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皇上。”齐言彻抱拳应道。
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乔玉妙手心已经是湿漉漉一片了。
在回程的马车上,齐言彻把乔玉妙揽到了怀中。
在这个舒适而熟悉的怀抱中,乔玉妙觉得格外安心。
——
过了一日,皇帝景宏真的给乔玉妙写了一幅字,不是“万卷书图书馆”,而是“大景万卷书图书馆”。
多了两个字“大景”,就意味着这图书馆不是一般的图书馆,而是有皇家身份的图书馆。
有了这“大景”两个字,又有了景宏的墨宝,万卷书图书馆已经铁板钉钉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万卷书图书馆中所有人均是欢心鼓舞。
乔玉妙命人将景宏的墨宝做成匾额。
“歪了,歪了,放正些,放正些。”蒋荣祖站在图书馆大门前,一脸兴奋的看着工匠把匾额挂到图书馆大门的门楣。
“往这边儿歪了啊,过去些啊。”蒋荣祖一脸兴奋的说道。
工匠按照蒋荣祖的指示,把匾额挂到了大门上。
乔玉妙远远的看着,笑眯眯。
过了一会儿,万卷书图书馆开了门。
来得早的顾客,看到了门口正在挂匾额。
只见这匾额和之前的不同,现在的匾额是金框蓝底金字,上面龙飞舞的写着“大景万卷书图书馆”。
对着这匾额,顾客们纷纷议论了起来:
“万卷书图书馆换匾额了啊。”
“果真是,这匾额看着比之前更气派了啊。”
“可不是,嗳?瞧这匾额,这匾额是金色的大字。”
“大、景、万、卷、书、图、书、馆,这是……”
蒋荣祖迎上来哈哈说道:“这是,这就是,这就是皇上的墨宝,是咱们当今皇上的墨宝,哈哈哈,就是,哈哈哈。”
“果真,原来是皇上的墨宝,怪不得看上去,如此气势不凡。”
“皇上一笔书法果然是功力深厚,气象万千。”
“确实确实。”
“哦,对了,恭喜万卷书图书馆得到皇上墨宝。”
“恭喜万卷书图书馆。”
“是,恭喜万卷书图书馆,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
蒋荣祖与有荣焉:“多谢多谢。”
乔玉妙站在一边,笑眯眯。
——
大景朝皇宫花园中。
景宏带着几个得宠的嫔妃在后花园中散步。
“皇上,今儿天气真好,正是散步的好日子,”曾莞婷道,“再过几天,天约摸就要往冷了走了。”
“恩。”景宏淡淡的应了一声,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曾嫔说的是,今儿天气确实暖和,”凌素馨应道,“出来走走正合适。”
曾莞婷娇媚一笑,如今的她已经是嫔位了,虽然在嫔位上是排名最后一名,但确确实实是货真价实的嫔位,是和她姑妈一样的嫔位,是和凌素馨一样的嫔位,
听到凌素馨这么喊她,她心中暗自得意。
景宏和几位嫔妃走到了花园一处凉亭中。
凉亭外,菊花开得正好,皇宫花园里的菊花都是名贵品种,又有大景朝最好的园艺匠人来打理,所有菊花都是精品,都是盛开的状态,大朵大朵的盛开着,流光溢彩,不同凡响。
曾婉婷娇笑着站了起来:“皇上,这菊花开的真好啊。”
余下几个嫔妃纷纷应和到:
“可不是嘛?这菊花开的好。”
“菊花开的真好啊。”
曾莞婷咯咯一笑说道:“皇上,臣妾这两日,得了一首小词,是关于这菊花的,皇上,你给臣妾指点指点吧。”
景宏淡淡道:“近日莞婷怎么如此有雅兴?近日已经听你做了好几首诗了,而且做的都还不错,才情比以前长进了不少,莞婷这两日是在学做诗吗?”
