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

    对于谢慎,张太后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好感。此人几次三番和他的弟弟过不去,偏偏每次都有皇帝护着,她也无法发作。

    这下好了,此人竟然与皇帝犯冲,导致皇帝无法育有子嗣。无论如何,张太后也不能让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

    对于相生相克命理玄机一套,张太后一直是笃信的,何况这番话还是从慧空法师的口中说出。

    潭柘寺的主持说的话还能有假?

    “太后,此人推行新政,搞得天怒人怨。上天降下惩罚,却都积压在陛下身上。?·想要解除陛下此劫,就必须废除新政,将此人从陛下身边赶走啊。”

    慧空法师说的悲愤欲绝,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他和皇帝有血缘关系呢。

    张太后微微点头道:“法师说的哀家知道了。只不过这谢慎深得皇帝宠信,想要赶走他恐怕不容易啊。”

    张太后虽然笃信命理玄机那一套,但是皇帝却是不会信的。

    想要靠这一套说辞说服皇帝赶走谢慎,无异于痴人说梦。

    自己的儿子自己最清楚,要想说服他还得想一个别的理由。

    慧空法师也是一愣。他本以为说服了太后就搞定了一切。谁曾想连太后都奈何不了这个谢慎。

    难道这谢慎真是老天爷派来整治他的?

    正德皇帝虽然称不上圣明,但对于宠信的臣子保护也是很到位的。

    即便是刘瑾、钱宁、江彬之流,也是因为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才被皇帝贬出京师。而谢慎本身是个大忠臣,想要在他身上找麻烦确实不容易。

    慧空法师想了良久也没想出万全之策,便退而求其次道:“太后,即便一时不能将这小谢阁老从陛下身边调走,也不能让其继续推行新政了。这个新政有违天道,对陛下精气损害巨大啊。”

    张太后叹了一声道:“如果废除新政,皇帝就能有皇嗣了吗?”

    慧空法师哪里敢作这个保,只得模煳其词道:“希望大增。”

    对于张太后而言,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她也要试一试。如果皇帝一直没有皇嗣,那么皇位就将落到旁支去。

    这样她将来死后怎么去跟先帝交代?

    “好,哀家便试上一试。”

    “太后英明!”

    慧空法师奉上一记马屁道:“如此我大明江山社稷便有救了。”

    。。。。。。

    。。。。。。

    松江府、华亭县。

    府衙之中,王守仁点着清丈土地后重新绘制的鱼鳞图册给知府赵吉汇报道:“惠之兄,全县清丈后的土地,增加了两万亩。其中有一万五千亩是本地缙绅退还。还有五千亩是无主之地。某准备将这两万亩土地重新均分给无地佃农。”

    赵吉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和声道:“哈哈,守仁你做的很好。不过这件事情急不得。”

    王守仁大惑不解道:“为什么?既然土地已经重新清丈,也已经绘制好了鱼鳞图册,为什么还要等?”

    在王守仁看来,推行新政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吗?

    如果重新清丈了土地,却不能归还于民,那还有什么意义?

    “守仁啊,华亭县虽然是新政试点,可这决策之权毕竟还在朝廷。依为兄之见,守仁不妨写一份奏疏送到京师去,由朝廷决断。等到朝廷的意见下来了,守仁再依照执行即可。”

    王守仁听到这里神色一黯。

    “知道了。”

    虽然他是钦差,但说到底不过是朝廷派往松江府的一个执行人。具体朝廷要怎么做,他是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的。

    “守仁也不需太过抑郁,依为兄之见,朝廷还是会将这些田地分给华亭县百姓的。”

    王守仁点了点头道:“希望如此。至于那改制商税一事,惠之兄以为如何?”

    王守仁早就把商税改制的具体方案交给了赵吉,希望赵知府可以给出一些意见。

    赵吉捻了捻胡须道:“守仁的这法子确实不错。按照商贾盈利所得,分段收税。这样挣得少的商贾少交税,挣得多的商贾多交税。再也不会出现朝廷收不上税的窘状。那些赚的少的商贾也不会抱怨。”

    “某哪里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其实这是小阁老想出来的。”

    王守仁倒是没有居功,如实说道。

    “哦?这竟然是小阁老的意思?”赵吉微微颌首道:“都说小阁老是鬼才,今日为兄算是明白了。”

    王守仁嘿然笑道:“这还不算什么,若是换了旁人,哪个有给商贾办厂的魄力。那些和织造局合作的皇商,其实被盘剥的很厉害,真正到手的利没有多少。如果遇到了意外,这损失还得他们自己担着。现在他们能够自己办厂,所得除了交税全进了自己腰包,主动性肯定高了不少。”

