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襄亲王富寿和多罗信郡王多尼都没什么经验,也分不出谁的话更在理,便也坐在那保持中立,谁的意见也不支持。
多罗贝勒杜兰和杜尔佑两兄弟倒是支持了岳乐,但说来说去也没说出个什么来。
两黄旗的一干重臣鳌拜、苏克萨哈等人在主子没有表明态度前,始终保持沉默,没有掺和在其中。
尚善和一干反对出兵的贝勒、大臣意见让顺治也犹豫起来,旗人子弟乃是满州根本,北人又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按理既然广东那边不是如去年一样被李定国大军压境,朝廷没必要派满州子弟前去助战。可这一次难得尚可喜主动请兵要求西进,洪承畴那边也有过提议湖南暂时不动,让广东二藩先探一探南明虚实的建议,所以顺治还是想派兵到广东让尚可喜探一探南明虚实的。若真能实现尚可喜所言的尽取两广,控扼滇黔的局面,对大清就再有利不过了。
不过现在诸王贝勒吵得厉害,顺治也不能不顾他们的反对执意派兵,正为难着,那边尚善又叫了起来:“皇上,尚藩奏疏上说广东境内明军气焰复又狂妄,重镇新会也叫明军给夺了去,臣就奇怪了,这广东现在哪里还有什么能打的明军?去年李定国都拿不下的新会怎就叫明军给夺了去?这里头尚可喜说得不清不楚,臣以为当派员彻查此事,等事情弄明白了再议派兵也不迟。”
尚善这提议是直接把派兵的事给压下来,准确的说是拖下来了。事情一拖,下次议政王大臣会议难不成还能再议不成?
车克叫好道:“这个提议好,又不是李定国打广州,他尚可喜怕个什么?他藩下有汉军老旗兵,还有耿继茂的兵马在,两家难道还奈何不得那些南明杂军?这兵不能派!”
多罗贝勒满山道:“甭管尚可喜报上来的是真是假,广东的明军又是不是真夺了新会,反正咱八旗不能派!这不是几百里路,而是上万里,等咱八旗子弟到了广东那边天气也热了,呆不上几天还得回来,于其如此跑来跑去,徒损八旗子弟,不如不派,要派也派那些绿营兵去。”
话音刚落,耳畔就传来安亲王岳乐愤怒的声音,“八旗的威风是八旗子弟打出来的,不是窝在家中享福得来的!北方是咱大清,南方就不是了!这才入关几年,你们就这么耐不得苦,受不了罪了!早些年在关外冰天雪地,咱八旗就不过了!你们别忘了,这天下还不都是我大清的,南明朱由榔还在呢!广东尚藩跟朝廷要兵,朝廷就真的能不给了!既然你们都说来回折腾麻烦,那索性就不要回来了!”
发泄完心头对这些不求上进的宗室怒火后,岳乐转身向顺治请求道:“皇上,臣请在广州设满城,于八旗抽选丁口5000入粤,替朝廷永镇广东!”
