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足球俱乐部内幕-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病救人,首先要望、闻、问、切,找出病因。
  中国足球病在何处呢?到底下是什么使中国足球俱乐部陷入今天的困顿?
  先看看外因。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导致了球市的疲软。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日韩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国内大批企业不景气,大批工人下岗,在岗工人工资减少,中国经济正为实现8%的年增长率而努力奋斗。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球市。
  北京国安队与韩国LG队的比赛,现场观众有1万人之多,表面上看起来花团锦簇,但实际上只卖出了300张球票,其余的全都是赠票。
  而大连万达俱乐部1998年首次推出了十元钱一张的学生票,这才使球市有了一点儿起色,在4.5万球迷中有1/3是学生。万达俱乐部不得不振臂一呼:保卫球市,从大连开始。
  毕竟,足球不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被球迷最先削减的恐怕就是足球消费款项。
  二、甲A匆忙扩军,加剧了足球的恶性膨胀。
  球员的天文数字的薪水令俱乐部疲于应付,而中国球员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价格,与其价值发生如此之大的背离,完全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国足球后备人才不足,适龄员很难满足增加的俱乐部的需求,因此在供求关系上就出现了卖方市场,球员们可以任意抬高身价,俱乐部则无可奈何。
  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足球决策者被虚假繁荣所迷惑,匆忙扩军,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对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俱乐部们对有限的足球资源展开了更强烈的争夺,球员身价进一步飘升。
  其实,J联赛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供鉴:J联赛队伍匆忙从1O支扩大到16支,球员身价暴涨。前圆真圣以400万美元的转会转到了川崎贝尔迪,这是相当于谢林汉姆的身价,他根本不值。
  很快,J联赛组就遭到报应。
  三、在利益分配中,俱乐部应得的利益被剥夺。
  在改革初期,足协与俱乐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足协管什么、不管什么不明确。
  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而俱乐部直至今日,还有一些重要的权力没有拿到,甲级联赛无论总冠名权合同还是电视转播合同,都是足协一手操办,并出面签署的。职业联赛已经进行了五年,却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到底谁是市场主体?应该由谁来经营?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足协都应该是事业法人,它应该还经营权于俱乐部。
  场地广告应该是俱乐部的一笔主要收入,可是,甲A各俱乐部场地广告中有16块属于中国足协,其余8块属于俱乐部。
  而俱乐部的广告除位置不佳,在内容上也受到很多限制,不得与另16块广告相冲突。足协拿走的16块广告板中,除了有12块根据赞助合同属于国际管理集团外,还有4块被足协下属福特宝公司无偿经营着。现在许多人都有疑问:福特宝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场地广告是属于俱乐部的可开发资源,足协作为行业管理机构,本不该介入俱乐部的具体经营,在无授权的情况下也不能代理俱乐部行使经营权,更不能无偿使用俱乐部的资源。
  四、俱乐部经营需要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在现行体制下,俱乐部经营力不从心。但是,中国足球界是讳言体制的。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不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减免税等优惠条件。因此,它们是不可能与在资本市场中融资的欧洲大球会相提并论的。
  不仅如此,彩票不能发售,电视转播拿不到钱,专利产品徒有虚名,广告弄不到,中国足球市场虽然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但在目前的格局下,却没有办法挖掘到巨大的利润。概而言之,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企业首先能够挣到可以养活自己的钱。
  仅仅找到外因是不够的,让我们再从内因上找找,问题到底藏在哪儿。
  一、俱乐部轻视对市场的开发,或虽然重视但是开发不力。
  很多俱乐部老板因为市场开发不力而苦闷。他们认为,国内经济势不理想,体育产业开发受到很大冲击。有的其它产业开发一点,有的干脆无法顾及开发。很多俱乐部对于门票、广告等起码的经营都力不从心,不少俱乐部的球队冠名权、球衣广告的出手价都低得惊人。老板们都提心被外界得知笑掉大牙。
  当然,这里面有足球俱乐部所处环境不够健康的问题,但是,俱乐部完全没有责任了吗?有多少俱乐部从主观上就不重视对市场的开发,一边寄希望于向当地政府〃等靠要〃,一边看大老板的脸色。他们指缝中滚出的钱都比辛辛苦苦开发市场赚来的多得多。对市场的轻视,对球迷的轻视导致了俱乐部今天的窘迫。
  二、俱乐部在经营操作上,有重大失误,投放效益不高。
  由于俱乐部在中国只有几年的历史,属于新生事物,该行业缺乏成熟理论及优秀执业人员,因此在投次上频频出现失误。
  最显而易见的失误就是在内外员引进上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很多俱乐部都由于缺乏操作经验,引进的外员有的不适合本队打法,有的干脆就是水货,搁在队里白占了外员名额,打发回家又得按合同赔偿。加上俱乐部人员往返费用,试训费等,是一笔颇为庞大的开支,劳民伤财,却没有任何效益。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进行到第五年的时候,中国足球俱乐部出现了〃大厦将倾〃的势头,难道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已经走上了绝路吗?
