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喜欢你的兴趣爱好(1)
张锐/任羽中
大一的时候,课程不紧,时间充裕,然而我却也见到不少大一的新生,看上去忙忙碌碌,可一年下来回头再想,却感觉不到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对于大一新生的这种感觉,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高中三年,就好像是在黑夜中走路,只能看到远方一点灯火(高考),就向着那个方向走去,心无旁骛。然而等到终于走到灯火辉煌的地方(通过了高考),却突然发现这个时候天亮了,于是周围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远处也没有灯火了,这个时候反而不知道往哪里走了。
于是我觉得大一是寻找你的“终身伴侣”的最好的时间——呵呵,请不要紧张,我说的不是找女朋友,而是说要寻找到你的终身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个人的心灵是否丰富、孤独是否必然寂寞、劳累了一天学习或工作后是否必然陷入无聊与疲倦,其实都和这个人是否有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兴趣爱好无需特别、无需神秘、无需高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能够通过享受你的兴趣爱好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灵魂的宁静,那么你就去喜欢吧。
在昌平园里被我苦苦寻觅最终如胶似漆的两位终身伴侣,一是读书,二是摄影。
昌平园里好读书。回想起来也许是她的地理位置所致,长城的凝重,皇陵的肃穆,还有昌平园一楼图书馆里岁月陈旧吱吱呀呀的木地板,让我拿起一本书可以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不停歇。其实大一的心态也最适合读书,高中三年看到无数想读的书却因为高考所迫而不能畅快的读,进入大学以后看着教授在黑板上列出的长长的书单上陌生的名字而产生出对知识的敬仰,都促使着我不断的读书、思考、写作、再读书。记得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列出了半年来认真“读完”的书,薄薄厚厚共有20本,平均一周一本。
大一新生读书,有可能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拼命地捧着经典,囫囵吞枣,想把经典尽快读完;一是只看专业书籍,想迅速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
经典当然不可不读,但不一定要早读、快读。经典因其深邃、隽永而成为经典,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往往也很简练、抽象、晦涩。对于专业根底浅薄的大一学生而言,读书应该循序渐进,不应求快求多,对经典的阅读要目标明确,知道要看什么、想看什么的情况下再投入时间与精力。而只专注于专业书籍的坏处则在于,大一读书的视野仍然应该放宽,目光太窄其实不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保持对无关专业的书籍的好奇心和“翻翻看”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假如说读书是我理性的选择,那么摄影则能满足我感性的需求。最早继承了老爸的一个70年代末购买的与我同龄的海鸥相机,我便开始通过镜头在荒凉之中寻找美丽,最终还以一组十三陵的图片获得了昌平园摄影比赛的一等奖。
(三)喜欢你的兴趣爱好(2)
张锐/任羽中
摄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直接激发了我对于绘画、电影、广告、雕塑等其他视觉艺术的兴趣,同时也促使了我日后对于旅游、摄影的狂热。说实话,在来到北大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摄影慢慢地把我带进艺术的殿堂后,我就发现艺术对于一个人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能够让人对美更加敏锐,而美总是与创造性的表达联系在一起,因此你会发现艺术才是人类创造性最集中表现的途径。因此一个人培养起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不知不觉地也会培养起对创造和美的感觉。当人们总是用“艺术”来形容一些人把一些事情创造性地做到了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那些能够把自己专长的事情做到“艺术”层次的人,其实他们都很有艺术的感觉和创造的才华。甚至现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专门为高级金融和管理人员设计的通过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培训来开发右脑,提高创意水平的高级培训课程。
了解艺术必须要了解艺术的历史,否则你很难深入地去评价那些在特定情境之下的美的表达,而了解艺术的历史,你会对整个人类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演变有一个特别维度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社会的角度,也会使一个人在看问题时有更广阔的视角。总之,加强艺术的素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任羽中:张锐/任羽中
下了飞机就被送到离昌平县城还有十公里的“北京大学200号”,校区周围全是玉米地;开完见面会后,北京的同学就叹道,咱们全班都是“牛人”;听人家嘴里蹦出来的一串一串的英文,我知道自己再不能睡懒觉了;大学第一节课无聊得惊人,但是舅舅写信说,你必须适应老师的风格;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到期末的时候,《世纪风》选我做“十佳作者”。
(一)一定不要怕辛苦张锐/任羽中
随着最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旧的校园已经容不下那么多蜂拥而来的学生,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校区”,而这些校区一般还处于建设过程中,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所以原本憧憬着美丽校园的学生进来之后都特别失望。
其实,生活条件差一点没有关系,寝室里条件太好了你可能就不爱去图书馆了,但如果因此带来信息的闭塞,那影响就大了。假如你也必须在分校生活,那么请你一定不要怕辛苦,不要老呆在屋里不出去,要尽可能地多到学校本部去听讲座、泡图书馆、拜访教授,甚至哪怕只是看看最新的海报,否则你会失去好多机会!
