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冲我大吼大叫,还将能抓到的东西使劲往地上砸。那一刻,妈妈从宝宝你的身上看到了妈妈自己……猛然间,妈妈觉醒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那以后妈妈便对自己坚决地说:“为了孩子,我一定要改变!”
所以,是孩子的行为教育了这位妈妈,让她想到了那诺言。于是艰难的自我改变过程开始了。
从那以后,宝宝,每当你惹妈妈生气时,妈妈还是想大发雷霆。但每次妈妈会先到一边深呼吸,缓冲坏情绪。然后尽量用柔和的语调和宝宝交流。一开始,妈妈很勉强。但是妈妈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只是妈妈还不适应。
不知道有几个妈妈能够走出这一步,又有几个妈妈能坚持这样做下去。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有勇气和决心这样做下去。当父母自己改变了,孩子的改变就很自然。
起初,宝宝对妈妈这样的改变也颇感意外,觉得妈妈有些陌生。但是这种陌生没有疏远我们彼此的距离,反倒融化了我们之间的冰峰。渐渐地,妈妈就真的把这个多年的坏脾气给改得差不多了。宝宝见妈妈不再像往常一样气冲冲的,宝宝也变得讲道理了……此时,已经不是哪一个人在进步,而是宝宝和妈妈一起在成长。
最后这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妈妈做了这样的总结:
通过自身的验证与实践,如果妈妈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后,请尽快改正吧。为了孩子我愿改掉一切缺点,哪怕再难也阻挡不住我坚定的信念。千万不要错过早教这一良机,给孩子和自己留下任何遗憾。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土壤吧,因为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明天!
确实,和孩子共同成长,痛并快乐着。
因为孩子而学习新知识:除了理念和个性上的成长,因为孩子,我们父母有了很多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同样,知识的学习和成长无论对父母和孩子都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父母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是逼着孩子练钢琴。我在讲座时有很多父母都提出了这个问题。由于我对音乐教育没有研究,没有办法给出好的解答。但是我实地观察了很多痛苦的小琴童的状况,有一个使他们产生厌恶的普遍原因是练习过程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我发现如果有一个妈妈和孩子一同学习相互交流,孩子练琴的自觉性就高,效果自然就好。下面就介绍一位和孩子共同学钢琴的妈妈。
这位妈妈在女儿四岁半时发现她在幼儿园见老师弹钢琴就会非常专注地看。于是便开始给孩子报班学习。但和别的没有音乐基础的妈妈不一样的是,这位妈妈决定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练琴。事后谈及这个初衷,这位妈妈觉得有些无奈:“我要是不懂,就没法辅导啊。”确实,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一个直接动机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这位妈妈后来选择了老师“一对一”的教学,这样,费用就会高很多,教的频率只有每周一次。这位妈妈回忆说:“孩子毕竟年纪小,有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孩子记不住,我便负责做记录,时间长了,老师讲解的时候,女儿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上前用更简单的话再讲一遍。”
“除了能够辅导孩子,和孩子一同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相互理解比较的同伴。”这位妈妈事后回忆说。
女儿能和我一起学习,感觉动力十足,经常要求主动练习。有的时候我不想练习,女儿就告诉我说:“妈妈不练,我也不练,跟我较劲。”由于要上夜班,所以妈妈每天只能抓紧早上孩子上学前的一段时间督促孩子练半小时左右的琴。原来孩子经常不愿意练,不过有了妈妈这个对手之后,每次练习都非常认真。
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用自己的学习态度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位和孩子一起学钢琴的妈妈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不会,或者弹得不好,女儿不仅会给我指出来,而且容易不听我的。所以,我只好努力学,争取做一个勤奋的妈妈,给女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6年以后,女儿考出了钢琴六级,而妈妈却考出了八级。最后爸爸也被感动了,决定买一架高级的钢琴,让这个家庭时刻充满母女快乐的琴声。这个家庭不仅因为孩子学习钢琴而提高了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全家都享受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
孩子迟早会离开我们独立。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在这几年因为孩子去读大学纷纷进入了空巢期。有一位父亲因为女儿出国读大学,伤心不已,在一开始的两个月连进入女儿卧室的勇气也没有。我也在想象这一天的到来。我想到了那一天,尽管会伤感,我还是会泡一杯茶到孩子的卧室里独自坐一会儿。摸摸他睡过的床,翻翻他留下的书籍,看看他成长的照片,我会默默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宝贝,你让爸爸更加懂事,你让爸爸又有了一次美妙的成长机会。
孩子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也是对一个旧生命的救赎。爱默生曾经说过:“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世主,为了吸引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来到人类的怀抱。”当孩子来到你的怀抱的那一刻,心里就默默地说:“孩子,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当孩子离开你的那一天,但愿你的心里除了伤感还有感恩。
