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作dna-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对手的重要


我们需要朋友。我们也需要对手。
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来最好的鼓励,对手则可以从理智上带来最深的刺激。善用对手的刺激,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为什么朋友反而不能?
两个理由。
一、朋友是“并肩作战”的。并肩的人,只能观察我们侧面的一边而已。不容易看出真正的弱点,所以也谈不上如何建议强化你的弱点。
对手不是要和你正面冲突,就是要从背后杀你个措手不及。不论从正面攻击还是背面偷袭,他们的观察最全面。
对手发动攻击的时候,必须针对你的弱点,来展现他们的所长。所以,光是从他们的攻击中,你就可以体会他们最强的是什么,而你最弱的又是什么。
二、有时候,朋友也会看到你的一些弱点。然而,弱点就是疮疤,指出一个弱点,就是揭一个疮疤。朋友都太珍惜与你的友谊,不舍得伤了你的感情,破坏你们的来往,所以,朋友往往最不可能实话实说。指不出你的弱点,你也就学不到本领。
何况,朋友都是免费的。免费的知识,来得太容易,不容易珍惜。
所以,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朋友,在知识上需要对手。有一个相互比较、竞争的对手,往往可以带来可长可久的成长。
孟子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很多人没法这样看待对手。由于对手和敌人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甚至一体两面,所以,对手也很容易引申为仇人。如此这般,看待对手的时候,首先就混杂了情绪。
敌人和仇人的一切,当然是不好的。哪有向敌人和仇人学习的道理。
不少人在碰到对手的时候,首先是不屑,觉得对手的东西不怎么样,然后是愤怒,因为发现这不怎么样的家伙竟然有很多人喜欢,甚至还威胁、超越自己,最后则发展到不能在他面前提到对手的只言片语。
其实,越是敌人和仇人,可学的东西才越多吧。对方要消灭你,一定是倾巢而出,精锐毕至。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也就是传授你最多招数的时候。敌人为了激怒你,伤害你而使出的一些下作手段,不是任何其他老师能教你的。
所以,如果你有个对手,很强的对手,你应该打从心底欢喜。就像每天要照照镜子,你要每天都仔细盯紧这个对手,好好欣赏他,好好跟他学习。
而最好的学习,永远来自于你和他交手,被他击中的那一刻。


为受伤而叫好的时刻


学武的人,都要懂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别人的拳头和刀子是怎样舞动的。即使刀子最后闯入空门,刺进身体,也一定要看个清楚。看清这一次,下一次就多一分保命的机会。
在武的世界里,这是性命攸关的问题,不能马虎。在文的世界里,看起来牵扯不到生死问题,所以容易轻忽这个道理。然而,注意对手的每一个动作,其道理及重要性是完全相通的。
最好的学习,永远来自于和对手交锋,被他击中的那一刻。最重要的,是在被击中的那一刻,千万不要因为痛苦、紧张、愤怒而乱了手脚。你要懂得在痛苦中品味另一种快感:终于有一招是你无法招架的,可以好好揣摩一下其中的奥秘。往往,伤得越重,体会越深刻,越可能重新锻炼自己,改造自己。
所以,我们被击中的时候,不但要沉着,甚至要冷静到因为自己被击中而暗暗叫好。
从表面上看来,你从对手身上得到的学习机会,没有那么直接、明显,然而,光是承受他带给你压力的这件事,就是很珍贵的机会,日后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
多年前,我接任一个公司的经营。因为清理一些合约问题,所以和一个原来相识甚至可以说是朋友的人产生了立场和利益上的冲突。他采取了很激烈的手段回报。黑函、电话骚扰源源不断,公司上上下下被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刚开始碰上这种事情,当然争执得面红耳赤,我不知道如何反击,也不知道如何自处。但是随着他的攻击火力越来越旺,上的课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我也就逐渐掌握如何应对。大约一年之后,我可以很轻松地把所有的攻击不当回事了。他看我居然不为所动,也就停火了。
停火一阵之后,他约我在福华饭店吃西餐。
见面第一句话,他说:“郝明义,我可是非常看得起你。我没有因为你身体的不方便,没有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没有因为我认识你的太太,而对你有丝毫手下留情。我该发动的攻击,都发动了。我对你可没有放水。”
我对这个在年纪上算得上前辈的先生,也欠了欠身子,表达了对他的谢意。
我的确应该感谢他。在日后又遭遇到一些类似的状况时,若不是他给我上了一些基础训练,我不可能那么淡然面对。
人世间的事情,大多谈不上真正的深仇大恨。主要不过是立场的冲突罢了。一旦双方的立场有所转换,利益和冲突的因素也就会转变、消失。所以,不要随便把对手视为敌人或仇人而带进太多情绪化的东西,这样我们才可能冷静地观察对方,客观地审视自己。
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交手的过程中学到东西。


