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这一回,他难得强硬了一回,拿出本地最高官长的威严和气魄,严令约束城中兵马不得擅动和出战,甚至派出亲信掌控谨守四门,以防这些冲动起来的丘八,再次自行独走一番,而削弱了城防的力量。
这次南兵突进许州,可谓七州震动,因为许州的地理要害,而地势平坦稍有险阻的缘故,邻接各州都不约而同的紧张起来,生怕成为这只南军新锐的下一个目标。
以至于连带原本预期的援军和支派的军役,都被以固守己境为由纷纷缩了回去。
而洛都问责的文书,一封接一封的急送过来,勒令各方守臣严防死守。
毕竟坚城高墙在哪里,只要有足够的人马坚守,眼前的这些南军就算野战无双,也不是那么轻易拿下来的,只需稍稍坚守些时日,就可以等到相距不甚远的都亟道发兵来援。
因此他巴不得就这么拖下去。只要能守住城墙之内不得有失,也等于保住了他的身家财产和基本的职位。
直道第六天,才有人发现,城外的围攻营地,早已经走的一空,然后又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基本确定了,这不是所谓的陷阱,或是去而复还的疑兵之计。
然后才派人杀入这些营地中,缴获了好些褪色的陈旧旗帜,并俘虏一些倒悬在大小鼓面上的猪羊,这些牲口已经被饿得奄奄一息,只能偶尔用有气无力的踢踏,发出些许类似军队行进操练的鼓点声声。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周邦彦不怒反喜,下令拆毁营地之后,遂命掌书记,给洛都起草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奏报。
其中主要的意思:便是宣称许昌守城告捷的事宜,用嘴皮子和虚拟的敌人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守之战。
正所谓南军虽然势大,但是在临危不乱的镇守领导下,全城军民上下齐齐一心,诸军将士用命,遂令南逆击坠如雨,伏尸枕籍于城下,深受重挫无功而退。
其中又重点突出了周镇守顶冒矢雨,亲临城头鼓舞军民奋战杀敌的事迹。
相比之下,神彪军贸然出击而全军覆灭的败绩,就不显得那么难看了,最多只有点连带的监管职责。
至于具体的斩获什么的,反倒是简单的很。城外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流离失所的饥荽之徒,在他们被饿死之前,能够给镇守大人的武功和资历簿上,增添些许光彩,那是某种理所当然的福分啊。
而在许昌告捷的快马,向洛都飞驰而去的同样时间,我已经在宋州境内的行军途中。
得益于特设车团为主,特别加强了马力的先行部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负责前出勘探地理,绘制路线图,沿途寻找水源和合适的宿营点,然后为后续的部队,留下标记和指示。
这样下来跟进的部队,可以比较省时省力的,利用他们留下的基址和材料,完成当天行军极限内的驻扎和休息,然后准备下一段行程。
因此,我所在本队的行军途中罕有多停留,基本在日程表的范围内,按部就班的达成每天的行进目标。在这种多段接力之下的急行军,掉队率也仅仅控制在两成多一点上。
长时间徐进和小跑交替的驰走,已经让大多数人的头脸,甲衣、兵器和旗帜都蒙上了一层灰扑扑的颜色。
可以看到,偶然还有不小心跌倒或是脱力的士兵,被伴随行进的马车搭载起来,敷药或是饮水休息一段时间后,重新下车归建倒后队里去。
按照基本操条,只要有足够的通行空间,铳兵就按照两列纵队居于内里,然后左右各一列白兵或是轻装的矛手伴随行进。
而每隔一火(五十人)的前后间距,还有两辆马拉的厢式大车,用来承载肉搏战兵的装备和武具,以及伴随行军的口粮、灶具。
这样便于有事或是遇敌,在最短时间内重组成和展开战斗姿态。大车及其厢板、物资也能马上拆解下来,变成各自小战团的就地防线和掩体。
如今我的军队以铳队为核心,其他的辅助部队只需重点训练三类阵势,既空旷之地正面压制和攻击敌人的数列横阵;遇到骑兵等高机动兵种突入时的四边空心大方阵,以及在崎岖或是狭窄地形遭遇敌军,则用类似后世戚氏鸳鸯阵的小战团,来分力合击。
然后在这些阵势的基础上,按照个营团的配备情况和擅长风格,进行细微的调整和局部的变化,以更加适应战地需要。
比如冷兵器居多的第四第五营,保留了大量的适宜弓弩发射的箭阵,而第一营中阵列线中,则还要留给配属炮团的前出位置。
而作为辅助和从属序列,不需要他们掌握太多的战术要领,或是相对复杂的变阵动作,只需要能够遇敌的第一时间,迅速而熟练的聚拢到铳军身边,构成基本的屏护和外围即可。
那些铳军的老兵和士官们,自然会用皮鞭棍棒等,最简单便捷手段,“帮助”他们构成基本的阵线。
虽然骑在马上,但我现在的心思,已经飞转到了,如何重点着手改善战地的通讯条件上了。
要知道,相对于被长期的内乱拉锯,打的一片残败的中原,在岭外好歹有前代打遗留下来的有线传讯线路,而进军到江淮时,起码还有水网河船作为传递的辅助……但是越过了淮河到了北方的中原腹地之后,那真是又回归到了,交通基本靠两条腿和四条腿,通讯基本靠吼的原始阶段来。
在肉眼的视野内,或是声音所能波及的局部战场还好说,但是作战的范围半径以来开,各种延迟和误差就开始被放大,而尤为明显起来了。特别是这种分头多地同时作战的策划。
