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故事大道理-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圆满完成任务的士兵杜瑞松前去连长办公室复命时,颇感意外的连长居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做完那七件事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可以说,即使不能完成任务,他也不会怪罪这位下属,时间问题倒是其次,关键是申请醋酸盐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不计其数的申请者“惨败而归”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你就没想到不可能吗?”愣了半天之后,连长终于问道。
“不可能?怎么会不可能呢?这是你交给我的任务啊?而且我也已经向您保证了会完成。”杜瑞松回答道。
“我知道这件事很难办,所以早就准备好了听你的任何借口,不想……”
“借口?”不等连长说完,杜瑞松很惊讶地重复道,“我没有想过要找什么借口,我只想怎么把醋酸盐要来。”说到最后,杜瑞松几乎在自言自语了。
“我知道了!”连长忽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道,“正因为你没有想过找借口,你才办到了这件事!”
后来,从不为失败找借口的莱瑞·杜瑞松一直升到了上校。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寻找合适的借口上,借口再好,也改变不了你“没有成功”的结局,而且一旦养成习惯,你就难免会一事无成。
30.享受成功的过程
这个人常常自嘲是“倒霉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朝着哪个目标努力,他都没有成功过。过了几十年被失败陪伴的日子之后,他终于发自心底地感到了上天的不公,于是,他决定去问上帝到底怎样才能成功。
翻山越岭,他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见到了一位钓鱼的老者。他走过去问道:“老人家,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成功吗?我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滋味,我非常想尝一尝。”老者看了看他,便把手中的鱼竿交给了他。等他钓上一条鱼来时,老者对他说:“每天都能钓到鱼,你就成功了。”
他非常不满意老者给他的答案,于是接着往前走去。又走了一个月,过了几条河,他见到了一位正在树林里打猎的中年人,又向他问道:“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吗?”中年猎人摇了摇手中拎着的新鲜猎物:“每天都能捕获野兽,这就是成功啊。”
依然不满意这个答案的他又向前走去,穿过森林,穿过沙漠,最后终于见到了上帝。
“怎么样才能成功?”他忙不迭地问上帝。
“就像你这样。”上帝给了他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这样?”他迷惑地反问道。
“是啊,”上帝慈爱地回答道,“我的孩子,这一路走来,你见识了无数人与物,无论胸怀、眼光、智慧都大有长进,这就是成功啊!如果仅仅把成功定义为一个结果,你就很难享受到成功的真正滋味,只有把过程化作成功的一部分,你才能时时刻刻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啊!”
结果的成与败,只是一瞬间。如果仅享受结果,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只有把整个奋斗过程都享受一番,我们才能长久地生活在希望与满足中。而且,过程本身不就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31.居里夫人和镭
居里夫人从理论上推测到了新元素镭的存在,但是巴黎大学的董事会却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人员,因为她无法用事实来证明这一点。无奈之下,坚强不屈的居里夫人只好把校内一个无人使用、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棚子当成“实验室”。然后,她把从矿上收集到的沥青矿渣用大麻袋运回,便开始了伟大的发现之旅。
当然了,实验室里的“设备”简陋得无与伦比,一口煮饭用的大铁锅、一根粗棒子以及一些必要的试剂和试管便是居里夫人全部的实验家当。而用那根粗棍子不停搅拌锅中煮沸的沥青液体,便是她的整个实验过程。她期待着自己石破天惊的那一刻,所以在整整四年中均不辞劳苦地工作着。最初两年,这位日后震惊全世界的化学家干的其实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接下来的两年,才是她试验的初衷——分析沥青溶解后的分离物,也就是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实验室”外面那8吨堆得像小山似的矿渣终于变成了此刻她面前器皿中的这一小点液体。居里夫人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些液体结成一小块晶体(镭)的时刻。可是等啊等啊,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原本激动不已的她感觉越来越沉重——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她4年来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的最后结果,居然只是一小团污迹!
夜深人静的时候,疲倦至极又失望之至的居里夫人回到了家,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入睡,她不甘心,她想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要能找出自己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这么在意了。可是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它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想要的镭啊!”居里夫人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着。忽然她眼睛一亮: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镭,凭什么自己这么肯定镭是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没准儿,那一小团“污迹”正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啊!
想到这里,居里夫人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朝实验室跑去。结果还没等开门,她便从“实验室”的墙缝里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发现”——白天器皿中那毫不起眼的污迹,此刻正在黑夜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镭!”居里夫人惊喜地叫了出来。没错,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看到障碍就意味着已经偏离了成功目标,可如果只盯住成功的招牌,我们也难免会与之失之交臂,因为时常注视自己、反省自己也是必要的。
32.为什么不竭尽全力
某青年海军军官走进海曼·里科弗将军的办公室,将军接见了他。坐定之后,将军请他挑选任何他所希望讨论的领域进行谈话,青年军官选择了时事、音乐、文学、海军战术、电子学等。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将军一直在注视着青年军官的眼睛,并不断地问这问那。当青年军官被问得瞠目结舌时,将军微微一笑。顿时,青年军官明白了将军的用意——自己挑选的这些自以为懂得很多的问题,看来都知道得很少,更何况其他的呢?
