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品、货币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因素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农民
是资产阶级的可靠后盾。“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
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
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
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
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
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年
月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
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指出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
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
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
《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版,第

第 60 页
争。
”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在党的建设方面,列宁对农民采取了
极其审慎的政策。
个支

年以前,布尔什维克在农村只有

个支部,名党员(这时俄共已

万党员)年也只发展到
名党员;年有
个支部

名党员。
当然,列宁也并非把农民等同于资产阶级。他更多地认为农
民是既容易跟资产阶级跑、也有可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阶级。争
取这个阶级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布尔什维克党夺权之初,
列宁就签署了土地法令,宣布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
赎金;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牲
畜、农具、农用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
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直到召开立宪会议为止。有人说,苏维埃政府
的土地法令是抄袭社会革命党的。
宁却回答
“:谁拟订的不都
是一样吗?我们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视下层群众的决定,即使

并不同意。
”这体现了列宁身上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精神。
争取农民的工作并不因为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巩固而失去意
义。相反,农民的向背,仍然是执政党地位是否稳固的标志。所以
列宁指出:“或者是我们能在无产阶级政权支持下发展小农的生
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小农组织起来;或者是资本家控制小
农,斗争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在列宁看来,对农民阶级
(特别是作为一个同盟阶级),应当采用争取、共存的方法,而不是
采用消灭的方法。这样,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就不可能仅仅靠使
用暴力,而是应当承认农民的利益,实现工人、农民等各种不同利
益集团之间的长期和谐和协调。列宁最初无疑是主张用消灭(不
是肉体消灭,而是摧毁这个阶级存在的基础意义上的消灭)手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③《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版,第

第 61 页
的。但是,列宁是一个善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概念出发来
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他看到这种手段
实际上不可能达到目的时,就转而寻找其他途径,即共存。
新经济政策是朝这一方向思索的一个必然的逻辑的结论。列
宁已经意识到,内战结束后的国内危机形势,反映的是布尔什维克
党与农民的矛盾。“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
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
待农民。
”他在有关新经济政策的论文提纲中这样写道:“向政治
转化。
年春天的经济转化为政治:‘喀琅施塔得事件。他
指出
“: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
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新经济政策对我们之所以重
要,首先是因为它能够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同农民经济的结
合。
”“其实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
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我们的功绩
就在这里。不然,我们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人革命家了。”列宁从
这个角度十分简洁地概括道: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过渡和接近的
意义上适应农民”

当然,列宁绝不是简单、笼统地对待农民。列宁非常明确地把
贫农作为依靠对象,把富农作为打击对象。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对
待中农。他著作中笼统提到的农民,实际上大部分指的就是中农。
建国之初,列宁把中农看做摇摆不定的阶层,提出了同中农妥协、
对中农让步、和中农联盟的口号。但随着战争和余粮收集制的推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③《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列宁全集》第
月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月第
版,第

第 62 页
行,中农利益受到损害。看上去这好像只是个政策执行中的偏差
问题,实际上,却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而形
成的对中农的偏见。列宁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党的八大
上指出
“:怎样推翻资产阶级,怎样镇压资产阶级,这我们学会了,
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怎样调整好与千百万中农的关系,用什么
方法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的,这点我们应当公开
承认。
”认识到与中农合作的重要性,党的八大确定了对待中农
的基本原则:“俄共对中农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吸引他们参
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党的任务是把他们同富农分开,关心他们
的需要,把他们吸引到工人阶级方面来,用思想影响的办法而决不
用镇压的办法来克服他们的落后性,在一切触及他们切身利益的
问题上力求同他们妥协,在确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面向他们
让步。
”然而关键在于,确定的政策在实践中有许多并没有得到
落实。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对执政党地位变化及其带来
的功能变化的认识不清晰。
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左
”情结
尽管列宁对党和农民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就全党而言,
面对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内“左倾化”的倾向仍然
清晰可辨。

年新经济政策被当做工农联盟的基础提出来时,党内
许多人对改变对农民的立场感到迷惑不解。这一政策本身遭到了
来自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强烈反对。有些人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富
农方针

“、复辟资本主义的政策
”,认为它“带有强烈的富农分子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版,第

第 63 页
的味道
”,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就连接受了新经济政策的托
洛茨基,也用痛苦的口吻,把它看做是党进入了“对小资产阶级投
降的时期”。党内相当多数都是不情愿地接受新经济政策的。赫
鲁晓夫是其中的一员。他甚至到后来还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
就是恢复私有财产,恢复包括富农在内的中产阶级。与此同时,作
为党员,他又表示拥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
忆录中表露了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了。
很幸运,那时政治形势也很好。工人对党的指导路线有所理解,并
且遵循这些路线。但是要我们自己适应新经济政策,却仍然是困
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以说,这种看法,在当时有相当的普遍
性。布尔什维克党的不少党员都认为,党的共产主义方向改变了,
党变质了,甚至觉得理想幻灭了。许多人干脆退党。根据官方数
字,仅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的一年里,就有多人由于不理
解新经济政策而主动退党。甚至还有一些人以自杀来表示自己的
绝望。当时的著名诗人勃洛克,还有皮达可夫的妻子,都是在这种
绝望情绪影响下自杀的。一些思想上不能接受新经济政策的外国
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竟为此嚎啕大哭。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理所当然地被看做是
向资产阶级的让步,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也正是在这种认识的
前提下,布尔什维克党内的相当数量的人,怀着焦急的心情,盼望
反击时刻的到来。
由于实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发展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的恢复和
发展,随着这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带来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就被看
做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年俄共十二大就是这样认为的。大
会通过的决议确认
“: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经济关系,一方面使相
当大一部分力量单薄的农民的发展遭到了困难,使群众一部分人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第 64 页
贫困化,同时使主要是中等的和富裕的农户开始发展起来。
这样的农户开始成为富农。随着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生活经济关
系的发展,富农的比重日益增长。”这和列宁
年的判断似乎很
不一致。当时列宁只认为“,全体农民(几乎)已经成为中农


由于实际上把农民看做异己力量,对农民进行剥夺的主张就
能够在党内被堂而皇之地提出来,而且还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普
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就是典型的例
子。“左”的认识是这一主张的思想基础。按照普列奥布拉任斯
基的这一理论,在工业内部自给的积累开始之前,必须有一个最初
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来源于“国家经济体之

,,的大笔资本
必须集中起来由国家掌握。被孤立的苏维埃俄国所面
的选择余
地很小,因此投资的根本来源只能是农民经济。应当把农民经济
的剩余价值大量地初步地转让给国家工业部门,作为迅速实现工
业化的解决办法。其手段,是通过工业和农业两个部分在市场关
系中的“不等价交换,来积累新的资本。国家工业应利用其独特
的超垄断地位来实行“一种旨在剥夺各种私人经济的价格”。普
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这个药方,后来为斯大林所实践,尽管斯大林也
曾和布哈林一起反对过这种论点。
当然,也有一些人按照列宁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来思考党和
农民之间的关系。例如布哈林。布哈林不反对消灭富农,但他主
张用比较自然的方式。他反对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观点,强调:
“有些同志对农村的某些现象作出了正确评价的同时,得出了这
样的结论:不能用行政压制的办法把农民扣起来,前景应当是,由
于分化我们这里将出现资本家和雇农;阶级关系将日益尖锐化,事
情终将完全不可避免地发展到我们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即采取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第 65 页
强制剥夺富农的行动。”他认为,不需要现在就鼓吹使农村中的
阶级斗争尖锐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