第263章 满兵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安亲王岳乐请于广州设满城的提议得到了顺治的认可。主子表态后,鳌拜、苏克萨哈等两黄旗重臣再也不再沉默,纷纷跳出支持安亲王于广州设满城的提议。
两黄旗人多势众,又有大半满汉官员附议,关键时老迈的内大学士宁完我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也晃悠悠的站出来同意于广州设满城。历经三朝的老学士一出声,立时议政王大臣会议风向陡变,尚善等人得不到支持只能偃旗息鼓。会议后,于广州设满城的正式诏谕便从宫中正式发出。
要设满城,就得调满人驻防。京中八旗都怕广东酷热天气,各旗主也是唯恐旗下丁口被抽南下导致自家实力受损,所以都不肯从自家旗里抽丁,相互间吵得不可开交。更有旗主联合起来想要进宫请太后出面阻止广州设满城一事,不想太后却传出话来,皇帝已经亲政,外朝的事也好,八旗的事也好,都由皇帝做主,她老人家管不着,也不想管。
太后风声一出,再是顽固的旗主也不敢闹腾,很快就经议政大臣会议再次决定,从去年原随靖南将军朱马喇南下的满州正蓝旗中抽调3牛录,再从正白旗抽4牛录南下广州驻防。
满州八旗所辖各牛录旗丁人数不等,有300多的,也有600多,多的更有近千丁的。此次抽调南下的满州正蓝旗3牛录便有丁1100余人,正白旗4牛录则只1300余人。
既设满城,便不是只派旗兵南下,各牛录旗兵家眷也是一同南下的。南下两旗报上来的家眷总数近15000人,如此广州满城驻防八旗兵就有2400余人,家眷15000人。这个规模比不上江宁满城驻防旗兵4000,家眷30000的规模,但比西安、杭州、荆州、福州等处满城则要多些。
新任广州将军人选原定仍由靖南将军朱马喇担任,但朱马喇自去年回到京城后便一直染病,无法再次南下,故改由驻防江宁昂邦章京哈哈木出任广州将军。
十七日,南下两旗7牛录兵由正蓝旗固山额真噶来道噶率领先赴广东,稍后家眷再经水路至江宁后由江宁将军负责护送至广州。
与此同时,圣旨八百里加急传至广州,旨意上要广东总督李率泰自接旨日起便在广州城中营建满城,准备一应八旗所需粮食器械。另要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遣人与新任广州将军哈哈木接洽,会商八旗入防广东事宜。圣旨最后则告诉李率泰,他向朝廷请求的拨银同佛郎机人购炮一事,朝廷已经核准。旨意上从头到尾都没有提清军在新会的失败,只要广东二藩并地方合心齐力巩固局面,待满州兵至再定进取之策。
自己请设满城和购炮的提议终被朝廷认可,这让李率泰喜出望外,却让尚可喜和耿继茂如吃了苍蝇般难受。
尚可喜向北京请求派满州兵南下只是为了完成他的西进大计,却不想北京竟然给他来了这么一招,兵是派来了,却是一来就不走了,这让他耿耿于怀,毕竟当年多尔衮和他说得明白,广东就是大清给他平南王的世镇之地。现在世镇之地除了多出一个藩王外还要再设个与国同休的满城,这算什么意思,监视他尚可喜还是怎么的?
憋屈归憋屈,尚可喜不敢和朝廷翻脸,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事。他老人家最近也不得消停,据探子报,这些日子有不少明军从谭江聚集到了新会,人数怕不下一两万。陈奇策也动作不断,不时派水师到江门活动,种种迹象表示,聚集在新会的明军似乎有夺取三江口的打算。
这还不算,原本被困在新会的太平军渡过了谭江,不但占领了香山县治仁厚坊,更四下分兵占领各处要道。增城的绿营想要夺回被太平军夺去的良字都,结果一千多人在银瓶嘴山被太平军的几十骑兵打败,只一半不到的营兵跑回了增城,余者尽数做了俘虏。
一千多人打不过几十人,这事把平南王气得够呛,要不是他老人家现在最担心的是新会明军攻打三江口和等待南下八旗兵,早就点起精兵把太平军撵进大海去了。
耿继茂难受之余却也是暗自窃喜,他本就争不过尚可喜,现在朝廷设了满城,广州就更没他份,索性另谋他地为世镇之地,省得在广州受气。
广西?云南?贵州?不行,那些地方太远太穷,嗯,福建倒是个好地方,却不知怎么才能让朝廷将自己移镇到福建去。
耿继茂大为头疼。
南边两藩王头疼,京师南下的旗兵和家眷却在骂娘。旗兵还好,都是马上打天下的八旗汉子,朝廷让到哪就到哪。可家眷们都是老人孩子妇女,他们哪里能体谅朝廷,皇上和旗主他们够不到,便只能把火发在那些前来移防的官员身上。连着几日,闹得不可开交,终是在朝廷的严令下哭哭啼啼的上了南下的船。
……
朝廷要在广州设满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在汉中休整的平西王吴三桂耳中。
和尚可喜、耿继茂接到消息时的表情一样,平西王吴三桂也是眉头深锁,虽然这事没有发生他在平西王身上,但同样也让吴三桂跟吃了苍蝇一般。更让他恼火的是,尚可喜和耿继茂有广东地盘,可他吴三桂为大清出了这么大力,如今还是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只能窝在汉中这鬼地方,想享受一下卧塌之侧有人酣睡的待遇都不得。
好在大清也没有忘记自己劳苦功高,将十四和硕公主许与儿子应熊,让吴家成了皇亲国戚,还赐了应熊一个三等精奇哈番的爵位,这说明在朝廷眼里他平西王还是有利用价值,也是值得安抚的。
或许用不了多久,朝廷就应该要启用自己了吧,朝廷可不会无缘无故在广州设满城的,想来对南明也应有所动作了。听说李定国将永历从孙可望治下抢到了昆明,又封了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王,这已经是明摆着要和孙可望彻底划清界限,孙可望能不动手?
