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是明律分院,顾名思义,就是一群学法论典的,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以此为跳板,直接通过科举进入诸如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之类的,从下层的事务官做起,或是转而从军,跟随底层军法官开始见习,走出一条曲线性的仕途来。
一些人会投靠亲长师友,成为幕僚或是佐官之类的角色,另一些人则一张同年培养起来的人脉关系,充当某种交通内外的节点,成为包揽司法的忪棍。我若亮出官身来,也可以招揽到一些人的。
至于最核心的政治和经济两院,我想都不会去想的,因为这两院又被称为小登科,他们实习的地方,直接在上城的那些署衙中,所谓最有前途的一群天之骄子,未来的政坛新星,或许就在他们之中。
仅次之的还有同文学院,也是京学里的一个大分院,里面也不仅仅是只懂嚼文断字的书呆子,而是作为朝野各个部门公文庶务的辅佐官,培养基地,也是一条不错的前程,是那些出身不够好的贫寒学子的首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才是科举的主力。
在场的生员,有五分之二都是这里的背景。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低层职位上积累一定资历后,寻机外放出去,以基层官僚副佐的身份,获得一个仕途的新起点。
虽然因为出身资历的局限性,奉诏入阁拜相是不要想了,但是各大部和大小九卿之中,获得一个主官以外的清要之职,还是有所可为的。
其他还有一些艺文、声乐科的生员,那就对我来说有些敬谢不敏了,虽然他们看起来很有才情也很有潜质,并且同样需要扶持和赞助人,只是对我来说我暂时不需要这些,不能直接增加生产力和战斗力的风花雪月之道。
没到场的还有一个比较生僻的理化分院,据说因为生员短缺师资不继的缘故,被撤废的呼声日高。
一番周游下来,我端着的东西还剩大半,却都已经冷掉了,正向端着回去换掉一些。
“国朝须得变革……先得求变与军中。”
突然一个敏感词,刺中了我的耳膜,不由自主的驻足停下来。听了一会才明白,正在说话的人,乃是一名京师大学中杜姓的武教导。
所谓京师大学堂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事实上,自创校以来就提倡的是,君子六艺齐全的复古之道,其中也括了让士生,掌握骑马射箭的强身健体本事,而相应的教导,也是从武备大学,直接交换过来的现成教官。
不过这位武教导,在一个未来的文官占据大多数的场合中,提倡军事改革什么的,真大丈夫否?
不过,看他脸色通红,似乎有些喝多上头,在周围一群表情各异的高阶生员,起哄和鼓噪中,似乎越说越得劲。
“国朝军中,暮气日重……”
“区区清远之介,遂成动摇根本的内外大患……”
“……北朝大争之世,求变求活……”
“岭内却擎制日深,纷扰不定……”
“虽有精工良器,却胜势日蹩……”
“与从速者,当先练长兵……”
他打着某个醉咯,最后道。
“古今南北皆然……”
这里也有长枪党?还是那种能夸夸其谈式的多能论者……我不由轻轻笑了起来,却有些意味寡然的,放弃了某种期待。
所谓长矛者,古今中外门类繁多不一而概,从马其顿长枪方阵,雅典式小方阵,到中世纪晚期的西班牙大方阵,瑞士小方阵,戚式鸳鸯阵,乃至近代的空心刺刀阵,都可以算的上是某种删改版本的变体。
各种战术和配备的方式,按照时代技术水平和地区的物产分布,不断演化着。之所以会让这些半吊子、局外人、门外汉之类的,产生这种看起来很美的错觉。
只是因为长矛的装备成本相对较低,只需一个铁尖和木杆,或者干脆就是一只斜削尖头的木棍,就能完成最基本的配备。
理论上让一群农民拿起长矛就能算,看似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想要训练他们分清楚左右和转向之类的基本队列,哪就是另一回事了。
起码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和体魄,才能胜任基本列队和行进的要求,而不是面黄肌瘦还没见到敌人,被风一吹就倒,或是没走多远就脱力趴下了。
然后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依靠集体的力量和信心,去面对迎面冲过来的敌人和马匹,又是另一个层次的要求,同样没有取巧的机会,只能靠一遍遍的反复训练,把基本的对应措施和条件反射,刻在他们的本能之中。
然后度过分第一次见血的紧张和伤亡之后,才能算是初步合格的兵员。
这还只是通常意义上防守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发起进攻,并保持基本的队列和批次协调,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此外还有各种地形的列队和配合,攻坚和野战上,大开阔面的线性战和狭小巷战之中的配合和掩护,同样也是需要葛忠贵投入和培养的。
因此政要按照这些标准编练磨砺下来,所花费的时间和投入,并不会比其他步战兵种的少。
因此在北朝那些藩镇军阀里,有一种最简便,最省事偷懒的做法,就是从百姓青壮中,坑蒙拐骗的招募或是抓差一群炮灰来,让他们配备最简陋的装备,比如削尖的木杆什么的。
然后送上战场在面对敌人的一波流中,死剩多少下来,就算是初步合格的兵员,然后再考虑补充进军队中,作为下一批之用。
理论上作为大多数的士兵,也是某种高级一些的消耗品,只要作为骨干的少量精锐和亲兵,能够保存下来,那些大小军头们就算损失再多人马,也能依靠地盘和人口苟延残喘或是重新卷土重来。
