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32.7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昺于严刑(1) ;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2),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3)。《诗》曰(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5),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6);接舆避世(7),箕子佯狂(8);田常为乱(9),阖闾擅强(10)。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11)?
[注释]
(1)䲡:见 15.3 注(21)。(2)将圣:大圣。参见《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何晏《集解》及邢昺《疏》。(3)视:通“示”。(4)引诗见《诗·大雅·烝民》。(5)神:见 15.11 注(20)。(6)孔子拘匡:见 25.11 注(1)。(7)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他装疯避世,因迎孔子之车而歌,故称接舆。有人说他姓陆,名通,字接舆。(8)箕子:见 8.15 注(8)。(9)田常:即田成子,也作田恒、陈恒、陈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公元前 481 年,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姜姓的齐国政权完全被田氏所控制。(10)阖闾:见 11.4 注(8)。(11)本章韵脚:刑、秦、成、冥、倾,耕真通转(“秦”属真部,其余属耕部)。治、使,之部。受、愚,幽侯旁转。白、博,铎部。仪、化、过、何,歌部。治、时、之、疑,之部。明、行、纲、王、良、匡、狂、强、殃,阳部。名、生、成、贤,耕真通转(“贤”属真部,其余属耕部)。
[译文]
那些立说的人说:“荀卿及不上孔子。”这不对。荀卿被迫处在乱世,身受严刑箝制;上没有贤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礼制道义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办成;仁人遭到罢免束缚,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在这个时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谋划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参与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蒙蔽而看不见什么,贤能的人遭到拒绝而不被接纳。既然这样,所以荀卿抱着伟大的圣人的志向,却又给自己脸上加了一层装疯的神色,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愚昧。《诗》云:“不但明智又聪慧,用来保全他自身。”说的就是这种人啊。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赫、门徒不众多、光辉照耀得不广的原因。现在的学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遗留下来的言论与残剩下来的教导,也完全可以用作为天下的法度准则。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经过的地方社会就发生了变化。看看他那善良的行为,孔子也不能超过。世人不加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为荀卿没有遇到时机啊。他的德行像尧、禹一样,世人却很少知道这一点;他的治国方略不被采用,反被人们所怀疑。他的智力极其聪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唉呀!贤能啊!他应该成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纣,杀害贤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接舆逃避社会,箕子假装发疯,田常犯上作乱,阖闾放肆逞强。作恶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祸殃。现在那些立说的人又不考察实际情况,竟然相信那些虚名;时代不同,名誉从哪里产生?不能执政,功业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敦厚,谁说荀卿没有德才呢?
附录
本书采摭文献要目
[说明]
为了节约篇幅,本书在引用文献时往往不详加标明。凡校改原文,只标出文献简称;而解释文义,则大多不注明出处,仅于疑难之处注明“×××说”。为了便于读者在深入研究时进行查考,现详列其作者、著作全称及其版本,并视情况酌情说明之。当然,本书撰写时所参考之文献不止于此,为节省篇幅,在此仅列其主要者。
一、本书之原文及校改原文时所据文献:
1.《集解》:指王先谦《荀子集解》,据光绪辛卯(1891 年)思贤讲舍刊本。其详情见本书《凡例》。
2.宋浙本:指 1974 年 12 月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浙刻本《荀子》(原印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根据清儒所云,清代尚存《荀子》宋刻本四种:一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所刊之吕夏卿重校本;二为南宋淳熙(1174 年~1189年)钱佃(字耕道)校本,因刊于江西漕司,故又称江西漕司本;三为南宋淳熙八年(1181 年)唐仲友刊本,因刊于台州(今浙江临海),故又称台州本;四为南宋淳熙浙刻本,文物出版社影印者是也。后三种皆为第一种之翻刻本,故该四种刻本之版式(卷次、篇次、页次,以及相应页上之行数、字数)基本一致,仅文字有所差异。以上四种版本,仅第四种现尚有原刻本可见,其余三种之原刻本已佚,虽或有重刊本传世,总不及此浙刻本之古。故文物出版社影印之本,乃今存《荀子》刻本之最古者,甚为可贵。该书后有顾广圻二跋,其道光己丑(1829 年)之跋云:“细验避讳,不特在熙宁、元丰后,且在淳熙之后多年,或板有修改致然耶?”此本若真为熙宁原版而稍有修改者,则更其古者矣。然此说恐不可靠。其嘉庆元年(1796)之跋则云:卢文弨“校定重梓,首列影钞宋大字本,即今此本”。然则此本又乃谢墉本之所自出而为《集解》正文之远源也,故更足以校正谢墉本及《集解》之误。唯今取谢墉本及其所载校语与此本相校,则卢氏所校不但疏漏甚多,甚至有与此本相左者。盖卢氏所据乃影抄之本,其固有误邪?然则此本更足珍贵矣。今取以覆校一过,于《集解》文字订正良多。至其误而不足取者,则置而不论。
