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光灼灼,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倒觉得此刻三娘的目光不似一个女子,而是一个伟岸丈夫。三娘轻轻将她揽入怀中,柔声道:“叫我官人,今后万事有我,我会护你一生一世。”
“官人……”声音细弱蚊音,还是叫了出口,不知为何,三娘那句万事有我,护你一生一世,给了莫大的安慰和安全感。其实和许多少女一样,也只是需要有人体贴安慰和安全感而已。
到了宫中,和三娘下了车驾,随后按照规制,在三娘的护持下,祭告了天地太庙,将俘获的金军帅印、旌旗等物供奉太庙,金军大将首级在二帝灵前享祭后,便悬挂开封城门示众,七天后挫骨扬灰,将首级销毁。
祭告太庙得胜的消息后,在宫中大宴群臣,三娘自然是众星捧月一般,成了当场的主角,百官群臣之内,十之七八都是卢俊义、娄敏中、闻焕章、高俅等提拔起来的官员,自然是一派歌功颂德之声。
酒至酣时,数内有礼部员外郎高益出班奏道:“扈太师托孤重臣,以兵甲抗击金虏,殚精竭虑,亲身领军,拼杀疆场,力挽狂澜,保江山社稷。如今得胜还朝,还请陛下重重恩赏。”
此言一出,场内欢饮渐渐停了,百官都知道,三娘已经是国公封爵,太师之尊,几乎都是赏无可赏的局面了,也不知天子会封她什么?
闻言,看了左一带安坐的黄裳一眼,黄裳微微颔首后,心头大定,朗声道:“太师劳苦功高,当进位封王爵,为鲁王,加九锡,入朝不拜。其余有功将领人等,太师这里奏报朝廷后,一应封赏。”
三娘起身来,推辞几句,百官一起劝进,天子也不允三娘推辞,最后三娘便当场加封了王爵,进位鲁王,加九锡,免了入朝跪拜之礼。
其实这封王爵乃是闻焕章、娄敏中、高俅等人商议的结果,自古寻常人要得禅让帝位,那此人至少也该是王爵之位,是以这趟先加了三娘王爵,继续巩固权势,待得发动北伐大胜之后,再行禅让,若是这个时候就禅让帝位,用闻焕章的话来说就是吃相太难看了些。
封了鲁王之后,百官都来相贺,将一场欢宴的气氛推到了顶峰。随后到了深夜,饮宴结束后,群臣各自回去。三娘也待要告辞回府,在开封这里娄敏中早就准备好了新的太师府,便是原来蔡京的府邸。
三娘正要告退,却不想传旨,让三娘在宫中留宿。若是个男性大臣留宿宫中自然不妥,但扈太师是个女子,自然无不可,这反倒显示了天子对这位女太师的恩典。
三娘也不推辞,便留下来。当下自有宫娥伺候三娘沐浴更衣,随后将三娘引入寝宫之内。到了寝宫之内,挥退左右。旁人才离开,便上前搂住三娘纤腰道:“官人,每晚睡在这冷冰冰的大宫殿里,我一个人好怕。”
第二卷凤舞九天 第枯一章深宫禁怨百合娇 朝堂柄权莫不从
♂!