曾莞婷从怀里拿出一条帕子放在唇边,说道:“皇上真是慧眼如炬,臣妾这两人可不就是在学诗词对仗嘛。”
曾莞婷朝凌素馨睨了一眼:“宫里头的姐姐妹妹们,才情个顶个的好,像凌嫔姐姐,是我拍马也是赶不及的,这会儿可不是要好好学着点。”
凌素馨浅浅一笑:“妹妹说的过谦了,妹妹的才情也是极好的。”
“姐姐才是过谦了呢。”曾莞婷咯咯笑道。
说罢,曾莞婷又转向了景宏:“皇上,臣妾吟给你听听吧。”
景宏看着花园中的菊花,点头道:“那你就吟吧。”
曾莞婷朝前走了两步,一边儿走,一边儿跟着脚步吟着小诗:“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秋泉出御沟。”
“皇上,您给指点指点吧。”曾莞婷说道。
“恩,不错,确实写的不错。”景宏说道。
“谢皇上夸赞。”曾莞婷浅笑道。
随即,她垂了眸,这跟本就不是她写的,而是乔玉姝写的。
在乔玉妙和齐言彻大婚之后,曾婉婷又去了一次乔玉姝的住处,她告诉乔玉姝,她能力有限,无法阻止乔玉妙和齐言彻大婚。
当时,她问乔玉姝倒底要不要答应帮她捉刀代笔。
她可以负责乔玉姝的吃穿用度,可以让乔玉姝住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派丫环伺候。
然而,乔玉姝仿佛魔怔了一般,一定要她毁了乔玉妙,毁了乔玉妙的婚事,毁了乔玉妙的好日子。
于此同时,乔玉姝仿佛是想要给她一点甜头似的,为她捉刀代笔写了四五首关于秋日的诗词,词风婉约,带着闺怨的意味。乔玉姝的诗,大概因为她的经历,所以愈发凄婉动人。
她拿到了这几首诗,一首一首的,吟给了景宏听,引得景宏对她的才情赞赏不已,也因为那些婉约的诗词,而对她愈加怜惜。
而她,也因此得了嫔位。
“皇上,”曾莞婷娇笑道,“今儿,我命人准备了玉竹赤羊汤。这玉竹赤羊汤,最是和胃润中,健脾生津。里头又放了些枸杞,当归温补之物。”
曾莞婷接着说道:“上一回,我也让御膳房准备过,这玉竹赤羊汤,肉嫩不膻,口味浑厚。臣妾觉得喜欢,所以就让御膳房又准备了,晚膳以后,御膳房会送到臣妾那儿。皇上,这玉竹赤羊汤甚好,一会儿,您不如到臣妾那儿尝尝。”
景宏点点头:“你有心了,晚膳以后朕去你那儿。”
曾莞婷欢喜说道:“是,皇上。”
“恩。”景宏应了一声继续向前走。
曾莞婷落后一步,年轻的脸庞竟然显出几分狠厉之色,眸光中一片阴暗。
她已经骑虎难下了,她已经没有退路了,她用了乔玉姝那几首诗,让皇上以为她才情卓著,以为她性子哀婉,心思敏感,然而,这一切都是假的,都不是属于她的,这只是一个假象而已。
若是乔玉姝不再给她写诗,谎言一旦被戳破……
如果被皇上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她欺骗了皇上,欺君之最,她如何能承受的起?
