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作dna-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时间拉长一点儿来看。 

    科技的发展固然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脚注,但是上半叶的波澜壮阔,还是思想与文化的实验。 

    如果横轴是二十世纪的时间,纵轴是发展的高度,那么,我们先画一条人文发展的曲线。这条曲线的起点很高,却以逐渐缓慢的速度上升,到世纪末则形成一段盘整的高原期。 

    我们再画一条科技发展的曲线。这条曲线的起点很低,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升高,终至世纪末的高峰,很显著地超越了人文曲线。 

    科技曲线的高度,短期内不会突然降低;人文曲线的高度,短期内也不会急剧拉高。所以,这种消长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然而,不论科技曲线在接下来的世纪还会如何升高,我认为:人文曲线会逐渐脱离这段盘整期,往一个新的临界点拉高,突破。 

    甚至,我认为:随着这两条曲线的延伸,到二十一世纪末的时候,人文曲线一定会再度高过科技曲线,完成一个两百年的轮回。只是两者的绝对高度,届时都已经提升到另一个境界。 

    我这么认为,因为我相信物极必反。 

    也因为我相信人类的进化在于人文。 

    也因为我是一个出版者,尤其,书的出版者。 

    我相信:因为有出版,所以,人类前后代之间的智慧才得以传承,同代之间的智能才得以交流,结果和其他动物出现不同的进化。 

    所以,出版是人文最初也是最后的保存,出版是人文最根本也最尖端的推展。 

    我相信出版在二十一世纪可以发挥的作用。 

    那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下个世纪里,这种保存与推展会如何进行呢? 

    网络以及多媒体的整合,会给出版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 

    自十一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来,出版的形态,历千年而大致如一。但是在这个世纪,却要有些剧变。 

    如果我们只是在担心未来新形态的出版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平面出版,那是把变化给简化了。 

    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变局。 

    托佛勒按人类创造财富的体系,把文明的进程,归纳为第一波农渔文明;第二波,工业文明;第三波,信息文明。 

    出版也可以作类似的归纳。 

    第一波出版,着重写作者个人的思想与创意。如同农渔文明,虽然十分原始,却也十分基础。 

    第二波出版,强调出版的团体分工,以及通路与促销。如同工业文明,会高度发展,但也出现许多污染。 

    第三波出版,在载体的变革下,进行以视听效果为主的多媒体整合。如同信息文明,虽然今天看来已经相当便利,其实仍十分粗糙,只是发展的潜力无穷。 

    人类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不会就此不需要公路和厨房。所以,信息文明出现之后,不表示工业文明和农渔文明就要绝迹。同样的,第三波出版成熟之后,也不表示第一波出版和第二波出版就要淘汰。 

    只是重点有别。 

    未来,就重点的顺序而言,第三波出版排第一,这是时代的需求和特色使然。 

    第一波出版次之。因为这和人类的根本需求有关,和思想的本质有关。这种需求和本质永不褪色。 

    第二波出版有一部分会转化为第三波出版的形态出现,整体而言,则大幅减弱,难以构成下个世纪的特色。 

    其间,也许会有一些反向或负面的例证出现,但不足以动摇这一归纳。 

    第三波出版和第一波出版,以形态而言,南辕北辙;就本质而言,却异曲同工。 

    同工于两者,都必须回归人文的本质。 



附录:一个出版者对二十一世纪的想法(2)


   字典和百科全书,一定要随载体的变化,而以新形态来呈现。字典和百科全书应以视听效果为主的多媒体和网络为载体,来呼应未来的时代需求。这是第三波出版的代表。 
    但是,没有人文精神,就建立不了相称的内容与数据;没有相称的内容与数据,方便而绚丽的科技载体,只会导致直接的淘汰。 

    因此,在第三波出版上,科技和人文,有着最遥远也最接近的距离。 

    许多巅峰的哲学思想或文学创作,白纸黑字可能是最好的出版形态。这是第一波出版的代表。 

    这种创作,是最深邃、最精炼的人文,独立于载体的变化之外。结果,第一个可能是,文字以外的载体,根本无法完整地替代或解释;第二个可能是,正因为太过深邃和精炼,所以其他载体随意将之稀释一些,就可以当作另加表现的创作源泉,转化为其他形态的出版,包括多媒体和网络。 

    不论哪一种可能,第一波出版的人文精神,都因为科技的对比或辉映,而重新凸显其生命与价值——只要人文的精神足够深邃。 

    在二十一世纪,我认为透过第三波出版,可以为人文做一些推展;透过第一波出版,可以为人文作一些保存。 

    不论推展或保存,都需要时间。 

    发展科技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省时间。 

    所以,科技有助于我们进行最快速的推展或创作,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最缓慢的保存或研究。 

    生命复制或生命再造的科技,从某个角度来看,都是人类为了延长时间所作的努力。而这些科技在下个世纪一定有成熟的发展。 

    未来,就算我们用不着生命复制或再造,仅仅是其他科技的发展,也会节省太多的时间。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足够我们善用。 

    我们对时间,不必急促。 

    我们应该比较优裕地看看自己的环境和空间,想想如何迈出下一步。 

    发展科技的另一个目的,和空间有关。节省我们使用的空间,扩大我们移动的空间。 

    网络使得我们在虚拟空间里方便地接触世界各个角落;未来的超高速飞机,则将使我们在真实空间里更方便地接触世界各个角落。甚至,宇宙飞行工具会让我们开始方便地接触外层空间。 

    出版者需要符合这种空间的节省与扩张,让读者更容易、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宇宙。 

    我们先不谈宇宙,只谈地球。 

    这需要多元语言的途径,需要多元文化的精神。 

    今天,不论在网络或真实世界里,英语独大。但这种独大,只是一种过渡。 

    理由有二:一、科技发展下去,应该方便,而不是妨碍多元语言的使用;二、通过英语来接触世界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所跨出最原始的一步。越过这个原始的接触阶段,我们会渴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人种与语言。这个时候,仅仅一种语言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不论这种语言在现实上有多么强势与方便。 

    因此,未来如果有幸,如果愿意,我们有机会拥抱一个更加多元文化的世界。 

    不同的文化,最难拥抱,最难尝试。我们看看多少同一源流的文化之间都有这种困难,就可以明白。 

    但,只有当我们愿意拥抱各种文化的时候,才可能拥抱各种新奇与可能。 

    参与多元文化的开拓,需要这份胸襟。 

    拥抱多元文化的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感情与认识。 

    了解自己的人,才了解如何拥抱别人。所以,一个出版者应该了解:在人文的范畴里,本土化就是国际化。 

    参与多元文化的开拓,需要这份视野。 

    胸襟可以开启视野,视野也可以扩展胸襟。 

    胸襟加上视野,是开放。 

    在科技的发展下,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文化的认知,既然都会出现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必然需要对人类、世界,以及宇宙,重新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定位。 

    这是我相信人文曲线在下个世纪会再度上扬的另一个理由。 

    然而,这些相信都基于理论推演。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因为有变量,所以特别要看我们如何努力。 

    所有的出版者也都是读者。 

    因此这篇文章也是一个读者的一些想法。 

    我们不只是即将告别一个百年,也是告别一个千年。 

    我们即将进入新的科技历程。 

    我们期待新的人文开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