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集团之间结成联盟永远是需要的,这应当是实行正确政策永远
不可少的条件。他特别强调,应当尽量把派别中健康的成分和不
健康的成分区分开来,认为“我们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反对官僚主
[美]罗伯特
文森特
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
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页。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论文选译》,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
分册,第
年出版,
页。


第 77 页
义,充分贯彻民主制,因为我们还软弱无力;谁能够在这方面帮助
我们,那就应当吸收他”。正因为如此,当梁赞诺夫在讨论关于
党的统一的决议过程中提议应该在谴责派别活动的同时要禁止按
不同的纲领进行代表大会的选举时,列宁表示反对,因为他看到,
一旦在重大问题上发生分歧,按不同纲领进行选举是无法禁止的:
“如果发生了根本的意见分歧,是不是能够禁止把分歧意见提交
全党来裁决呢?不能!这是一种奢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提议
加以否决。
”列宁还多次强调,禁止党内派别活动的决议是“当

”所处时期的要求。他指出
“:党必须团结,党内不容许有反对
派存在这就是从目前形势中得出的政治结论。”他强调“:现
在不应当有反对派,现在不是时候!不管怎么说,现在需要的是步
枪,而不是反对派。这是客观情况造成的,没有什么可以抱怨
的。
”把禁止派别存在说成是形势所迫,这里面就暗含了某种不
确定的东西:将来怎样?看来列宁似乎还不准备回答今后允不允
许存在反对派的问题。
所以,在动手取消派别之前,列宁本意是想找到一种替代的形
式,以便在派别被取消之后,这种替代形式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
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列宁没有如愿以偿。不定型的构想,最后
只是为设立《争论之页》这样的脆弱建议所体现。列宁最终想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很强的人治的因素。如夏皮罗所说:“共产党领
导人的善意、忠诚、自觉地履行他们的职守这些就是列宁能够
建议的全部药方。
”⑤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版,第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版,第

第 78 页
有理由认为,列宁是预见到这项措施将会产生的消极后果的。
所以,对于如何防止这条规定的滥用,列宁有一定的考虑。例如,
列宁对派别所下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派别是“具有特别
的纲领,力求在某种程度上自成派别和规定自己的集团纪律的集
团”。这里面实际上包括了判定派别的几个主要条件:第一,有特
别的纲领;第二,规定自己的派别纪律;第三,主观上认定自己是一
个派别。虽然列宁没有讲这几个条件是选择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但从他的定义本身看,三个条件应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
为佐证,列宁在世时,实际上没有把任何不同意见作为派别来处
理。列宁对派别问题的慎重态度,表明他看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除了列宁,党内还有一些著名活动家对这个决议可能带来的
消极后果有过估计。拉狄克说出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
“我投票赞成这个决议时,就感到它可能被用来反对我们,但我仍
然支持它。。在危险时刻,如中央委员会认为需要,让它对最好的
党员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吧。。中央委员会即使搞错也不妨!这
比目前存在的动摇性的危险要小些。
”可以认定,大多数抱有这个
想法的代表之所以在表决中对这个决议投了赞同票,除了出于对
党分裂的可能性的忧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列宁的
信赖。谁也不会认为,列宁会利用这个决议对党内同志进行镇压。
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如果党的领袖不再是列宁,又将如何?夏
皮罗对此有一段虽然尖刻、但不失明快的评语
“:列宁为达到自己
的目的而准备采用的方法是任何人也自愧弗如的。不过他本人在
这过程中经常保留着某些理想主义的火花。他有一种不为权力腐
蚀的天生的禁欲品质,他可以在做坏事的时候也联想到他所信仰
的最终的善良目的。他像大多数理想主义者一样,对他的追随者

第 79 页
也抱有同样的希望。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达到列宁的品
质、达到他的水平。
总的说来,在党内,对实施这一决议的消极后果有预见的人毕
竟是少数。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它的积极意义。至于后来,斯大林
把俄共(布)十大《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作为“大棒
”来无情地对
付党内反对派,他们就更是无法料到了。
任命制的形成
如果说,集中的加强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民主的削弱,那么,任
命制肯定是一个例外。这里所说的任命制(或委任制)指的是:对
应该由施权对象选出的施权者采取由执行机关来任命的方式。所
以,任命制是选举制的替代物。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种替代,都
是对民主的损害。
就社会民主而言,任命制损害的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国家
权力的来源是人民,这是无可争辩的道理。党代表人民在革命中
取得了政权,也只能根据人民给予它的、定期更换的委托书来治理
国家。就是说,党应该每隔一个时期就向人民申请新的权力委托
书。在操作方法上,它通过定期普选的形式来体现。这是为什么
普选往往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指数的原因。用任命制
代替普选,就搞乱了官员和人民之间的授权、责任关系,使党的权
力来源变得不明确。
就党内民主而言,任命制损害的是党员的基本权利。党是有
共同意愿的人们自愿联合而成的政治组织,党员是党的主体。党
员共同讨论、决定有关党的活动的一切重大问题,包括党的各级领
[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页。
版,第