  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确两点:
  一、由于足球本身规律的制约,再高的投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回报,俱乐部要准备长时间负债经营。
  二、欧洲的老牌俱乐部在8O年代以前也都处于非赢利状态,一直到9O年代吸收了美国职业俱乐部的先进经验,并且其中一些成为上市公司以后,情况才纷纷好转。
  面对〃'98俱乐部危机〃,许多足球圈内人士都保持了相当的冷静。
  而这个时候,申花俱乐部则满怀信心地给人们算了一笔帐。
  申花俱乐部1998年全年联赛主场票务工作是以1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通过招标方式由上海体育场承包的:申花队球衣胸前、背后包括肩头和短裤上的广告加起来收入近2OO万美元;4O块联赛场地广告牌中,24块归中国足协,申花俱乐部负责经营16块广告牌带来了800万左右的利润。(由于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商业都市,蕴含着无限商机,因此,申花在国内联赛中首创了〃三翻〃立体广告牌)。再加上其它一些项目的开发,申花俱乐部称,他们1998年通过开发足球产业所获的收入就近4000万人民币。
  足球,我们总还要踢下去的。
  那么,面对今天俱乐部的窘迫,我们应该怎样发起一场〃救亡运动〃,来抢救中国足球呢?
  为了拯救中国足球,就要在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方面做文章。
  为了达到〃节支〃的目的,可采取的有效措施不外乎两个:缩编和建立行规。〃节支〃主要是要抑制球员过度膨胀的工资、奖金。
  同中国大多数行业一样,中国足球界也在呼唤自己的〃行规〃。在职业联赛之初,俱乐部之间的行规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才会出现在海埂有乐部老板提着密码箱做其它俱乐部球员的〃策反〃工作,或者以房子、户口等作为代价互挖墙角。虽然看起来一些俱乐部一时得到实惠,但最终球员身价暴涨使所有俱乐部都身受其害。
  中国足协作为一个行业组织,有为中国足球界制定行规的责任,中国足协当然也为此作努力。1996年广州足球工作会议上,足协颁布了〃限薪法令〃,规定甲A俱乐部球员月薪水不超过5400元,甲B俱乐部球员月薪水不超过3600元,并且球员收入与俱乐部收入挂钩。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手段,这一法规形同虚设。
  各俱乐部除了呼唤足协的〃强有力手段〃外,自身也要加强约束,齐心协力,共建行规。
  而缩编则需要足协对现有联赛俱乐部进行削减,职消甲B这一级别,只设甲、乙两级,将职业俱乐部规范在20个以内。
  甲级B组原本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俱乐部制度,与国际惯例不符。而过于膨胀的数量,使俱乐部为争夺资源而苦斗。在韩国,参加K联赛的队伍只有10支,而中国有26支多,也许有人说,韩国人口不过4000多万,中国则有12亿人口,基数不同。
  然而,这种普及……提高的评判是不能以人口的绝对数量作为依据的,而应该以足球人口的数量作为标准,须知,韩国注册球员350500人,而中国注册球员1996年仅为7675人。而只有1.2亿人口的日本,注册球员有358989人,参加J联赛的甲级队伍却只有16支,计划到1999年扩编到19支,遭到来自国内的大力反对。而足球传统极佳的意大利,甲级队才18支,我们却有26支之多,与意大利相比,我们既没有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又没有雄厚的资金购买世界一流球员,只能争夺国内的有限几个球员,不仅使他们身价暴涨,而且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
  如果缩编的话,势必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遭受一定阻力。
  当初中国职业联赛是在一片众说纷纭中扩编的,中国足协虽然不是行政机构,但它部分地代行了行政机关的职能,因此相信它有办法将部分人的不满〃摆平〃。
  〃节支〃毕竟只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增收〃。〃增收〃是每个俱乐部面临的首要课题。解决了不这一问题,不学会商海中游泳,俱乐部难逃经济上的困境。
  一、要〃增收〃,首先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俱乐部首先要表现出对市场的关怀和重视以及对广大消费者的尊重。
  有的俱乐部委屈地说,我不是不重视市场,也不是不搞开发,我什么产品都开发得出来,但就是卖不出去,球迷太穷,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办法?
  的确,中国,球迷产品不好卖。俱乐部要是卖小喇叭,生意未见得比球场门口的小商败好。不少俱乐部都开发了T恤、帽子、背包、纪念章、球员卡、挂历等标志产品,但大多销量廖廖无几。
  一时间,似乎俱乐部的标志产品开发走了绝路。
  果真如此码?
  克林斯曼所穿的〃18〃号球衣,一个赛季就卖了50万件,俱乐部和球衣赞助商笑眯了眼睛。而中国真的就缺乏市场,老百姓穷得拿有出钱来进行体育消费吗?
  非也。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在中国培育了大量的〃乔丹迷〃,NIKE体育服装、NBA队服、球星卡及其它相关产品在中国销量相当可观,给NBA及其赞助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而引进了范志毅、孙继海的水晶宫队已经在根据收视率计算球迷人数,并进而在中国推销纪念品和T恤衫。
  许多外国俱乐部都发现了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纷纷有所计划,有所行动。
  而我们的俱乐部却一味地哀叹:没有市场不是没有市场,市场是要培育,要挖掘的。
  而为了挖掘市场,我们就要谈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并且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
  职业联赛已经进行五年了,大多数的俱乐部都还在只为竞赛成绩而奔忙;买球员、炒教练、上海耿打联赛……而足球产业的开发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