大林。
其次,这套“左
”的理论在斯大林时期占了上风,被强行推销
给社会。把这套理论与苏联的实际结合,同时又要求实践服从理
论,而不是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理论、发展理论,结果产生了一系
列怪胎和异化现象。正是这些异化现象,不是巩固和坚定了人们
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而是使人们对它的科学性产生了
怀疑,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生了怀疑。
第 168 页。。
“左
”道德堕落之滥觞
如上所述,苏共党内的“左
”的思潮由来已久。在夺取政权时
期,在列宁时期,这种思潮都曾经形成过一定的气候,对党的方针
政策发生过影响。可以这样说: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左
”的产品
一直有不错的市场和销路。虽然在列宁时期,列宁有效地遏制了
“左”的思潮的泛滥,但是,离这种思潮和思维方式被清除、被多数
党员放弃,却还远得很。在斯大林时期“,左”的思想终于获得了
大发展的契机。对此,苏联著名学者齐普科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不妨大胆地说一句,在
年代初,斯大林比号召人
们学习经商和进行有盈利的工作的列宁更能讨好大多数党内积极
分子、大多数新的苏维埃知识分子。要知道,列宁在晚年抛弃了对
纯洁社会主义的天真信念,党内大多数理论家因而大失所望。”
斯大林的优点在于,他能够把列宁的思想接受下来,不急于推翻列
宁的设想,这使他能够战胜托洛茨基的挑战;同时他又特别强调列
宁思想的临时性,许诺将随时从这种状态中转变过来。所以到了
年代末,斯大林能够迅速放弃新经济政策。这一切,靠的都是
在全党普遍存在的“左”的思维。
斯大林把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左”的思维,系统化地构
建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完整体系。通过
年代末和
年的《论列宁主义
基础》
年《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以及
年他审定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一系列著作及其他一些文章,斯大林
确立了“左”的思维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这里仅举其要。
例如,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斯大林坚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69 页
持认为,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说,这个结论,对于树立人
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真理多跨出一步
就会变成谬误。由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出发,斯大林进而得出
了一国可以建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可以建成共产主义的
结论。
年斯大林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
“:‘一个国家内的共
产主义’,特别是苏联这样的国家的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
”
这显然是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看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因而也不可
避免地造成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后
来苏共越来越迫切地提出多少多少年内“建成社会主义”,再过多
少多少年开始“建设共产主义”,以及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都无
疑与此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又如,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
削阶级,但阶级斗争依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此同时,更重要
的是,不同社会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之间仍然会发生矛盾,需要
协调和解决。两者相比,后者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斯大
林却完全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用革命战争时期的那套思维方
式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一方面仍然把无产阶级和剥削
阶级的矛盾看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又把各种矛盾都简单地归结
为阶级斗争的反映,把由于党采用“左”的错误政策而引起的普遍
不满归结为阶级敌人的反抗。由此,斯大林得出了随着社会主义
的前进、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的结论
“:随着我们的前进,资本主
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
”这一结论,还
被运用到了党内矛盾的处理上。
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