    “是啊,小阁老这是一出连环计啊。”

    赵吉由衷的佩服起谢慎来。

    虽然与这位年纪轻轻就当上大学士的小阁老素未蒙面,但他却看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

    “听说京师宛平县也开始推行新政,若真是如此,恐怕新政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面推行有望了。”

    “希望如此吧。”

    王守仁攥紧了拳头道:“不破不立,大明染了顽疾,也只有刮骨疗毒能治好了。”

    。。。。。。

    。。。。。。

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织造厂 上

    不得不说让王守仁来做推行新政的急先锋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以他的个性,势必会快刀斩乱麻。如果遇到缙绅铁心对抗,其实很容易形成僵局。

    但谢慎还是决定赌上一赌,一来推行新政的人一定要是他信任的。眼下除了王守仁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二来,他就是要让王守仁杀鸡儆猴,做给那些缙绅看。要是开明一些,遵奉新政的自然好酒好茶的招待着。如果阳奉阴违,处处与新政作对,那么等着他们的必定是严厉的惩处。

    在铁面无私这一点上,王守仁虽然比不上海瑞,但也是不予多让了。

    当然,钦差这个身份还是对他助力良多。如果没有这层身份,那些缙绅会不会对他唯唯诺诺且不说。松江知府赵吉这里就很可能甩脸子给他看。

    官场之上,最注重的便是等级地位。

    正所谓总督欺负巡抚,巡抚欺负知府,知府欺负县令,到了县令这儿恐怕只能欺负欺负本县的低品级官吏了。

    但有了钦差的身份这种等级地位就会被打破。别管你原先的品级是多少,只要添上钦差这层身份,便是巡抚总督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问一声好。

    要不,巡按御史那么低的品级,为什么所到一地,当地府县官员都得战战兢兢的逢迎呢?

    对于王守仁来说,清丈土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遗漏之处肯定是有,但不能因为有遗漏之处就停滞不前。

    新政的推行靠的是一口气,这口气绝对不能泄。

    商税改制的事情关系到国本,在王守仁离京之前朝廷已经有过几次讨论。最后皇帝陛下拍板允准了谢慎的奏请,用阶梯税代替之前一刀切的三十税一。

    其实天子对于之前的商税模式也是很不满的。但一来这是祖宗定下的,他不好自己提出来。二来他知道要想动商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倚仗的满朝公卿。

    故而他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代理人替他把这番话说出来。

    谢慎的出现恰到好处。

    毕竟天子也很穷啊。

    大明朝的岁入一共就那么些,眼看着国库的库银只剩下几十万两,天子连修建个豹房都得忍受工部、户部尚书哭穷,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当皇帝活的这么窝囊,也是没谁了。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无非开源节流。

    节流的作用不大,天子便是再节省也省不下几个钱来,何况天子根本不想省。

    那就只能开源了。

    这些商贾一个个家财万贯,日进斗金,却藏着掖着不思报效国家,不对他们动刀子对谁动?

    可以说,谢慎的这个提议是提到了皇帝的心窝里,能够成功推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办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华亭县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家、吴家等大户纷纷动了心思,在族中召集各房商讨。

    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本钱,缺的就是一个渠道。

    就拿苏松一代最畅销的绸缎、锦布来说,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监督织造一事。

    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织工们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

    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收入翻番都不是梦。

    商人逐利,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很快以吴家、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

    经过他们的计算,即便扣除多缴纳的商税,他们能够赚取的银钱还是比做皇商多。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现在华亭县是新政试点,他们此时办厂能够享受到最多的好处。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开了,办厂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赚钱就难如登天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在办厂之前,他们要做好各种调查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在一个月后,徐家开办的第一家民间织造厂开业了。

    徐家本就掌握着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额,开织造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第一批办厂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缴税赋减半等。

    对此徐家家主徐昙十分满意。在他看来王县尊也不是那么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赚钱,他徐家也要赚钱。只有双方都赚到钱了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钱都让朝廷赚了,徐家却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了,他宁可不赚这份糟心钱。

    对于织造厂产出的货品销路,徐昙是不担心的。以徐家的影响力,别说是华亭县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隶都可以轻松销往。

    唯一让徐昙有些发愁的是织工。以前徐家虽然也从事织造业,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规模生产,手里的织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办厂之后,徐家织造厂规模翻了数倍,需要的织工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徐昙的保守估计,最起码也需要近千名织工。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徐昙已经将月钱翻倍,开厂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对此,徐昙自然不会满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余县所招募织工。之所以不考虑苏州府的织工,不是因为别的,是考虑到这些织工的乡土情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