第一部分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规矩和爱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几乎每个父母会认为做规矩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确实,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规矩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结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给孩子做规矩。看上去这样做是因为爱,实质上这是在用爱的名义亵渎规矩的神圣。反之,也有不少父母以规矩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愤怒。这不但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伤害孩子的心灵,这同样是对规矩的亵渎。所以做规矩难,归根结底就难在我们不能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这种缺乏理性的爱终究会玷污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一个人若是只知道疼爱孩子,却不忍心去管教孩子,这样的人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父母。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圣经》上是这样说的:“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所以正是因为爱孩子,我们才管教,甚至鞭打。管教和规矩是出于爱。你若是一味不忍心,你的爱就变质成了溺爱。溺爱是害也是恨。正如《圣经》的《箴言》中所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没有理性的把持,人那浅薄的爱如窗外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孩子是自己的最爱,但是当孩子让自己生气时,对孩子的爱马上就敌不过自己的怒气。其结果就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做规矩,动辄怒吼暴力。这样的爱只存在孩子可爱的时候。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圣经》中对爱的定义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的定义中竟然有八个“不”字,从“忍耐”开始,用“忍耐”结尾。所以真正的爱是对自己的克制,对他人的忍耐。
严格地说,凭情绪做规矩和不忍心做规矩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若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也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规矩。
所以为了爱,你要忍心给孩子做规矩。为了爱,你也要忍着情绪做规矩。
第一部分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的根源是爱。所以在谈规矩之前,先要来简单谈谈一个人认识爱的发展过程。
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但爱是一门需要学习,且需要一生学习的功课。人生要经历三个爱的阶段,学习三门爱的功课。这三门爱的功课分别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爱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经历的是爱的初级班。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爱、体验爱。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感受到了就对他们产生依恋。心理学家发现这个阶段婴儿能否感受到足够的爱,建立起健康的依恋会影响一生的情感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还是通过单向地接受来理解爱。慢慢地我们进入了爱的中级班,因为我们开始学着分享爱。这个阶段爱的特点是给予和得到的平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谈恋爱,最高的境界是你拥有我,我拥有你,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如果我想拥有你,而你却不想拥有我,甚至想拥有别人,我就痛苦万分。有时候,甚至双方的爱有那么一点不平衡、不同步,恋爱的过程就很痛苦,因为中级班的学生所能懂的爱只是给与得相平衡的爱。
当你开始为人父母时,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要升入高级班了。高级班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充满理性的爱。仅仅给予就让你有足够的幸福。在这里你和爱的真谛更近。在生活中,曾经见过很多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原本不曾想要孩子,有的是因为还没有享受够自己的青春岁月,有的是因为对孩子根本没有感觉。但是意外的怀孕让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将有孩子的现实。奇怪的是,当孩子呱呱坠地,他们整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情不自禁的巨大变化。他们突然对孩子变得很有爱心,甚至为了孩子可以放弃原来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例如,一个每次出门前都要精心化妆的女士可以转眼变成一个不修边幅、眼里心里只有宝宝的少妇。这样的转变是进入爱的高级班的开始。
这样的转变虽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值得有太多的自夸。首先,这一切的变化不是我们靠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宝宝太可爱了,使我们本能地不得不去爱他们。其次,这样本能的爱若没有理性的加入不会持续很长。当你的宝宝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你爱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在生活中,我常听到一些沮丧的妈妈这样说:“恨不得没有将这个小孩子生下来!”她们的孩子这时往往才两三岁,因为开始不听话了,妈妈就受不了了。这样的抱怨虽然有情绪的因素,但也说明这些妈妈身上对孩子无私的爱已经开始淡化,恨却在渐渐蔓延。所以,孩子虽然把父母送到了爱的高级班,倘若父母自己无法用理性加固原始的爱,父母的爱仍然会回到中级班甚至初级班的状态。
回到中级班的父母虽然爱孩子,甚至为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爱好,但是这样的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中级班的父母只能享受可爱听话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时光不会超过两年,因为当孩子两岁的时候(甚至更早)就开始反抗了。以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演变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斗争的痛苦历史。其实让孩子事事都听你的,你就是想占有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你非但不能欣赏,反而会因为孩子不让你占有而痛苦甚至去打击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
第一部分 真正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