北大虽然在扩招问题上非常克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95级到1999级的文科大一新生还是被送往远在昌平乡下的一个废园。在这个周围都是玉米地的荒凉的园子里,我们要度过一年的时光。
地方的偏僻当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想去银行就必须跑二十里路到县城,比如没有互联网。但对我最大的考验还是心理上的落差。在第一次全班同学的见面会上,有十几个女生上去都用英文做自我介绍,听得我都傻了。坐我旁边的一个北京的同学当场就叹道,这班上都是“牛人”啊。
我既不擅言辞又没有参加集体活动的习惯,与形形色色的学生干部选举、社团招新当然没有关系。可以想见,在这个只有600来号学生的小小的“熟人社会”里,我必是边缘人物。而最开始的两周课程也比较无聊,原本以为北大的老师都是满腹经纶口吐莲花,结果第一节课,听着那个老太太呶呶叨叨,我简直难受得要命,觉得还不如我们中学的老师讲得有意思。
于是我很想家,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了。此外还产生了两个念头,第一是转系,我强烈地认为历史系的学生都过着故纸堆生活,那才适合我;第二个念头是厌烦北大,觉得北大的学生怎么都这样能说话,看来清华“行胜于言”的风格更值得向往——非常有趣的是,我后来认识一个清华的朋友,他在开学的第一周烦透了清华的古板作风,决定回家重新考北大,火车票都买好了——当然在上火车之前他改变了主意。四年之后,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大清华主义者,每次见面都要和我抬杠,而那张废掉的火车票,现在还在他的皮夹里。
我把我的失落和想法写信告诉了舅舅,希望他会支持我。很快,他的回信来了。
(二)舅舅的两封信(1)
张锐/任羽中
羽中儿:
你好!收到你9月9日的来信已经几天了都没给你回信,一是由于我工作太忙,二是由于佳穗姐已经到北京去看了你,妈妈也给你写了信,我对你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虽然你在信中流露了思家的情绪,但我对你还是充满信心的,对于一个心态比较平稳的有志者来说,一时的不适应只会是暂时的。调整自己心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觉得你应该是能很快调整过来的!
想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古至今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离开家乡而成功的,也没有一个人不思念家乡,这是个一般规律。所以说“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乡十二时”。我只希望,你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想到,你不是孤立无援的,亲人们都在关注着你,支持着你,这一点上你是非常幸福的。作为一个男子汉,你应当多一点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在关键时候,应当有咬牙精神。舅舅从十二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经济又十分困难,受到了多少人的白眼,可说是小小年纪受尽人间的几多煎熬,有些事情可能是你一时难以想像的。但是我总相信一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丈夫,应当有非常之志,付出非常之劳,然后才可建非常之功。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想到的总是“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唐代诗人李咸说:“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成就事业,就应当有这样一种精神!
至于说到班上党员同学多,由于资阳的特殊情况,你没有可能发展成党员,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一个人入党,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真有那样的人把中学入党当成一种“优越”,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多大的出息的。你现在没有写入党申请,可以先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要在业务上冒尖,再通过实际行动来争取入党,这不是达不到的事情。我入大学之前,班上不少人已经是有多年党龄的同学,但是,在我的同学中,真正有出息的反而是后来入党的同学。我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我的学习、我的工作终于在全年级拔了尖,成为了“学习标兵”,所以大二就成为了全年级首批发展的学生党员。要知道,一个党要有生命力,必须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进自己的组织。那么,你就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证明自己是“最优秀分子”,这样的党员才是有带头作用与影响的,万不可为入党而去争取入党。
其二,关于你自己觉得内地的外语教学水平和沿海有些差距,自己的水平和别人差距较大,这可能是客观实际。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可以努力赶上的。我上高中时,我们班的同学比我多学三年外语,结果后来成绩好的还是我们几位后来者。关键是,你一定要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在心理上尽快地调整过来,要有战无不胜的信心和勇气!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舅舅的两封信(2)
张锐/任羽中
祝秋祺!
舅舅
1998年9月20日
羽中儿:
你好!真没有想到前封信没有寄出,就收到了你所报告的一些喜讯,陈佳洱校长、任彦申书记对你们的接见和鼓励,葛兆光先生的赠书,这些都是值得祝贺的事。我感到十分欣慰。
你想转专业的问题,我想先是把现在的专业学好,学扎实,然后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先多了解一些情况,等春节回川后再谈此事,到时我也将到北京问问朋友。你相信舅舅是比较开明的,同时,也是十分理解你的。但是,对于你对北大的一些认识,我觉得还太肤浅。不正确认识北大,将对你未来有极大的影响。你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昌平,仅仅是北大分校的大一教学,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出现一些问题非常自然。事实上,北大的历史和成就,远非中国其他任何一所院校所能比拟,特别就文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