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而孔子和他的弟子风餐露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艺术造型”,又因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浓郁的象征意蕴被镶嵌在历史文化的“画廊”,具有其永久的审美的魅力。

  孔子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他的行为却成为一种艺术。有一天他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了,那我们这些学生有什么可传达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了呢?”'2'(p185)孔子以天为喻,表明身教的重要。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p68)孔子不用大鱼网捕鱼,不射已归巢的鸟,他对自然“留一手、作一揖”。如果都这样,黄河早清了,沙漠早绿了。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2'(p62)如果当代人在这一天经历了悲痛忧伤的事,看到了“焦点”焦心的事,就不进歌舞厅了,那焦心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了。

  “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p168、p66)孔子的批判精神,改“不善”的锋芒与气势,跃然纸上。为何他的学生曾参竟变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p74),从今以后知道可以免于刑戮毁伤的人呢?而在他之后有的儒者还走得更远呢?

  孔子曾用“杖敲”责友不知“孝”,也以弹瑟代言劝人要懂“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p9)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埋葬他们,按照礼节祭祀他们。因此,当孔子的老朋友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看见他叉开腿坐在灵堂里傲慢无礼的样子,有的说他还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2'(p156)孔子便用拐杖敲他的小腿并斥责他:“你小时候就不孝不悌,长大了没有什么成就,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一个害人虫!”'2'(p156)素以“吾道一以贯之”,言行不离“忠恕”二字的孔子大动肝火,竟采用了shàn@⑤宗的“棒喝”!这令孔子研究者们惊愕。其实这正体现了“子温而厉”'12'(p72)的性格,体现了孔子言行的幽默和犀利。要注意的是,孔子“叩”的是老友,而不是其他人,更不是学生。在《论语》中没有孔子打学生的记载,而只有他与学生们像朋友一样相聚相随谈话的记录,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同学”,不知后来儒学教育中为何要视学生为敌人,动不动就拿板子打人呢?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2'(p186)按当时的礼节,年轻人初次见年长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绍人(类似现在的介绍信、身份证),孺悲第一次去见孔子没有介绍人,所以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等传话的人出了门,孔子便取下瑟来边弹边唱,故意使孺悲听见,让他知道自己没有接见他不是因为生病,用“乐”这种艺术的方法点化他、教育他以后要讲礼。

  音乐教育是孔子成人艺术中重要的一环。他说“义以为质”、'2'(p163)“文之以礼乐,可以成人矣。”可见其重要。他不仅重视乐教,而且自己还具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他自卫国回到鲁国后,便对《诗经》中的乐曲进行了整理,使《雅》乐和《颂》乐各得其所。'2'(p88)孔子还善奏乐,他曾“学鼓琴于师襄子”。'18'与人不同的是,他不但学习乐曲,还能从乐曲的风格和表达的情操上了解作曲的人,没有达到此,他决不学新曲,哪怕老师反复说:“可以学新的乐曲了”,他也不罢休。深谙器乐三味,他便能将演奏音乐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讲给鲁国主管音乐的太师听。他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jiǎo@⑥如也,绎如也,以成。”'2'(p26)由音乐的合起,到和谐、明亮的音乐形象的展开,再到余音袅袅,连续不断,然后结束,孔子将诉之于耳的器乐形象变为似乎可视的画面。“翕-纯-jiǎo@⑥-绎”,他以一言尽难尽之乐,没有对器乐及语言有极深的感悟,难以至此。无怪乎他说“成于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p64)其对美的旋律、美的精神的渴慕与追求,令当代一些“逐丑”的行为艺术家相形见绌。“洋洋乎盈耳”'2'(p78)的音乐,使孔子的生命得到升华,洋溢着艺术的气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p88)孔子站在江边对波涛与时光的流逝发出的感叹,不正蕴含着对自己一生持续不断的追求的品韵吗?它也如音乐一般,由聚起到和谐、明亮的展开,再到余音袅袅连续不断。他对颜渊的赞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2'(p89)不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吗?这是如乐展开、如水奔流的审美的人生写照,其中奔腾着的是他对尽善尽美之仁人的渴求,对尽善尽美的人世的向往。这种对完美的渴求与向往,使他有限的人生,具有了无限的永久的审美意义。

  与苏格拉底一样,孔子对人的身体、人的生命非常关注,这也是他们两人均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孔子有“十不食”的饮食习惯,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ì@⑦而hé@⑧,鱼něi@⑨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rèn@⑩,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饩)。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2'(p98)这十条看似挑剔,致使有人认为孔子在生活上很奢侈,其实不然。它主要讲了两点:第一,粮食要舂得细,鱼肉要切得细,易于人特别是老年人的肠胃消化;第二,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营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他的饮食“合乎卫生”、“富于营养”'3'(p35)相同。特别有趣的是,关于少吃肉与多饮酒但不要喝醉这两点上他们两人意见完全相同并且都能做到。孔子“不为酒困”'2'(p88),苏格拉底在会饮中畅饮后仍能“照平时一样度过那一天。”'66'(p292)孔子还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行为艺术准则”,如“食不语,寝不言”,如真能做到“食不语”,或吃饭时不高声喧哗,不仅有益于健康与卫生,而且省得周围人大惊小怪。在体育锻炼方面孔子虽没有苏格拉底那样赤脚冰地行军之事,但他的射箭技术很好,有一次在曲阜的矍相圃举行习射活动,“观者如堵墙”。'19'

  由上可见,孔子从学、行、礼、乐、养(生)等方面着意地刻画自己,他博学于文,齐之以礼,躬行仁义,他导演着自己,陶铸着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改造成艺术的人生,把自己塑造成文质彬彬的具有中国古典美的“人”的形象。

    三、结论

  总之,苏格拉底是一个“立之思之自制之”的思想者;孔子是一个“学之行之礼约之”的“行动者”。苏格拉底是一个“自知其无知”的提问者和精神助产士;孔子是一个博学的行为艺术的答问者和教诲者。苏格拉底在自我意识对普遍概念的确证中,从“思”、从“头”开始陶铸自己;孔子则在强调群体意识中,在“齐之以礼”的躬行中,从“始之于足下”行起表演出自己。苏格拉底侧重于启示人怎样思,孔子侧重于告戒人如何行。在相距今天两千多年前的天各一方,他们以艺术家的激情与方式投身于哲学这伟大的艺术实践之中,在寻觅和创造人之为人的美的同时,将自己雕塑成独特的完美的“人”的形象。在人类文化的历史的天空,他们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奇异硕大的双子星星,向我们闪耀着智慧、仁爱之光。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唐满先译注。论语今译'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3'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5'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论语·泰伯》第8章,注引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9' 诗经·大雅·抑'z'。
  '10' 李殿元。杨梅。论语之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11' 孟子'z'。
  '12' 《论语·阳货》第11章。自此以下《论语》注释多引自《论语浅解》。
  '13' 余灵灵等译。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 [美]亨利。托马斯等撰。武斌译。大哲学家生活传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15' 王杰,张玉能等。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 王树人等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17' 孔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18' 史记·孔子世家'z'。
  '19' 礼记·射义'z'。
 
 … ………【gzbysh】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