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姜仁善


第一章 女人的野心越大越好

前言

我和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容器?
当我整理长达七年的美国生活,准备回到韩国的时候,我又去纽约出差了。我在饭店前台结算住宿费,饭店职员突然喊到,“希拉里!”也许是上院议员希拉里·克林顿来这里举行宴会活动。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跑了起来。
我看见了刚刚走出饭店大门,即将上车的希拉里。蓬松的发型,绿色的套装。通过希拉里,我看到了“挑战”和“苦恼”、“变身”和“成长”。虽然没说一句话,没拍一张照片,但是离开美国之前我还能亲眼看见希拉里,我还是感到很快乐。我兴奋地叹了口气,重新回到前台,饭店职员双手交叉,问我,“希拉里是不是很有风度?”我想,能够如此打动别人的心灵,那肯定是有风度的人。
2005年7月初的某一天,我很早起床做好采访的准备。那天,我要采访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我反反复复修改采访提纲,等待着采访的日子。突然,桌子上的手机在震动。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打电话的人是国务部负责宣传的职员。
“仁善,真对不起。伦敦发生了恐怖事件,赖斯长官取消了上午的全部安排。”
我精心策划好几年的采访就这样泡汤了。我苦苦等到了回国之前,曾经消失的机会又没有到来。想到赖斯,我会首先想到“清晰”和“自我锻炼”。她是那种只要有机会,从来都会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我作为华盛顿特派员工作的时候,希拉里虽然是初选,却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上院议员,而且我也亲眼目睹了她成长为有力的候选人的过程。而且,我也关注了赖斯从学者到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最后变身成为国务卿,发展为美国社会新领导人的过程。
面对这两个人,我常常思考一个人所具有的“胸怀”和“力量”。托记者职业的福,我有幸接触过很多人,经常会想“这个人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当然,能够扩展到何地,能够坚持到何时也是问题。
每个人都是无法预知大小和真相的容器。倒入滚烫的水会不会破碎,从两米高的地方掉落会不会破碎,究竟是勉强盛得下一勺酱油的小碗,还是能够容得下十瓢水,如果没有实际去验证,终究是不得而知。我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此外,这个容器还会随着努力有所改变,所以越发不知深浅。也许这就是人与人相处的乐趣吧。
我在1999年夏天离开首尔。其间只带着三个旅行箱和笔记本电脑,七年来辗转于哈佛大学、伊拉克、华盛顿等地,最后又回到了首尔。无论是哈佛大学、伊拉克战争,还是华盛顿,都是最令人烦恼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世界最高教育机关哈佛大学和世界最强国家的首都华盛顿,这两个地方就不用说了,如果不是超级精英,根本活不下去。伊拉克战争的现场也是最极端的现场,那是粗暴的战争空间,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暴露在外。
七年的漫漫旅行,我遇到很多人。通过我和我见过的别人的体验,我感觉“造成差别”的是“想象力”和“勇气”。只有想象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才能够去追求。其次就是勇气了。为了实现某种东西,必须自觉担负起危险和负担。然而勇气和想象力就如同肌肉,闲置不用就会变得衰弱,而且很难锻炼。
我看着那些人锻炼勇气和想象力,然后加入推进力和集中力,终于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看着写着,最后就有了这本书。回到首尔,我又略做补充,那就是“人性美”。看到有实力有能力的人表现得谦虚而温和,我常常会感动。这是必须有所超越的别样世界。
当你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强调从希拉里和赖斯的生活中学习到的几个方面。
首先,确立“关于幸福和成功的我的标准”。如果使用他人的标准评价成功和失败、幸福和不幸,人生绝对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只要职场上司瞪瞪眼睛,立刻就会陷入不幸,这样的生活不可避免。
其次,要想获得成功,那就选择困难的工作。职场生活初期,有位前辈曾经说过,“如果感觉公司里的事情简单,再也没什么可学,那就离开”。直到现在,我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主动选择困难工作的“挑战”。我们通过挑战才能成长。没有挑战的人生索然无味。啊,无论如何也要选择自己感觉有意思的工作。
最后,要用失败也无所谓的信念武装自己,抛弃渴望成功的希望。就像穿上合脚而结实的皮鞋,内心也会变得踏实。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乐观的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我就要解开盛有故事的包袱,告诉你七年来我在地球那边积攒的故事。
2006年5月 姜仁善

1、无所顾忌地暴露你的野心(1)