第 80 页
导人。如果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得不到体现,党员就会从心理上、乃
至行动上对这个党产生异己感,最后疏远、离开这个党。毫无疑
问,用任命制代替党内选举,必然会使党员逐渐丧失主人翁感,导
致广大党员对党的机关和党的干部认同感的下降。
在布尔什维克党身上,这两种情况都在列宁时期就开始出现,
尽管其中有大量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
俄共党内和与国家关系中任命制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渊源。
一是传统。由于俄共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经常没有充分的客观条
件实施党内选举,逐渐形成了委任制的传统。苏共自己也承认,
“在我们党处于非法时期,党组织被迫保持完全的秘密状态,各级
党的委员会都是通过从上到下的指定或指派的方式组成。”
另一
个渊源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后的特殊国情党情。布尔什维克
党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取得政权的。因此,在全国范
围内,党员人数少、地方各级党组织不健全。这是该党执政初期的
一个突出特点。据统计,到

月,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只有
个省、个
县、
个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巩固政权,委任制
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俄共掌权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处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包围和干
涉的非常状态,党内民主仍然缺乏培养发育的良好条件,任命制也
就继续沿用了下来。从列宁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一思想。例
,如他指出
“:目前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挑选人才。
“”全部情况的
关键不在于政治。。而要挑选所需的人才,检查实际执行情
况。
”在他看来,“把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机械地分开是不行

”。为解决干部问题,俄共中央要求普遍建立地方党委会,同
日。
②《列宁全集》第
①《真理报》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第 81 页
年俄共(布)八
大成立了与政治局并列的组织局,并设立了负责执行和日常工作
的书记处。为此确立的工作总原则是
“:组织局管调配人员,政治
局管政治问题。
“”组织局和以书记(中央委员会组织局委员)为首
的书记处负责组织工作。
”俄共九大对组织局和书记处作了
更加明确的分工:“把组织性和执行性的日常问题移交上述的书
记处处理,组织局(由
时选拔优秀的党员到苏维埃组织中去工作。
名中央委员组成)则对中央委员会的组织
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这样,选拔和任命干部的职责就落到了组
织局和书记处的头上。繁重的干部任命工作,使组织局显得十分
活跃。例如,年
月,中央委员会开了
次会,政治局开

次会,而组织局开了
多次会。而且,在任命干部的实践
中,书记处的权力迅速扩大。俄共(布)十大实际上把组织工作的
大权都交给了书记处:如组织局成员中无人表示反对,书记处的决
定可视为组织局的决定。
俄共广泛采用了中央组织局和书记处直接委派和任命党和国
家各级干部的制度。年
月俄共(布)八大决议确定“,党的
工作人员的全部分配工作由党中央委员会掌握”。按照八大的规
定,在所有苏维埃国家机关里,都成立了最严格地服从党的纪律的
党组。在
年俄共(布)十二大上,斯大林在代表中央作组织
报告时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应当表现在把能够理解我们的指示
并且能够忠实地执行指示的人安置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因
此,登记分配局即中央委员会的那个负责登记我们下层和上层主
要工作人员并分配他们工作的机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任命
范围不应只限于党的委员会,“必须毫无例外地包括一切管理部
门和党赖以掌握我们的经济机关并实现自己的领导的全体工业指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82 页
挥人员”。这里表达的显然是全党的普遍共识,而不只是斯大林
个人的想法。
与此同时,中央委员会解散经选举产生的地方党组织、由委任
的人另组班子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例如
年和
年,俄
共中央两次解散了乌克兰共产党(布)经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另行任命了一个临时中央委员会,并宣布,党员在没有得到俄共中
央书记处正式任命的情况下不允许接受乌克兰党和政府的领导职
务。俄共中央曾派斯大林参加了乌克兰共产党
年的那次代
表大会,会上斯大林对选举结果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月,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