便在皇帝寝宫之内,三娘搂住嬛嬛,轻抚她那如丝缎般的秀发,柔声道:“别怕,有我在。”满朝文武只有三娘一位女子,宫中女眷也只有三娘一个不会碍于皇威,如此轻声细语的安慰女帝。嬛嬛此刻就好似患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弱小女子一般,找到了三娘这个对自己很好的绑匪,无条件的信任她、依赖她。
便在寝宫宽大的软榻上,三娘轻声安慰,嬛嬛呢喃低语,继续倾诉不快。可能嬛嬛只是将三娘当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大姐姐一般,也只是想与她同床共枕,聊以慰藉,驱散自己的不安和惊恐。可是嬛嬛没想到的是,三娘可不是善男信女,而是一个百花丛中过,半叶不留身的百合高手。
从开始的轻抚,渐渐到了垂首轻吻,从轻柔抚慰,到恣意逗弄,在三娘这个百合高手的招数下,嬛嬛发觉自己的欲望和情愫升腾起来,可怜她一个****的少女,哪里知道世间除了男女之事外,原来两个女子也是可以的。很快嬛嬛便堕落在欲望和情愫的泥沼中,一切都沦陷得干干净净,自己也被三娘这个老手吃得干干净净。
一场欢好,百合花开,嬛嬛从开始的局促到后来彻底将压抑爆发出来,那疯狂的劲头让三娘也吃惊不小。三娘看着嬛嬛那像足了陈丽卿的容颜,也忘情的投入其间,便好似自己搂住的不是嬛嬛而是丽卿一般。追思、悔意,三娘也在痛并快乐间,发泄着她的压抑。
权势固然是好,但要保住权势,三娘做了许多对不起良心的事,这些压抑在她心头的沉积,也被点燃而释放。百合欢场寻真爱,到头却是两茫茫。
颠倒鸾凤一夜之后,嬛嬛更加信赖三娘,从此以后常常宣召三娘入宫陪伴,朝野看来,两人都是女子,或许只是姐妹情深,又或是女帝丧母,她将扈太师看成母亲而已,却不知宫中夜夜是百合花开。
次日早朝,三娘奏报了三件大事。其一便是奏请女帝,三路北伐金国,报仇雪恨。奏疏中,三娘便奏请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北伐,左路军便是种师中为主帅,林冲为副帅,统领洛阳左近山东路宋军七万北上,会同林冲山西所部宋军、义军五万余人,一共十二万大军组成左路军,扫荡山西而后出云州北伐金国。
中路军便奏请以老将宗泽为帅,河北义军关胜为副帅,中路军所部中,宗泽麾下有三万军马,关胜所部有八万军马,两军会合共有十一万军马,组成中路军后,扫荡河北,自燕京北伐金国。
右路军便奏请以山东路巡防使岳飞为帅,统领山东路后背兵马五万,并水军三万自莱州登船,从海路攻打金国,先破燕京,而后转进辽东,攻打金国后路。
这左中右三路北伐大军中,左、中两路主帅种师中与宗泽皆是老成持重的三朝元老为主帅,无论声望和资历都足够,但右路军岳飞为帅,却有不少人心中犯嘀咕的。
嬛嬛女帝自然不会拂逆三娘的意思,三娘这里才将奏疏说了,女帝这边就开口答应,满朝文武虽然有些人对岳飞为右路军元帅有些异议,但三娘威势逼人,也不敢出声反对。
好在三娘却给众文武吃了颗定心丸,三娘领旨后又道:“右路军主帅岳飞,朝中定会有臣工觉得他年轻、资历不足,但此趟北伐,刻不容缓,便只有先让岳飞为帅,领军北上。我这里已经差宿太尉前去白帝城,请李纲出山,出任右路军统帅。待得李纲北上后,在燕京与右路军会合继续北伐便是。”
如此说了之后,朝中文武松了口气,黄裳道:“太师知人善任,算无遗策,我等敬服。”如此一来,三路大军都是宋朝之内老成持重的将才为帅,让人安心不少。
第二件事,三娘便是奏请女帝对此趟洛阳之役、开封还都之役有功的将士进行封赏。对于三娘所列有功之臣封赏,女帝自然是一一照准。三娘自然是通过这次封赏,将山东路藩镇集团人等的官位都升赏起来。其中,卢俊义为枢密使,掌了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闻焕章为知枢密院事,高俅加官太子少保兼掌吏部。娄敏中为开封府尹,燕青为殿前指挥使,掌管禁军。其余山东路一应战将、文官皆得获朝中兵权、六部要职。
