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7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窦太后惊呼一声:“怎会如此?何至如此?!”
  旋即她就低下头,说道:“快去叫薄氏来与哀家会面……”
  对汉家的太后来说,再没有比祖宗宗庙出问题更大的事情了。
  当年吕后临朝称制,尚且要时不时的谒拜高庙,靠着高帝的威权,压服不臣。
  说到底,太后之所以是太后,是因为她是先帝的皇后。
  太皇太后之所以是太皇太后,是因为她是先帝的母亲。
  离开了先帝,她们什么都不是。
  只是一个老妇人罢了。
  现在,太庙出事,无论如何,无论怎么收场,对东宫来说,都是噩梦。
  因为,这会让天下人对东宫产生疑虑。
  若这个乱子是因东宫而起的,那就更糟糕了!
  汉室虽然没有出现过对太后不敬的皇帝。
  但史书之上,却是屡现不绝的!
  远有郑庄公,近有秦始皇。
  皇帝是不会对太后怎么样的。
  但大臣们却未必了。
  窦氏永远都不会忘记太宗时期,那些元勋功臣们是怎么对付她与她的兄弟们的。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再次出现一个诸吕。
  元勋们简直就是拿着刀子架在她们姊弟兄妹的脖子上。
  现在,当初那批元勋是死光了。
  然而,新兴的功臣们,却更可怕。
  不久,薄太后就在宦官和侍女们的簇拥下,来到窦氏面前。
  在经过简单的礼节和寒暄后,窦氏拉着薄太后的手,道:“太庙有事,此哀家之过也,哀家无颜去见皇帝与群臣,请太后代哀家谢之!”
  事情到了这一步,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元王的子孙们跑去哭太庙。
  惊动太庙中供奉的太上皇神灵。
  先祖神明九泉之下冥冥垂视,必然已经洞察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
  那是谁导致了元王的子孙们去哭庙?
  无疑是她这个太皇太后。
  因为她迟迟不做决断,犹豫不决。
  导致元王的子孙们心怀怨怼,哭诉于太上皇灵前。
  此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们必然已经相互知晓。
  高皇帝、太宗皇帝的灵魂恐怕将要发怒了!
  这是窦氏现在心里面最朴素的想法和念头。
  也是当下社会人民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后必然的联想。
  汉人笃信人死后有灵,先祖们都在九泉之下,凝视和垂视着自己的家族和子嗣。
  袅袅升起的香火和供奉的血食,是让祖先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保灵魂不散的关键。
  而惊扰了先祖们灵魂安宁的人,哪怕在民间,也是大罪。
  至于皇室……
  天子必具太牢,以告列祖列宗,甚至必须对列祖列宗谢罪。
  而作为祸首和始作俑者的太皇太后。
  她的威权和脸面,在今天已经荡然无存。
  在汉家,东宫与未央宫之间的权力平衡的关键,在于东宫能狭先帝甚至列祖列宗的威权。
  皇帝不听话,太后可以强行命令他去高庙、太宗庙甚至仁宗庙面壁悔过。
  皇帝还不能反抗。
  反抗就是不孝。
  但,假如太后失德,则不在此类。
  “失德”这个词汇,无疑是古代中国政治家们发明的最佳词汇了。
  天子失德,要丢天下,甚至被放逐于四荒。
  譬如汤武放桀,武王伐商。
  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发生了无数次的臣子放逐国君的戏码。
  而太后失德呢?
  旁的不说,秦始皇囚其生母,打的就是太后失德的旗号。
  而在汉室,虽然提倡以孝治天下。
  但对失德的太后,大臣们是肯定不会手软的。
  为了避免再出一个吕后,祸乱朝纲。
  大臣们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逼急了,学一学刘兴居跟夏侯婴又不是什么难事!
  当年,刘兴居跟夏侯婴,可是逮着少帝兄弟推到一个小巷子里乱刀砍死!
  即使有忠臣持械护卫在左右,大喊着:天子在也!
  也不过是一起被砍成了肉泥而已。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窦氏甚至就是亲眼看到了那些忠于少帝的南军士兵拿着武器,拦在宫门前,拦在太宗皇帝车驾前的。
  此事,虽然还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
  但对窦氏而言,也已经足够了。
  “哀家从今往后,当避居修德殿……”窦氏站起来,巍颤颤的,仿佛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这永寿殿,太后就搬进来住吧……”
  “儿媳不敢!”薄氏立刻跪下来说道:“母后在,儿媳安敢有此望,且皇帝素来孝顺,必有所举措……”
  窦氏这才稍微安心了一些。
  对皇帝孙子,她还是很满意的。
  孝顺懂事,而且知道祖母的喜好,凡事都让着惯着。
  就连陈家那对逗逼兄弟,都在皇帝的管教下,变了个人,成为了国家栋梁。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让窦氏确信,自己的孙子肯定会向着自己。
  于是,她勉强笑道:“但愿如此……”
  但心里面却依旧没有底气。
  她拄着拐着,拉着薄太后的手说道:“即便皇帝不怪哀家,哀家心里也不好过……”
  “做刘氏妇,不能安宗庙,使祖宗安宁,社稷安康,这就是罪啊!”窦氏道:“哀家当闭门思过,修德养身,这东宫诸事,往后哀家都不会再干涉了,一切就交给太后去管吧!”
  “哀家只愿每日颂念《道德经》,为天下和皇帝在神明之前祈福……”
  “母后言重了……”薄氏确实是个好儿媳,非常孝顺,宽慰着说道:“母后承太宗遗德,佐先帝而辅皇帝,功在社稷,不可因此小过而退,不然天下人如何看待皇帝呢?”