更上层楼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如果说三十岁之前的第一个阶段,是靠我们的努力与劳力来工作,那么三十到四十岁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就要靠专业与经验来工作了。
简单地说,如果前面的阶段是在基层里磨练,现在则是可以更上层楼、向一个更高职位挑战的时候了。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可以进入这个阶段?
从主观上来说,要进入这个阶段,大致能够体会到以下几件事情:
1。你已经在工作的技能上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工作相关联的上下游环节是怎么运作的,都已经相当明白。
2。即使没主持过,也参与过一些重要任务。这些任务中,有成功的,更有失败的。成败经验可以七三开,但绝不能没有失败的任务。没有失败的任务,表示你对这个工作的探索还不够,在这个工作上接受的训练还不够,体会也还不够。
3。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掌握,换言之,已经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强弱所在。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
4。懂得观察别人的工作,可以体会竞争对手的强弱所在,以及对方在工作上出招的意义及其作用。
5。要有自己承担失败的准备。
6。有信心也有准备组织团队内部运做,以及这些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协调。
7。对自己更上层楼之后可以做些什么不同于别人的事情,大致已经有设想与看法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更上层楼的充分条件。另外,还有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就是机会。
然而,机会之出现,有其因缘,不是受个人意愿左右的事。读章回小说,经常看到“怀才不遇,抑郁以终”的人物。怀才没有一定要遇的道理。大致可以比喻为买奖券不一定会中奖的道理。
我听过一个很好的说法是:“机会是一个怪物,一个头发长在前额的怪物。所以要抓住机会,跟在它后面跑是没有用的。你一定要等在它的前面,看它过来,就当面一把抓住。”
所以,机会不能去追寻,而只能等待。只是这种等待有时是很漫长、很寂寞的。但如果对自己有极大的信心,就不怕这种漫长与寂寞。
等待机会,诸葛亮当然是最潇洒的代表;左宗棠,则是最颠簸的代表。清末的名将里,左宗棠几乎是在最后才亮相的,他在长期为他人做嫁衣、当幕僚的过程里,对自己登台的机会还能一直保持最挑剔的选择,真是精彩。


机会和“类职位”


机会和爱情,有些相通的地方。
每个人都憧憬一见钟情的相遇,震动心灵的相知。然而,真实世界里的状况,大多不是如此。
没有百分之百美好的机会,也没有百分之百不堪一试的机会。如果面面俱到,毫无风险,就不足以称之为机会。机会的魅力,就在于从百分之九十九的黑暗之中,看出那百分之一的光明。
所以,最好的机会,往往就是最可怕的机会。
就一个要脱离基层、或是更上层楼的人而言,要有心理准备:要接受机会,就是要接受不可能的任务。
越好的机会,来得越不会轻松、容易。道理很简单,轻松容易的事,人人都会抢着要。人人都要的东西,通常不会轮到你。
你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准备接受一个叫作“类职位”的东西。
“类职位”指的是:一种接受起来有些别扭的职位。通常,这种职位不是带着一个临时发明出来的名称,就是被告知这个职位只能存在一定的时间。
凡此种种,你可以感觉到领导又要在短时间里利用你,还对你不是那么放心;似乎有一定授权,但是又可能随时撤走、收回。这些都可以称作“类职位”(广义来看,当然所有的职位都是“类职位“)。
在一个企业、或是上司的立场,提出“类职位”的想法绝对是可以理解的。当他提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时,他当然乐意看到在一片避之唯恐不及声中,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说:“我来!”他的直觉虽然告诉他可以让你一试,但是等他稍微冷静一点儿时,理性却不免怀疑:“此何许人也?”
于是,你很可能伴着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接下一个“类职位”。
常常,有人在这个时候会抱怨。或是抱怨上司既要交付他这么重大的任务,又不肯充分信任他、支持他;或是抱怨自己已经抱着当炮灰的准备上场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等等。等他的抱怨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干脆下了“你们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卖命”这种结论。结果,任务和职位果然就都不可能了。
这样的抱怨,就好比一个已经要杀上前线、捐躯成仁的人,却因为别人送行的晚餐准备得不够丰盛,而裹足不前。
还记得“叶公好龙”的故事吧。一个号称对龙情有独钟的老先生,等到真正的龙受了他的感动而现身的时候,他却受不了这种刺激。
机会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追寻机会、等待机会、把握机会,但是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机会真正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却可能又受不了风雨中带来的泥泞。
我很感激: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很多机会,也接受过不少“类职位”。想起来,那些经历总是甜蜜的,也是关键的。


起步的三个注意


机会终于到了,你终于可以凭仗自己累积的专业与经验来工作了。这真是人生最美妙的经验之一。
这个时候,有件事一定要反复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如何和别人有所不同。
绝对不能因为这个机会得来不易,所以就采取守势,因循一些所谓保险与安全的方法。如果保险与安全的方法行得通,以前比你有资历的人,就更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轮不到你。
思考做一些和别人不同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区隔”。你必须把自己的定位与区隔,和别人清楚地划分开来。这种划分,有两个原则可以参考:策略上,一定要和别人反其道而行;技术上,一定要紧盯别人。
换句话说就是:设定自己的定位,一定要对自己有最大的信心,找一个最特别的利基①,不必和任何人走同样的路子。但是,在执行这个策略的时候,你在方法和技术上则要吸收所有人走各种不同路子的精华,取其长而补其短。否则,你空有最特别的构想,却没有行动的能力。
毛泽东有句名言:“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