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企业,会设定不同的策略。其中之首要,就在于企业成长的策略。
你要一个企业的年成长率是百分之三,看来静若处子;还是年成长率百分之三十,看来动若脱兔?
企业给外人的观感与形象由此而来,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也因此有别。
我接手过一个企业的经营。当时很多人给我建议:千万不要成长太快。成长太快,老板还是会要求你有更高的成长率,总有满足不了他的一天。况且,太快容易摔倒。相反,如果慢慢地成长,每年都有进步。虽然进步一点点,但毕竟有进步,你自己轻松,老板也满意。
我选择了前者,最后果然因为走得太快而摔倒。
但是,如果选择后者,真的就会没事吗?
我听说过一个案例。在一个企业集团里,有一家公司永远只要在同业里排名老二,即使有第一名的实力也不抢先。理由是:如果抢到了第一名,那就成了明星企业,容易成为别人的标靶。永远的第二名,就像鸡肋,不会被人放弃,也不会被人眼红。
这可是个很不错的自保策略。但是,不求第一的心理给自己从内部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最后,这家公司还是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到底要选择百分之三,还是百分之三十的成长步伐,其本身并没有一定的优劣、对错。
重要的是这种选择要符合环境的条件。环境需要稳扎稳打的时候,却硬要快速成长;环境需要更上层楼的时候,却硬要原地打转,都同样危险。
这种选择也要适合属性。
如果你认为你适合动如脱兔,那就不要克制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克制得多了,会生病。但是要记住,既然喜欢动,就不要随便摔倒,摔倒了就不能动了。起码有段时间不能动。因此要动中求静。
如果你适合静如处子,那就谨慎地保持自己的力量,每一步跨出去都顾盼自雄,无懈可击。但是要记住,不要落于一潭死水。死水就是雕像,而不是处子了。因此,要静中求动。
不论哪一种选择,总要忠于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长期的方向所在,前后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信奉动如脱兔的人,摔倒了,要一声不吭,拍拍灰尘,扎扎伤口,继续再朝目标挺进就是。
信奉静如处子的人,要不随别人的鼓动而起舞,稳定而持续地迈进,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故事
在高层主管的层次,考虑各种成长策略的时候,有时候会涉入许多就事论事以外的因素。或许,简单一点儿说,就是政治的因素。
看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比较清楚。
明朝末年,戚继光因为在东南沿海扫荡倭寇的战功,而调到北方戍边,对付蒙古方面的威胁。戚继光主要采取彻底击退的策略。出击的时候,他力求一举肃清,让对方不敢再犯;防守的时候,他大修长城,研发各种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从长期着眼来巩固防线。如此,戚继光威名远播,北方平定,十数年不见烽火。但因为长久不见烽火,一来累积不了战功,无法封侯进爵,二来重要性容易为人忽视,结果日后因“不宜于北”被贬调广东。
李成梁是当时另一位名将,镇守辽东。他的策略和戚继光完全不同。对付女真,他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另一方面不求一举清除,反而要给敌人留下一点儿退路,以便自己随时有仗可打,有战功可以累积。结果,关外烽火不断,他不但战功一再累积,爵位最高封了伯,并且也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栋梁,没人能动其分毫。
到底是戚继光聪明,还是李成梁聪明?
戚继光虽然在张居正死后就立刻失势,吃到自己不会当官的苦头,但是今天大家不但记得他是一个为明朝保持了一些元气的大将,他的种种练兵心得,甚至连他所发明的“戚继光饼”,都流传至今。
李成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红极一时,却也因为他以夷制夷,欲擒故纵的策略,最终养虎为患,致使努尔哈赤崛起,不但统一女真部落,更进而夺得大明天下。
历史不过二三事,总是重复而已。
企业里的情况,也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机关难免要算,以夷制夷,欲擒故纵,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李成梁只是运气不好,碰上努尔哈赤这个大清朝的开国之君,否则,他的机关不见得算得不对。
话不能这么说。这要看我们的根本立场。
以夷制夷,或欲擒故纵,如果出发点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只是我们一时不得已的妥协,当作一种过渡的手段来使用,那是一回事;如果出发点是为私而不是为公,目的是为了挟敌而自重,那又是一回事。
因此,你要选择戚继光的策略,还是李成梁的策略?
怎样选择才算聪明?
请问你的良心吧。
止谤莫若无辩
越高层的人,当然就越容易得到掌声——不论这些掌声是由衷的,还是另有目的。
然而,掌声之中,不免混合嘘声。所谓:“誉之所至,谤必随之。”
因此,职位到了一定层次之、或是工作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果之后,必须对“谤”有个对应之道。
中文里,谤之前常加一“毁”字。毁谤相连,十分贴切。不是先毁后谤,就是先谤后毁。
毁谤的着力点有许多:工作能力、男女关系、金钱操守、忠诚程度等等,不一而足。不变的只有一个原则:真正使得上力的毁谤,一定是当事人最引以为傲的强点,而不是弱点。因此,越是自持男女关系清白的人,别人越会在这方面罗织你的罪名;越是金钱操守高洁的人,别人就越会在这方面做文章。
道理很简单。一、你最强的地方,正是你最不备的地方。二、这样莫须有地攻击你,你才会激动、抓狂,乱了脚步。
毁谤的本质和作用正是如此。
毁谤的实际作用和功效,又可能多大呢?