因为年轻时知道的东西不多,所以遇事很难做到慎重。年轻人勇于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却能够获得成功。几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
——赛珍珠(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可能的事情,完全可行的事情不是梦想,而是“计划”。梦想、野心、欲望,既然想要拥有这些,那就干脆选择看似实现不了的东西。不管你梦想有多大,别人也不会说什么,说不定还真的实现了呢。
如果有一天你吐露了原本认为荒唐的野心,有人听完你的话之后牵制你,或者恐惧你,那就等于是承认你有做这件事的能力。以后你就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事实上,我们很少看见有人说:“我的欲望非常强烈。”即使能力超群的人,到了决定性的瞬间也会出人意料地说“我原来没什么欲望”,这会让我感觉很伤心。
每当这时,我就会问:“那你为什么如此努力呢?”大部分人都会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难道是做秀?不过总比没有野心强吧。只是不习惯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我们还是无所顾忌地暴露自己的野心吧。
丽兹·罗曼·加勒曾经写过《哈佛女人》,现在已经绝版了,很难找到。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奉劝那些担心将来如何生活的后辈阅读。这本书出版于1986年,美国和韩国的读者都不怎么关心,所以逐渐就被遗忘了。我们都希望自己出色,希望自己成功,但大多总不能如愿。《哈佛女人》这本书列举了很多事例,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出色,为什么不能成功。
197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营学院(HBS)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了10%,所以这是个“纪念碑式的”年份。女生考入HBS最早从1963年开始,经过短短的十二年,女毕业生的数量就跨过了10%的门槛。2000年以后,美国名牌医科大学或法学院的女生比例有的接近半数,有的已经过半。相反,经营学院依旧是女生比例很低的领域。即使在2006年以后,美国一流经营大学的女生比例依然保持在30%的水平。每所经营大学都想方设法留住优秀的女大学生,最后才有了这样的结果,然而与医科大学和法学院相比确实非常萧条。
美国社会的最高成功神话来自企业。如果早早成功,并且成为首席执行官(CEO),就会拿到普通美国人辛勤工作一辈子也挣不到的年薪,过着无比滋润的生活。
这样看来,竞争非常残酷。对于家庭和职场并重的女性来说,企业和经营大学没有多少吸引力。变化剧烈的企业环境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为了育儿临时休息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即使马不停蹄地竞争都不能确保胜利,何况是休息几年重新回来,很难保持以前的竞争力。
我们再回到名为《哈佛女人》的书,这本书的英文原题是“像我们这样的女人”。1975年的HBS女毕业生堪称美国企业经营者候补军团中的最高女性候补,十年之后,丽兹·罗曼·加勒对她们进行了追踪采访。当时,丽兹·罗曼·加勒在《华尔街日报》的波士顿分局上班,为了写作这本书,她辞掉了记者工作,成为自由撰稿人。丽兹·罗曼·加勒开始逐一会见HBS毕业生。
无论你毕业于哪所名牌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学位都不能成为成功和幸福的保障。事实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拿到社会上照样发挥作用,这种期待本身就很荒唐。相对于风狂雨骤的世界,学校是“温室”、“实验室”,也是“真空管”,从那里学来的东西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教科书也是如此,只能在教室里起作用。
HBS女生跳进无异于密林的企业,努力工作。然而在依旧为男性文化主宰的企业里,就连这些穿过HBS窄门的优秀女性都不得不进行着恶战和苦斗。通过她们的事例,作者似乎要揭示这样的事实,直到当时美国的企业仍然是对女性不友好的世界。尽管现在的美国企业还不能说是“亲近”女性的职场,但女性工作环境已大有改善。
作者从采访对象中挑选出六名,进行集中追踪,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能够压倒能力、婚姻和性格的最重要成功因素,就是渴望成为“首席执行官”的野心。比起那些只知道埋头工作的人,决心“成为社长”的人最接近首席执行官的位置。换而言之,比起那种认为“干好交给自己的工作就行了”的安逸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追求超越的思想更能有效接近目标。
当我读到这部分的瞬间,忍不住“啊”地喊了出来。现在想想,这样的观点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当时的我却非常新鲜。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想法是“不要处心积虑成为什么,只要干好交给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为什么要死皮赖脸呢”。
我周围有很多人都以这样的方式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比任何人做得都好,所以别拿不相干的事来烦我”。这里说的所谓不相干的事,就是与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生活”,比如徒增疲惫的公司集会、口是心非的团结大会等等。
社会整体氛围也认为,露骨地暴露对权力、地位、金钱的野心很浅薄,所以人们很容易被这种氛围说服。但是,没有任何目标,只是重复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也算不得令人骄傲。
努力做好交给自己的工作,无限扩大自我满足,显得精明强干,也许可以感觉自己非常正确,其实仅此而已。如果不知道自己正走向哪里,结果只能原地踏步,否则十之八九会走到想象不到的方向。
所以说,“目标”非常重要。所谓目标,就是对于未来惟我独有的图画,同时也是站在未来的高度赋予现在以意义的灯塔。对于“我为什么活着受这样的苦”的疑问,不能满足于“为了吃饭和生活”的回答。当你想到受苦是我们走向某个地方的道路上必须承担的义务,意义就会自动产生了。
《哈佛女人》这本书敲开我的心灵之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作者也是通过采访才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加勒原来在《华尔街日报》波士顿分局工作,有一天,公司要求她去纽约工作。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但是,加勒犹豫不决,因为她的丈夫在波士顿刚刚成为律师,两个人刚刚在波士顿扎下了根。
当时,报社还没有没有过女性分局长。加勒最终没有接受公司方面的建议。后来,她这样写道。
“我害怕冒险,我害怕失败,担心婚姻生活出现问题。所以我不是‘我一直相信的那么有野心的人’。”
这个最后的句子让我黯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