因此,临时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应急,既利用缴获的马力,在每个团级单位,增设五名专职的信兵,放弃其他方面的要求,专门训练战场奔走和传递,以及野外生存和跋涉的技巧。再准备十名兼职的替补人员,负责相邻部队之间短距离的传达。
此外作为高层之间的连络手段,帅司那位李使君派过来的人,倒是给我送来了一组专门训练过的鹞鹰,以及相关配属的饲养人员,以保证对徐州帅司简单联系。
相比传统民用的鸽书,这种小型鹞子,有着不怕天敌拦截和飞行速度快的优点,在两三百里之内定点寻向很是出色,因此被格外驯养来用作战场间传递。
不过,这种鹞鹰携带的分量毕竟是有限的,通常在紧急情况下,仅能传递一张小纸片上所能书写的密语而已。
说实话,关于战地的通讯手段,经过这短时间的经历,我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意向,只是……
终究还是没有稳定的地盘,作为立身之地啊,我思前想后还是不免叹息到,不然我倒是可以考虑,就地建立起一套更高效率的传讯体系。
“报……”
一名飞奔而来的骑手,在我身边勒马高声道。
“第二营已经轻取襄邑县和桃林镇……辅军和散兵队正在追索残余……”
“张都尉特命职下前来回复。”
“二营所部已经安排好后队人马,在襄邑城中过夜的事宜了……”
第339章
宋州,襄邑城外。
旷达的原野中,大片尚未来得及收割的豆田,已经在枝叶的深绿中泛出黄白点点,而负实累累的豆丛,则已经被翻找和践踏的七零八落。
随着田埂上的青烟袅袅,火烤带荚青豆的香气,一直弥漫在空气中。
散兵队的成员们,三五成群聚在新生的火堆前,正在做那“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式的炊伙勾当。
这也是他们在战地间暇,无数不多的乐趣。虽然军中对散兵队的要求不高,但同样也有相应的管束和条令,并非一味放任自流的。
他们虽然可用在协同战斗中,自行获取战利品和装备上的补充,但是同样被严格限制,不准无目的滥杀和缺少节制的过度破坏。
最初的时候,有人因此反弹过,然后被毫不犹豫的镇压下去,又有好些人不堪忍受或是排距约束,而因此成群结队的逃亡,然后又被追杀的部队,把成串的人头带回来,变成风中的悬示之物。
甚至一度有传闻,其中一些逃亡是受到鼓励的,用这些逃亡行为来练兵,锻炼部队的侦查和追索能力,于是剩下的人无论是什么理由或是想法,都逐渐习惯了这种常态,隐隐期待着有一天,能有机会被补充到各只辅军大队里去吃香喝辣的,乃至像正军三营的大爷一般,拿全额正饷和津贴。
虽然是位列军中第三等资序,连辅助部队名分都没有,只能在名籍上算成辎重民夫之类的散兵队,但是其中同样也有三六九等的细微差别。
当然,这并非日常名闻规定,而是他们内部自发形成的。
居于散兵队最上层的,无疑是将主作为辅助役从岭内带来的老人,其中甚至还有些一些来自婆罗洲亲藩的国人;
其次是岭外东南路延边的军镇辖下,所提供的壮勇;再着就是江西、两浙、闽中诸道就地征募的民壮;
然后还有江南那些被讨平的军镇旧属,因为某种历史渊源,主要是以润州、江宁以及对岸的江都一带人士为主;
又有过江后来自淮南本地,那些官军强行征发抓差的青壮丁役,归入新军右厢的麾下后,同样择选其中身健胆大的充入散兵队,为军下辅助杂役。
本来,这些淮南人才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最底层,但是现在取代了他们垫底位置的,无疑是那些新来的倭人。
捧着烤过的豆薯,就着野菜酱汤,吃的十分香,偶尔有几片罐装代肉,就千恩万谢的大喜过望,在供给上的需求和期望值,委实低得可怜。
用军中的老话说,这些倭人只消当作两脚牲口,来喂养就好了,给什么都吃,给什么活都肯干。
就是脑子有些愚笨和呆滞,沟通起来颇费力,学东西比常人慢上许多,须得多费些功夫,才能掌握简单的命令和操条。
因此,其中大多数人,也就充作苦力和炮灰的命而已,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倭人似乎还是食如甘饴,对上固然各种谦卑恭顺妥帖,对内则按照出身的地域,分作好多个小团体,相互竞争隐隐较劲别着苗头。
而对于南朝大多数军伍来说,这些倭兵相比其他的藩人出身,实在有些不堪大用。因此在帅司那里,听说到新军右厢居然愿意接收和使用,这些矮矬子之后,就又是遣送了一大批过来。
连带刚当上倭兵头领,还没有得意两天的黑岛仁,也产生了某种危机感,而亲自带人过去,用拳打脚踢的方式,好生“教导”这些新过来的同胞,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新军左厢的规矩,以免拖累大家。
……
刚夺下的宁陵城中,攻打焚烧过后的烟火味,还未散去,我就坐在了城衙里,听取各路的回报。
进入宋州之后,我用第一营和第二营,兵分两路的交替攻势,在境内几乎是势如破竹,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和妨碍。
或者说当地守军,根本没有考虑和防备到来自西面,自己大后方的攻击,那些烽燧哨垒,军城堡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几乎这么哄然而下,甚至连报信的人手,都没能跑出去。
直道我们一直打到宋州西部的宁陵城,才有当地官员和守军,得到消息反应过来,闭城瓮守,然后被火药桶轰开城墙的年久失修处,仅仅投入三个辅兵大队,就轻易压制了全城。
然后,我得到了高歌猛进之下,连州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