前番被以通敌罪铲除而留下的一应官职空缺,尽皆有山东藩镇集团人等填补,一时间三娘并麾下山东藩镇集团掌握了朝野内外重权,朝中也只有黄裳等寥寥数人是前朝遗臣,但这些人或明或暗都已经投效了三娘。
其实山东路藩镇早在还都开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朝局内外,不论兵权、实权,都在其掌握之内,圣旨升赏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现在中枢朝局已经被掌握,还有地方实权还需要收回,但地方实权须得慢慢调整,也不能一时激进便全部换了,这件事吏部的高俅会慢慢去做。整人换人这种事,还是让高俅去做这个恶人比较实际,而且效率一定不错。
第三件事,便是三娘奏请将此趟金军劫掠的钱财发还百姓,特别是开封府一地,许多百姓并不是直接被金人掳掠,而是金人逼迫当时的朝廷搜刮而来的,开封府那里已经差得明细账本,可依照账本发还百姓。
说起此事来也是极为可笑的,当时开封府替金人搜刮,起初还是以收税纳征的名义收取,是以搜掠的钱财都有官府记录和凭证。只是到了后来穷凶极恶的时候,就不管什么记录、凭证了,便是见钱就抢。还有宫中宗室、妃嫔、命妇们在入金营前也是应钱财首饰都被劫掠,那也是没有记录的。是以可能还有许多无记可查的钱财,三娘奏请便是除了返还有记录的百姓被劫之财外,其余钱财取出一半来,平分给此趟受劫掠的百姓,剩下的一半,发还宫中三成,其余都充缴国库。
三娘凯旋之时,那两千多辆大车装着的金珠钱财就已经让人眼红了,当时朝野就在猜测,这笔巨大的财富会如何处理,现下三娘提出这个方案,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认同。
其实许多朝臣也是被搜掠的对象,他们手中都还捏着当时开封府发的征纳凭证呢,这时候听闻朝廷能发还被搜掠钱财,自然是响应的。
黄裳第一个出班响应道:“此前朝廷曲媚金人,以官府恶吏搜掠民财,此时战胜金人,夺回财货,当发还民间,以挽回朝廷声望。”群臣皆是出声附和不已。
女帝自然也是照准,当下便命娄敏中办理此事。三件事都说了之后,三娘自回班列。嬛嬛看她站着,便命人赐座,又宣布今后扈太师上朝可坐着陈奏,群臣也不敢多言。
随后娄敏中出班陈奏了还都之后,开封的政务。此趟还都开封,从山东路等地调集了五十万石钱粮赈济百姓,以工代赈疏浚河道,修缮开封城墙、街道等等诸事。
闻焕章奏请朝廷妥善赈济黄河两岸逃避战火的难民,迁难民往山东、淮北等地开荒安置,朝廷提供钱粮、谷种、农具,开垦的荒地为难民所有,今后每年收成中除了收税外扣还安置的钱粮、谷种、农具所费。
朝臣们都奏请了许多奏疏,都是关于黄河以南战后恢复经济、民生的,三娘自代女帝一一剖析利弊,而后发布诏令。军国大事皆出三娘之手,女帝也只是个人形图章而已。
却说三娘在朝中诏命三路大军北伐。种师中等皆到将领后,便即开拔北伐,自孟津渡过黄河与山西林冲所部在太原会师。两路军马会合后,击退金军,解了太原之围,会合太原刘唐所部,扫荡山西金军,进展迅猛,金人抵挡不住宋军优势兵力,退守云州。
中路军这边,宗泽在李固渡接到诏命后,自然是立刻领兵北上。此前三娘在与金人鏖战时,宗泽就曾今想领军渡河南下,但卢俊义去了封信给宗泽,请他固守黄河北岸,以防金人逃窜,是以宗泽才按兵不动。此趟朝廷诏命一到,这个历史上曾大呼渡河的忠臣自然是立刻挥军北上,毫不迟疑。
虽然他听命北上讨伐金国,但他毕竟听的是朝廷诏命,尊的还是赵宋朝廷,而且在这种国战之时,他也不会跳出来和三娘唱反调,是以北伐中路军还是比较顺利。
宗泽大军北上后,与关胜所部在大名府会师,两军会师后,便扫荡在河北的金军,收复河北失地,继而也是一鼓作气北伐而进。
而右路军则早在朝廷诏命下达之前,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