3.古逸丛书本:指民国十八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之古逸丛书本《荀子》,见《四部丛刊·子部》。该书源自宋台州本。宋台州原刻本早佚,清黎庶昌于日本得其影摹本,因重刊为“古逸丛书”之一。自王先谦以后,皆称之为“宋台州本”,其实,此已为宋台州本之影摹本之仿刻本,乃清刻本而非宋刻本。不过,此本尚存宋台州本之旧,故为学术界所公认之善本。今取而校之,凡可据而与宋浙本同者,则仅据宋浙本而不复列此本之名,以简省篇幅;凡与宋浙本异而可据者,方注明据此本校改。故此本于注释中出现次数甚少,然其足可取资者,则远多于此。此亦读者所当详察焉。
4.谢墉本:指清乾隆丙午(1786 年)嘉善谢墉安雅堂所刻之《荀子》,嘉禾谢墉东墅藏版。此本乃卢文弨汇集宋吕夏卿熙宁刊本(顾广圻认为即宋浙本,见上)之影抄本、元刻纂图互注本、明虞九章王震亨合校本、明世德堂本、明锺人杰本且参以己意之校定本。故此本在清代享有盛誉,因而为王
先谦取为《集解》之底本。其实,此本所据之影宋抄本,未必完善;而传写之间,亦难免有误。唯其为《集解》之底本,故今亦取以相校,稍加取资焉。末附《荀子校勘补遗》,亦在参考之列。
5.世德堂本:指明嘉靖十二年(1533 年)顾春世德堂所刊之《六子全书》本《荀子》。该本源自元刻,多后世之正字而少古字、通假字,故与宋本相异之文字较多。明人刻书,好轻易改易古书,故此本虽被视为善本,其实不如上述诸本。
6.《删定荀子》:指方苞删定之《删定荀子》,乾隆元年(1736)刊本,此乃《荀子》之删节本。
7.《荀子增注》:指日本山世д唷⒕帽0鲎ⅰ⑼廖菪椭囟┲盾髯釉鲎ⅰ罚毡疚恼四辏1825 年)平安书林水玉堂刊本。此书之底本为世德堂本,另据两汉以上之典籍以及宋本、元本、小字元本、韩本、孙鑛评本、标注本、谢墉本校之。凡改易文字,则必据宋、元本,若宋、元本无异同者,虽他书有之,也不妄改,要期复古;凡宋本之异同必录。故此本实为校释《荀子》者所必阅。
该书所谓宋本,即狩谷望所藏之台州本,故其校记所录之宋本文字,多与古逸丛书本合;然亦稍有异者,盖古逸丛书本因影摹、重刊而致误邪?抑《增注》之校刊有误邪?然今台州原刻无以见到,故其校记所录之宋本文字足可珍贵。
8.《国语》: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9 月版。
9.《仪礼》: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出版之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10.戴德编《大戴礼记》:据中华书局 1983 年 3 月版《大戴礼记解诂》。
11.戴圣编《礼记》: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出版之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12.韩婴《韩诗外传》: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6 月版《韩诗外传集释》。
13.司马迁《史记》:据中华书局 1959 年 9 月版。
14.刘向《新序》: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嘉靖翻宋本,四部丛刊子部。
15.班固《汉书》:据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
16.王肃《孔子家语》: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明翻宋本,四部丛刊子部。
17.萧统《文选》及李善注引文:据中华书局 1977 年 11 月所影印之胡克家嘉庆十四年(1809)重刻宋淳熙本《文选》。
18.孔颖达《尚书正义》引文: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版《十三经注疏》。
19.孔颖达《毛诗正义》引文: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版《十三经注疏》。
20.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引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1 月新 1 版。
21.魏徵等《群书治要》引文: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刊本,四部丛刊子部。
22.李贤《后汉书》注引文:据中华书局 1965 年 5 月版《后汉书》。
23.徐坚等《初学记》引文:据中华书局 1962 年 1 月版。
24.李昉等《太平御览》引文:据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所藏宋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子部。
25.丘雍、陈彭年等《广韵》引文:据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年 6 月影印之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
二、本书译注时所参考之文献要目:
1.《荀子》杨倞注:宋浙本以至《集解》(版本见上),各本均附有杨
注,但文字有所不同。
2.卢文弨、谢墉校注:即谢墉本(见上)之校注。该本校注,后人亦多附刊,然所标姓名不尽相同,如《集解》称“卢文弨曰”,《增注》称“谢墉曰”。谢墉序其书云:“不揆梼昧,间附管窥,皆正杨氏之误,抱经不我非也。其援引校雠,悉出抱经。参互考证,往复一终,遂得■事。”可见其校当出于卢文弨,其注当出于谢墉之手。然谢墉所注,除自己心得外,尚吸取了赵曦明、段玉裁、吴骞、朱奂、汪中之说。只是谢墉未细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