这般将壮丁当作消耗品的做法,也是长期以来长矛手或者说枪兵,被在大多数序列中,视为炮灰的重要缘故之一。
毕竟从炮灰到有战斗力的专业士兵,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几乎是尸山血海的淘汰下,给堆积出来的。
我的麾下正好有这么一群人,所以体验颇为深刻。
但无论如何战场之上,矛兵是不能作为单独兵种存在的,因为是战术适应面过于单调上的不足,需要搭配骑兵、射手、刀牌手等其他兵种,才能充分发挥资深的作用和战力。
按照某只一天三斤肉,拿起长枪就能短期成军,横扫千钧的灰熊猫式流毒,不是等军队后勤崩溃,或是等部下哗变吧,就是在战场上被人远远的吊射成渣。
毕竟……古典时代到火器时代的战争进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共通之处,无非就是训练,纪律和后勤而已。
所需要的只是时间,金钱和对手的磨练。
“杜士仪……慎言……”
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索。
却见人群分了开来,走出一些穿学军制服的人来,领头的人义正言辞的道。
“国朝广开言路,却不是让个人散播怨望,故作悚言之用……”
名为杜士仪的教导,似乎有些惊醒过来,眼神死死的盯着,方才极力引他话头那几名高阶生员,对方不由有些惊骇的后退几步。
“你欲何为……”
却被学兵领头重新遮挡住厉声喝道。
“还请体面些,不要再失仪……”
他脸色灰暗的放弃反抗,被架起拖了出去,显然是被人劝酒灌醉了之后,乘机引导着话题,散播不满破坏气氛乘机坑了一把。
而在他离场之后,那些人似乎什么事都没有一般,重新拿起他方才的表现和话语,作为新的笑柄和话题,我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第216章 散尽
虽然只是大学堂中最普通的学舍,而不是要用来惩罚违纪之徒的绳衍厅,更不是纠闻风纪的省身堂,多少给他这个教导,留了些许体面。
但对于杜士仪来说,却是真心有些绝望了,这些平日真切热诚的,口口声声杜教导的生员,会给他埋下如此一个陷阱,更别说那些打着崇敬的旗号,频频给他劝饮的人,或许早就怀了看自己笑话的心思了。
所谓行举乖张,言辞确凿。虽然国朝有在大礼堂中论事,不以言罪的传统,但那也就是针对送有司法办而言,并不包括两学的内部纲纪处分。
他不但武备大学堂回去的指望都没有了,就连眼下的差事,眼看也要丢掉了。须得知道,当初尚在武学之中,他就是以出格言论,而被人举发出首,变相发配到京学来,更何况他早就有被警告过,要谨言慎行的前科。
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从会场上带走之后,他作为教导在生员中最后一点面皮和清誉,也就这么没了,就算时候没有任何惩处,他不要想在教书育人了,能够发配到远洲地方上继续谋个教职,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或者事实可能更糟。
“莫要以为,你的妹婿是崔氏子,就可以肆意妄为了,这番他们也保不得你了。”
那名纠检风纪的学兵队领,临走前丢下的话语,还历历在耳。
所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给他重重的一击。从年会上带走之后,他准备了许久,乘着这个机会向那位大人,建言上书的打算也彻底落了空。
如此想来,他又似乎被某个策划好的阴谋所笼罩了,他隐约的有些感觉,有人不想让他出现在那些到场的大人物前。现在想来,那些生员一开始就围住了他,开始各种劝饮和讨好之言,确实有些过于殷情热切了。
他坐在窗格透入些许月光外的黑暗中,有些自艾自怨得想道。
虽然家世早已经破落,但是杜士仪的祖上,最早可以上溯到天宝年间,随但罗斯之败而流落域外的传奇人物杜环,作为襄城杜氏的分支,杜环在外域之地一生流离辗转了数千里,足迹遍布大食、大秦,乃至泰西和昆仑奴诸国,留了所谓的《三洲观行记》等著作,号称大唐史书中走得最远的国人,甚至超过了开国初年西天取经的玄奘三藏。
最后才在南部膳洲的安姆国(阿克苏姆王国)安定下来,当南海都督府的海外拓殖船团,在当地偶然遇到他的时候,这位杜环已经是人过中年,作为安姆国太后为少君礼聘的师长,在当地生活有年了。
据说杜环在当地破得摄政王后的礼遇和宠信,颇为言听计从之,因此他也成为那些海外国人,在安姆国奠定根基的重要纽带,甚至因此得到了一大片沿海之地,作为万里海途而来的国人栖身休养之地。
作为代价,南海都督府的海外船团主动扶持该国朝廷,帮助训练兵士,厘清官职、建城筑垒、开拓港口,大开贸易,乃至最后借兵助战,讨平国中那些桀骜不逊的诸侯和大氏族,重树王权,并借助王权的声张和拓延,在当地武装的护送下,将海贸生意深入到内陆去。
并因此奠定了国人在南部膳洲东部,后世名为赤海洲、赤海都督府的殖民政权数百年基业。
杜氏也自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于当地,后来安姆国一度内乱,其中一支后人辗转东归,为当时的南海公纳为世臣,才有了杜士仪这脉的源流。
打了杜士仪这一代不知分了多少房后,只剩下父母早亡的两兄妹,寄附在族里依靠公产提供的些许补贴为生,常年忍受那些族人的眼光和非议,同组的欺凌和取笑,好容易才熬到成年,考上武备大学堂有了独力的前程和出身,还让妹子嫁了同年中的好人家。
“十三娘……”
一想到他温柔淑贤的妹妹,又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