她想要盛宠,也怕谎言被拆穿以后,她所不能承担的后果,她一定要让乔玉姝继续为她写诗,为她捉刀代笔。
凌素馨听到景宏的话,脚步滞了一滞。
步子缓了,也慢了,慢慢的,落到了最后。
她的手肘突然被人碰了一下,凌素馨转过头,正是跟了她许久的宫女知书。
“娘娘,可是走神了?”知书凑在凌素馨耳边低声语,小声的说着话,声音极轻,只有两人可以听到。
凌素馨回过神说道:“恩。”
“娘娘可是因为皇上晚上要去曾嫔那里?”知书轻声的安慰道,“娘娘不用担心,在皇上心里头,最重要的还是娘娘你。”
“我无妨。”凌素馨轻声道,只是一双美目,总是多了几分黯然。
知书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继续安慰道:“娘娘,再过一阵子,娘娘就要封妃了,娘娘可不就熬出头了。”
“旨意还没有下来,知书,你莫要多说。”凌素馨说道。
“恩,奴婢省得,奴婢省得,”知书道,“娘娘放心,娘娘行事周全,处事谨慎,奴婢服侍娘娘多年,这些自然是知道的。”
“恩,”凌素馨微微点头,“快走吧。皇上和曾嫔已经走到前头去了。我们这样落在后头讲话,实为不妥。”
“是,娘娘。”知书应了一声。
凌素馨加快了脚步。她确实快要封妃了,这是皇帝景宏口头跟她说过的,因为原来四妃之一的淑妃因病去世,妃位空出来了,皇帝说她会升她为妃。
对于妃位,凌素馨叹了一口气,她在后宫谨言慎行,处事周全,却又如履薄冰,她确实是这后宫中受宠最久的女人,然而,后宫之中那么多女人,……
有妃位,总也是好的。
——
过了几日,皇帝景宏下了三道旨意。
第一道圣旨是封凌素馨为淑妃。
第二道圣旨是封景丹悦为德仪公主。
按照大景朝的规矩,公主是在及笄以后,才有封号的。丹悦公主没有及笄,平时后宫中的嫔妃就叫她丹悦公主,但是现在,景丹悦要代表天子去北城门安抚流民,总不能还叫丹悦公主,丹悦毕竟是公主的闺名。
平日里,后宫众人、皇亲国戚,喊上一声“丹悦公主”自然是没有问题,如今她要去城北安抚流民,总不能还让人叫她闺名。
所以景丹悦虽然没有及笄,景宏却提前给了景丹悦一个封号,德仪。
第三道圣旨是让太子监国。
这三道圣旨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于前朝后院都没有什么影响。
第一道圣旨是封妃,只涉及后宫,凌嫔受宠多年,又是嫔位第一的,封她为妃,本来就是理所当然。
第二道圣旨是给公主封号。景宏宠爱景丹悦,大景朝前朝后宫人人都知道,更何况一个公主罢了,给她一个封号,不会引起什么波澜。
第三道圣旨是让太子监国,立太子已经很久了,如今太子也已经年近三十,让太子监国,也是很正常的。
三道圣旨一下,大景朝的前朝后宫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却又似乎暗潮涌动。
章节目录 【152】这点力气还是有的
又过了几日,北城门外的流民越来越多了,齐言彻也越来越忙,有几天,他是子时才到的家。
这日,齐言彻回府难得得早,不过天色也已经黑了。
回了正屋,乔玉妙把齐言彻家常的衣服递给了他,又把他换下的衣裳接过来。
“晚膳用过了吗?”乔玉妙问道。
“在城门那里随便吃了点东西。”齐言彻把家常的衣服换好。
“嗳,现在还早,我让厨房再送点东西过来。”乔玉妙说罢,便到门口吩咐了一句。
“玉妙,你吃过了吗”齐言彻问道。
“吃过了,你之前派了人过来,说你不回来吃晚饭,让我自个儿吃来着。”乔玉妙说道。近日齐言彻一直都不回来吃饭,但是,他每天都会让人回府通传,说上一句,他正在北门忙,不回来吃饭了,让她自个儿吃。
虽然,乔玉妙见不到齐言彻的人,但是心里还是十分暖融的,毕竟他每日都在跟她通传行踪。
“恩,吃过了就好,”齐言彻说道,“这几日,公务确实有些忙了,皇上让我维持北门外流民的秩序,我也不敢怠慢。一来,这是皇上的旨意,二来,毕竟事关京城的安危。”
齐言彻顿了一顿,把乔玉妙揽到怀里,温香软玉入了怀,他的胸堂便觉得温暖而舒适,一整日劳碌的辛苦,一扫而空。
低下头,在她发际边轻轻落了唇:“玉妙,你我大婚到现在,两月还不到,之前因为万卷书图书馆的案子,你我就进了宗人府。现在,因为北方大旱,我又整日在北城门外,忙于公务。不能多陪着你一些,冷落了你,是为夫的不是。”
乔玉妙用手指戳了一下他的胸口:“说什么冷落,事从权宜,北方大旱,流民都往京里走,这事又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