正当青年军官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时,将军又问道:“你在海军学院的学习成绩怎样?”
“在820人的年级中,我名列第59名。”这个问题让青年军官稍稍释然了一点。诚然,这个成绩还算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有刚才的教训,他的语调和表情依然很谨慎。
“哦,那你竭尽全力了吗?”将军微笑着反问道。
“没有。”青年军官摇摇头回答道。显然,他希望通过这个回答透露给对方两个信息:一是自己很谦虚;二是自己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谁知将军根本不买账,说:“哦?那你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
立刻,青年军官窘得无话可说了,是啊,自己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之后,他便沉默着退出了里科弗将军的办公室。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青年军官一直把老将军的那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竭尽全力”。凭着这种精神,数年之后,他成了美国的第三十九任总统,他的名字叫做詹姆斯·厄尔·卡特。
即便不求成功,当你以最大的热忱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或者将做的事情时,成功也会不请自来。最起码,你会获得一种了无遗憾的幸福。
33.天才的“基因”是什么
所谓天才,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这个观点,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专门研究天才的科学家所认可的。可是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里克森博士却根据某个实验推翻了这一点。
实验是法国凯恩大学的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和其同事在不久之前共同进行的,实验对象是一位名叫瑞格·盖姆的数学天才。瑞格·盖姆有着超常的计算能力,他能够在数秒内计算出一个10位数的5次根;在同样短的时间里,他还能够计算出一个2位数的9次方;而在被要求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时,他能毫不迟疑地讲出精确至小数点后6位数的答案。
佐瑞欧·马佐尔博士的实验过程,就是在这位数学天才进行计算表演时,对他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精密的检测。通过运用正电子放射层X线照相术,佐瑞欧·马佐尔发现:与常人相比,瑞格·盖姆在计算表演时的大脑活动部位多出了5个。由于可以使用这种额外的记忆区,所以他可以避免发生常人易犯的计算错误。由此看来,所谓天才的“特殊基因”似乎的确是存在的,可是我要告诉你,现年26岁的瑞格·盖姆并非生来就具备这种超强的计算能力。20岁时,他还是一个与常人没什么两样儿的普通青年。20岁之后,他才接受了一位专家的训练:每天都进行4个小时的记忆练习。只不过短短的六年时间,原本与常人无异的他便成了人人惊叹的数学天才,这,不正是“天才”非“天生”的最好证明吗?
除了上述实验之外,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及同事还对瑞格·盖姆进行了他所不熟悉领域的技能测试。结果证明,他根本没有任何不同于常人的表现。
看来,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努力,任何人都可能拥有这种因为“长期工作记忆功能”而产生的天才表现。事实是这样吗?阿里克森博士通过对只能记住7位数字的普通人训练一年,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都可以记住长达80至100位的数字。
而匈牙利的拉兹罗·波尔加及其夫人,也用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西洋棋比赛,而他们,却把3个经过严格心理训练的女儿培训成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西洋棋大师。
“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阿里克森教授总结说,“那种貌似天才表现的‘长期工作记忆’,是能够通过训练刻意培养的。”
所谓天才的“基因”,就是天才们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与全身心投入。做到这一点,平凡的我们也终会撞开天才的大门。

第五章 努力与收获(6)
更新时间2010…7…26 14:46:53  字数:4165

 34.让理想转个弯
他从小就有个理想,那就是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自从有了这个理想之后,他每天都坚持写作。而且,每次写完之后,他都会拿着自己的文章看了又看,改了又改,然后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社、杂志社。可遗憾的是,他虽然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章,而且自己也觉得写得不错,伯乐却始终没有出现过——所有的报社、杂志社都从未发表过他的文章,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给他寄过。不得不说,这让他既难过又心寒。
很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收到了来自他投稿最多的那家报社的一封信。可是当他欣喜若狂地打开时,却发现那不过是封退稿信。被泼了一盆冷水之后,深感灰心的他打算自暴自弃了。稍稍清醒一些后,他发现那封信中有一个对他的小建议:“你每次投递的稿子我都看过,这么多年来你始终如一地投稿,由此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将很难在写作这方面有所成就。不过,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注意到,你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向书法方面发展,可能会更好,也比较容易成功……”这几句话引发了他的深思,最后,虽然他依然热爱写作,但还是决定:放弃写作,改向钢笔书法进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