看历史上的例子。
袁崇焕是明末唯一可以抗清的大臣。纵横关外的努尔哈赤唯一的败仗,就是在袁崇焕的手里。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栋梁,明朝却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不但抹煞了袁崇焕卫戍疆土的功劳,反而把他定成通敌的叛国之徒,结果公开凌迟处死。袁崇焕被弃市的当天,北京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人人巴不得生啖这个叛贼的血肉。
毁谤的捏造空间和可能效果,都在这个例子里发挥到极致。像袁崇焕这样的人,怎么能想到别人会拿他的忠贞来做文章?又怎么可能得逞?然而,就是事实。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因此,很多人乐此不疲。
看袁崇焕的例子,应该对毁谤的本质有所体会,因此必须淡然处之。
对我自己来说,最受用的是弘一大师说过的一句话:“止谤莫若无辩。”
无辩。
有一位朋友不太同意。他说:“这句话很高明,不过我还是要看别人谤的是什么才能决定要不要辩。”
但,无辩就是无辩。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辩。
你在乎的,你不在乎的;别人夸大其辞的,别人凭空捏造的;影响有限的,影响严重的。甚至,性命交关的。无辩就是无辩。
只有无辩,才能体会到无辩的作用。
功遂身退
人攀登高山,总要有下山的一天。也好比人上了舞台,就总有下台的一天。这是自然的规则。
企业的兴衰如此,人事的变动也是如此。所以,高层主管的重要课题不在如何更上层楼,而在如何功遂身退。换句话说,上台上得漂亮固然可喜,下台下得漂亮才见功力。
但,“除却巫山不是云”,上了台的人,很难有这种认识。因此,下台总是被动的状况居多。这种时候,不妨有一些心理准备。
第一,不要回头。对准备上台的人来说,舞台在前方,盯着舞台是应该的。对下台的人来说,舞台在脑后,所以,不要回头眷恋,否则只会骨碌骨碌滚下去。
第二,自信。下台最惊险处,却在不惊险处。暮霭四起,四野无人。这种寂寞是最大的考验。但是,你如果真正热爱表演,那你应该相信自己永远都会找到一座新的舞台。所以,下台只是登台的准备,不下这个舞台,怎么登下一个舞台?
第三,自处。有时候,光有自信也不行。机遇不配合,你就是找不到另一个华丽的舞台。因此,要懂得自处。自处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的工作相处。
要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工作的本质和表象区分清楚。
我们究竟是热爱歌唱,还是热爱舞台?还是只爱在大舞台上歌唱?万一实在找不到舞台,是否可以就在街头,就在旷野中高歌呢?
自处之后,才能平静。
第四,平静之后,才懂得善用助力。助力有两种,有正面帮你的,有负面帮你的。两种都要善用。运用得好,别人从背后推你一把,还正好可以助你跳上另一个舞台。运用不当,别人好心拉你一把,却正好把你拉进一个水沟。力量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怎么运用。
一定要在舞台上才能歌唱的人,一定要急着上台的人,很容易把助力用拧了。要唱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唱,不唱也可以欣赏别人表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观察到助力的运用。
不过,这些都是说来容易。究竟之道,还是趁我们在台上的时刻,甚至还没上台的时刻,就先想好这个台要怎么下。由于主动,我们下台的时候才能比较不回头眷恋,才能轻松地欣赏一下别人的表演。至于要不要再上一个新的舞台,也就成了操之在己的一个课题了。
急流勇退,是一个关键时刻的智慧。
功遂身退,则是一个全盘布局的智慧。
高层主管,看的是大局。应该有这种智慧。
下台的品位
有两件事情,一直让我过去深有所感,但又总是不很明白。
两件事情都发生在一九九○年。
第一件,是日本相扑选手千代富士的故事。
千代富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相扑界的霸主,所向披靡,对日本相扑运动的发展有极大贡献,所以他退休时拿的特别退休金高达一亿日圆,(另外还有私人收到的断发仪式金三亿日圆)当时都是破纪录的。
千代富士身为横纲的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位年轻明星,叫作贵花田。也就是日后改名为贵乃花,也成为横纲的那一位。
一九九○年的春季大赛,千代富士与贵花田交手,输了。而千代富士在输了那一役之后,隔天就宣布他要退休了。
我虽然很佩服他那种急流勇退的精神与气魄,但有一点却不很明白。当时千代富士还在盛壮之年,虽然年轻后辈追上来,胜了他一场,但是他为什么不再拼一下呢?他是不是也太缺少拼搏的精神?他到底是为什么只凭这一役,就一叶知秋地知道自己要走下相扑场所的时间到了呢?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一九九○年底。
曾经如日中天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议题,引起党内的不满与重选党魁的挑战。撒切尔夫人没把挑战者放在眼里,仍在国外开会,也没有特别拜票、拉票,结果投票下来,虽然以二百零四比一百五十六票领先挑战者,但是差了两票没有把挑战者击溃,而需要再有第二轮的投票。
撒切尔夫人回国和党内其他人士开会,讨论过后,她宣布退出第二轮投票,实质上等于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当时我也很不明白,第一轮是她轻敌,并且只差两票,她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呢?她为什么就一叶知秋地知道自己要走下政治舞台的时间到了呢?
这两个不同领域的高手的下台之姿,让我印象深刻。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