  窦氏这才微微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哀家就依旧留居这永寿殿,但搬去西厢,这东巷,太后就搬进来,正好,哀家也整日无聊,闲暇之时,也好叫太后过来说说话!”
  “诺!”薄太后立刻就拜道。


第924章 从此朕既国家(一)
  刘彻驱车,带着文武百官,在军队的簇拥下,来到了太庙之外。
  太庙与未央宫的距离本来就不远。
  在事实上,整个汉室历史的前中期,先帝的宗庙,都是陈列于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宫墙之下。
  这是为了方便皇帝能时刻前往祖宗的宗庙之中,与先祖交谈,获得祖先的授权和力量加持,从而统治天下。
  譬如,汉书记载,宣帝即位初期,就常常前往昭帝的孝昭庙,经常整夜整夜待在孝昭庙之中,长跪昭帝衣冠前。
  这个举措的效果非常明显。
  不止使得霍氏不敢对其动手。
  而且拉拢了包括张安世在内的许多昭帝遗臣。
  霍光死后,霍氏的子孙们甚至曾经打算和计划趁宣帝夜宿孝昭庙时发动兵变,挟持宣帝,再行废立。
  但此事被宣帝所洞悉,兵变失败,霍氏被诛杀干净。
  从那以后,汉家才确定了“夜不入庙”,只能“待明而入”的制度。
  宣帝依靠着死了的昭帝,才稳固了自己权利,拉拢了大臣和贵族。
  但搞笑的是,宣帝一死,他的儿子元帝,就把昭帝衣冠出巡的必经之路肥牛亭赐给了大臣张禹做陵墓,从此昭帝衣冠只能绕道。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老刘家的皇帝们呢。
  对于祖宗其实不是那么尊重的。
  就像刘彻现在所走的这条御道。
  它是惠帝修建的,为了方便自己出入未央宫,前往长乐宫请安。
  但问题是,这条道路横亘在刘邦的高庙衣冠出巡必经之路。
  为了自己方便,老爹的衣冠出巡之路都能抢。
  这要放在礼法制度严苛的宗周时期,惠帝能被天下人的唾沫淹死。
  但在汉室,天子最大,天子没有错误(人主无过举)。
  所以,为了维护惠帝的光辉和伟大,就只能麻烦刘邦的衣冠挪窝了。
  于是,就有了原庙制度。
  将刘邦的衣冠送到了渭北的长陵,在当地给刘邦再起一座神庙,供奉其衣冠。
  顺便一提,想出这个主意和弄出这个制度的人叫叔孙通。
  再纯正不过的儒家巨头,哪怕是后世的司马光再怎么扼腕叹息,也不得不承认其儒家先驱的地位。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更是认为叔孙通是“儒宗”。
  认为没有叔孙通,儒家的传承,早就要断绝!
  乘着驷车,走在这条道路上,刘彻也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吾之叔孙生何在?”
  曾经,他确实不齿和不屑过叔孙通的私德和为人。
  但当了皇帝后,尤其是坐了四年天下后。
  刘彻的观念早已经改变了。
  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完美的圣人,也不存在那样的人物。
  周公尚且有恐惧流言日。
  何况其他人?
  尤其是儒家这样的学派,假如出现个所谓的圣人,那极有可能会发生灾难。
  无论什么思想和学派,甚至于宗教、党派。
  原教旨主义者,都是人类之敌。
  死抱着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不愿睁眼看世界,与时俱进,顺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的人或者学派。
  不是会害死他自己,就必定会害死相信他的国家和民族!
  反倒是叔孙通这样能随机应变,与时俱进,根据需要和现实,毫无顾忌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人,才是最佳的学派领袖。
  所谓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总之,在中国,不能给统治者跪下来唱征服,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的学派、思想和宗教,肯定会被统治者的刀枪教做人。
  这样想着的时候,刘彻的驷车,抵达了太庙门外。
  此刻的太庙附近,已经被军队围的水泄不通。
  两三千个火把,照的整个世界如同白昼。
  “恭迎陛下!”
  刘彻的车驾抵达,立刻引起了军队的山呼海啸。
  这欢呼声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就连长安城外的一些村落也都听到了声响。
  “长城城发生了什么?”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从床榻上翻身而起,打开房门,远眺远方。
  若不是汉室有着严格的闾里制度。
  所有的居民区,一到天黑就会落闸,严禁出入。
  不然的话,八卦党们真有种跑去宫墙下面,围观围观的冲动。
  而这也是刘礼和刘富的子孙们选择在平明之前,夜闯太庙,进行哭庙的原因。
  假如是大白天,姑且不说能不能进得去。
  就算进去了,下场也是恒定的——掉脑袋。
  没有比刘氏更清楚自己家族做派的人了。
  当年,高祖皇帝能对项羽说:请分我一碗,更能毫无顾忌的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统统推下车,丢给项羽。
  子孙后代,哪怕不如祖宗。
  也绝对不会受任何人的要挟。
  而选择在平明之前,进入太庙,则将风险降到了最低,也给了天子和自己都留了后路。
  只要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天亮以后,朝廷完全可以发布诸如天子夜谒太庙这样的新闻来堵天下人的嘴巴。
  最多,最多,民间的八卦党们能多一条议论和编排的趣闻。
  此刻,听到了天子车驾到来的动静。
  太庙正厅之内的十几位元王子孙,立刻就按照计划,匍匐在地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放声痛哭。
  太庙的庙堂上,烛光绰绰,供奉在太庙正中的高座之上,用着木架支撑的太上皇衣冠空空如也,宽大的袖袍,舞动的九旒,无风自动。
  仿佛那位驾崩数十年的刘氏先祖的灵魂,正从九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