第264章 宠妾
根据手中的情报,吴三桂判定一旦孙李动手,决出胜负用不了多长时间,至多明年中期就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者是谁。而眼下孙可望只怕已经出兵云南,要不然朝廷怎么会突然要在广州设满城,派八旗兵南下的。尚可喜的广东离南明最近,他那里闹出这么大事,肯定是知道了什么。
想到有可能在明年进行的征剿永历政权的大战事,吴三桂就很是期待,他不会让自己继续呆在保宁而在这场战事中无所作为的。攻打四川回来后,他手下的兵马也已休整完毕,手下将领都憋着气等着再次入川。
灭国之战的大功绝不能让尚可喜得了去,云南是我吴三桂的,当年多尔衮可是亲口对天下人说的!
放下塘抄,吴三桂瞑目独自思虑,眼下他还没有得到朝廷的进兵旨意,所以他得静下心气来等,他相信朝廷肯定不会忘了自己。
果然,三天后北京就来了诏谕,命吴三桂率部入川攻打重庆的明军。重庆是清军入黔的必经之道,夺取重庆的下一步是什么,吴三桂自然清楚。眼下重庆是由明军总兵杜子庆镇守,这人是个无胆鼠类,前次入川作战时杜子庆就畏惧与吴三桂交战,率部远远逃窜,等到吴三桂率主力退回保宁,他才壮着胆子回到重庆,之后向文安之谎报大捷,引得川中明军大哗。若不是文安之担心他会向清军投降,早就罢了他的兵权了。
一直等侯的朝廷出兵诏谕终于到来,吴三桂立即召集手下将领军议。一时间,位于保宁的平西王府顿时热闹起来,派出传令和回报的急使一个接一个,跑得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在王府大厅进进出出。吴三桂的僚属们纷纷猜测,王爷肯定是要奉诏南下。谁知过了两三日,吴三桂并无动静。
直到接到圣旨的第五天,吴三桂才给清廷上了奏疏,他在奏折中不是向清廷大表忠心,要朝廷等侯佳音什么,而是大吐苦水。
在奏疏中,吴三桂说他的关宁军自顺治元年入关作战,一直为大清做先锋,将士们任劳任苦却没有怨言,然全军兵员损失实在是巨大,又一直不得补充,前番攻川更是惨胜,固然在保安休整了数月,但各部缺额还是没有补齐,因此需要补充壮丁、战马,对新兵加以整训数月才能奉诏入川。倘若做不到兵员补充和人马整训,他吴三桂是断然不敢轻易入川的。
吴三桂的这封上疏让保宁的非平西王属的文武官员都傻了眼,一个个向熟识的平西藩下将领打听平西王此奏的真实用意,但是那些平西藩下的将领却守口如瓶,没一个告诉他们真话的。
吴三桂上疏以后便闭门谢客静候清廷回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